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471|评论: 15

(推荐)现代农业学习资料专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1-29 10: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现代农业学习资料(之一)

 

前 言

 

前几天下乡,我问及几个老农,“一亩地一年到底能够收入多少钱”,他们算来算去,一亩地一年产两季,算干算尽也只能收入1300元左右,我问这中间除去成本没有,例如,种子、化肥、农药等等?他们无语,我也哑然。如果按这种传统模式的农业生产方式继续下去,农民亏本进行农业生产,我们怎么能够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怎么能够让农村脱贫让农民增收呢?

  建设新农村的目的就是发展生产让农民增收。而发展生产让农民增收绝对离不开现代农业。发展现代农业,必须要把现代农业的理念根植每个干部和农民之心。

所以,我借通江麻辣论坛一角,推出《现代农业学习资料专辑》一栏,供大家学习参考,并希望论坛朋友们不断丰富里面的内容。谢谢!

                               桩子梁  2007-11-29

 

目 录

 

现代农业学习资料(之一):前言   目录

现代农业学习资料(之二):只有350万农民的美国农业

现代农业学习资料(之三):什么是工厂化农业

现代农业学习资料(之四):什么是现代农业

现代农业学习资料(之五):美国农业信息化发展历史

现代农业学习资料(之六):美国农民交税少补贴多

现代农业学习资料(之七):美国一百一十年前的农业报告

现代农业学习资料(之八):以色列创造农业神话

现代农业学习资料(之九):产学研融合——日本农业教育发展的启示

现代农业学习资料(之十):日本农协的发展历程及其运作方式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9 11:52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农业学习资料专辑(之四)

 

什么是现代农业

 

来源:人民日报   日期:2007-03-30 01:15:38

 

什么是现代农业――-科学化·商品化·集约化·产业化

  党的十六大报告就曾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2006年颁布的“十一五”规划《纲要》更是把“发展现代农业”单列一章。本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推进新农村建设,首要任务是建设现代农业。

  什么是现代农业?简而言之,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专家指出,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与传统农业相比,它具有四大特点:一是突破了传统农业仅仅或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的局限性,实现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使得农工商的结合更加紧密;二是突破了传统农业远离城市或城乡界限明显的局限性,实现了城乡经济社会一元化发展、城市中有农业、农村中有工业的协调布局,科学合理地进行资源的优势互补,有利于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组合;三是突破了传统农业部门分割、管理交叉、服务落后的局限性,实现了按照市场经济体制和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建立一个全方位的、权责一致、上下贯通的管理和服务体系;四是突破了传统农业封闭低效、自给半自给的局限性,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实现了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农产品贸易国内外流通。

  经过多年的发展积累,我国农业的内在基础正逐渐强化。目前,农业科技进步率已达到48%,农业生产条件和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物质装备支撑能力明显增强。农业部负责人表示,在政策、投入、体制、机制以及发展基础等方面,我国已具备了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条件。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各级领导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着力点,使新农村建设方向更加明确,重点更加突出,把大家的注意力集中到发展生产上来,把大家的积极性引导到夯实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上来。

为什么要发展现代农业

    有数据显示,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且中低产田占总面积的2/3以上;接受过系统职业技术教育的农民不足5%;农业劳动生产率仅相当于国内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的1/8和第三产业的1/4左右。然而,我国农业不仅要解决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还要满足工业原料不断加大的需求。据估算,粮食需求每年增长80100亿斤,而资源约束将更加突出。与此同时,农业还承担着农民增收、确保食品质量安全的任务。面对诸多挑战,传统的农业增长方式显然难以应对。因此,必须改造传统农业,走现代农业之路。

 

  20061223日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已经明确告诉我们,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目标是生产发展,而发展生产的方向是建设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农业建设将作为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过程贯穿新农村建设的始终。

  专家指出,这里面包含了三层积极的意义:第一,只有发展现代农业,才能保障粮食安全。近三年来,我国粮食生产有三方面情况值得注意:一是总产虽然逐年增加,但是增幅越来越小;二是单产虽然逐年增加,但增幅不大,2005年单产增加1.4公斤,2006年预计增加1.9公斤;三是种粮亩均纯收益不断下降,粮食增产增收潜力很有限,粮食增产增收的基础并不牢固。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一方面要稳定粮食面积,稳定、完善和强化农业的扶持政策,另一方面也必须从强化科技、完善设施、优化结构、转变方式、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等方面入手,着力发展现代农业。实践表明,稳定粮食面积难度很大,扶持政策有限,不可能年年出台新政策,只有发展现代农业才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的根本措施。

  第二,只有发展现代农业,才能提高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在国际统一大市场背景下,新农村建设不仅要有生产能力,还必须要有竞争力。国家发展现代农业的政策措施,将促进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提高。而且,农产品出口以其特有的优势,在带动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解决“三农”问题意义重大。据测算,每1万美元的农产品出口,能直接和间接创造约20个就业岗位,以2005年的出口额计算,农产品出口共创造约5400万个就业岗位。

  第三,只有发展现代农业,才能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有调研表明,2005年种植业收入仅相当于农民纯收入的1/3,打工收入占1/3,而且,非农收入比重越来越大。只有发展现代农业,才能使农民通过农业产业本身增加收入,稳定农业生产,促进农业发展,才能对国民经济高速发展起到支撑作用。

如何发展现代农业

    按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部署,2007年各地要以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继续实施“三大战略”,着力强化政策、科技、设施装备、人才“四大支撑”,努力构筑优质粮食、高效经济作物和园艺、健康养殖、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生物质和生态、农业服务“六大产业”体系。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建设现代农业要重点抓好6个方面工作,即:切实加大对现代农业建设的投入力度;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粮食生产;加快构筑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着力提高现代农业的设施装备水平;不断强化现代农业的科技和人才支撑;大力加强现代农业的市场体系建设。

  发展现代农业,意味着给农业注入更多的现代理念和方式。从此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确定的发展思路看,今后将更多地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这些具有针对性的思路和措施,必将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农业的素质、效率和竞争力。

  继200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国家建设资金将更多转向农村的基础上,2006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又明确提出了“三个继续高于”原则: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与此同时,在2006年中央财政的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增加到6亿元、实施范围由500个县扩展到全国1126个县(场)的基础上,2007年国家将进一步加大农机购机补贴资金投入,实现“五个扩大”:一是实施范围扩大。2007年购机补贴将在全国2/3以上的农业县实施,并向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联系村倾斜。二是补贴机具种类扩大。由2006年的六大类19种,增加到七大类24种。三是补贴试点范围扩大。国家将积极稳妥地扩大玉米收获机械、马铃薯种植与收获机械补贴试点,花生收获机械补贴试点也将启动。四是县均投入规模扩大,并向粮食大县和农牧业大县倾斜。五是单机补贴额度将适当扩大,并适当提高血防区农机补贴的比例。据悉,2007年我国农业机械装备总量将达到7.4亿千瓦,装备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将超过40%;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将有较大提高,优势特色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将实现新突破。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日前在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表示,2007年财政部门将坚持把大力支持解决“三农”问题作为财政工作的重中之重,着力于促进现代农业建设,扩大农村综合改革试点范围,创新财政扶贫开发机制,深化支农资金整合试点,促进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等方面的工作。2007年新增政府投资的大部分要用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大“三补贴”和综合直补力度。增加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完善补贴政策和方式;粮食直补规模要在现有基础上保持相对稳定。

  科技部20061221日也向媒体发布信息说,“十一五”期间,将把农村科技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幅增加农村科技投入,将工业领域和农社领域的经费比例从原来的73调整到55,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863”计划和“973”计划等主体计划中,都要向农业领域倾斜,如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农业领域“十一五”期间第一批项目初步安排30亿元,“863”计划拟投入14亿元。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9 11:16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农业学习资料专辑(之二)

 

只有350万农民的美国农业

 

2007-02-26 13:54:42

 

  初到华盛顿时,外国记者中心一位官员告诉记者,“华盛顿并不代表美国,如果没有到过农村,对驻美记者来说就不算是真正了解美国”。日前,在美国农民协会的帮助下,记者到北达科他州河谷市的一家农场,与主人格雷格夫妇同吃同住同劳动,着实体验了一次现代化的美国农村生活。

  美国农民住得不比城里人差

  北达科他州位于美国北部,与加拿大接壤,农业是最主要的产业,亚麻籽、小麦、大麦、葵花籽等11种农作物产量均名列全美第一,农业产值在全州经济中所占比重高达25%(约为美国平均水平的4),农民占该州就业人数的24%(美国的平均比例还不到2%)。河谷市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区,沿途所见都是一望无际的农场和高大的储粮罐,由于正值春季,地里没长庄稼,露出黑黝黝的土地。记者按着行车路线图的指引,循着109大道的标牌,在当地农民指点下,终于来到了格雷格家。与想象的不同,格雷格的“家”并不是农家小院,而是一栋普通的两层民居,看上去跟美国城镇里的大多数私人住宅没有任何区别。

  美国家庭都很注重厨房和餐厅的装饰,格雷格家也不例外。厨具整齐地摆放在壁橱里,操作台整洁而明亮,冰箱、洗碗机、电磁炉、烤箱、微波炉等一应俱全。最让人感兴趣的是电动垃圾处理器,这台机器能将大量的生活垃圾压缩处理。格雷格家的餐厅宽敞明亮,可以看到外面的树林和田园,突然有几十只鹿闯入记者的视线,它们成群结队嬉戏跳跃。格雷格说:“那是野生鹿群,我们已经司空见惯。”格雷格家每个房间都挂着具有浓郁田园色彩的装饰画。格雷格的办公室与客厅相连,里面是全套的现代化办公设备,除了打印传真一体机外,还有一台通过卫星连接上网的电脑。

