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6665|评论: 3

古临邛八景考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8-8 22: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古临邛八景考证
                                                                                 凡 丁 唐文栋
       关于城市八景提法出现的年代
       北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时任江西赣州知县孔宗翰将赣州土城墙改筑成砖城墙时,将城市规划与景观相结合,把赣州自然山水归集为八个名胜景区,并绘在城楼之内,时贬谪江西的大文豪苏轼,先后题《八境序》和《八境后序》,序中有诗曰:“八景见图画,郁孤如旧游。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
       孔宗翰首开中国城市八大景观先河,受到眉山人苏轼的竭力称赞,成为中国第一个名胜景观集成,此后渝州(今重庆)、羊城(今广州)、燕京(今北京)等城市纷纷仿效。
       因宋代眉山县属于邛州临邛郡,故“临邛八景”的提出,亦在北宋神宗年间,今邛崃市和大邑、蒲江二县以及眉山,皆分别有八景。

       根据清康熙《邛州志》和清嘉庆《邛州志》记载,及其卷首《临邛八景图》所标注,兹将清康熙和嘉庆时期的临邛八景,分别考述于下:
       一、南河渔唱
     “南河渔唱”景观的创意和提出,系根据宋代的“前郡守”之《调酹江月》词所描述南河景致:
       渔唱庵《调酹江月》词(作者:前郡守)
       临邛南去,拂云影猗猗,万竿修竹。竹里招提幽径渺,门枕清沙江曲,隔岸疏林,远滩荒荻,掩映渔家屋。轻船个个,中流往来何速;
       日落收网归来,烹鱼煮酒,几缕烟凝绿。才掩禅关僧课晚,敲彻木鱼声续。数点鱼灯,一龛佛火,遥映如星簇。渔歌梵呗,两股音韵相逐。
       因为:
       1993版《邛崃县志》载:“北宋时邛州改为邛州临邛郡……设惠民监……南宋时期仍为邛州临邛郡……元朝(起)改邛州临邛郡为邛州。”
       由于宋代前后皆没有临邛郡的设置,故清康熙时出现在渔唱庵中“前郡守”的《调酹江月》词,系引用宋代的“临邛郡守”之作。此位“前郡守”之词,描述的是宋代的南河景致,说明临邛八景的提出始于宋代。
       又
       清康熙《邛州志》卷一古迹载:“南河渔唱,在州治南五里,举人植敏槐题:古渔唱庵。”
       清嘉庆《邛州志》五卷〈方舆志〉还载:“渔唱庵,明万历时,邑民胡海舟故宅也,其孙振祥舍宅为庵,康熙年间,州牧祖泽潜至其地,闻渔歌,乐甚,遂以渔唱名庵。”
       说明
     “渔唱庵”出现的年代在明万历(1573-1620)间,庵名巧取自宋代出现的“南河渔唱”景观,到清康熙(1662-1722)时便成为“古渔唱庵”了。
       二、书台桂影
       清康熙《邛州志》卷一〈古迹〉载:“书台桂影在白鹤山,州治西七里。”
      《宋史常安民传》载:“常公,名安民,宋邛州人,北宋神宗熙宁六(1073)年进士,南宋高宗建炎四年被赠为谏议大夫。”清嘉庆《邛州志》载:“官监察御史。”后人为纪念他,于鹤林寺后修建常公谏议读书台。
       明隆庆六(1572)年,州判王圻《重修白鹤山旧读书台记》载:“书台东、南、北三面用石砌筑,为上下两层。书台中央原植[魏了翁(南宋宁宗庆元五年1199)进士)]丹桂二株。户外葱(茏)交敷,因有书台桂影之称。”
       清嘉庆《邛州志》五卷〈方舆志〉以及卷首《临邛八景图》标记:“州西白鹤山,有桂二株,为华甫(魏了翁字华甫)先生手植,古干婆娑,每经秋发,香闻数里。”
