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3753|评论: 3

[交流共享] 【天府梨园】汗水浇灌川剧路 孜孜不倦攀高峰(龙朝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8-20 23: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汗水浇灌川剧路 孜孜不倦攀高峰

作者:龙朝阳 2017-07-26 17:33

     如今说起川剧,知道的人不少,真正看过的人却不多,这种流行于云、贵、川等地的剧种,揉多家所长,表演技法多样,深受观众喜爱。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内江市川剧团外出巡演,也曾有过鲁迅《社戏》中“近台的河里一望乌黑的是看戏的人家的船篷”一般的盛况。
  刘佩全就经历过这样的场景。1976年,15岁的他加入内江市川剧团,成为一名“生角”。41年来,他塑造经典形象无数,获得诸多荣誉和赞赏,也见证了内江川剧的发展——

  优中选优进剧团 勤学苦练塑角色

  7月21日,记者在市中区上南街见到了刘佩全:近一米八的身高,腰杆挺得笔直。尽管已经56岁了,但刘佩全的精气神仍如年轻人一般。41年的川剧演员生涯,让他至今保持着良好身形。
  刘佩全进入内江市川剧团的时间是1976年,当时他刚初中毕业,从小喜爱文艺的刘佩全在学校是宣传队队员,唱歌、跳舞样样精通,尤其喜欢戏曲。那时,刘佩全的家门口有一个大喇叭,每天播完新闻后就会放戏曲选段,一听到戏曲的腔调,刘佩全总会忍不住跟着唱起来。
  1976年寒假,川剧团开办了一个川剧培训班,在全市各所学校众多的报名学生中选择了100名学生参加培训,后又经过考试最终选择了20名优秀学生进入川剧团工作,刘佩全便是其中之一。这是川剧团继1958年第一次招生后,时隔18年第二次招生。“当时的舞台艺术十分火爆,报名者数以千计,最终却只选择了20名。”刘佩全回忆。
  1976年,样板戏十分流行,刘佩全会唱的也都是京剧选段,对于川剧知之甚少。戏曲演员的要求很高,大多是童子功,当时仅15岁的刘佩全已经属于年龄偏大者。对于没有川剧基础的他,练习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
  进入川剧团的大半年时间,刘佩全都没有上过台,他每天早上6点钟起床便开始练习基本功。川剧演员压腿与舞蹈演员不同,脚要翘起,下巴挨着脚背,脚尖碰着额头才算标准。练完基本功便开始上课,学习川剧知识、历史文化,晚上则在台下观摩老师傅演戏,每天如此。
  上世纪70年代,戏曲十分受欢迎,川剧团的表演几乎场场爆满,尤其是1977年恢复传统戏之后,经常是一票难求。每每演出时,刘佩全和其他学生都要去维持秩序,看到舞台上老师傅们英姿飒爽,他也想象着自己登台的样子。
  “表演《大闹天宫》,我演太白金星。”对于第一次登台演大幕戏的场景,刘佩全记忆犹新。当时,刘佩全来川剧团还不到一年,虽然演过一些折子戏,但从未演过大幕戏。表演开始前一天,原本饰演太白金星的演员身体出了状况,嗓子发不了声,临时让同样是生角的刘佩全顶替。仅仅一天的准备时间,记台词、背唱段、熟悉走位,刘佩全一整夜没合眼。
  正式登台时,面对台下一千多名观众,刘佩全凭借扎实的功底,顺利完成了表演,获得了老师和观众的一致好评。