  有丹麦血统的格雷格今年47岁,生长在河谷市,比格雷格小3岁的玛茜具有挪威血统。他们的女儿叫莎拉,今年23岁,在该州一个印第安保留地当老师。儿子叫亚当,今年21岁,在河谷市一家建筑公司当木匠。玛茜在河谷市一家公司干了23年会计,公司已经为她全家购买了医疗保险。在美国,购买一般的医疗保险,每月需要支付8001000美元,这对农民家庭来说不是一笔小钱,光靠农场的收入难以支撑,这算是“一家两制”的好处。平时家里的农活都由格雷格承担,休假时玛茜就帮着丈夫干一些农活。玛茜的父母就住在附近,也经营着自己的农场,都还没有退休。跟美国城市家庭成员之间少有走动不同,格雷格全家虽然都已经分开过日子,但仍走动频繁、互相照应。

  1人耕种3000英亩土地

  格雷格夫妇的农场和牧场,加在一起大约有3000英亩(1英亩约合6市亩),农场的主要农作物是大豆、小麦、玉米和荞麦。格雷格夫妇共拥有185头母牛和8头公牛,所有这些牛都是肉牛。牧场上,许多牛在悠闲地“散步”,每头牛的两只耳朵上都戴着一个橘黄色的塑料卡片。格雷格说:“这是牛的身份证,上面有牛的出生日期、亲属关系及编号等信息,所有信息都可以通过电脑一览无余。”

  格雷格说,他的全部家当包括农场、牧场、房屋、牲畜、农机具等在内,总价值约为120万美元。为了打理这120万美元的家产,他平时忙得不亦乐乎,需要同时扮演许多种角色:农民、经理、会计、机械师、焊工、木匠、兽医、化学家、农艺师、教师(向帮工演示如何当农民)、市场营销师、投资者、餐馆老板(格雷格一家与别人合作在华盛顿开了一家高档餐馆,专门经营北达科他州的本地菜)、电工等等。格雷格根本就没有时间休假。

  农场里高科技无处不在

  仅占全国人口1.8%的美国农民,不仅养活了近3亿美国人,而且还使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2001年美国农产品出口高达535亿美元。如果离开了高科技,这样的农业奇迹根本就不可能!

  格雷格的仓库里堆放的农业机械令人眼花缭乱,早听说美国农业机械化普及程度高,看来确实名不虚传。联合收割机、四轮驱动拖拉机、风钻机、农用轨道拖车、捆草机、播种机……这些农业机械的总价值大约为22万美元。很多大型农机是格雷格从别的农民手里买来的"二手货",小型农机具则大都是原装货,很多还都是从中国进口的。格雷格十分珍爱他的"秘密武器"---一台安装了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的大型拖拉机。这套自动驾驶和卫星定位系统是他今年春天花7500美元买的,可以使拖拉机由电脑控制作业,无需人工操作,而且耕地质量高。在使用GPS全球定位系统方面,格雷格算是后来者。实际上,已经有20%的美国农场开始用直升机进行耕作管理,很多美国中等规模的农场和几乎所有大型农场都已经安装了GPS定位系统。这些让人眼花缭乱的农业机械每个都有特定用途,正是它们把格雷格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

  格雷格告诉我,美国农业以市场为导向,农民根据市场信息独立做出生产和销售决策。美国农业的信息化程度已经高于工业,上网、读报已成为美国农民生活的一部分。离开了准确、及时、权威的市场信息,美国农业将无所适从。

  补贴、保险保障农民利益在美国,农业是一个受到高度重视和保护的传统行业。与其他行业如工业、服务业相比,农民所交纳的税明显要少,额度相对较低,也没有专门针对农民的税种。除了税收优惠,联邦政府还直接对农业进行补贴。2002年布什政府颁布的新农业法规定,在今后10年里,政府对农业的各种补贴和财政支持达到1900亿美元,平均每年投入190亿美元,正好低于世界贸易组织规定的每年农业补贴不得高于191亿美元的上限。美国农业补贴的集中度很高,90%以上的农业补贴集中在大约20种农作物中的5种:小麦、大豆、玉米、大麦、棉花,这有利于提高大宗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从表面上看,格雷格似乎很富有,但由于油价飞涨,化肥、农药也越来越贵,高科技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等原因,农场的利润实际很小。格雷格每年在农业上投入39万美元,收入约40万美元。格雷格说,之所以还能够赚到1万美元,是因为联邦政府对农业进行补贴。如果联邦政府取消农业补贴,他的农场只能维持一个不赔不赚的局面。对政府的补贴,格雷格并没有记者预想的那样有感激之情,反而有很多不满。他认为,政府把最大的实惠都给了大农场主,中小农场主所得有限。

  农业属于高风险行业,天气、病虫害、化肥和农药价格、油价、市场需求等因素都会影响收成。大部分美国农民都欠了银行一大笔贷款,所以有句话在美国农民中很流行:"在美国务农就像赌博,也许到拉斯维加斯赢钱的几率比种田还大!"格雷格家买了名目繁多的保险,如农业总收入保险(只保总收入的75%)、房屋保险、人寿保险、健康保险、事故保险和牲畜保险等。玛茜开玩笑说,记者如果不小心在农场摔倒,保险公司也要承担治疗费用。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美国农村保险体系覆盖范围广,保障水平高。据统计,美国目前农作物可保品种已达100余个。在全美200万农户中,有近150万户投保了农业险。

  美国农民的两大忧虑

  美国农民有没有特别担心的事情呢?格雷格夫妇异口同声地回答""。他们最担心两件事情:一是现在的美国年轻人大都不愿意当农民,农村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二是工厂化农业对传统家庭农业的威胁越来越大。

  美国的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本来就很低,但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年到城市谋生,农业人口一直在下降。北达科他州农民协会甚至把"增加农业人口"作为头等大事。格雷格说:"老一代农民对农业的感情非常深,如果中了巨额彩票,我会把钱都捐给慈善机构,然后回到农场继续当我的农民。当农民收入不高,而且农村缺少娱乐,年轻人喜欢追求刺激,所以不愿意留在农村。"格雷格把10头牛的所有权放到儿子名下,每到农忙时节,格雷格就会打电话给儿子,"快回来,这里还有你10头牛呢!"格雷格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城里的儿子继续保持与农场的联系。

  农民数量的减少只是当前的一个发展趋势,尚未对农业构成致命威胁,但工厂化农业对传统农业的威胁可以说迫在眉睫。不少媒体认为工厂化农业"是现代农业、畜牧业和水产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但随着人们食品安全意识的不断增强,人们越来越重视农业生产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家庭农业的好处再次被专家们提及。世界著名的农业经济学家约翰·伊克尔德认为,工厂化农业违背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原则,并公开提出了反对工厂化农业,尤其是工厂化养猪业的十大理由。《北达科他州农民协会2006政策与行动指南》的序言指出:"我们国家的农业政策必须远离目前的工业化,保护家庭农业,争取扭转家庭农场数量日益减少的局面。"格雷格夫妇提起工厂化养猪,都露出鄙夷的神色,"那哪里是养猪!那分明是虐待猪!成千上万头猪挤在一起,好得了吗?"

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工业化几乎是不可阻挡的潮流。几十年甚至百年以后,还会再有格雷格和玛茜这样的美国农民吗?还会再有他们那样凌乱却不失亲切的美国农场吗?虽然采访结束了,但记者在返回华盛顿的旅途上,一直在思考着。

(中国博)  编辑: 栾晓磊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9 11:18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农业学习资料专辑(之三)

 

什么是工厂化农业?

 

  是设施农业的高级层次,是指在相对可控制的环境条件下,即借助于大型温室的工厂化农业。一般包括加热系统、降温系统、通风系统、遮阳系统、滴灌系统和中心控制系统等。采用工业化生产方式,实现集约高效及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生产方式。主要是利用成套设施或综合技术使种养业生产摆脱自然环境的束缚,实现全天候、反季节的企业化规模生产。主要指工厂化育秧、工厂化生产禽畜等,工厂化农业突破了养殖、种植业生产中的传统观念,最大限度地摆脱了自然条件的束缚。2006-09

发表于 2007-11-30 00:03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兄咋整那多内容待审核上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9 23:58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农业学习资料(之十)

 

日本农协的发展历程及其运作方式

 

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 艾云航

 

  日本农业是建立在土地私有和分散经营的基础之上的,之所以能够在相当程度上克服小生产的局限性,取得较大发展,是与农协提供的各种服务分不开的。日本农协有3574个基层农协、47个县经济联合会和一个中央联合会,三级农协组成了完备的流通服务网络,覆盖了整个日本农村。他们利用联合力量,为农民提供及时、周到、高效的服务。通过服务,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把分散生产的农户同城乡结合的大市场有机地连接起来。据介绍,日本农民生产的农副产品的80%以上是由农协为之贩卖的,90%以上的农业生产资料是由农协提供的。