      《邛崃县文物志》亦载:“常公谏议之读书台,在鹤林寺大雄宝殿后面的了翁祠。”
       关于鹤林寺大雄宝殿后面的现存了翁祠,清末民初学者宁缃在《遇园随笔》中考述:“了翁祠中的魏了翁塑像,经与清宫所藏之历代名人画像对照,考证为常安民像,(而)非魏了翁像。”此处读书台是常安民的读书台,并非魏了翁的读书台。而“魏了翁读书台乃在幽居寺”内,今“了翁祠”故址,原为“常安民读书之庵。”
       上述记载亦说明,“临邛八景”之提法出现在北宋时期。
       三、易洞秋风
      《蜀中广记》引《方舆胜览》记:“白鹤山在邛州城西八里……司马相如从胡安先生受《易》于此。”
       晋陈寿《益都耆旧传》载:“胡安:临邛人,聚徒白鹤山,明《易》、洞达天文、历象、阴阳之术。”
       易洞:即点易洞,在白鹤山西岩,唐宋时有西岩寺,毗邻漏米洞。
       宋魏了翁《白鹤山营造记》载:“……远有胡安先生授《易》之洞。”
       明万历五(1577)年,邛州州守鞠文谷在点易洞旁新建点易书院,修露亭、建梅竹轩,恢复翠屏阁。洞侧有明天启进士杨伸所书:滴露研朱(原书有石旁)四字摩岩石刻。
       清康熙《邛州志》卷一〈古迹〉载:“易洞秋风在白鹤山中,州治西七里。”
       清嘉庆《邛州志》卷首之《临邛八景图》标注:“易洞秋风”在“州西白鹤山,(即)胡安点易洞。”
       清嘉庆《邛州志》卷首之《临邛八景图》标注的点易洞,在南河岸边。
       民国初年,县人席丰等,在漏米洞处建胡安祠三间。
       综合以上记载判断:今人所谓的仙人洞,即西汉胡安先生授《易》之洞,亦即胡安点校周易之点易洞。(另见《点易洞调查》)
       现存的点易洞(即仙人洞),因从1952年起多次拓宽邛高公路,仅存约二分之一的洞窟面积,所幸主洞窟尚完好。而刻有“滴露研朱”四字的孤岩,张平轼老师曾于民国末期亲眼所见,因位于河边,1951年始修邛高公路时被炸毁。
       四、翠阁秋阴
       翠屏阁为西汉胡安先生始建,而“翠阁秋阴”景观则出现于唐代。
      《邛崃县文物志》载:“翠屏阁与西岩寺同是唐宋胜迹。”其位置在今“仙人洞”旁的“琴台森林大酒店”之仓库。(另见《点易洞调查》)
       宋代陆游有吟翠屏阁诗句:“把酒孤亭半日留,西岩独擅鹤山秋。”
       宋代郭印也有吟翠屏阁诗句:“秀谳(山旁)修屏立,枯岩半屋悬。”
       明《一统志》载:“翠屏阁,在邛崃县白鹤山西岩寺左,汉胡安建。阁前山势峭立,如翠屏当前,为一州胜览,有宋陆游诗载艺文志。”
       明万历五(1577)年,邛州州守鞠文谷根据陆游、郭印诗句描绘,在点易洞附近新建点易书院,修露亭,建梅竹轩,恢复翠屏阁。
       清康熙《邛州志》〈古迹〉载:“翠屏阁(在)州西七里。”
       清嘉庆《邛州志》载:“翠屏阁,州城西七里,白鹤山西岩寺左,汉胡安先生创立。阁前山势峭壁,殊为胜览,宋陆务观(陆游)有‘把酒孤亭半日留,西岩独擅鹤山秋’之句。其阁久废,故址犹存。”
      《蜀中名胜记》卷十三记载:“翠阁秋阴景观,最迟明万历年间犹存。”
       清嘉庆《邛州志》载:乾隆四十五年(1780),因“翠阁秋阴,今无有也,八景缺一,特将州左观雨亭(即今古瓮亭)以补之,此写景之意也。”
       按:
       瓮亭处的翠屏阁,于清末迁至金龟山凤巢寺内。最初的翠屏阁故址,根据清嘉庆《四川通志》卷五十六〈舆地〉载:“翠屏阁前,山势峭立,翠屏当前,为一州胜览。今据实地考,这段地段的东南面,为高耸横亘的木鱼岗,即上述诗文所指。”
       而
     “这段地段的东南面,为高耸横亘的木鱼岗。”即仙人洞东南面的山岗,过去称为木鱼岗,今叫陈山。又即:现在的“琴台大酒店仓库”位置。
       仙人洞就开凿在临江的西岩之上,仙人洞之西岩与陈山之间的空间和面积,足够建“西岩寺”或者“点易书院”,同时还可以修露亭、翠屏阁、建梅竹轩,符合木鱼岗“如翠屏当前”的记载,仙人洞又在临江边上,“翠屏阁前”的山光水色,的确堪称“为一州胜览”。
