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7604|评论: 14

转载一篇彝族作家描写西昌的文章,写得很真实感动!

[复制链接]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12-2-26 10:18 | |阅读模式
  我的西昌,我的拉布俄卓

  这是一篇旧文,贴出来只是感到作者写得很好啊,如果本文出现字体不能显示,则是彝文,

  ----------------------------------------------------------------------

  金色的阳光将我从睡梦中唤醒,舱体剧烈地抖动了一下,这是横断山脉上方常有的气流。飞机在重重叠叠的山峦中,掠过星星点点的皑皑雪顶,终于找到了一块绿色的河谷,缓缓落下。空中看到的灿烂旭日在大山中迟迟不肯升起,只在天边高山的峰嵴晕染出片片朝霞。我从停驻的机舱内透过舷窗望去,ꆿꁱꀒꎂ西昌的字牌印在空旷的天空。

  彝族口传史书《勒俄特依》(NherghorTer-yy)中说彝王选择王城城址时路过西昌,称此地“彝人奉汉俗,汉人留彝髻”,因此彝王不愿在此立王城。而我则是还在襁褓中时便来到这个城市,一直生活了17年。

  西昌,彝语称为ꀒꎂ(Ordror)或ꆿꁱꀒꎂ(LaburOrdror),有时也称作ꇍꈨꀒꎂ(LergerOrdror)。对于这一称呼,彝汉学者都有很多解释。而我比较自信地认为Ordror这个词,根据彝语的音韵结构,or-当为无实义呼称前缀,词根Dror则与汉语典籍记载的“邛”相关。安宁河谷地带早期为邛人所居住,其文化形态以大石墓二次葬文化为代表,后来汉人和缅彝系统的民族相继到达,逐渐同化和驱赶了邛人,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了今天的格局。由于邛人在东汉以后就大多融入了汉人,因此,即便在彝人兴盛的南诏—大理—元·罗罗宣慰司时代,西昌城内也一直是以汉人为主,城郊则辖附近安宁河谷和邛海湖盆地的稻作汉文化区。四周的山地则为彝人领地,民国时期为沙骂土司和罗洪氏等贵族所分辖。

  我从小生活在这个小城市里,记得以前还有城墙,大约在我刚上小学的时候把大部分拆除了,只留下了临河的东南门和面朝彝山的北门。而西门仅留下了地名,叫做西门坡,不过西昌的英文路牌上,这个地名不知被谁译作了SimonSlope。

  我顶着冬日里紫外线依旧强烈的高原阳光,重走了我心中的西昌旧城。东南门的正式名称叫大通门,大约是西昌城的正门,为二重门瓮城结构。楼宇早已灭失,现在重新修葺了阁楼,但是城砖还大多是旧时的物件。我不由自主地伸手触摸这些斑驳的青砖,是的,它们还是和我幼时一样冰凉,一样摇摇欲坠,只是其间的一些缝隙已被填上粗劣而丑陋的水泥。所以,人们大多不知道越巂郡、建昌府、建昌路、建昌卫、建昌县的悠扬过往,因为已经被那些粗制滥造的所谓现代技术所封存。所以,当风穿过青石缝隙时的声音才那么像阵阵呜咽。惟有城墙上的老树,不断努力发着新芽,无言呼唤人们去了解。

  进了大通门,眼前就是南街,是西昌城的重要集市。我还记得小时候祖母带着我,我背着小竹篓在这里赶集的情景。街道两侧的房屋是当地的汉式建筑,筑式和川西地区的临街民居大抵相同。青瓦直墙和已经败色的暗朱斗拱庇护着熙熙攘攘的赶集人群。不过,经年累月搭了太多的电线,颇让人觉得是天罗地网的感觉。倒是南街上的茶馆,现在还在,虽然破旧,却有几丝传统川西生活的味道。

  集市上的货品主要是本地的农牧产品。农产品除了优质的土豆、豆角、西红柿这一类的常见主食、蔬菜外,还有新鲜的茴香、芫荽等香料,本地出产的荸荠、金桔、甘蔗、脐橙、草莓、梨枣。这还是冬天,要是夏秋季节,各种蔬菜水果更是数不胜数,甚至有湖中新采的莼菜、菱角,莼菜也许是马湖的,菱角却一定是邛海湖的。还有些蔬果都叫不出名字。肉类也很多,猪肉、牛肉、羊肉都是品质优良,各种下水也被争相购买。偶尔还有汉民屠宰的狗肉出售,称祭羊肉。而且集市一定会有专门的区域销售新打出的湖鲜,四大淡水鱼从未在西昌的餐桌上消失过。

