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5068|评论: 4

新旧临邛八景和十景的提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8-24 21: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新旧临邛八景和十景的提出
                                                                                       凡丁
       临邛八景有新旧之说。
       笼统地说,旧八景的提法出现在北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以后,即:易洞秋风、翠阁秋阴、琴台夜月、万石农耕、䢺水寒雁、书台桂影、南河渔唱、崃岭朝云。(参见《古临邛八景考证》链接:https://www.mala.cn/thread-15976325-1-1.html
       也许
       宋代的邛州远不只以上八处胜景,又可能不足八个。但是古人认为“八”是吉数,所以在规划城市八景时,超过八个就只选八个,不足八个,便找一处凑数。这从清乾隆时,因“翠阁秋阴,今无有也,八景缺一,特将州左观雨亭(注)以补之,此写景之意也”的记载看得出来。
       其中
       易洞秋风:“易洞”为西汉胡安点校《易经》之洞。景观提出的时代,应在汉代以后,至迟在唐代是比较肯定的;
       翠阁秋阴:翠阁即:翠屏阁。清康熙《邛州志》载:“翠屏阁,州西七里,白鹤山西岩寺左,汉胡安先生创立。”
       景观的提出时间同上;
       琴台夜月:由于位于今东街的“司马长卿宅”出现于西汉,唐代人为纪念司马相如而筑“司马琴台”,故“琴台夜月”景观的出现应在唐代,清代时移至今文君井公园;
       万石农耕:根据清康熙《邛州志》卷一古迹载:“州治东七里,有平田一原,邛人生长山中,见平坦数亩,遂称万石。犹之蚁行潦,路旁积水,惊见以为海也。”
       可知“万石坝”地名出现在汉武帝时期,因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邛都国人便被迫迁往今西昌地区的邛都县了。宋代将“万石农耕”景观,列入城市八景之中。
       䢺水寒雁:景观的出现,应当始至秦汉时期。因为秦筑临邛城 和 西汉筑公孙述城的护城河水源,皆来自古䢺江,今称西河;
       书台桂影:为北宋常安民读书处,南宋魏了翁青少年时在幽居寺读书期间,曾经在北宋的常安民读书处手植桂花二株,形成“书台桂影”景观。明隆庆六年(1572),州判王圻重修书台时,误将常安明塑像当成魏了翁,宁缃曾考证后指出谬误;
       崍岭朝云:其景观应是亘古即有,只是有了“邛崃山”的命名之后,方才出现“崍岭朝云”景观的提法,分析“邛崃山”的命名,不晚于宋代;
       南河渔唱:其景观亘古即有,但应是被宋代的“前郡守”发现后作《调酹江月》词而提出的,因元代起便废郡立州,不再有郡守。
      《调酹江月》(前郡守)
       临邛南去,拂云影猗猗,万竿修竹。竹里招提幽径渺,门枕清沙江曲,隔岸疏林,远滩荒荻,掩映渔家屋。轻船个个,中流往来何速;
       日落收网归来,烹鱼煮酒,几缕烟凝绿。才掩禅关僧课晚,敲彻木鱼声续。数点鱼灯,一龛佛火,遥映如星簇。渔歌梵呗,两股音韵相逐。