       五、琴台夜月
       西汉时“都亭驿”站旁的“司马相如宅”,于唐代开辟为“司马琴台”景观,即今粮食局位置,当时,文君井与琴台相隔。
       都亭驿在宋代改为白鹤馆,明初的白鹤馆范围,包括司马琴台和文君井园林。
       明成化十九(1483)年,临邛县升为直隶州(直属中央布政司)后,白鹤驿改建为土司分守台。
       清代,“司马琴台”景观称为“琴台夜月”。清康熙《邛州志》卷一〈古迹〉载:“琴台夜月(原)在白鹤驿,治南半里,文君井之畔。”
       清乾隆二十三(1768)年,知州杨潮观对文君井进行修缮时,将“司马琴台”与“文君井”整合到一处,于是“琴台夜月”景观出现在现今的文君井公园内。
       清嘉庆《邛州志》五卷〈古迹〉从此记载:“琴台夜月在州治南里仁街巷内,井侧有琴台。”
       琴台夜月是清代文君园林内的核心景观,琴台柱上有清末民初知名学者—邛崃人宁缃撰写的名联:“井上风疏竹有韵;台前月古琴无弦。”
       六、万石农耕
       清康熙《邛州志》卷一〈古迹〉载:“万石农耕,在州治东七里,有平田一原,邛人生长山中,见平坦数亩,遂称万石,犹之蚁行潦,路旁积水,惊见以为海也。”
       按:此段记载叙述:古时生长在西部大山中的邛人,偶然来到东部平坝地区,见到一片平坦的田原,又惊讶又羡慕,于是称此片田坝为“万石坝”。譬如潦草行进中的蚂蚁,见到路旁有一滩积水,便惊奇地以为到了海边。
       而“邛人”这个民族,在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被灭国后,被迫迁至今西昌东南设邛都县,逐渐与其它民族融合而消失,说明“万石坝”地名的出现,不会晚于汉武帝元鼎六年。
       此本比喻住在深山中的邛人少见多怪,而“平田一原”的“万石坝”未必就只数亩,也未必此坝子就年产万石,但是此记载却明确地告诉今人:“万石农耕”景观的创意和提法亦不晚于宋代。
       按:原先的拱辰公社六、七、八大队为连成一片的小平原,有良田约五、六千亩,史称的“万石坝”即此。历史上水稻单产较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水稻单产亦只400至600斤,而历史上的“万石坝”应是邛崍水稻主产区。
       石:量词。
       1、[量]中国市制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一斗为十升;
       2、[量]古代粮食重量单位。汉代的一石,约合今27市斤。汉代官员俸禄以粮食计,有的官职称为千石;唐宋以后各地区标准不一,有的地方以二百五十市斤为一石;二十五市斤为一斗,二斤半为一升。民国时期的邛崍,每升大米约3.3斤。
       3、[量]地积单位,具体数量各地不一,有以十亩为一石的,也有以一亩为一石的。而清初临邛地方清丈田亩用的是“古弓法”,即以射箭的距离进行测算田亩面积。该古弓曾藏于原桂山乡一座观音殿古寺中。(另见《临邛风物赋及注》)
       七、䢺水寒雁(又曰:雁荡平沙)
       清康熙《邛州志》卷一〈古迹〉载:“䢺水寒雁(在)州西三里。每秋深多雁。”
       现今称的西河发源于大邑,经䢺坝,名䢺江,故曰䢺水。
       民国《邛崃县志》载:“䢺江正流南至邛崃王沱东拐,经泉水河,在灌溪堰处注入南河,别为县之东河。明末清初东河淤塞,此水遂由石灰包入南河,是为西河。”
       虽然因明末战乱,东河失护后改道成为西河,但是文脉堰为古代水利工程,亦是秦筑“张若城”和西汉筑“公孙述城”的护城河水源,而护城河之尾水在石灰包处合南河,故“䢺水寒雁”景观在秦汉时期就已出现。
       昔时䢺水的生态环境很好,邛崃又位处大雁迁徙的路线上,年年吸引南飞的大雁在河滨落脚过冬,大雁在䢺水之滨嬉戏时形成的景观,谓之䢺水寒雁。或:雁荡平沙。
       八、崃岭朝云