  以前卖大肉的汉民为避回民,一般都在远离清真餐馆和清真寺的地方销售,而卖祭羊肉的汉民也为避彝民,一般在集市角落里出售,且不吆喝。但是现在我看到的,已经没有这样的避讳了,所有商贩都是唯利是图的屠户形象。我试着问了一下菜价,似乎比成都的还高。小贩们告诉我,因为安宁河谷的西昌、德昌、米易等地的蔬菜水果集中供应成都和攀枝花两地的市民,称为“保大城市”,所以当地反而没有优质廉价的生鲜了。我看着一位汉族老妇人惆怅地望着路人不来光顾她那挺拔的茴香,什么也说不出来。

  路旁,一位彝族少女蒙着面巾,羞涩地放下竹筐,不敢吆喝,静静地只等路人来挑选她的乌骨鸡。一位汉族老大娘看出这几只鸡是山上放养的,便叫上老姐妹一同前去挑选。经过几句询问,大娘看出少女汉语不太好,竟然冒出几句彝语的数字词来,虽然带着浓重的汉语口音,甚至只是单词而不成句,但是一点也不妨碍交易的达成,少女高兴地把一只乌骨鸡卖给了大娘。老大娘走后,少女反复地数着那不到二十块钱。她也许在想,能给弟弟卖新书包去学校学汉语了,也许乡里的摊派能解决了。因为我知道,我小时候也一样,认识家里的每一只鸡,每一头牲口,它们都是孩子们亲手养大的。又一个中年汉族男子过来看她筐里的鸡了。少女头帕和面巾间乌黑的眼睛害羞的看着顾客。男人询问了价格,少女用生涩的汉语回答。男人说便宜一点,然后报出了一个便宜的价格,便拎着鸡要少女称。少女着急的挥动双手,嘴里只会用汉语说不不。男人把鸡重重扔回筐里,喝斥了一句“汉话都不会说还做生意”便骂骂咧咧地走开了。少女低着头没说话,也许她不是第一回遇到了,也许她暗自下决心一定要学好汉语。

  西昌的南街也是当地穆斯林在市区的聚居地。西昌城外的好几个乡都是单一的穆斯林乡,包括随蒙古大军南下的色目人和在蜀缅商道上定居的回商。西昌最好吃的牛羊肉米线、牛羊杂米线都是源于南街。我想去找我记忆中的清真寺,我记得是绿色的圆顶,也许不是在南街,但是,我在市区走了一遍也找不到了。

  顺着南街向北走,过了路口就是北街。北街明显要萧索很多。北门是防御性的城门,因为外面的北山就是彝人的领地,彝人攻城一般都是从北门开始进攻。四川省彝文学校就在北街上,不仅它的招牌汉字比彝文大许多,而且,显然,它没有成功的学以致用的学生。倒是它对面的幼儿园挂着标牌“面向现代化,推广普通话”。

  北门修葺得比较少,所以至少民国的风貌多少得以留存。没有城楼,灌木的枝蔓已经覆盖了垛口和门面。记得我上中学的时候,学校后门外还有一段北门延伸的城墙,城墙边上长着一株槐花。槐树不知道有多少年了,倚靠在城墙上,把一个垛中都包进了枝叶里。为了讨女孩子的欢心,我们曾爬上城墙和槐树去摘取夏天的槐花给女孩子们,她们会拿来泡制成解暑的槐花茶给男孩子们。我们也曾因为想抽烟又买不起,就到槐树上找前一年干枯的藤蔓,掰一截点上火,吸吸那烟味儿。

  记得有一次,我们又逃课去城墙玩儿了。在城墙上,我在砖缝间抠到了一个子弹头,就告诉伙伴们,结果大家又找到好几个子弹头。我们一路把玩着,想着回去给别的男同学如何炫耀。翻墙进学校的时候被一位老教师发现了,斥责了我们一顿,让我们把手中的东西交出来。看见子弹头,他怔了怔,缓缓地说,“城墙上抠的吧。武斗的时候打的,死了人的,你们不要耍了。快点回去啰。”说完也不管我们了,转身背着手,低着头,慢慢踱着步子走了。

