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3570|评论: 1

[交流共享] 【三国遗事】汉姜侯祠的前世今生(雅安日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1-10 13: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汉姜侯祠的前世今生

——探访我市“国保”级古建筑群芦山县汉姜古城

来源:雅安日报 时间:2017-02-19

   一座古牌坊,与一段古城墙一起,矗立在芦山县城南街400余年,见证着芦山县城的发展变迁。



两幢古色古香的木楼古建筑,和一幢戏楼一起,永久纪念着三国人物姜维的功绩。它们就是位于芦山县城南街汉姜古城内的汉姜侯祠牌坊、平襄楼、姜公庙大殿、姜城遗址和古城墙。

在这里,平襄楼是我省唯一保留的纪念蜀汉名将姜维的元代地面建筑文物,并成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八月彩楼会”是全国唯一纪念姜维的大型民俗活动。

在灾后恢复重建后,曾经受损的古建筑群得以修复,汉姜古城重获新生。

2月14日,记者走进芦山县城南街的汉姜古城,打量曾经留下的遗址,感受历史的脉搏,在古建群中穿越时空,追忆三国名将姜维的豪情。


古城墙一段


游客在汉姜侯祠牌坊拍张留影


戏台(庆坛)


戏台石条上雕刻的“香云结缘”


古色古香的平襄楼


汉姜侯祠牌坊的精美雕刻


2月14日下午,70岁的李启忠像往常一样,从芦山县城中心散步走进南街,到汉姜古城内散步。

顺着古城街道行走,飞檐、雕花精致美观,回廊、亭台、塔楼点缀其中,使人仿佛穿越时空回到古代。修缮后的姜公庙、平襄楼、汉姜侯祠牌坊等,为这座新建的古城平添了一份历史文化的厚重之感。

临街矗立的汉姜侯祠牌坊十分抢眼,过往游客都会在此停留,拍照留影。

在牌坊正面,刻着“汉姜侯祠”四个大字,背面刻着“万古忠良”四字。

牌坊坐东向西,是重檐门楼木坊,坊架间作斗拱状承接,庑殿顶,面阔三间共8.34米,高5.80米,前后檐距1.50米,占地25平方米。牌坊为四柱,有三个门洞,四柱前后有抱鼓石,柱基为长方形石座。牌坊通体彩绘,中间的门洞两侧,雕刻着两个精美的龙头,龙头嘴里衔着珠,遥相对应,呈双龙戏珠之势。而在两侧门洞上方的梁架间,各刻有一条完整的龙,栩栩如生。除龙外,牌坊梁架上方空间还有凤凰雕刻,以及雕花。

精美的雕刻,令人目不暇接,也让过往游客无不赞叹。

此座牌坊,何时建立,为何而建?

在汉姜侯祠牌坊下方,有一段“嘉靖三十四年岁次乙卯孟夏之吉文林郎知县事羊亨……”等文字。 也就是说,汉姜侯祠牌坊建于明朝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

“这是为纪念姜维而修建的牌坊。”李启忠说,在芦山无人不知姜维。


姜城与姜维的历史情结


牌坊背后,最显眼的就是一段高大的古城墙。

长约200米左右的古城墙,矗立另一街面,远望,与参天大树齐高,雄伟壮观。

从古城墙左侧,踏着石板拾阶而上,站在城楼上,可看到芦山县城全景。

这是芦山县最为出名的姜城遗址,也是芦山旧城的中心。

康熙年间的《芦山县志》记载:“芦山县旧城在龙门、清源二水之间,土城周围二里,世名姜城。”

“姜城,也是芦山的别称。”芦山县原博物馆馆长唐国富说,2013年前的芦山旧城,是明正德年间(公元1549年—1565年)在姜城的基础上拓宽的。

相传,蜀汉大将军平襄侯姜维,曾建土城于此,以御氐羌,故名。

说到姜城,不得不说的就是姜维。

姜维(公元202年——264年),字伯约,天水冀县(今甘肃甘谷东南)人。熟悉三国历史的人知道,姜维是三国时蜀汉名将,官至大将军。

此城,三面临水,易守难攻。姜城分内外城,皆有土墙。

走出城门洞外,城门两侧还有两尊石兽。传说是姜维驻兵在芦山筑的元帅府第。 姜维当年统领的大军,则驻在县城北门外的安营坝,那里至今还流传着姜维练兵治军的故事。

在芦山,除了姜城外,还有姜维墓。

相传姜维在成都被曹魏乱军杀害后,又遭剖腹取胆,但见姜维“胆如斗大”。姜维的部下冒死从成都将姜维的胆抢回芦山,葬于芦山城东的龙尾山上。因此姜维墓又称“胆墓”。墓冢为圆形,四周围条石加以围砌,墓前立有“汉大将军平襄侯姜讳维墓”。如今,在汉姜侯祠牌坊旁,新建有一个供游人休息的回廊,这个回廊取名为“斗胆廊”。

在芦山,与姜维有关的文物还有姜公庙、姜维墓、平襄楼、汉姜侯祠牌坊等。


后人纪念姜维的好去处


在城楼上可以看到,两幢木质古建筑,巍然屹立。离城墙最近的是平襄楼。

平襄楼,坐北向南,为三重檐歇山顶抬梁式木结构斗拱建筑,南北檐面同式,一楼一底,上下层间附腰檐一周,远望俨如三层建筑,通高约14米。底层面阔五间,纵深显五间10米,占地202平方米,楼平面呈方形,建于高0.2米台基上,楼面阔五间14.1米,进深四间10米,楼高24米。内柱为通柱,直达上层。上层为四架橡屋用二柱,面阔三间,其外腰檐内有平座和扶栏一周,形成回廊,可凭栏远眺。

绕平襄楼一周,可以看到,平襄楼的上下檐四周施斗拱38朵,五铺作,正背面明间皆施补间铺作2朵。硕大的斗拱,有柱高的四分之一大小,特别精美。

平襄楼有何寓意,平襄楼建于何时?