  一、日本农协的发展历程

  日本农协(全称日本农业协同组织),创建于l947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政府为了克服战争给农村造成的严重灾荒,对农业采取了三项措施,即土地改革、土壤改良和组建农协。根据《农业协同组合法》,普遍成立了基层农协、县级联合会和中央联合会。但当时农民合作意识不强,许多农协只有牌子,没有实际内容。农协成立不到一年,就因急剧的经济变动,经营者缺乏经验,组合员不积极支持等原因而陷入萧条状态。为了摆脱困境,农协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增加农民入股运动、农业计划运动、购买和贩卖事业组织化等一系列运动,日本政府也直接或间接地介人了农协的工作,在财政上给予大量补助。1956年政府制定了《农业整备措施法》,从法律上,进一步加强了对农协的保护和援助,使各级农协在业务经营上逐步趋于稳定。1961年,政府又公布了《农业基本法》和《农协会并助成法》,规定基层农协与市、町、村一级的政府机关联合成立农政协议会,从而确定了农协在农村经济中的领导地位,各项业务也有了很大发展。

  70年代,日本农村因工业的迅速发展而发生了深刻变化,主要表现在:一是专业化生产逐步形成;二是机械化普及到了农业;三是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四是电子计算机技术普及到了商品流通领域。针对变化着的形势,农协从组织机构、商品流通形式、业务范围等方面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1972年,全国购买农协联合会和全国贩卖农协联合会合并,成立全国农业协同组合联合会。与此同时,全国不少基层农协也进行了合并,并普遍增设了保险业务、信用业务、指导业务等,从而使农协的事业适应了农业形势的变化。

  80年代,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农协也在不断变化,兼业农业大量涌现,专业化生产迅速发展,农村青年劳力不足。为提高农协事业的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不少地方基层农协进一步合并,扩大经营规模。1990年全国基层综合农协已由1961年的12050个合并为3574个,减少7034%;而平均每个基层综合农协组合员数却由过去的628户增至2397户,扩大2.82倍。农民加入农协股金不断扩大,农协成立初期,平均每股为100日元,后来股金逐年增加,到1990年,基层农协股金已达9679亿日元,平均每个农协2.8亿日元,组合员员均15万日元。

  二、日本农协的组建原则和经营原则

  1.层层建立的原则 日本的行政管理分为市、町、村,都道、府、县和中央三级。农协的机构设置也分为三级:以市、町、村作为经济区域,农民入股而组成的称为基层农协;以都、道、府、县作为经济区域,基层农协八股而组成的称为县级联合会;以全国作为经济区域,由基层农协和县级联合会入股组成的称为全国农业协同组合。

  基层农协分综合农协和专业农协两种。综合农协是以本地区的农户为对象,开展营农指导、农产品贩卖、工业品销售、金融和保险事业。现在日本农村每个市、町、村都有综合农协的事业,但不是一个市、町、村一个农协,而是按经济区域,有利于竞争的原则设立的。专业农协是以特定农产品生产者为对象,开展农产品贩卖和技术指导业务,它和综合农协不同,是根据各地实际情况设立的,什么品种生产集中,就设立什么样的专业农协。1991年全国有各种专业农协2103个,平均每个专业农协有组会员50多户。专业农协不经营金融和保险业务。因此,从事特种产品生产的农户,为了调剂资金,发展生产,既要加入专业农协,又要加入综合农协。

  为了有效地开展经济活动,在各县、全国分别设立了县联合会和全国联合会,形成了全国农协网络。县一级按本地区的特点设有各种联合会,从事基层农协力不能及的经济活动,普遍设立的有经济农业协同组合联合会、信用农业协同组合联合会、共济农业协同组合联合会、厚生农业协同组合联合会、农业协同组合中央会。另外,还没有专业农协联合会。中央一级设立与县各种联合会对口的联合会,从事县联合会力不能及的经济活动。

  为了协调各种农协和各级农协之间的关系,在县级和中央级都设立了农协中央会。中央会同其他联合会是平等组织,所需经费,由各联合会按事业量分担。联合会是开展专门业务的经济团体,而中央会是农协的行政机构,主要研究农协政策、检查监督农协工作、开展综合指导、举办教育宣传事业、协调农协内部的关系、统一农协主张、向政府提出有关农业政策上的意见和建议。

  2.加入自由的原则 凡是想利用农协事业,并愿意参加农协的任何人,都不拒绝,也不强制参加。组会员退出农协,任何人无权阻止,只要在事业年度前两个月提出申请,便可退出,并退还全部股金。农协组合员有正组会员和准组会员之分。按照《农业协同组合法》规定,凡耕种01bm2以上土地、年间从事农业生产90d以上的农民,自愿向农协入股,利用农协事业都可成为所在地区农协的正组合员。准组会员不一定是农民,但必须是住在当地农协管辖地区内,自愿向农协入股,利用农协事业。准组合员有非农业户,也有事业团体单位。1990年,日本农协共有组合员861万户,其中:正组合员554万户,占643%;准组会员307万户,占357%。

  3.民主管理的原则 40多年来,各级农协始终坚持民主管理的原则,定期召开组会员代表大会,向组合员报告农协的工作,听取组合员的意见和要求,讨论和决议农协的重大事宜。农协的干部实行选举制,从农协组会员中产生,职员实行雇佣制。基层农协决议各项决定,选举干部时,凡是正组会员均享有一票的权力,不受入股金额多少,加入农协时间长短限制。县级和中央级联合会,原来也是按一个会员一票的权力,1970年改为按业务大小和组合员户数确定选举权和表决权的票数。

  4.“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原则 农协在业务经营上,与农民不是一买一卖、讨价还价的关系,而是合作关系。如农协为农民推销农副产品,供应农业生产资料,基本上是采取代理形式,农协只收取手续费,手续费的比例是由组会员代表大会讨论决定的。据统计,日本70%以上的基层农协经营上述业务是赔本的,而是用经营保险、信用业务的盈余来补贴这方面的支出。同时,农协不经营有损于农民利益的业务。农协利用自己的技术推广网络,无偿向农民推广农业科学技术。

  5.利润分配的原则 农协与股份公司不同,经营目的是为改善组合员的政治经济地位,保持合理的利润。为此,本着发展农协事业、兼顾组合员的利益、鼓励利用农协事业的原则,把股金分红额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股金分红率,基层农协限制在7%以内,县和中央联合会限制在8%以内。按规定,基层农协每年的纯利润主要用于四个方面:25%作为发展农协事业的准备金;10%作为农协的积累金;7%作为股金分红金;45%作为组会员利用农协事业的返还金。除以上四项外的多余部分(13%),结转下年度分配。

  6.综合经营的原则 日本农协开展综合经营,联合服务,尽量做到“农民需要什么就经营什么,需要什么服务就提供什么服务”。基层农协无力进行的,就同县级、全国农协组织联合起来搞。目前日本农协不仅开展农产品的分类加工、委托贩卖、储藏运输以及生产、生活资料的供应,还从事信用、保险、生产生活指导、文化娱乐等活动。

  三、农协为农民提供的各种服务

  1.营农指导 农协设有营农指导员,平均每个基层农协35人。产前,他们根据全农信息网提供的信息,编制主要品种的生产计划和上市计划,对农户的生产项目、生产规模及时予以指导,以免农户盲目生产,造成损失。他们还帮助农民进行土壤改良,引进新品种,发展商品基地,实行适度规模经营。他们还对各种农作物的栽培、管理、化肥、农药的施用方法,家畜家禽的饲养等进行技术指导。传授、推广本地和外地的先进经验,促进单位面积产量和产品质量的提高。

  2.农业生产资料供应 日本农协对农业生产资料供应主要采取预约订购、送货到户的办法。每年年初,农协根据科技部门的预测情况,将本年度气候预计变化情况、病虫害情况、主要生产资料的新品种,采用广告形式,向农家广泛宣传。然后,农协统一印发“我家的经营设计表”发给各个农户,所需农机具、饲料、化肥、农药的品名、规格、数量、需要时间等均由农户填入表内,农协按规定时间收集汇总,并对照前三年的实际情况,进行认真地分析对比,确定本年度各个品种的进货数量,按使用季节分期分批同县经济联合会签订合同,县经济联合会汇总全县数字后,经过分析研究,再同全国农协或有关厂家签订合同,各级农协在签订合同时,均留有一定的余地,以应付可能发生的供需变化。如果订货数量小,实际需要大,超出部分按急需价供应,急需价比一般合同价高30%,如果订货数量大,实际需要量小,可以退货,但要付给3%的手续费。凡是合同品种,层层实行送货制,直到农家。工厂到县经济联合会的运费由厂方负责,县经济联合会到基层农协的运费由县经济联合会负责。基层农协送到各户的运费,平均分摊,由农户负责。农户除按生产资料出厂价格付款外,各级农协要分别提取适当的手续费。

  3.农副产品贩卖 根据上市计划,对农户生产的农副产品实行无条件委托贩卖。所谓无条件委托贩卖,是指农户不是把产品卖给农协,而是委托农协贩卖,不附加任何条件,卖什么等级、价格,均以市场成交情况为准。具体做法是,基层农协按不同品种,采取不同办法,把实行了规格化、包装化、标准化的农产品集中起来,运往县一级或中央一级批发市场。每天上市多少,各个市场投放多少,有一套大致的计划,农户按计划将产品交给农协,农协按计划投放市场。贩卖过程中的运费、包装费、手续费由农户承担,从贩卖额中扣除。货款结算,实行走账制,不用现金,一般一周内货款就汇入到农家账户。