       以上旧八景中的“翠屏阁”,虽经历代维护修葺,但是只维持到明万历年间,以后便“翠阁秋阴其阁久废,故址犹存”了。
       至于
       旧八景中的“点易洞”,早在南宋时,陆游便在《次韵宇文使君山行》诗注说:“仙人胡安学道西岩,跨鹤升天,(白鹤)山以此得名。”说明在南宋时,西汉胡安点校《易经》的“点《易》洞”便演绎成为所谓的“仙人洞”而迷失,仅留以下一些因久远而模糊的历史记载:
       1、《蜀中广记》引《方舆胜览》记:“白鹤山在邛州城西八里……司马相如从胡安先生受《易》于此。”
       2、晋陈寿《益都耆旧传》载:“胡安:临邛人,聚徒白鹤山,明《易》、洞达天文、历象、阴阳之术。”
       3、易洞:即点易洞,在白鹤山西岩,唐宋时有西岩寺,毗邻漏米洞。
       古临邛经过明末清初长达六十六年的战乱后,移民后裔很难确认“点易洞”的具体位置,因之渐趋淡忘而迷失。尽管清嘉庆《邛州志》绘有临邛八景图,但仅是一幅没有方位感的综合性抽象图!
       故
       临邛旧八景中“翠阁秋阴”和“易洞秋风”迷失后,民间新补“弓桥箭塔”和“回澜倒影”二处景观成为新八景。
       一、弓桥箭塔
       当“为洞十五,长一里,高五丈,宽三丈”的“川南第一大桥”于清道光辛卯、壬辰年(1831-1832)建成以后,如张开的满弓高拱在玉带一般的南河之上;又当光绪八年(1882年)回澜塔又一次复建好以后,天气晴朗时,在一定的角度观看,回澜塔倒映在南河的碧波之中,形成如箭在弦上,引而不发的奇特景观,民间取名:弓桥箭塔。
       据说过去曾有“弓桥箭塔”景观的老照片,如今用现代电脑合成技术,应当可以重现此奇特景观。
       二、回澜倒影
       清光绪八年(1882年)回澜塔重修竣工后,通高75.48米,砖塔中是全国第二高的。其银灰色的塔身直插蓝天白云,并倒映在南河碧波之中形成的壮丽景观,民间称为:回澜倒影。
       回澜塔底层为“镇江殿”,祭祀开凿历史上第一条运河—胥江的伍子胥(注),第四层则祭祀治水的川王李冰,古人建回澜塔的目的是镇压水患,并非文风塔。
       其最佳观赏和拍摄点在平原路一号——地名龚鱼箭的河边,最佳时期是在春光明媚的三至六月。
       以上“弓桥箭塔”和“回澜倒影”二景,加上“易洞秋风”和“翠阁秋阴”迷失后余下的六景,仍然是临邛八景,即所谓临邛新八景,在当时,新八景是实景。

       临邛十景的提出
       由于川南第一大桥在光绪戊子(1888)年被特大洪水冲毁,“弓桥箭塔”景观随之消失,并永久不可恢复,所谓新八景不再成立。
       考虑到消失已久的“易洞秋风”和“翠阁秋阴”之实景,有条件和有必要恢复,比如:苏轼故乡的眉山旧八景,也因年代久远而多处迷失,为了旅游需要,当前眉山市正在打造新八景。
       故笔者提出新的观点:补充“文笔擎天”和“回澜倒影”新景,共成临邛十景。
       关于
       文笔擎天
     “文笔擎天”的景观,至迟在清乾隆时期便出现,清嘉庆《邛州志》〈城池〉条载:“知州王彩珍于乾隆二十九(1763)年(在小南门)竖楼一座,高三层,题曰:聚奎(楼)匾曰:文笔擎天。”
       由于“临邛八景”皆是唐宋以前的旧景,故清嘉庆《邛州志》在“翠阁秋荫,其阁久废”的情形下,也未将“文笔擎天”收入临邛八景中。
       但是
       清乾隆朝诗人潘元音有诗描述文峰倒影景致:
       文峰倒影满江霞,翠竹青青隔浦沙。欸乃(注)一声人不见,渔舟归去夕阳斜。
       民国《邛崃县志》载:“文笔塔(复)建于清道光乙巳(1845)年,位于川南第一桥左侧的文笔山顶,全用青砖砌筑,通高25米。”
       实际上,文笔塔早年便有,原为石塔,应始建于明代,推测为开通文脉堰而兴建的配套工程,目的是希望临邛文风蔚起,即所谓:文风塔。此说见清康熙《邛州志》38p载:“段瑜《书南门楼壁》‘文笔参天,写出飞云飞雾。’”
       清嘉庆时石塔已经残破,故于清道光乙巳(1845)年复建,复建时将石塔改为砖塔。
       清《嘉庆邛州志》922p载:“邛城旧有小南门,宣通文风,科甲甚盛。明季献贼据成都,全蜀震动,此门遂关……由顺治至乾隆初,垂一百年,文武中式者(举人)仅数人,岁癸亥,州绅王明经源(注),屡请州牧—常山王公荣命,欲复旧制以通文风。
       牧不允,已而牧以公事赴省,源募工连夜开启城洞,见表里皆石墩坚砌,中则填以乱石。概除去,则门扇管钥犹然完善也。
       越日牧归大怒,欲仍闭塞,源固争之,牧徐曰:也罢,明年甲子科如有中试人则已,否则必仍塞之!
       次年孙公世璋、王公一心两人中式,孙连捷乙丑进士,遂得不塞。自乾隆甲子至嘉庆丙子七十余年,文武中试者五十余人。文峰振起,皆王明经力也。”
       清道光时期著名文人吴江,曾题写名联于原川南第一大桥廊柱之上:
       好去迎仙,地绕青旗五面;
       快来题柱,天留文笔一枝。

       现代有打工在外的火井青年农民陈志林,写诗赞颂“回澜倒影”和“文笔擎天”景观,今录部分:
       回澜古塔插蓝天,摇动清波倒悬。
       虹桥拱架通南北,丝路蜿蜒出夹关。