    汗水浇灌川剧路 孜孜不倦攀高峰

  由于身材较高,嗓子条件好,刘佩全被分到了生角行,主要饰演刘备、宋江这类形象高大的中老年人物。1977年,刘佩全和一众演员开始在内江、成都、宜宾、泸州等地进行巡演,已经分了行当的他们在戏里担当了主角,代表着内江川剧的新生力量,向人们展示川剧的魅力。
  “外出巡演条件比较艰苦,尤其是夏天,穿着厚重的戏服,随时都有中暑的危险。”川剧的服饰十分讲究,每一个图案和配饰都代表着不同的含义,演员们外出表演都穿着厚厚的演出服,头戴沉重的帽子,脚踩着厚底高鞋,最重的一身服饰有10余斤,而一场大幕剧一演就是两三个小时。一下台,演员们身上就像被大雨浇过一般。这在刘佩全眼中并不算辛苦。他说:“每一次登台演出,都是促使自己进步的阶梯。”
  1981年,刘佩全参加了内江地区川剧青少年演员比赛,凭借川剧折子戏《新辕门》中八贤王一角,在300余名选手中脱颖而出,获得了二等奖,并由内江地区文化部门推荐,参加四川省第二期优秀青年演员进修班学习。
  因为对戏曲孜孜不倦的追求,1986年,刘佩全考上了四川省川剧学校学习导演。
  经过专业锤炼的刘佩全,表演技艺突飞猛进。1996年,在四川省首届中青年川剧(京剧、豫剧)演员比赛中,刘佩全凭借作品《卖画拍门》及《卧虎令》,获得了演员一等奖。
  从1998年起,刘佩全担任了内江市川剧团团长一职,繁忙的行政工作挤压了他的演出时间,但41年来,他一直坚持练嗓、练功。
  2002年10月,刘佩全主演的川剧折子戏《卖画拍门》入选四川文艺音像出版社出版的VCD《中国川剧大观》(川剧折子戏第7辑)。入选《中国川剧大观》的演员绝大部分是四川老一辈川剧表演艺术家,刘佩全作为中青年演员被选入,十分难得。
  去年6月,刘佩全在成都和内江进行了巡演,获得了广泛赞誉。

  历经波折不放弃 老艺术重获新生

  内江剧场始建于1983年,门上的几个大字为张爱萍将军亲自题写,字形苍劲有力。34年来,风云变幻,内江剧场几经波折存活至今。
  刘佩全回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川剧的火爆程度,就如现在演员、歌手开演唱会一般,排队买票的观众占据了上南街半条街道,川剧的唱段和曲调,也如现在的流行音乐一般,无论是小孩、中青年,还是老年人,都能随口哼上几句。
  然而,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电视、电影、卡拉OK等娱乐方式的冲击,看戏的人逐渐减少,不少人甚至将戏曲等传统文化视为“老掉牙”的东西。如今,在大街上提到川剧,年轻人能够说上来的大多也只有变脸、吐火等新奇玩意。
  由于观众的减少,剧团的经营逐渐惨淡,诺大的剧场派不上用场。为了生存,从1998年开始,剧团不得已将剧场外租,获取收益。演员们则通过巡演等方式,继续传播川剧,直到2014年才将外租的剧场收回。
  如何将川剧发扬光大,刘佩全想了很多办法。自1998年以来,剧团再没有招到新人,演员逐渐出现了断代的情况,刘佩全开始将目光放在了新一代儿童身上。2012年至2013年,剧团开展了“百场戏曲进校园”活动,将川剧的一些经典选段带入学校,让孩子们从小受到熏陶。
  2013年开始,川剧团又推出了“月月看大戏”惠民项目,每周推出一部川剧,供市民免费观看,此举深受戏迷的欢迎。
  “演员们除了出演川剧以外,还编排了许多方言小品、话剧等节目。”刘佩全介绍,除了川剧表演,川剧团的演员还将疾病防治、安全知识等内容融入小品、话剧中,宣传有益知识,传递正能量。
  记者采访时,几名演员正在舞台上排练以“脱贫攻坚”为主题的话剧。今年上半年,刘佩全和剧团的老师还为几所学校的学生编排了简单的川剧表演,为他们参加全省的川剧比赛做准备。
  2006年5月20日,川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大力支持戏曲的传承和发展。
  “川剧的传承和发展有了希望。”刘佩全说,作为一名川剧演员,肩负传承和发扬川剧艺术的使命,他会坚持练功、坚持表演,将川剧艺术传播得更好、更远。

                                               (全媒体记者 龙朝阳 文/图)


131340139511.jpg

舞台形象:《斩经堂》,刘佩全饰演刘汉(受访者供图)

261I53GM4.jpg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17-8-21 06:31 | 显示全部楼层
032716hyzzqqtze8qdg58g.gif

2022年优秀网友

发表于 2017-8-21 09:39 | 显示全部楼层
185915pq88966ipwv9vo99_副本.png

发表于 2017-8-21 18:53 | 显示全部楼层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