  学生时代的印象里,北门离学校还有一段距离。可是我快走了两步,很快就到了学校的路口。这个路口上有一个基督教堂,原来我们学校的校内也有一个教堂。我还多少记得学校里面的那个教堂还挺不小,有两个院落,其中一个院落还有法国传教士种植的海棠花,女孩子们爱在春天的时候去看海棠花,我们就到秋天的时候去偷海棠果。院落里住着老师,还有一个医务室。学校里的教堂好像是砖木结构的,宽敞高大。有石柱,但是不是整块石料制成的,而是石块累叠而成的。我还记得学校外面的农村里有一些当时就八、九十岁的汉族老太太,文盲,但是会讲法语,据说就是在这个教堂学的。现在,她们的子孙都说着流利的普通话。而那座两个院落的教堂,为了给学校教师改善居住条件,也拆了,盖起了笔挺的鸽笼房。

  路口的这个基督教堂在我印象里是比较低矮狭小的。尖顶,但是并不高大。门是圆拱形的,墙体很厚重,采光也不太好,现在想来似乎是罗马式的累石灰浆结构。我曾经好奇地进入这个教堂去看过,好像正在搞什么活动。我惊奇地发现,有一半的教众都是北山的彝族妇女,她们身着彝族盛装,听着嬷嬷的汉语讲解,也不知道她们是否能听懂。俄而,这些彝族妇女竟用某种我不知道的语言念诵经文。以我当时的知识,无法知道那是法文还是拉丁文。我带着惊异甚至是恐惧的心情想要离开的时候,一位嬷嬷看到了我。跟我说了什么我不记得了,只觉得她很慈祥。末了,她知道我是彝族,便用一丝不苟的西昌话给我说:“你下回来的时候,我给你一本彝文的圣经。你和全家都可以读的。”虽然我后来上了大学,再没有去过。

  今天,我又来到这里,想去探究一下,到底那个建筑是否是罗马式的建筑。可是我还没有走到就愣住了。那个石屋教堂已经没有了,眼前是一座新修的双顶尖塔。显然是砖石混凝土结构,墙体是新刷的暗红色,中间写着黑体的金色简体汉字“福音堂”。尖顶也许是金属材质吧,可以用熠熠生辉来形容。可是我却一点兴致也没有,尤其是看到教堂临街的一面出租给小商贩们做店铺使用。我走了没多远就是一座天主堂了,一样也整修一新,我也一样说不出来什么感觉。最后,我只觉得这两个教堂好似主题公园,此外再也找不出别的词汇来形容。

  再顺着西昌的大街晃荡,没有什么值得我注目的东西,和别的县城没有什么差别,一样的高楼,一样的路人。一样的城市喷泉,一样开了沃尔玛,一样开了肯德基,一样到处挂着关于和谐社会和整治酒驾的标语。倒是市中心的这个刘伯承和果基小叶丹结盟的雕塑是西昌的标志。还记得有一年彝族新年的时候,在中央民族大学有一个聚会活动。我和小叶丹的外孙小两口在一起聊天,因为我们本来就是姻亲,所以说起家乡的事情,就有说不完的话。这时候刘伯承的孙子也来了,他和小叶丹的外孙一见面就以兄弟相称,热乎得不行。老一代歃血结盟的兄弟之情就这样一代一代传下来。介绍我的时候,小叶丹的外孙介绍说:“这位是吉狄,他们家族也是我们凉山的几大黑彝之一。”刘伯承的孙子一听,马上很高兴地和我喝了一杯酒。

  红军为了不成为第二个石达开,绕道过彝区,果基家族大力协助,不仅放行,而且还派了通司和向导。对于参加红军离开属地的属民,其家属不予追究。因为彝族贵族们相信红军的宣言:“中國工農紅軍,解放弱小民族;一切夷漢平民,都是兄弟骨肉。”还有美好的许诺:“設立夷人政¥¥¥府,夷族管理夷族。”75年过去了,硝烟和尘土一同平静,彝海依然清澈透明。我们自¥¥¥治州的州长是我们从前的邻居,虽然我支持他,可是我都不知道我应当怎样去投出那支持的一票,更不要说夷人政¥¥¥府了。我漫无目的地在大街上走着,很少有人穿着彝族服装。也许改穿西式服装,比较能应对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正如那些乡下来的彝民在穿着西式服装赶集的时候,还在顽强地保留着自小习惯的头巾和披毡。可是,为什么人们会去歧视,至少是避开身着民族服装的人,包括那些在城市长大的彝族人?是谁在把城乡差异扩大?是谁在把多姿多彩地文化削平成一样的模子?是谁在一个标准的文化模式去磨平他人祖先传下的精神?