       文笔倚天城增秀,流水高峰天台山。
       玉带一般的南河南岸之文笔山郁郁葱葱,山顶上之文笔塔如擎天之柱,在蓝天白云映衬下,既秀美,亦壮丽。
      “文笔擎天”和“回澜倒影”景观,依据以上资料提出,供邛崃打造宜居和旅游城市作参考。

       综述
       以上临邛十景的提出,没有拘泥和囿于古人的提法而厚古薄今,有以下依据和理由:
       从经过梳理后的清康熙和清嘉庆《邛州志》记载的临邛八景可以看出:八个景观出现的年代,分别从西汉至南宋时期。
       至于川南第一大桥和回澜塔建成以后,当民间发现的“弓桥箭塔”和“回澜倒影”景观,还来不及修入民国九年(1920)的《邛崍县志》时,川南第一大桥便于1888年被特大洪水冲毁,“弓桥箭塔”景观不再重现。如若加上“回澜倒影”便是七景,不符合八景的提法,因而“回澜倒影”之景观,一直被边缘化到现在。
       如今时代不同了,景观的发掘和数量的提法,也应当与时俱进,再说“十”数也是十全十美和圆满的寓意。
       况且
     “回澜倒影”和“文笔擎天”景观出现的时间,或未赶上修撰清康熙《邛州志》的年代,或与修《民国县志》擦肩而过。如今复建的回澜塔和文笔塔,均已超过百年历史,其生成的“回澜倒影”和“文笔擎天”两处胜景,理应由现代邛崃人收入新的地方志中,满足旅游开发的需要。

      
       州左观雨亭:州指邛州衙门,约在今瓮亭公园内卓文君像北。州左即州西,观雨亭即今瓮亭。唐代时名:水亭;明初掘出卓氏钱瓮更名:古瓮亭;清康熙时分别更名:大公亭和观雨亭;乾隆四十五年(1780),因“翠阁秋阴,今无有也,八景缺一,特将州左观雨亭以补之,此写景之意也。”作为翠阁秋荫代景观。
       宁缃:(1846-1921)临邛人,清光绪戊子(1888)科举人,任咸安宫教习,教授皇家贵族子弟,后任丰润县知县,代理祁州知州,诰授奉政大夫,官阶五品,主修民国卷《邛崃县志》并有诸多著作。
       伍子胥:春秋楚国人,被迫害逃至吴国,曾帮助吴国规划、修建姑苏城,并开凿历史上第一条运河—胥江。公元前484年被吴王夫差赐死抛入江中,当地民众捞起厚葬并建胥王庙,后人尊为海神水仙王。
       西汉王充《论衡》载:“子胥恚恨,驱水为涛,以溺杀人。今时会稽会:丹徒大江、钱塘浙江,皆立子胥之庙。盖欲慰其恨心,止其猛涛也。”
       宋代水利家宜兴人单锷于元祐四年(1089年)所著的《吴中水利书》引用了钱公辅之说:“自春秋时,吴王阖闾四年(前511年)用伍子胥之谋伐楚,始创此河,以为漕运,春冬载二百石舟,而东则通太湖,西则入长江,自后相传,未始有废。”
       欸乃:音矮乃,形容船浆划水的声音。
       王明经源:明经指贡生,贡生称为明经进士,王明经名源。
                                                                                                                                     2013-9-25
                                                                                                                                     2020/8/24重修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4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20-8-24 22:34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回澜倒影》图片 (乙筱 拍摄于2002年)

223428l8z2t312vc2744bv.jpg

2021年优秀网友

发表于 2020-8-25 11:45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好建议。

 楼主| 发表于 2020-8-26 17:07 | 显示全部楼层
更正:
火井打工的青年农民不叫"陈志林"而叫"陈启林",他是高义奎老师的学生,格律诗写得很好。

 楼主| 发表于 2020-8-27 19:24 | 显示全部楼层
       更正
       州左观雨亭:此处的州,指嘉庆以前的邛州分州署,清道光时(1821-1851),将当时在南街的鹤山书院迁此,位置即今:邛崃一中教师宿舍。
     “州左观雨亭”即今古瓮亭。此亭唐代时名:水亭;明初掘出卓氏钱瓮更名:瓮亭;清康熙时分别更名:大公亭和观雨亭;乾隆四十五年(1780),因“翠阁秋阴,今无有也,八景缺一,特将州左观雨亭以补之,此写景之意也。”

 楼主| 发表于 2020-8-27 19:34 | 显示全部楼层

《清嘉庆州城图》(拍摄:董伟)

1598527830.jpg
1594008694(1).jpg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