  4.信用服务 农协信用事业是以接受组合员的存款,向组合员贷款为基础的,主要用于有利于组合员的各项事业。组会员出售农副产品的收入,作为现金存入基层农协,农协用这些资金向组会员贷款或用于本身的资金周转。剩余部分存入县信用联合会,县信联将这笔资金再向资金不足的基层农协和县级联合会贷款,剩余部分存入全国农林中央金库,农林中央金库以这笔资金作为基础,向资金不足的县信联和其他联合会贷款,剩余部分存入日本国家银行。当资金不足时,向国家银行借款,以此来调节全国农协系统的金融。存款和贷款分别偿付利息。

  5.农业保险 日本在世界上较早地实行了农业保险,并于19384月和194712月先后颁布了《农业保险法》和《农业损失赔偿法》,参加保险的农户很普遍。其特点:一是充分发挥农民互助互利的优势,通过农协广泛地组织实施。二是保险被作为大多数从事种植水稻、小麦、大麦和桑树以及自愿参加的农民的义务。三是农业保险有一套严密的组织系统,即基层农协*县共济联合会*全国共济联合会。这个系统为最大限度地抵御风险和合伙使用资金创造了条件。四是政府给予扶持政策。政府不仅对各级农业共济联合会在政策上进行一定的指导,而且通过赔偿费和管理形式给予大量援助。

  6.信息服务 农协有一整套快速、高效的信息系统。许多农协配备了电子计算机,并形成全国网络。基层农协将收集到的农户生产信息、生产资料供应信息以及各种农副产品销售信息传递给县联合会和中央联合会,上级联合会经过汇总分析后再通过农协信息网向下传递,直至农家。此外,日本农协还同农林水产省、农林统计协会、经济新闻等部门的信息系统保持着密切关系,官方的信息可以随时反馈给农协,以便农协及时调整工作部署,指导农家按市场要求安排生产和上市。

  四、农协与政府的关系

  日本的农协与政府间是一种相互依赖相互利用的关系。农协依靠政府制定符合农民利益的农业政策;政府的法律、有关农村政策依靠农协帮助实行。当政府的政策符合农民意愿时,农协就支持政府领导;当政策和农民利益发生矛盾时,农协就站在农民一边,为农民说话。

  日本政府认为,农协不仅是一个经济组织,也是连接政府与农民、城市与乡村、工业与农业的中介组织,是稳定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法律上,政府1947年就通过了《农业协同组合法》,确定了农协的法律地位,使农协的发展走上了法制化轨道。在经济上,政府给予农协各种援助,政府的支农资金,大都是通过农协投放的。农协的经营服务设施,尤其是农产品加工、储运和科研设施的建设,政府都给予大量投资。

  多年来,政府对农协一直实行低税制,如所得税,一般股份公司要缴纳62%,而农协只缴39%;法人税,一般企业要缴纳35.5%,农协只缴27%。各种地方税,一般企业要缴50%-60%,农协只缴43%。日本政府还对农业保险给予大量援助,据统计,仅1947年至1986年就给予2117.41亿日元的补贴。为了加强对农协的指导工作,政府还在农林水产省设置了专门机构,来负责农协方面的事务。政府的重视与支持,大大地提高了农协为农民提供综合服务的力量。

  为免农协重蹈传统农村合作社的覆辙,社团民主非常重要。与大陆具有基本相近的历史文化背景的台湾,其农会最早产生于1899年。日本殖民统治时期,农会会长和重要职位,多为各级行政长官兼任或者委派,农会成为殖民政府控制农产品的半政府机构。有研究者指出:"因长期受日据政府的控制,一切以统治国家的利益为依归,而使其组织和会员关系脱节。以致会员与对农会的业务漠不关心[ ]1949年,台湾农会和合作社两大农民组织合并之后,农民组织被地主、商人和退职政府职员把持。1952年的一项调查表明:当时有一半以上的农会会员不知农会为谁所有,回答农会为农民"自有"的只有一人。1953年,美国教授安德森提交考察报告后,农会被改组,中心内容就是废除了指派农会干部的做法,使所有会员代表,农业小组正副小组长、理事、监事以及业务主管、总干事,都由农会成员以直接或间接选举产生。"台湾农会的真正发展是在1953年……将农会交由农民控制,因而会员人数急剧增加,业务数量逐年扩展"[ ]。现在,台湾的"农会法"规定了自上而下的农会选举制度、规定了各级农会会员代表中,应有三分之二以上为自耕农、佃农及雇农。理事及监事会要有三分之二为佃农和自耕农。台湾农业发展和乡村建设的这些经验教训,非常值得我们注意。

  现在看来,村民自治的实施与农村合作社体制的改革各行其道,都难以成功;要其成功,有待于两者的胜利会师或整合。从村委会来说,两头受气,也是因为功能过于单一。无论为上级政府代收代缴,还是仅仅维持自身的运作,办些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村委会都必须直接面对众多分散的农户,资金筹措殊为不易,更容易导致干群的对立。合作社系统,再加上国营粮站,控制了主要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的基本购销渠道。在这种利益格局之下,村民自治的空间极其有限。但是,如果我们转换思路,将供销社、信用社改革以及新生合作社、专业协会的发展纳入村治框架,在乡村设置综合性的基层农协,确立其法人地位,以农协或农协式的村委会为主体实施村治,就可以同时借助市场中介的机制,在自愿交易的基础上,从流通环节获取必要的盈余用于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这样不太容易遭到农民的抵触,也极大降低了征收成本。

  从农村合作社来说,我们长期视之为"集体所有制企业",却几乎忘记,从其历史渊源来看,这个集体并非内部的员工集体,而是当年的"社员"集体。当年的"社员"就是今天的村民。市场经济条件下,合作社及其员工之间仍然适用一般的雇用劳动关系,"社员"之于合作社,则应当诉诸于资本的逻辑(虽然这些资本的份额通常比较持平)。所以,农村合作社的迫切问题,是从"官本位"回归社会,重返社区。但是,供销社、信用社的规模多已较大,直接改制为基于村民个人的会员制组织,在操作上很不方便,也不利于形成有效的治理结构。结合农协的设置,这个问题可以迎刃而解。譬如,将这些合作社成建制划归农协,或者,合作社以基层农协为其单位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07-11-30 00:15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江生在2007-11-30 0:03:00的发言:
老兄咋整那多内容待审核上来?

  这个论坛麻烦死个人,一提到“美国、日本、领导、总书记、书记、县长、共产党”等等,他就要自动审核待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9 22:18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农业学习资料(之七)

 

 

美国一百一十年前的农业报告

 

 

郭誉先

  

  我以极低廉的价格,买到这本1893年出版的厚书。纸张发黄,烫金书名也以漫漶不清,大部分书页都让岁月流下了洇渍的痕迹,颇能引发思古之幽情。当然这一点形式和年代的古老,算不了什么,中国的善本书可以远到宋朝呢!值得一谈的是它的内容。

  这是一本美国农业部呈交给美国总统的,前一年度(1982)的农业部年终报告。这本公文书的前十分之一便是农业部长和副部长署名的上总统书,从农产品的出口谈起,概括全年度美国农业的概况以及农业部的兴革损益。接着是农业部各司局长的报告以及有关专家的研究报告。呈有报告的各司局包括:畜牧司,蔬菜病虫害司,种子司,森林司,会计司,气象局,实验站办公室等等。呈有个别研究报告的专更是包罗万象,从化学家,植物学家,鸟类和脯乳学家一直到果树专家,显微镜专家,统计师等等。每一篇报告都有分析数据与建议,研究报告都有实验与数据,绝少空谈。

  我又注意到,即使与同年代的西书相比,此书也有些与众不同。那个年代的旧书,图书馆里还能找到不少。绝大部分都是字体稍大而且行距较宽,此书656页却印刷的小字密巷,许多注解的字体更小,还有许多图表,也一律小字密排毫不浪费空间。但是干吗这么省纸张油墨呢?那时照相机刚发明不久,彩色照片远远尚未诞生,可是这本书图片中,不但以有照片制版,还有彩色的动物图片,看得出来是先由巧手写真上色,再制版精印,可以想见当初出版这份报告的投资相当不小。

  可不是!就在此书目录之前一页,印得分明“公开决议第五号”。底下是一大端小字说明:美国参众两院联合决议,授权国库拨款三十万美圆,将次报告印刷50万本。其中3万本供应农业部,11万本拨交参议院,其余36万本交付众议院。按物价粗略估算,那时得30万美圆相当于今天的1000万美圆以上,真不是个小数目。还要考虑到,那一年美国虽然各方面发展的挺快,但是论其绝对国力,比起今日,恐怕抵不起一个零头。不说别的,6个州前几年才加入联邦,还有另外六个州尚未加入;人口只相当于今日的1/4;科技还在追赶欧洲的先进国家,许多基础设施,如胡佛水坝等大型水利工程和全国的高速公路网,也都还未兴建。在当时那样的情况下,国会竟然将纳税人的这样一大笔钱,用来印一本公文报告书,值得吗?

