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硕士当油漆工与大学生掏粪论 文/张木森 南阳姑娘苏黎杰在令无数人羡慕的高等学府北京大学硕士毕业,却因就业屡受挫折而选择去当油漆工,引起了广泛的争议。(3月8日《大河网-大河报》) 苏黎杰事件其实还是那个老生常谈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如果从个人择业自由的角度来说,苏黎杰无论选择什么样的职业都是无可厚非的,有关部门似乎也可以再次抛出那个“转变就业观念”这个冠冕堂皇的论调。的确,只要你转变了“选择职业”的观念,什么工作都接受,自然就会有工作。但问题在于,从中国最知名的高等学府之一毕业的硕士研究生不得不去当油漆工,真的就不值得我们这个社会来反思吗? 笔者不禁想起了去年这个时代朱军提出“大学生从事掏粪工作的意义恰体现在‘可能会改变中国的掏粪现状’”的观点。的确,朱军的观点和目前社会上强烈呼吁大学生改变就业观念的口号声是如出一辙的。然而,我们却很少有人思考过,国家、社会和家庭培养出一个大学生、研究生的成本是多少?让消耗了大量资源陪着出来的大学生去从事产出量极低的体力劳动,这何尝不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培养一个本科生尚且可以拖跨一个农村家庭,何况是研究生?再加上国家每年的教育投入,这是多大的一笔财富?无论是对一个家庭还是对整个国家来说,如此的资源浪费恐怕是难以承受的 近几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收入低的报道屡见报端。而社会各界开出的药方始终逃避不了所谓的“转变就业观念”“多学习实用技能”之类。笔者对此一直有着不同的看法:其一,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源在于大学教育体制的落后,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大学里的教学模式得不到迅速的改革,使得大学生在学校中所学的东西与社会严重脱节。大学里不开设实践性课程,难道都让大学生自己再投入成本去学?作为强势的政府尚且难以解决这个问题,又岂是作为个体的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就能解决的?其二,在大学生择业的过程中,就业等于“拼爹”的现象已经不再是个秘密了,特别是在政府、事业单位和垄断企业中,近亲繁殖已经相当明显,对于许多大学生而言,虽然有足够的能力,却只能怀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