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570|评论: 0

5.12征文:《关庄镇的“大杂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3-19 19:24 | |阅读模式
关庄镇的“大杂院”
作者:相军
在由广元去青川的公路上,从凉水镇位置左拐弯,再行六七公里,就会看见一片依山傍水的开阔地带,这就是关庄镇了。
关庄镇四面环山,地形为四沟夹三塬,塬面地势平坦,青竹江从这里蜿蜒穿过。正因为境内多山,关庄也成了地震重灾区,镇子几乎所有房屋尽皆倒塌,从远处看,镇子全是一望无垠的废墟和隆起的绿色救灾帐篷。
由于关庄镇通往山里的道路全部瘫痪,抗震救灾的所有人员和装备就只能以这里为大本营,然后分期分批地往山里推进;山里面红光、石坝、马公等乡镇无家可归的受灾群众,离家驻足的第一站也必然是关庄,他们要在这里领取食品、接受救济,然后或者去远方投亲靠友,或者根据政府安排迁移他乡,或者住在关庄的帐篷里等待开通道路。这里成了灾民的集散地,也成了救灾指挥部所在地。
镇子南侧有一个学校,楼房已经布满了裂缝,抗震救灾的济南军区某摩步团、某高炮团都驻扎在这里。部队驻地门口是一大片正在清理的废墟,推土机、挖掘机在昼夜施工,不时还能挖出一具具遇难者的遗体。那时,在平整过的场地上,已经搭起了简易的凉棚,有群众在里面摆起了烟酒糖茶、蔬菜水果等日常用品,后来在这里建起了第一个农贸市场,来来往往的人们从这里经过,热闹得就像集市一般,使这里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大杂院”。
6月上旬,我来到关庄镇采访,就住在这个“大杂院”里。
不知什么时候,我在部队门口发现新开了一家“义务理发店”,店面是由两个帐篷顶子搭起来的,面积不大,却显得很干净。两张桌子后面又摆了三四把竹椅。攀谈得知,店主人姓张,今年55岁,干了一辈子理发生意,是本镇有名的“剃头王”。地震后,张师傅家的房子全部倒塌,理发工具也被掩埋。他带着孩子先是在救灾点住了几天,后来想方设法弄到了两套理发工具,看到部队官兵在这里抗震救灾很辛苦,很长时间没有理发,整个镇子也没有一家理发店开张,就带着儿子、儿媳妇来到这里,主动开了这家理发店,义务给部队官兵理发洗头。
接连几天,我都来这个理发店看看。起初,部队官兵以为张师傅是在这里做生意,很少来理发的,即使有几个战士来理发,也是主动交费,可张师傅坚决不收钱。有一次,他找到团领导,要求团里出面给战士解释清楚,他这里欢迎大家来理发,绝对是热情服务,义务劳动。
部队官兵很是感动。渐渐地,张师傅的“义务理发店”成为这个大杂院一道靓丽的风景。
在这里,我还见到了关庄的“流动邮局”。那天,因为有急事需要邮寄一些录像带,我到处打听哪里有邮局,一名群众指着“大杂院”里停着的一辆大车,说,那就是邮局了。
我走进一看,真的是吃了一惊,这里堪称是我见过的最简易的邮局了:一辆大卡车,上面装了集装箱,集装箱里摆了一张桌子,桌子上放着邮戳、印泥等必需的办公用品。要不是里面两名工作人员身穿绿色的邮政制服,我真的不敢相信这就是邮局呢。
我试探地问:“这里能不能邮寄特快专递?”那名女工作人员回答说,可以的。我大喜过望,马上填写了地址,将录像带递了进去。可是由于条件简陋,没有东西包裹,我就到废墟了捡了两块废旧的纸箱子,折叠了起来,拿胶带沾紧了,把录像带放了进去。就是这样一个邮局,在那段时间不同寻常的日子里,为关庄人民邮寄了大量物资,同时也将灾区的信息传向了四面八方。
据说在地震以前,这个“大杂院”是镇子最繁华的中心地带,人民在这里购物休闲、餐饮娱乐,每天到很晚才渐渐散去。现在,地震以后的第一个集贸市场也隆重开业了,里面的生活用品尽管不是很全,却能够为灾民解燃眉之急。
下雨了,大杂院里变得泥泞不堪,可是人们有的穿着雨靴,有的穿着胶鞋,还有的孩子甚至光着脚丫在这里走来走去,有的是为了购物,有的是在废墟里寻找物品,有的是在为遇难的亲人送上无尽的怀念。
一周后,我离开了那里,但是,大杂院的每一个场景都永远镌刻在了我的记忆深处。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