  仔细想一想,不能不说,十分值得。至少有3点:

  首先,散布与农民直接相关的农业知识,这是一个比较有效的办法。农民的一般教育水平总是偏低(美国当时也尚未能普及高等教育),肯自动去买一本厚书的,只能是极少数。现在通过议员用此书当作接触选民的免费见面礼,农民没有经济负担,却由于印刷精美且来自地方上的“大人物”,自然有较高的阅读兴趣。

  其次,这是一本好的科普教材,对于增加智慧,消除迷信,追求知识,尊重科学实验,自然会产生效果。翻阅过这样一本厚书的人,尽管对书中的详细科技知识,不完全理解,但已经足以摆脱狐狸精和神奇功法之类的邪说。

  再次,这无形中变成了一份“政治”教材。议员可以表示尽到了监督的责任。政府由此也增加了一些透明度,也对人民有所交卷。甚至前述的节省油墨纸张,也不妨看作交卷的一部分;羊毛出在羊身上,能省则省嘛。人民翻阅过这样的书之后,估计水平也会有所提高;要向政府提意见时,也会比较具体可行,不至于捧起饭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

  来美国三十年,见过不少美国政府出版的印刷品,但是内容如此丰富的,还不曾遇到,更谈不上免费从议员处索取。无谓的浪费倒见识了不少。看来美国这一百一十年来,这方面大有退步。近数十年来,每逢选举,投票率总是偏低,不是没有道理的。

  浮想联翩。由于科举和师爷制度,转写古代中国公文书的,都是文章高手,但绝对产生不了这样的公文书。1892年对中国来说实在甲午战争前夕,对美国而言,正处在帝国主义扩张的前夕。从我介绍的这本老公文书,可以看出,在扩张之前,人家做了多少年的扎扎实实,厚植国力的事。此书出版之后一年,孙中山向李鸿章上书时未受重视,次年《马关条约》暴漏了清廷之腐朽,难以药就,孙遂转倡革命。当初孙向李上书求官时,正是要求做一个掌管农政的官。孙并未攻读农业,竟有抱负于农政,会不会是因为他正好读到这本当时新出版的,内容丰富,意味又深远的美国农业报告呢。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9 22:04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农业学习资料(之六)

 

 

美国农民交税少补贴多

 

 

驻美国特约记者 文车

 

 

  美国的农业机械化普及程度高,农业基本上以大面积的农场和牧场为主,农业人口500多万,只占总人口的2%左右。这些为数不多的美国农民,不但养活了2.9亿美国人,还使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美国2001年农产品出口高达535亿美元。

  在美国,农业是一个受到高度重视和保护的传统行业。尽管美国科技发达,但农业依然未完全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加上农民在机械化和高科技方面的投入较大,农产品的成本也在上升。为保证农业能够持续稳定地发展,美国政府多年来一直对农业给予许多优惠和补贴,这样既可留住一定数量的农民,也可使美国农业得以实现“高投入、高产出”的目标。

  1,美国政府重视农业发展

  美国历届政府对农业的扶持力度都超过制造业等传统行业。政府每年用于农业的开支远远高于来自农业的税收。去年布什政府颁布的新农业法规定,在今后的10年里,政府对农业的各种补贴和财政支持达到1900亿美元,平均每年投入190亿美元,正好低于世界贸易组织规定的每年农业补贴不得高于191亿美元的上限。

  今年年初,美国农业部长维尼曼女士宣布,2004财政年度,美国农业部的各种服务和项目总预算为740亿美元,比上年增加14亿美元。其中,用于水土和环境保护的费用最高,为300亿美元。政府还专门拿出62亿美元,用来促进农产品出口和开拓国际市场。出于防恐考虑,政府拨款8.99亿美元用以加强食品供应的安全措施。为进一步提高美国农民的生活水平和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预算中还专门拨出1.96亿美元用来资助农村地区通信系统的升级和宽带上网工程。

  2,农民也买卫星天线

  美国农业以高度商业化的家庭农场为主,农业专业程度很高,特别是在中西部一带。一般来说,美国的农民若要养活一家人,起码需要拥有500英亩(1英亩约合6.072)的耕地。因为只有耕地和产出形成一定规模后,投入才能有所回报。

  美国农村地区的基本设施很好,住在农村与住在城市里差别不大。此外,掌握了高科技的美国农民往往本身就是商人。比如,家住在堪萨斯州的农民蒲尔姆格林拥有3.12万英亩的耕地,他将大部分土地用来种小麦。他说:“如今美国的小麦交易是全球性的,你必须每天紧跟市场并研究市场的竞争趋势。”他花钱安装了一个名为“数据传输网”(DNT)的圆盘式卫星天线,这个卫星天线能提供给他全世界的气候、谷物分布状况和谷物价格信息。今年4月,他还把1万蒲式耳(1蒲式耳约合35)的小麦用来做期货交易。

  3,每年约有1/4的农民免交所得税

  在美国,纳税观念深入人心,而且税收种类繁多,但与其他行业如工业、服务业相比,农民所交纳的税明显要少,额度相对较低,主要有所得税、就业税和地产税等,也没有专门针对农民的税种。农民要交纳的税中,所得税是最大的一块。所得税是根据收入多少累进计算,收入越高,税也交得多。美国的农场主每年约有1/4的人由于其农场属于资源有限农场而免交所得税,还有一半的人只需按15%的最低税率交税。

  只有5%的大农场主需要按较高税率纳税,这些人交的税要占农业税收总额的一半左右。

  生活在俄亥俄州东北部靠近克利夫兰市郊的特德和毛莉,是一对地道的美国农民夫妇。他俩有一个规模不大的农场,种植了50英亩蔬菜和600多株越桔。他们还养了100只羊、1000多只鸡和50多只火鸡。特德家的农场是远近闻名的模范农场,他们生产的蔬菜直接销往城市里的批发市场和一些餐馆,还定期向学校的学生开放,展示农产品是如何种植出来的。

  在谈到如何纳税时,特德说,按照联邦政府的界定,他的农场规模属于年收入在25万美元以下的小型农场。美国大多数农场属于这个范畴。特德说,他关注较多的是收成、销路和价格,基本上不会为交税担心。政府在税收方面给予农民不少优惠措施。他举例说,如果他的蔬菜或越桔在纳税日前未能全部售出,他就可以延期交纳所得税。如果他要添购机械设备,有关开支可从年收入中扣除,这部分可以免税。农田里的各种机械不用交燃油税,他每年按市场价购买汽油或柴油,第二年政府按他所申报的油量退还燃油税,因为这些农用车不使用一般公路,不负担公路维修费用,应当免税。

  美国农民退休后的生活如何呢?在退休时能拥有一笔丰厚的养老金,是美国人的梦想,农民也不例外。农民在退休养老方面与其他行业的人差不多,不管农场主还是农场雇员,大都有选择地参加一些退休金计划,如401K计划,即把一部分工资存起来用于养老。这些钱通常由某个基金会来管理。由于这些养老金数额巨大,为了保值甚至增值,基金会往往将其投入金融市场,买债券或者股票。

  4,农民每户每年享受的各类补贴累计高达21万美元

  除税收方面的优惠外,美国农民享受的政府补贴可能是世界上数额最多的。佛蒙特州农业局的政策分析员怀特女士介绍,政府给予农民的补贴主要形式有:低息贷款、差额补贴、休耕补贴和灾害保险补贴等。政府给予农民的补贴到底有多少,具体数额因人而异。据统计,政府通过各种补贴计划,向农民发放的补贴约占其收入的1/4左右。如果把政府每年的补贴平均分摊到农民头上的话,每户每年享受的各类补贴累计高达21万美元。

  通常,美国农民在农场的硬件上投资较大。为帮助农民尽可能收回成本,政府通过低息贷款给予补贴,为农民提供经济损失担保。通常做法是,政府为当年的农作物制定目标价格,如果当年的市场价高于目标价格,农民就把产品卖掉,无须申请贷款。如果市场价低于目标价格,农民就可以把粮食卖给政府,或以此为抵押获得政府的低息贷款。休耕补贴是政府为了适当限制生产而给予的优惠。如果农场主将20%的耕地休耕用于土壤保护,他可从政府那里得到休耕土地正常产量50%的现金或实物补偿。休耕不仅可以保护耕地,还可以控制产量,保护农产品价格。

  此外,政府还会根据上一年的销售情况,为避免某一种农产品过剩而制定一些计划来引导农民的耕作。比如,如果政府估计棉花供过于求,就鼓励棉农只耕种3/4的土地,并将1/4休耕地棉花收成折合成现金付给农民。

  5,美国农民也有烦恼

  以佛蒙特州为例,据该州农业局统计,由于绿色牛奶的兴起,牛奶生产受成本不断上升等因素的影响,自1991年以来,该州奶牛场的数量下降了35%,全国同期下降了40%。在激烈的竞争面前,奶牛场主们面临的选择,要么是破产,要么是继续扩大经营规模,或者改选新品种。

  美国的农场规模大,机械化要求高,投资也相对较大,农民往往借了不少贷款,还贷的压力也不小。此外,由于许多农场的农作物产量大,且大多直接销往国际市场,因此受国际市场的价格波动影响也大。为此,有些农民还在拖拉机上装上电脑终端机,以便随时跟踪市场的变化,捕捉最佳商机。

  美国农业也存在一些不利的自然气候条件,如山脉多是南北走向,北方的寒流可以长驱直入,影响中南部地区作物的生长。美国每年也有洪涝和旱灾等自然灾害,再加上每年都会光顾破坏性极大的龙卷风,对中西部一些州的农业危害较大。

  中国的农民,怎一个苦,怎一个哭字了得啊

  新华网北京115日电(记者朱玉、周婷玉)卫生部副部长朱庆生5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至今,中国农村有一半的农民因经济原因看不起病。

