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种择偶标准,门当户对至少在西周时期就开始流行了。因为西周实行分封制和爵位制,形成了等级森严的阶层。而且,这个结构持续很久不变,各阶层基本上坚固而不流动,贵族和平民极少有交集,世家公子要与村姑小芳结婚,可能性更小,王子与灰姑娘的故事总是极少数,那是世界上最有毒的鸡汤。 这不只是因为双方家庭的社会地位、经济状况、学识认知过于悬殊,而是这种悬殊同时造成精神与价值观上的差异,使得双方在生活习惯、气质修养、兴趣爱好等方面有很大分歧,这将会为婚姻埋下不和谐甚至不幸的苦果,毕竟,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高度的契合不易凭空得来,只能在相近的教育和人生经验中获得。” “ 双方虽然在物质上、表面的阶层上已经是“同类项”了,但内里的差别仍然是门不当户不对。 ” 追求相对契合的婚姻,注重配偶双方的经济基础、精神交流与价值观的相近性,门当户对就是一项不错的选择,它让双方快速高效地找到共通之处,不需要太多调和。相反,门不当户不对,磨合得好,自然花好月圆,要是二者分歧太大,不幸者也不在少数。古人的门当户对观与现代人强调双方在消费观、成长环境、兴趣爱好、教育层次等各个方面趋向一致,并无本质区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