       清康熙《邛州志》卷一〈古迹〉载:“崃岭朝云,在州治南八里,即邛崃山,春夏常有云气。”
       清康熙《邛州志》39p载:“邛崃山,州治南八里。派自沉黎(今汉源一带)之地,直走千里,至州环抱为镇……又《山海经》曰‘邛崃(山)出邛竹。’则邛竹或先有之,今邛州绝无邛竹,且邛崃延袤数千里,所产之地非此处之邛耶。”
       清嘉庆《邛州志》五卷〈方舆志〉记:“崃岭朝云,州南八里。”
       卷首的《临邛八景图》标示的崃岭朝云景观位置,在临邛城西偏北,注明亦只有:崃岭朝云,州南八里。
       民国《邛崃县志》〈山水志〉曰:“邛崃山,北来之山,至临邛之南五里而尽。地名土地坡者,即是邛崃山之山麓……案:邛崃山乃邛崃大山,零高坡与邛崃山九折阪(注)相距甚远。”
       根据以上记述
      (一)州南八里的土地坡一带便是崃岭,早晨,土地坡上空的云,就是崃岭朝云。
       但是笔者认为,土地坡一带的浅山岗,仅是“延袤数千里”的邛崃山之边缘,《民国县志》谓之“零高坡”,土地坡上空的朝云,并无特色可言。
      (二)指在州南八里的土地坡,是观赏崃岭朝云景观最佳的地方。
由于清人认知的“邛崃山”泛指一大片地区,即当今地图上标示的邛崍山脉,土地坡一带山岗属于邛崃山余脉,故称为崍岭。又因土地坡在州城南八里,故曰:“崃岭朝云,州南八里。”
       邛崃山脉方圆数千公里,其中白雪皑皑的夹金山,大约于每年的3至8月份,当地球环绕太阳自转,到太阳光直射到北回归线区域内时,每于晴朗天空的晨曦映照下,出现云蒸霞蔚的景象,称为崃岭朝云。
       此崃岭朝云之景观,过去在城外随处可以观赏到,如今处处高楼林立,较为理想和方便的观赏地方,是南桥至黄坝大桥一段的南河岸边。土地坡、文笔山等山头,应是更佳的观赏之处。
       注
       零高坡与九折阪:皆在邛崃山中,其中零高坡即今土地坡,九折阪山坡陡峻,与土地坡相距甚远。清康熙《邛州志》39p载:“邛崃山,州治南八里。派自沉黎(今汉源一带)之地,直走千里。”
                                                                                                                                      2013-9-25
                                                                                                                                      2020/8/8重修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53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20-8-9 22:39 | 显示全部楼层
凡丁老师辛苦了,学习了,来凑凑热闹。


谭老笔下的古临邛八景


老白萍,易洞;


露浓金桂,香溢书台


万石农耕,思抱古瓮;


南河渔唱,欲钓金龟。


雨雪霏霏,怜䢺水寒雁;


绿云绕绕,喜翠阁秋阴


崃岭朝云,如见忠臣叱驭;


琴台夜月,似闻彩凤求凰。


--摘自谭光前先生《临邛风物赋》




 楼主| 发表于 2020-8-11 14:37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代美 发表于 2020-8-9 22:39
凡丁老师辛苦了,学习了,来凑凑热闹。

       古代美老师引用谭光前老先生《临邛风物赋》中的古临邛八景佳句,为本文增辉添彩不少!
       万分谢谢!!!

2021年优秀网友

发表于 2020-8-17 17:03 | 显示全部楼层
用心之作,点赞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