  在这场主题为中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新闻发布会上,曾在农村工作并多次调研的朱庆生说,我国中西部农民因看不起病,死于家中的比例高达60%——80%。

  朱庆生拿出了相应的数据说明他的观点。《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04年》记载,2003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2622.2元,农村居民的平均住院费用2236元,在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尚包括实物收入的情况下,可以说,农村居民如果生了大病,农民一年的现金收入尚不能支付住一次院的费用。因此,疾病是中国农村居民致贫或返贫的主要原因。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9 23:50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农业学习资料(之九)

 

产学研融合——日本农业教育发展的启示

 

  现教传媒网 200419

  特邀专家:中央教科所农村政策研究室主任李水山

  中国农业大学资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毛达如

  东北师范大学国际比较教育研究所教授张德伟

  

  日本早在1960年就实现了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农村人口降到10%,目前只有6%左右。但是,日本和美国、丹麦一样,并没有因农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降低而忽视和放弃对农业的支持和关注。

  ——摘自李水山教授《新世纪日本农业教育的发展特点》

  提高院校对农业的贡献率

  作为一个岛国、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占全国总面积的76%,耕地面积占全国面积的14%,而日本的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却是世界之最。1984年,日本开始成为世界最大的食品进口国,其国内消费的食品60%依赖进口,但居民消费的口粮始终基本自给。这一国情使战后日本成为世界各国中少数对本国农业保护程度最深、保护时间最长的国家之一。

  由于有政府的保护政策,日本的农业得以高度发展。在发展过程中,日本的各种农业教育学校、大学农学部等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而这要归功于这些专业机构对于农业教育方面的认识。日本大学的农学教育和研究是在19世纪末,作为支撑农业生产和加工的应用科学或者实学教育而起步。

  目前日本设有农学部的大学有52所,内设农学类学部60个。其中国立大学34所,内设农学类学部40个;公立大学6所,私立大学12所。到了21世纪,日本的农学教育已远远超过当初的学科范围,发展成为环境科学、生命科学、人类科学、地球科学等多学科、跨门类、综合型学科。如北海道大学农学部自1992年4月开始将原来的8个学科、1个研究机构和4个附属农林牧场整合重组成7个学科;将研究生院重组成3个,专攻18个课题。

  经过整合后,日本大学的农学部更加注重农业的研究。即便如此,日本政府一方面强调大学的研究,一方面也注重对农民的职业教育,将两者结合起来促进新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专家分析:国内的农业高校也很多,但是在制度方面比较受限制。要想提高这些院校对农业的贡献率,必须从根本上扭转教学和科研搅和在一起的局面,保障研究者有足够的时间从事研究,要知道一般农业课题的研究周期都要长一些。

  整合是很有必要的做法,但反对现在国内某些学校搞的表面工作,实际上整合之后还是各自的班子,各行其是,没什么变化。整合要真正将人力资源、科研机构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立法确保科研的独立性

  近年来,日本通过教育法来保障教师专心从事教学和科研活动,不受政治、社会、文化、群众运动的各种冲击和干扰。如大学不承担技术推广的社会责任,教授、科研人员调动工作,可以带走自用过的仪器设备,以保持教学、科研工作的连续性和持效性。学校公示栏中主要是提供课题经费、福利、保健和社会服务的各种通知,变审批、管制、管理为服务与协调。

  日本国立科研机构主要从事基础、长远和重大或应急的科学研究,经费充足;其科研成果要有学术、应用价值和社会、经济效益。地方的科研机构主要从事应用性、普及性和技术操作性研究。这里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建立了科学高效的科研机制,实行项目申请制度,取消了行政审批制度。

  专家分析:精简学校的机构设置,简化项目审批程序,这给研究者节约了更多的时间用于研究。我国的审批制度过于繁琐,往往花费了研究者很多的精力去为一个几万或者十几万的小项目跑来跑去,没准到头来还一分钱的科研经费都申请不到。即便有的申请到了,项目的重复浪费也是一个问题。有的甚至同是一个项目,国内几个课题组都在研究。

  另外,国内对于研究者的年终评议、评比和总结活动,一年要发表几篇论文的硬性指标以及重复、频繁、低效的行政、机构、职称、人事改革等,都让研究者忙得透不过气来,科研往往又被扔在一旁。这一点我们应该借鉴日本的研究制度,确保科研工作者的独立性,保障其科研经费,这样他们才会将精力投入到自己研究的课题中去,而不是人浮于事。

  科研成果迅速转化

  日本的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不仅在距离上与农业科研机构保持紧密联系,而且要在运行体制和机制上建立紧密合作型关系。县()市町(镇、街道)的农业技术普及所一般都在农业技术试验场(农业科学院)内,这是非常合理、科学效能的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

  如图所示,农业技术试验场和农业技术普及所之间保持紧密的工作关系,科研人员和具有高级职称的专门技术员和中级普及员之间常年保持紧密联系,普及员要经常下基层、农户,将农民需要的技术和存在的问题传给专门技术员,专门技术员将问题带到试验场与科研人员一同研究对策,并把研究成果经技术普及员以极其简明易懂的方式传授给农民。

  日本农民协会的技术员和普及所的推广人员也保持紧密合作关系,经常协助普及所开展有效的技术推广和职业教育。农业推广并不局限于农业技术,还包括农村居民的生活指导。

  专家分析:比较而言,我国的科研成果转化一直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目前我国的农业教育、研究、推广之间是相对分离的。在农业技术推广方面,农业部、教育部、科技部三者之间没有一种很好的协调关系,始终没有实现科研、推广、应用、反馈的良性循环机制。

  我国曾在陕西组建过一所使这三者结合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但是组建后的农科院、学校、推广还是三个体系,还是没有融合。这还是一个高层问题。因为中国的行政体系是一个垂直系统,高层没有融合,下面的机构就融合不了。毕竟经费都是从上往下拨的,谁都握住经费不放,怎么融合?

  韩国在这方面经过改革后成立了农村振兴厅,从而将三者结合在一起,从目前来看,效果还是不错的。希望这个问题还是从高层部门做起。

  有计划地开展农民培训

  日本在1960年就实现了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农村人口降到10%,目前只有6%左右。但是,日本和美国、丹麦一样,并没有因农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降低,忽视和放弃对农业的支持和关注。

  为解决农业后继乏人的问题,日本注重培养农业后继农民,有计划、分层次、有重点地开展农民职业技术教育,主要由农业职业大学和农业高中来完成,具有100至1000万人口的都道府县(省一级)除了综合大学农学院外,都有1至2所农业职业大学(专科)和1至3所农业高中,有的普通高中也开设农业课程。对农业职业教育,由文部科学省和地方政府农林局共同负责,提供体制和经费保障。

  各级农民协会也负责对农民的职业技术教育。农业技术试验场和农业技术普及所负责技术推广与生活指导教育。地方政府农业部门与农业职业院校和农业试验场合作,每年举办“农业节”,以农民喜闻乐见、简明易懂的形式,开展灵活有效的推广教育。

  专家分析:重视对农民的培训一直都是农业发达国家的法宝之一。在我国,一方面农民素质普遍较低,一方面农民的人口数量巨大,培训是一个很艰巨的任务。

  有鉴于此,农民培训首先应该抓住对于年轻的、有一定知识底子的农民骨干的培训。这方面国内已经在做,比如“绿色证书”计划就属于这一类。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能够让少部分农民先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技能,再通过他们去带动更多的农民,通过帮助、传授、交流等方式让那些缺乏一定文化知识的农民从实践操作中掌握新技能、新工具的应用。

  其次应该注意培训要和当地的实际情况结合,尤其是和一些地域性的农业发展规划、特色农业发展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

  对于培训机构的问题,应该结合国家和民间两种方式来进行。在目前国力有限的情况下,国内的一些地方农民专业协会是一种十分有效的补充方式。当然,国家的培训体系也需要完善。一个是完善大学和科研机构对于农民培训方面的体系,主要解决农民应用高新技术的培训;另一个是完善农民的中等职业教育和成人职业教育体系,重点解决农民在实际操作中的技能知识问题,让农民从传统的农业操作方式转化为新型农民。

  同时,要借助网络教育这个有力的工具将农业学校、推广部门、培训部门、行业协会结合起来,不仅为农民提供各种信息,还可以开展远程培训、网上交流示范等,让有条件的农民更方便快捷地进行自我培训。

  

                 □ 本报记者 赵鹰   来源:现代教育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9 23:41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农业学习资料(之八)

 

以色列创造农业神话

 

  把以色列农业称为神话并不为过。这样一组数字足以反映以色列农业的效率:西红柿每公顷最高年产500吨,沙漠地区柑桔每公顷最高年产80吨;鸡年均产蛋280个,奶牛年均产奶量1万公斤;在花卉生产上,温室大棚每公顷每季度生产300万支玫瑰……

  以色列农村人口只占总人口的9%。一个农业人员可以养活90人,农业出口占据全国出口总值的9%。按照以色列的农业水准,地球可以养活3倍于现在的人口。

  这样的成绩背后却是以色列贫瘠的土地和缺水的现实。以色列驻华使馆提供的资料显示,以色列国土面积27800平方公里,而且仅有20%的土地可以耕种,其中一半必须灌溉。以色列一半的地方处于干旱或半干旱状态。