“姜维是三国时代蜀汉的大将军平襄侯,此楼以平襄为名,也正是为了纪念姜维。”唐国富说,相传此楼始建于北宋。《蜀中名胜记·雅州·芦山》记载:“按:绍兴二十三年,徐闳中记:土人祀姜伯约,有庙,额曰‘平襄’。”

徐闳中,据清《芦山县志》等参证,应为李闳中,南宋绍兴间芦山县令,所记当即此楼。楼虽经历代维修,但内部结构仍保持着始建时的部分特色。

1939年10月,著名古建专家刘敦桢来此考察时,认为其一些结构“甚特别”;1949后,重庆建工学院古建专家辜其一两次带学生来此考察,认为其内部结构“尚存宋风”,许多构件可能是宋、元的原件。

后经专家论证,平襄楼是我省唯一保留的纪念蜀汉姜维的元代地面建筑文物;平襄楼虽经历代维修,但仍保持宋、元时期的建筑风格,对研究古建筑艺术及其演变具有一定的价值。

在平襄楼后面,与平襄楼同一中轴线的木质古建筑,就是姜公庙。

“姜公庙大殿,明代建筑,用来陈列姜维塑像。目前我们所见的姜维像是1993年通过民间集资用红砂石打制成的。”唐国富说,此庙建于明朝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也是为纪念姜维而修建的。

姜公庙坐北向南,单檐歇山顶木结构,高9米,面阔三间12米,进深五间共14.2米,占地面积200多平方米。

两幢古建筑,以雄伟的身姿,矗立芦山数百年,成为后人纪念姜维的最好去处。

“从北宋到清代,纪念姜维的建筑在不断增加。” 唐国富说,到明代时,以平襄楼为中心,逐渐增建临街的牌坊、仪门和平襄楼后有姜维木雕坐像的大殿,平襄楼成为祭祀姜维的享殿,整体形成“汉姜侯祠”的格局。

延续到清代时,楼内成为祭祀姜维的娱神演出傩戏庆坛的总坛所在,楼名亦逐渐演变为“姜庆楼”。因此,平襄楼曾被称为“姜庆楼”。 不过,很多人觉得“姜庆楼”不如“平襄楼”的名字寓意好。1986年,经省文物主管部门同意更名为“平襄楼”。

2006年,平襄楼被公布为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平襄楼与周围的古建筑,在2013年的地震中受损,随后在当地文化部门的努力下得到维修。

如今,修缮后的平襄楼,以雄伟的身姿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再次展现出它“国保”的魅力。


传承至今纪念姜维的民俗盛会


在平襄楼正对面,是一幢戏台建筑。

戏台建筑底部由几根石柱支撑,两侧有石阶。

中间立了一块石碑,上面有“道光十年”字样。而在戏台正中的石条上,则有“映月”两字,其后还有众多戏曲的人物图案,雕刻精美。

“这个戏台,又叫庆坛,是每年纪念姜维而演出唱戏的地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芦山花灯”传承人、今年78岁的裴体文说,“芦山花灯正是源于纪念姜维。”

一直以来,芦山人都很崇拜姜维,每年都要举行相关的祭祀活动来纪念。据明代《请建屠侯祠碑记》记载:“自西魏起,春秋以少牢祀之。”

“每年八月十五,是姜维殉难之日,芦山全城高搭彩楼四十八座,歌舞纪念姜维。”裴体文说,他是从清人胡联云的《八月彩楼》一诗中看出的,诗中说“壮其品之高,节之坚”,于诸彩楼,歌舞竞胜,娱神娱人,成为当地千古民俗一景。此项纪念姜维的地方民俗活动,在北宋时即已十分隆重热闹,达到“彩包凌霄汉,鼓声震寰区”,以致“扶观塞道途”(宋杨巽《彩楼诗》)的盛况。

芦山县农历八月十五祭祀姜维的传统习俗,也被当地人称为“八月彩楼会”。

裴体文说,芦山县八月彩楼会包括芦山庆坛和芦山花灯两种传统民俗文化。而芦山庆坛又分官坛与民间坛两类。

庆坛时,全城高搭彩楼、歌舞竟胜。平襄楼内,由地方官主祭,仪式隆重。民间则有“篼篼坛”、“子孙坛”、“野猪坛”等,均属百姓家还愿祈吉活动。

戏台就是民间庆坛,是民间群众表演歌舞的地方。而平襄楼便是地方官员主持这项祭祀姜维的场所和观赏演出活动的中心。

在北宋时的八月彩楼会上,芦山花灯就是其演出的内容之一,它也是古青衣羌国氐羌文化和芦山汉民族文化渗透融合的产物。

芦山八月彩楼会,自西魏形成以来,至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是当地一个大型民俗活动,是四川省唯一、也是国内罕见的以祭祀三国人物姜维为主题的大型民俗文化活动。

如今,芦山花灯已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裴体文等人,一直传承着这一民俗。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 黄伟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17-11-12 23:24 | 显示全部楼层
      细读三国遗事,渔樵又长见识!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