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报】基地给力 小果作出大文章 产业基地强县:安岳 □本报记者 刘云云 许静 柠檬,古称“黄果”。早在2000多年前,安岳人就已种植和食用“黄果”。如今,“黄果”正在“柠檬之乡”安岳释放着越来越大的能量:全县有35个柠檬基地乡镇、400多个柠檬基地村、36万亩的种植面积,2010年鲜果总产18.1万吨,产值22亿元,实现柠檬基地农户增收150元以上…… “柠檬之乡”依托产业基地建设的给力,使小果作出了大文章。 标准生产保品质 近日,记者走进了位于岳阳镇中七村的安岳县盛兴柠檬种植园,业主告诉记者,这片园子是柠檬出口备案基地,从建园到种植、施肥、用药、采摘、贮藏等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按照《柠檬体系标准》执行。 “如今安岳柠檬品牌越叫越响。这既是种植技术日益成熟的结果,也是不断推广柠檬标准化生产的结果。”安岳县柠檬产业局局长刘孝林如是说。 近年来,安岳依托基地建设狠抓标准化生产,先后从意大利、中国柑橘研究所、湖南农业大学等引进优良品种9个,建立柠檬品比示范园、采穗园、苗圃300亩,每年大力培育、推广香橙砧无病毒容器育苗100万株以上。严格执行《柠檬体系标准》,强力推行测土配方施肥、均衡灌溉、统防统治、绿色防控、套袋等集成技术。 此外,该县还成立了农产品安全中心和质量监督检测站,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并以专业合作社为载体,建立完善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现在,该县柠檬标准化生产率已达85%以上,万亩柠檬核心示范区标准化生产率则达100%。 建成国内第一个柠檬制品检测中心、制定第一个《柠檬体系标准》,安岳柠檬打响了“中国柠檬看四川,四川柠檬看安岳”的名头。 市场是检验品质的 “试金石”,目前,安岳柠檬产品已远销东欧、东南亚、中东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2万吨以上。如今在安岳,当地农民形象地称柠檬园子为“绿色银行”,连片的柠檬也成了安岳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基地发展促效益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这句话对安岳柠檬产业而言同样适用。 为做大基地规模,该县坚持“市场引业主、业主建基地”理念,积极推进柠檬产业基地规模化发展。在人力、财力等方面为柠檬产业“开绿灯”,特别是在项目投入上予以倾斜。将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资金、新农村建设等涉农项目集成投放现代柠檬产业基地建设,促进规模化发展,硬是将一个小“黄果”做成了助农增收的大产业。 目前,该县有158个柠檬生产专业合作社,种植面积以每年5万亩的速度扩展。“万亩柠檬核心基地”、“中国魅力柠海”、“百里柠檬绿色长廊”等特色鲜明的柠檬产业带已全面形成。 “以前村上种的柠檬少,销路也不畅,得肩挑背扛到十几公里外的城南去卖。”岳源乡金亭村村长蒋志学感触很深,“现在全村每家每户都种上了柠檬,客商开着车来收。仅柠檬一项,全村人均纯收入就达4000元以上。” 在农户利益联接上,安岳也做出了积极探索—— 安岳县岳阳镇水观村的杨章秀是该县金大地柠檬专业合作社成员之一,她以4亩多柠檬地入股合作社,2009年,每股分红1100多元。这是安岳县依托158个柠檬专业合作社,推出的 “土地保底租金+按股分红”、“保护价收购+二次返利”的经营模式。通过该机制的运行,不仅大大提升了农民的抗风险能力和增收水平,对产业发展也起到了“聚五指出重拳”的推动效果。 预计到2020年,以安岳为核心的柠檬种植面积将达100万亩、产量突破100万吨、实现产值100亿元,小“黄果”将变成助农增收的百亿元产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