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正式启动。加上之前启动的武陵山区、乌蒙山区、秦巴山区,新十年扶贫开发确定连片特困地区为主战场,吹响了再攻坚的号角。 为见证我国扶贫开发工作取得的巨大成就,反映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倾听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诉求,本报经济社会部开展了“走基层——贫困山区行”大型采访报道活动。20名记者组成7个采访小分队,分赴7个连片特困地区。在贫困山区的日子里,记者们深入贫困山村、贫困户家中,与干部群众促膝交谈,面对面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工作状况,了解他们的期盼,感受他们的苦与乐。作为这个活动的收尾,本期新农村周刊将部分参与记者的思考集纳成文,共同关注如何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
——编者
1. 突破基础设施瓶颈
基础不改善,产业走不远
朱 隽:大丰村村民家的大水桶至今让我记忆犹新。湖南省龙山县里耶镇大丰村坐落于武陵山区腹地。村民人均年收入只有1200元。村支书宋转维告诉记者,村里几乎没有水田种粮,吃米靠买,想吃肉没钱买。
村民的生活质量不高,不仅因为吃不好,更严重的制约在于吃水难。村子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有山无水。吃水就靠3公里外的一个水库,水库干涸的季节里就只能到更远的地方背水。因此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储水的大桶。村子在山里,去背一趟水爬高下低好几公里,没有好体力应付不来。因此村里的壮劳力没法出去打工赚钱,生活只能维持低水平的温饱。事实上,村子山脚下就有一条河流过,但村民说因为上游开了矿场,把水污染了,他们不敢喝。
新十年扶贫开发纲要提出,要着力解决特殊困难地区发展面临的瓶颈问题。行路、吃水、用电……这些事关百姓生活的“小事”,对于贫困地区来讲,正是能否摆脱贫困、发展致富的制约因素,不突破基础设施瓶颈,脱贫致富如空中楼阁。这些地区的扶贫工作应当把重心继续放在群众最盼望解决、受益面最广的基础设施建设上,切莫不顾基础条件急于发展产业。
延伸阅读: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明确,到2015年,贫困地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要基本得到解决,全面解决无电行政村用电问题。到2020年,贫困地区全面解决无电人口用电问题,村村通班车。
扶贫搬迁走出“贫困死角”
顾仲阳:眼下,多数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瓶颈得到了很大的缓解,但还是有一些特别偏远的山区、地质灾害隐患区等“贫困死角”,基础设施瓶颈卡住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脖子”。
搬迁扶贫是现实的选择。新十年我国将进一步加力搬迁扶贫。但缺地、缺钱,怎么搬?往哪搬?搬下来后,如何脱贫致富?
陕西省2010年底启动我国目前规模最大的移民工程,计划到2020年从陕南秦巴山区3市28县(区)搬迁240万人,从根本上解决这些群众受地质灾害和贫困双重威胁的问题。陕南移民搬迁投资共需1109.4亿元。从明年开始,搬迁财政补助资金将由省里统筹解决。如果省里不统筹,需贫困市、县配套,困难可想而知。
搬出来只是第一步,如何尽快致富才是最大的挑战。记者曾采访过浙江等发达地区的扶贫搬迁,其中一条很重要的经验就是要把扶贫开发融入“三化”进程,让贫困群众充分参与,公平分享,增收脱贫。陕南地区的“三化”也正加速推进,脱贫致富的机会越来越多,绝大多数贫困群众脱贫完全可期。
延伸阅读:
截至2010年,我国对770余万贫困人口实行了扶贫搬迁,有效改善了这些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力争再对240万生存条件恶劣地区的农村贫困人口扶贫搬迁。
2. 壮大扶贫主导产业
因地制宜选好项目
陈仁泽:河北省涞水县郭各庄村和平泉县官坟梁村,都曾饱受贫穷的困扰。近年来,在政府大力推动下,一个通过发展香菇顺利脱贫,另一个则靠着种核桃驶上了减贫的快车道。
做好产业扶贫,选好产业项目是关键。很多地方产业扶贫之所以失败,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选择项目时没有很好的考虑当地实际。郭各庄村、官坟梁村的产业之所以发展良好,关键在于政府没有武断地替农民做决策,而是通过一系列针对性强的政策措施,引导农民选择了能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具备一定基础、市场前景好、投入产出比较高、能稳定脱贫的产业项目。