  像爱孩子一样爱作物

  在中以示范农场的玫瑰温室里,记者见识了以色列的高科技。这个农场已经有10年历史了,是拉宾总理和李鹏总理共同决定修建的。

  从外面看,玫瑰园没什么特殊之处,但以色列的农业专家艾特玛介绍说,温室不是普通的塑料围成的,而是特制的材料,既可以过滤掉阳光中对作物的有害成分,又可以更好地保温。温室里的玫瑰一垅一垅开得正艳,垅下面有一条直径约5厘米的黑色管子通过,看来这就是著名的滴灌设备了。温室里挂着几块黄色的布条,像是中国古代酒馆前面的幌子,艾特玛说,这是专门黏飞虫的东西,园子里从不打农药。

  就在艾特玛女士热情地讲解玫瑰的种植技巧之际,记者发现了一个比普通家用电表稍大一些的设备,上面显示着各种数字。“这是什么?”记者问。“这个机器在中国只有几台,它负责检测作物的环境,包括温度、营养和水分。”一边说,艾特玛一边从一株玫瑰下面拿出一个龙须一样的物件,“这是传感器,作物的生长情况会通过传感器传到这台机器里,我们据此对肥料、灌溉和温度进行调节。”

  她特别强调说:“花也和人一样有感情,有感觉,这台机器通过传感器和花儿进行交流。植物就是我们的孩子,它饿了,我们给它养分;它渴了,我们给它喝水。你不能把水和食物一块灌给它,这样它会不高兴。”

  离开温室时,艾特玛女士脸上渗出了汗珠,她看到一片枯叶,小心翼翼地摘了下来,又拍了拍那株玫瑰。玫瑰晃了一下,好像在点头。此时,记者发现以色列农业奇迹的创造者决不仅仅是拥有滴灌技术、高科技材料,而是还包括爱心,你把作物当孩子养,它能不茁壮成长吗?

  让奶牛舒服 “她们”才多产奶

  在隶属北京三元集团的奶牛基地,记者见到了以色列专家设计的牛场和整套来自以色列的设备。

  奶牛没有被绳子栓着,一排排地站在那儿,看起来很惬意的样子。一辆大型拖拉机开过,草料就撒在牛的面前。来自以色列的奶牛养殖专家亚里奥说:“北京太热了,我们给它们安了特制的空调。”挤奶车间实行半自动化控制,奶牛被赶进去后各就各位,工人把一个专门的挤奶器放到奶牛的乳房上,挤奶器后面连着一个比掌上电脑略大的设备,可以显示挤奶的时间和数量。再后面就是一个电脑,这台电脑接受所有挤奶器传过来的信息,可以统计奶牛每次挤奶的数量。挤奶器上面还有传感装置,可以探测奶牛的身体状况。

  这套设备还可以判断奶牛何时发情,技术人员据此采用人工授精的方式让牛怀孕。据牛场的工作人员介绍,在引进以色列设备之前,平均每头牛年产奶量7500公斤,引进了这套设备后,还是原来的牛,饲料没有增加,工作人员没有增加,产量增加到了9500公斤。

  产量增加,诀窍在哪呢?记者请教了亚里奥先生。他说:“要想获得,必须先付出。你想让牛多产奶,就必须让它舒服。我们所作的,只不过是最大程度地让奶牛感到舒服。”

  外部合作和内部合作缺一不可

  参观结束后,以色列公使衔参赞欧慕然先生在官邸介绍了以色列农业经营者的情况。

  他说,以色列农业的显著特点是具备高度集约化的生产体系。通过研究人员、推广服务人员、农业经营者以及工业部门的协作,农业生产才得以持续而稳定地增长。从科研到设备生产,再到推广、应用,有一条成熟的链条。

  以色列的农业经营者,有基布兹(公有制集体农庄)、莫沙夫(合作社)和莫沙瓦(个体农户)三种形式。基布兹类似于一种公社,是人们在“平等、公有、自愿”的原则下,实行“各尽所能,各取所需”,衣、食、住、行全部包干的一种管理形式。这种形式是1909年东欧移民为了在艰难的环境中生存,而在加利利湖边创建的。这种模式发展迅速,现在以色列有270个基布兹,每个基布兹平均有600 700人。基布兹内部的负责人均由庄员直接选举产生,直接接受庄员的监督,选上来的一般是德才兼备者,缺德少才者既无利可图也无立锥之地。因此,集体财产受到强有力的保护。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庄员个人依一定的程序有入社和退社的自由权利,农庄全体成员依一定的程序有惩罚(非暴力的)偷懒者的权力。虽然以色列人生性勤勉,这些权利和权力并不经常使用,但为维持一个经济组织长久生存,这些是根本的制度基础。

以色列就靠这些符合自己国情的制度和管理方式,创造了以色列的农业神话。(1301

滴灌的发明

  1962年,一位以色列农民给庄稼浇水,偶然发现水管漏水处的庄稼长得格外好。水在同一点上渗入土壤是减少蒸发、高效灌溉及控制水、肥、农药最有效的办法。这一发现立即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两年后,闻名世界的以色列耐特菲姆(NETAFIM)滴灌公司诞生。从此,词汇表里出现了滴灌(dropping irrigation)这个词;从此,以色列农业用水总量30年来一直稳定在13亿立方米,而农业产量却翻了5番。滴灌说起来很简单,就是让水均衡地滴渗到每颗植株的根部,但实施起来却需要硬韧防堵塑料管、接头、过滤器、控制器等高科技产品。据以色列使馆官员介绍,滴灌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耕作方式。以色列的大地遍布着管道,公路旁蓝白色输水干管连接着无数滴灌系统。大田地头是一米多直径的黑塑料储水罐,电脑自动把掺入肥料、农药的水渗入植株根部。

  以色列农业发展三阶段

  缺水和沙漠条件下的以色列创造出的农业奇迹,得益于政府正确的发展战略。建国50多年来,以色列农业发展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50年代开始,农业开始大起步、大发展。建国初,以色列处于战争环境,大量移民从国外涌入,经济面临巨大压力,农业成了当时经济恢复和发展的支柱。以色列在全国垦荒、兴建定居点,目标是粮食和农副产品自给自足。当时,以色列军事开支负担沉重,但仍优先满足农业投资。

  第二阶段从60年代开始,滴灌推动农业革命,建立高效市场机制。60年代初,以色列土地开垦饱和农业单产徘徊,沙漠改造缓慢。以色列开始探索科技发展农业的出路。60年代中期发明滴灌后,国家立即大力扶持,农业革命找到突破口,农产品产量直线上升,沙漠改造突飞猛进,可耕地持续增加,农业面貌根本改观。

  第三阶段从80年代开始,农业实现产业化。根据国际市场和本国自然条件,以色列70年代开始改变农业生产结构,从以粮食生产为主,转向发展高质量花卉、畜牧业、蔬菜水果等出口创汇的农产品和技术,用高科技、现代管理不断提高农业效益,形成高投入、高科技、高效益、高产出的特色,建成了一整套符合国情的节水灌溉、农业科技和工厂化现代管理体系。

发表于 2007-11-29 20:29 | 显示全部楼层
   又长了点见识!
发表于 2007-11-29 18:53 | 显示全部楼层
.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9 19:58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农业学习资料(之五)

 

美国农业信息化发展历程

 

科技日报记者:王俊鸣  (2006.07.19)

 

  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指出:21世纪是世界农业大变革的时代,全球范围内将出现“第三次浪潮农业”——人类从工业经济走向知识经济时,通过应用高科技成果,使工业经济下的农业变成一种崭新的知识产业。面对“第三次浪潮农业”的到来,许多国家不失时机地利用科技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当代“新农村”。

  美国在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循环经济等科技利器打造自己的“新农业经济”和“新农村”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其做法不乏值得借鉴之处。

  丹·哥斯特是美国芝加哥市史特灵镇近郊的一位农场主。如今,这位农民大多数时间并不在田间地头,而是和城里的“白领”一样泡在网上。他先后购置了4台电脑,利用电脑计算种植量以及杀虫农药的剂量,进行生猪饲料配方与养猪过程的控制,从网上了解天气情况以及农作物的交易行情……老伙计现在离不开网了。

  实际上,哥斯特只是美国200万农民中一个“缩影”。目前,美国有51%的农民接上了互联网,20%的农场用直升机进行耕作管理,很多中等规模的农场和几乎所有大型农场已经安装了GPS定位系统。这些新科技构成了美国农业信息化的主要内容,也打造出美国的“精确农业”。

  科技促进农业信息化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随着广播、电话的发明应用,美国农业信息化进入广播、电话阶段。当时,电视基本在美国农村普及。1954年农村居民的电话普及率为49%,到1968年这个数字达到83%。从1962年开始,美国开始资助在农村建立教育电视台。电话和声像广播在农村的普及,把大量的农产品市场信息和科技信息传递给农民,对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和稳定农产品市场行情起到了很大作用。

  20世纪70年代—80年代,计算机的商业化和实用化推广,带动了美国农业数据库、计算机网络等方面的建设。1985年,美国对世界上已发表的428个电子化的农业数据库进行了编目。在当代最重要的农业信息数据库中,最著名、应用最广的是:美国国家农业书馆和农业部共同开发的AGRICOLA数据库,它存有10万份以上的农业科技参考资料。数据库应用系统服务于农业生产、管理和科研。如美国所建的全国作物品种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管理60万份植物资源样品信息,可通过计算机和电话存取,在全国范围内向育种专家提供服务。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逐步应用到农场,美国农业信息化迈入自动控制技术的开发及网络技术应用阶段。到1985年,美国已有8%的农场主使用计算机处理农业生产,其中一些大农场则已经计算机化。如今,计算机等高技术的应用,给美国农场管理与生产控制、研究和生产带来了高质量、高效率和高效益。

