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省第十次党代会胜利召开前夕·文化建设篇
□本报记者 裴蕾 张良娟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四川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既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又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
省第九次党代会以来的5年间,我省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重要战略地位,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大力建设文化强省,推动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提高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保障水平,为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回首5年来四川文化建设,走进9000万人民共有的精神家园,一个共同的感受是:美!
文化民生:幸福之美
5年来,一座座美观实用的公共文化设施拔地而起,成为保障百姓基本文化权益的基点。公共文化设施建得起、转得动、有活力,让文化真正服务于民,实现城乡共享,为人民群众带来愉悦之美。
“家庭人人有爱好,社区天天有活动,街道周周有集会,区县月月有赛事,城市季季有晚会,全市年年有节庆”——成都市从2009年起打造的“15分钟文化圈”,以综合文化站为圆点、15分钟为半径,百姓出门15分钟行程内就能参加文化活动。在全省,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逐步形成“城市——区(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文化圈层,城市有“15分钟文化圈”,农村则有“10里文化圈”。
这就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力量,它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社会美德的弘扬,引领文明的生活方式。5年来,公共文化服务惠及全省每个角落。5年间,我省以城乡基层为重点,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并向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倾斜,不断优化城乡公共文化资源配置,努力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共享均等。“十一五”期间,全省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的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基本实现全覆盖;22300个农家书屋落户村庄,实现50%的覆盖率;全省建成426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乡乡有综合文化站”的实现率达到100%;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成县级支中心117个,“县县有文化资源共享中心”的实现率达到65%。
建得起还要转得动,我省不断探索公共文化服务创新机制,让文化事业投入效益最大化,使老百姓真正享受社会发展的文化福利。
2010年11月,宜宾市筹资340多万元,在全国率先为10个区县艺术团体统一配备文化惠民流动舞台车,同时为每辆车配备全套灯光、音响专业设备,实现了“一馆一团一车”。全市各区县公益演出团体下乡镇、进田间,为大众送去精神文化食粮。
“管理——投入——供给”的创新机制让公共文化服务实现了效益最大化。2007年,成都市有关部门开出“采购单”,面向全市文艺院团发出“竞标公告”:谁的节目通过专家组评审,谁就获得政府采购,由政府采取每场补贴的方式把演出送到村民面前。这一年,“竞标”的惠民演出方式在全省铺开,除了国有院团,民营文化单位也被纳入“择标”序列。
泸县97支民营农民演出队抱团,成立全国首家“农民演艺中心”。他们以“泸县农民演艺网”为载体推出服务百姓的“文化菜单”,老百姓要看什么节目,拿着菜单“点”。泸县还于2010年3月推出“112农村文化演出服务工程”,优秀节目由政府买单,每年在全县每个村演出两场。“城里人看大片,我们看大戏,各有所乐!”泸县农民的一句话,满溢着老百姓的文化愉悦感。
为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我省除了实施送书下乡、流动舞台车、文化惠民大礼包等面向基层、面向农村的文化项目外,还推广图书馆总分馆制、流动图书馆、自助图书馆、手机图书馆等全新服务模式,在全省范围内构建网络(手机)图书馆、文化馆,开辟公共文化服务新阵地。同时,借助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和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三大工程,创造公共文化服务新业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