目前,大部分贫困地区对于特色农产品如何能转化为更好的收益,还想的不多,这导致更多农民只能靠出售初级产品谋生,而无法享受到延长产业链带来的丰厚附加值。在这方面,贫困山村依然要加倍努力。在规划项目的同时,政府应把眼光放的更长远一些,产业发展初期就要进行合理的规划,用政策手段吸引更多的龙头企业进入,构筑起完整的产业链条,只有这样农民的收益才能更稳定、更丰厚,产业扶贫之路才能越走越光明。
延伸阅读:
我国贫困地区重点培育了马铃薯、经济林果、草地畜牧业、棉花等扶贫主导产业。在产业扶贫的强力带动下,从2001年至2010年,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1%(未扣除物价因素),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打通农村金融“血脉”
于 猛:在贫困地区,有致富的想法并为之付出努力的人很多。但真正想发展产业的时候,不少人就卡在了缺钱,特别是缺少启动资金上。这是不少贫困地区脱贫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江西遂川县汤湖镇玕山村通过组建村级扶贫互助社,破解贫困户的贷款难题,让当地传统种植的茶叶走出了大山,卖上了好价。玕山村扶贫互助社遵循“民有民用、民管民享、周转使用、滚动发展”原则,由县扶贫和移民办提供15万元发展启动资金,主要吸收当地贫困户入社,对自愿入股的按每人500元的标准缴纳入股股金。通过5年滚动发展,玕山村互助社已累计发展会员77人,吸收80%的贫困户加入互助社。几年来,共发放贷款400多笔,近50万元,其中,贫困低保会员贷款占60%。
记者发现,互助资金虽然能解决启动资金问题,但毕竟数量有限,要进一步发展,还需更多金融机构的“接力”。不少贫困户反映,目前,去信用社贷款手续多,折腾了大半月,可能还贷不出来。他们希望政府多想想办法,让信用社真正立足农村、面向农业、服务农民,打通农民增收致富的“血脉”。
延伸阅读:
截至2011年底,我国在1.63万个贫困村开展了互助资金试点,资金总规模超过33亿元,85万户贫困农户累计借款24.81亿元。2001—2010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扶贫贷款财政贴息资金54.15亿元,发放扶贫贷款近2000亿元。
3. 提升自我发展能力
瞄准贫困群体帮扶
赵永平:在大别山区采访扶贫,几件事感触挺深。一个是特色养殖扶贫点:一排排整齐的圈舍,里面清一色的黑山羊。养殖大户老朱介绍:“政府给了5万元,两年时间,养殖场年收入就有6万元。”“你过去是贫困户?”老朱有些支支吾吾。“养殖场带动多少农户?”老朱涨红脸说不上来。地方干部赶紧上来解释:“贫困户缺资金、缺能力,这样的项目干不起来。”看来,
政府扶持的是大户不是贫困户。
还有一个产业扶贫点:县里投入150万元整好上千亩土地,引进公司规模种植金银花。地方干部说:“这个产业前景好,但靠农民不行,要靠龙头带动。”但许多农民却不买账,“公司1亩地赚4000多元,我们租金才100元。”
贫困户之所以贫困,根本原因是发展能力不足。增强他们的发展能力,注定是一个长期艰苦的任务。搞技能培训、职业教育,都不是一日之功。但不能因为难度大、见效慢,就冷落了他们。有的地方为了早出政绩,把扶贫的钱花在富人身上,花在公司身上,这样的亮点不要也罢。
新阶段的扶贫开发,应瞄准贫困群体,深入了解贫困户的新情况、新需求,探求扶贫到户的有效途径,完善扶贫扶持机制,切实增强贫困户的自我发展能力,实现稳定脱贫。
延伸阅读:
为更好瞄准扶贫对象,我国积极做好贫困对象识别工作,努力实现资金和措施扶贫到户,引导不同部门政策向扶贫对象倾斜,对于贫困程度深、扶贫对象规模大的省份,鼓励先把最困难的人口找出来,组织力量扶持。
教育扶贫还要加力
冯华:山路盘桓,走进山西省临县兔坂镇常家焉村时,扑面而来的是淡淡的枣花香。常家焉小学位于进村主路旁边,相比山村破败的土窑洞,砖墙结构的小学似乎是村里最好的建筑。
但迈进校园,我们却发现安静得很,只有一间教室里坐了十来个五六岁的孩子,静静地翻看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课本。记者有些惊讶,40多岁的代课老师郝乃平解释说:“这些都是学前班的孩子。这几年撤村并校,小学生们大多转到了镇上的学校,娃娃们步行要2个小时。”山路不好走,为方便孩子上学,村里条件稍好一些的农户都搬下了山,在镇上租房住。常家焉村370口人,常住人口只有100来人。
村民们的文化程度大多不高,却异常重视教育。在他们看来,只有娃娃们把书念好了,村民的整体素质提高了,才有可能彻底拔掉穷根。
常家焉村人对教育的重视和付出,让我意外,却也感慨万分。要致富,先要富脑袋。但农村贫困地区的教育长期以来投入不足,欠账较多,需要给予更多关怀和支持。尤其是在义务教育阶段,亟须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和教学质量。
延伸阅读:
到2010年,“雨露计划”培训贫困家庭劳动力超过400万人次。今年秋季开始,“雨露计划”试点将扩大到200个县。
(责任编辑:苏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