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裁小组成员,左起:松斯、沃尔夫鲁姆、门萨、帕夫拉克、科特。(互联网图片)
菲律宾针对中国提出南海仲裁,设在荷兰海牙的国际常设仲裁法院今日公布结果。仲裁决定影响深远,负责审理南海仲裁案的5名法官,其背景同时成为外界的焦点。
由于中国政府当年拒绝参与仲裁,因此由国际海洋法法庭庭长、日本籍柳井俊二指派协调下,筹组一个5人仲裁小组。筹组过程中还发生小插曲,本来南海仲裁案的首席仲裁员原为斯里兰卡籍法官平托(Chris Pinto),但他因为妻子是菲律宾籍而请辞避嫌。
特别的是,柳井俊二是日本前资深外交官,在日本外交部工作逾40年,曾于1999年至2001年担任日本驻美国大使,并自2005年起至今出任国际海洋法法庭法官,2001年至2014年担任庭长职务。此外,柳井俊二自2007年至今同时担任安倍晋三政府「有关安保法的基础再构建恳谈会」会长。该会主要为安倍政府修宪、解禁集体自卫权、日美安保条约与日美同盟等议题,寻找法律依据并提供理论及策略支持。柳井俊二被公认为日本右翼鹰派代表人物,有中国传媒更形容他是「反华急先锋」。
以下为5名仲裁员简介:
1. 首席仲裁员、加纳籍法官门萨(Thomas Mensah):
现年84岁,1996年至1999年出任国际海洋法法庭首届庭长。门萨是知名国际海事专家,获得众多国际海事奖项及荣誉,参与过国际海洋法法庭的孟加拉与缅甸划界案,以及在仲裁法院审议的孟加拉与印度海洋争议。
2. 德国籍法官沃尔夫鲁姆(Rudiger Wolfrum):
1996年起担任国际海洋法法庭法官,亦曾担任门萨的副庭长,沃尔夫鲁姆于2005年至2008年获选为国际海洋法法庭庭长,现为德国国际法协会会长。他是菲方指定的仲裁员。
3. 波兰籍法官帕夫拉克(Stanislaw Pawlak):
由于中国拒绝参与仲裁,柳井俊二因此指派帕夫拉克作为中方仲裁员。他从2005年10月起成为国际海洋法法庭的成员,曾任波兰驻联合国大使,1985年曾率领波兰代表团与前苏联谈判海域划界事宜。
4. 法国籍法官科特(Jean-Pierre Cot):
曾是欧洲议会议员,2002年起为国际海洋法法庭法官,2008年至2011年任海洋环境争端分庭(Chamber for Marine Environment Disputes)的庭长,也参与过国际法院多宗领土争议及划界案,如喀麦隆对尼日利亚的边界纠纷、罗马尼亚对乌克兰的黑海划界案等。
5. 荷兰籍法官松斯(Alfred Soons):
荷兰乌得勒支大学国际法教授,曾任荷兰国际法协会会长、荷兰外交部公共国际法常设谘询委员会主席。他曾参与「北极日出号」案的仲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