  路上的标牌被强制要求标注彝文,但是很多翻译都很粗糙,甚至看一些汉语借词的翻译都能看出翻译者是操何种汉语方言的。即便是这样,这些彝文都小到看不到,就像是花纹。商家没有错,因为就连彝人也大多不懂彝文,标注彝文就是个意思。所以,这是谁的错呢?

  西昌的马路上,路人说着不同的口音。单就汉语来说,西昌城区主要口音是西昌话、凉山话、成渝话和客家话。西昌话是西南官话中较为特别的一种,主要来源于西昌本地和冕宁等县。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五个声调,区分平卷舌音,无撮口呼,无合口介音。止摄全部舌尖化,见组三等与止摄、遇摄相拼并入精组。因此西昌话中“鸡”、“居”读同“资”。凉山话也是西南官话,基本和成渝话一致,只是区分平卷舌音,庄组卷舌音的派法和北京话不同,主要来源是米易、德昌、盐源等县。成渝话主要是来源于支边干部。西昌的客家话主要来源于西昌周边黄联等地的客家移民方言点,市区较少。西昌本地的彝语是北部方言什乍土语(Shyndra),此外有部分所地土语(Sondi)和少量依诺土语(Yyno)。另外还有少量其他民族的语言,如康语(Khams),摩梭语(Moso)等。

  可是我现在走在西昌的大街上,听到的是成渝话一统天下。西昌话已经很势微,偶尔有年轻人说的西昌话已经只是成渝话略有西昌话口音。因为接近成渝话,凉山话还有部分人说,但也已经很少了。反而是说普通话的人越来越多。马路上很少有人讲彝语或者其他非汉语语言,只有偶尔乡下进城的彝族人说着自己的语言。我站在公交车站台上,接了个公司的电话,说了两句英文,一旁的两个年轻人,投来了崇敬的目光。我觉得可笑,便有意给家里打了个电话,讲了彝语。这两个年轻人的目光已经惊异到不行。因为我知道,在西昌市民的心目中多少有着这样的优劣排序:英语等外语>普通话>成渝话>凉山话及西昌话>彝语等少数民族语言。我同时讲了他们心目中的最高阶和最低阶,他们自然觉得难以接受。

  语言只是工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母语。为何人为地将语言排出优劣来,而且把讲何种语言与说话人的教育程度和社会地位联系起来?难道只是民众蒙昧,或者只是社会使用的自然淘汰?

  是谁让无数的彝民必须说汉语才能接受教育?是谁把外地人士搬到边远地区屯垦,并且加深他们的优越感?是谁在告诉大家,讲普通话才是文明的标志?是谁才是真正地崇洋媚外,把外语装裱成文明的灯塔,强制学习?是谁把平等说在嘴上,却在推广同化和边缘化?是谁把自¥¥¥治说在嘴上,却在执行统¥¥¥治?这不仅是彝民感到了悲哀,就连当地汉民也一同遭遇困境。

  有人说人们对同一件事物有不同的看法,所以同一个地方“我”和“你”会有不同的称呼。可是这个城市,我在这里生活,它既是我的西昌,也是我的拉布俄卓。我不是因为你要把我的拉布俄卓变成你的西昌而愤慨。我是因为你要把我的西昌和我的拉布俄卓一同消灭而愤恨。列¥¥¥宁说沙皇俄国是各民族大监狱。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6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12-2-26 10:28 |
楼主我挺你!!!!

发表于 2012-2-26 10:51 |
呵呵。这个说的不错哇。。顶个了啊。
 楼主| 发表于 2012-2-26 10:57 |
自己也写过许多关于西昌、凉山的回忆文章,可惜于这里论坛有些不同调。算了......

2014年度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2-2-26 13:12 |
在西昌市民的心目中多少有着这样的优劣排序:英语等外语>普通话>成渝话>凉山话及西昌话>彝语等少数民族语言。;P
好像到处都一样吧。

发表于 2012-2-26 14:37 |
很好。支持!

发表于 2012-2-27 15:08 |
作家一般都胡编乱造,彝族也不例外。

发表于 2012-2-27 21:33 |
顶个了啊。

发表于 2012-2-28 17:30 |
游遍各个论坛和社区,为你的帖子而特地作了片刻的阅览和休息。。不错! 请继续加油和努力

发表于 2012-2-28 21:37 |
:):):):):)

发表于 2012-3-3 13:48 |
呜呜  真的好感人啊 真是感动啊 bj466bdfwy

发表于 2012-3-3 21:58 |
歌颂家乡,热爱故土,这份朴素情怀不分彝家汉家都有一种由衷的骄傲,小阿依子写的不错,顶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