  高科技打造“精确农业”

  发源于美国的精确农业,实际上就是高科技联合应用于农业的产物。它指的是利用3S技术(即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网络技术等,逐步实现精确化、集约化、信息化控制农业生产,可根据田间因素的变化,精细准确地调整各项土壤和作物管理措施,最大限度地优化各项投入,以获取最高产量和最大经济效益,同时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土地等农业自然资源,给农业技术推广实施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遥感技术(RS),是指远距离探测和识别地表各类地物的综合技术。美国宇航局和美国农业部等政府部门1975年实施的大面积作物调查试验计划,利用RS技术,分别对美国本土和前苏联当年的小麦长势和产量进行监测和预测,为美国在对苏粮食贸易上谋取巨额好处。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对地理空间信息进行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图像表达的一种实用工具,具有很强的分析、查询和辅助决策的功能。在农业信息化中,GIS将专家系统、作物模拟模型、RS和全球定位系统等高新技术联系在一起。并且,利用变量投入技术(VRT)开发精准、特定的投入应用;利用田间监控技术对作物生长进行记录,作为日后作物管理的历史数据。

  全球定位系统(GPS),可对地理数据以及有利于精确农业的措施等进行定位及定义。目前,一种带有显示屏和数据处理器的GPS接收仪被装置在大型农机上,当机械手进入地块喷施肥料时,显示屏可同时显示两幅彼此重叠的图像,一张是数字化地图,标有各小区的土壤信息,如土壤类型,氮磷钾含量,前季单株产量,当年单产指标等,这些都是事先用GIS做好的,另一张是方格坐标图,可根据GPS讯号随时显示机械所在的小区位置。与此同时,数据处理器可根据作物模型的计算结果,自动给出每个小区的肥分配比和喷施量,并向自动喷施机下达指令。同样的方法也适用于农药的喷洒。据介绍,美国农业部通过卫星定位系统了解全美每个农户每平方公里的氮、磷、钾含量,在收割机收割切碎秸秆的那一刻,电脑就可以分析出其各种元素的含量,并直接输送到农业部信息中心。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应用的计算机技术,实现了一系列农业生产自动化管理目标,包括作物生产管理自动化,形成了预测病虫害等方面的农业专家应用系统;农田灌溉调控自动化,在干旱和沙漠地带实现滴灌和喷灌技术;畜禽生产管理自动化,科学管理猪生产各环节;农业科研服务系统信息化,不仅建立了农用视频电报系统,和电脑电视牲畜交易系统,以及农业数据库,而且实现了不同属性和不同规模的农业系统的计算机模拟技术管理。

  目前,特大型农场已经形成了“计算机集成自适应生产”模式,即将市场信息、生产参数信息(气候、土壤、种子、农机、化肥、农药、能源等)、资金信息、劳力信息等集中在一起,经优化运算,选定最佳种植方案。在作物生长过程中,根据当地不同地块小气候的变化,进行自适应喷水、施肥、施药,以保持良好的生长条件,使农业生产形成良性循环,达到风险最小、利润最高的目的。

  网络技术的应用,一方面,建成了农业信息网络;另一方面,促进农业电子商务和农产品贸易的发展。美国建成的世界上最大的农业计算机网络系统AGNET,覆盖了全美46个州、加拿大的6个省和美加以外的7个国家,连通美国农业部、15个州的农业署、36所大学和大量的农业企业。用户通过家中的电话、电视或电脑,便可共享网络中的信息资源。这使农业生产者能更及时、准确、完整地获得市场信息,有效地减少农业经营的生产风险。

  据统计,2004年美国12%的农业销售通过互联网进行,比1999年该国4%的水平大为提高。另外,一家名为罗克伍德的调研公司针对美国商业农场主的调查显示,他们已经将互联网作为了解商品价格、天气、农药、机器等信息的重要手段。调查显示,农户正在快速转向基于网络的交易手段,比如通过互联网购买种子、农药和农业设备等。

  随着农业信息化的发展,精确农业从上世纪70年代起步,80年代初开始商业化应用,如今,已迅速发展成新的农业工业,并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科学的新农业发展道路,成为农业革命性发展的代名词。

  让农民爱用信息技术

  农业信息化的新技术令人目不暇接,但是如何让农民能接受,买得起,喜欢用,用得好才是其真正的关键。为此,美国各级政府大力支持,包括健全法规、加大投入,加之各方面的积极推广与高效服务,通过信息资源的长期积累和低成本共享方式,有效地推动了农村信息化发展。

  建立健全农业信息化法规并注重监督,依法保证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及知识产权等,维护信息主体的权益并积极促进信息的共享。美国1848年第一部《农业法》就对农业技术信息服务做了规定。在1946年农业市场法案中规定,凡享受政府补贴的农民和农业,均有义务向政府提供农产品产销信息。在此基础上,美国逐步形成了从信息资源采集到发布的体系。

  稳定、足额地投资建设国家级农业和农村科技信息中心,实现了公益性农村信息资源(国家农业数据库等)的长期积累、高效管理与广泛应用。一方面,大力投资用于农业信息系统的多项硬件,包括基础信息资源的开发和网络设施建设;另一方面保证充足的系统运行经费,每年有10亿美元的农业信息经费支持,占农业行政事业经费的10%。

  形成以农业部及其所属机构为主的信息收集、分析、发布体系,保证农业信息系统有效性强、信息及时。美国农业部下属市场信息服务局的下设新闻服务署,主要负责农产品市场动态信息的收集与发布,上午采集信息,及时汇总、整理,当天中午就可分类发出。

  在信息化服务与推广方面,政府部门与各种专业协会和决策咨询机构形成了民间农业社会化服务。内容包括:

  凡是政府参与收集的农村科技信息实行“完全与开放”共享政策。比如宇航局、地理勘探局等收集的数据,以及大学、研究机构由政府资助项目产生的数据。在这种管理机制保障下,科研人员和社会各阶层均能以不高于工本的费用,以最方便的方式、不受任何歧视地得到各自所需的数据。

  根据信息服务主体多元化,提供多样化的服务。针对生产者、经营者的信息需求多种多样,各方面分析研究为不同规模的、不同群体提供不同的农业信息内容,让农民普遍感到对信息化工作的钱花得很值。

  大力宣传信息技术手段的好处。农民尝到甜头后,自然会对信息化产生更强烈的渴望。目前,多种农业传媒(计算机网络、通信、视听等载体)网络正成为农民、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和各农业部门获取科学知识、传播推广实用技术、提供农业信息咨询服务的重要手段。

  不少研究专家说,仅占全美人口2%的美国农民,不仅养活了近3亿美国人,而且还使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如果离开了高科技,离开了农业信息化,这样的奇迹根本不可能发生!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 17:50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七大报告解读: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http://www.sina.com.cn 2007113017:39 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1130日电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阐述如何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强调指出,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那么,应怎样理解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呢?

  一般认为,世界范围的农业现代化进程是从20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的演进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启动的。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各国由于自然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基础不同,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道路选择上也不同,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如美国、加拿大等人少地多、劳动力短缺的国家,它们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主要目标,凭借发达的现代工业优势,大力发展农用机械取代人力和畜力,通过扩大单位农场种植面积和经营规模,提高农产品的总产量。二是如日本、荷兰等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短缺的国家,它们以提高土地生产率为主要目标,把科技进步放在重要位置,通过改良农作物品种、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增加化肥和农药使用量等措施,提高单位面积农产品产量。三是如法国、德国等土地、劳动力比较适中的国家,它们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为主要目标,既重视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又重视科学技术推广应用。

  世界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发展历史表明,发达国家在实现农业现代化过程中,都非常注重立足本国国情和发展阶段,积极探索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因此,实现农业现代化没有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唯有从实际出发才是取得成功的正确选择。

  实现农业现代化在我国也并不是一个新提法,早在20世纪70年代我们就提出了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但对什么是农业现代化、其基本内涵是什么等问题的认识,却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综合国内外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经验,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和基本国情,可以对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基本内涵作如下概括: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在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建成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

  这样来理解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主要是由以下因素决定的:第一,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还不高,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相比科技贡献率低2030个百分点。因此,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提高农业科技水平,通过增加资本投入、应用现代科技和装备、适度集中土地和强化组织管理等来提高农业效益。第二,现代农业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目的是为市场提供商品,实现利润最大化。我国农户的经营规模普遍较小,农产品商品率和农业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均较低,因此迫切需要加强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第三,以产业化方式经营农业已成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我国有2.5亿左右农户,不仅数量多、规模小,而且结构、行为相似,要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效衔接非常困难,因此,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建成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通过各种类型的农民合作社举办多种形式的龙头企业,使农民真正享受到农产品加工、销售等环节的利润。第四,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大国,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如果吃饭问题解决不好,工业化、城镇化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都将难以持续进行。因此,必须把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首要目标。

  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总的思路和措施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育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在具体工作中,尤其要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所要求的那样: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使耕地向农村种田能手和专业大户集中,逐步实现多种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 17:51 | 显示全部楼层
请网友们不断补充!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