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8640|评论: 39

[转帖] 上海姑娘,不是逃饭,是逃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2-13 08: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40.jpg


  一位上海中低阶层家庭出身的女孩,春节前往男友位于江西山区的家。去到之后,对于整个环境不是很适应。尤其是看到晚餐之后,整个人都崩溃了。于是去上海本地论坛求助,最后死活离开了男友家连夜返回上海。

  那顿引起轩然大波的晚餐是这样的:

  姑娘起初被舆论一边倒地谴责,“嫌贫爱富”“没有教养”“歧视农民”,“这样的乡村饭虽然粗糙但是很有风味!”,最常见的一种说法是:“装什么小资,往上数三代,谁家不是泥腿子出身。”但同时姑娘也赢得了上海市民和许多女性的声援:“门当户对很重要。”“凤凰男又骗婚了!”

  不过,不管正方反方,都指出了一个基本事实,这样的婚配,完全不看好。

  支持小伙子的人口气都比较浪漫但苍白:“你值得更好的姑娘!”可以肯定的一件事:说这样话的人,自己家闺女,断然是不会许给这样的小伙子的。若自己家妹子或女儿打算嫁进这样的家庭,没准反应比事件女主的父母激烈n倍。

  为什么?一张餐桌照,洞见了一条暗水涌动而不见底的深河。要越过这条河迈入婚姻,非大机缘、大勇气和大智慧不可——而且是双方兼具上述过人之处。当然,实在都没有,还有一种可能叫“大愚”。

  如果没有逃,“也许结局难讲?”

  先给大家说说真实版的结局吧。

  我的一个闺蜜,经历与这个姑娘几乎完全拷贝,这是一个北京姑娘和一个xx籍乡村男的故事。所不同的是,北京姑娘当时没有逃。

  这个新闻和餐桌照就是北京姑娘微博上发给我的。附带了一句:依稀往事似曾见。

  七八年前,我的北京闺蜜,第一次去了乡村男朋友家。她男友家庭应该比这个上海姑娘的男友经济条件要好很多,为了她的到来,还做了最大程度的房屋装修,给未来儿子儿媳准备了独立卧室、洗手间,洗手间里装了热水器,开饭时,摆出的是事先已经打听好的她爱吃的菜肴。

  北京姑娘不是不识好歹的,很感念这样的厚待,尤其是男方家庭因为她,还特意改变了女子不上席的规矩。

  她的男友也是个优秀的男孩,但最后,临到结婚,她退却了。

  “纵然感激,但从第一餐饭起,有些块垒就已经种下。”姑娘说。

  块垒一,她发现除了她是坐席的,所有的女子,嫂子、堂嫂、小姑、大姑,都是站在桌子边吃饭的。包括忙前忙后的未来婆婆,也没有座位。相反,嫂子家那个才6、7岁的小男孩,大喇喇地和自己的爹坐在席上,在男孩尖利的叫声里,他爹把圆桌上的转盘嗖嗖飞转,方便把儿子爱吃的食物优先搬运给自己儿子。与小男孩同辈同龄的一个女娃,站在已坐满了人的餐桌边,挨挤在一堆男性的腿脚边,由自己的母亲,眼疾手快地从跟前经过的碗碟里,叉起一块肉,塞进自己的嘴里。

  她这才明白,为什么男朋友的吃相一直难堪而屡教不改,即使他十分地想改,但餐桌上一坐即忘,要么叭哒嘴,要么筷子来时,忙不迭地伸长脖子尖起嘴去唆食物。

  块垒二,所有人吃饭都吧唧着嘴。响亮地吧唧。

  块垒三,竟然把一只整鸡,剁成指头大的碎块。男朋友准确地夹住鸡腿的一块,麻溜地放到她碗里,她嚼了一口,立即被鸡肉里包裹的碎骨刺了牙龈。而她无法向男友解释,她从小到大吃过的鸡,要么是白斩鸡,要么是煲汤整鸡,要么是炸鸡,再不然是鸡脯或鸡茸,从未见过可以把鸡剁碎了炒吃的作法,《食经》上不是有说,鸡不宜切过碎?

  块垒四,所有人都非常不见外地打听她的收入、她父母的职位、在北京有几套房,听说她是独生女后,马上都毫不掩饰地向她男朋友表示祝贺:那以后那些几百万的房产,不全都是你小子的了?

  块垒五,非常不客气地问她打算什么时候结婚,什么时候“给某某”生孩,乘“你婆婆”还年轻,带得动小孩,多生几个。

  她说,我最不能忍受的,倒还不是这些废话。

  “我反复在心里犯拧的,是那一桌子,明晃晃亮灿灿的——不锈钢餐盘。”

  从小到大,她没有使过这样的器皿。

  她从小的餐饮习惯也并不讲究到色香味形器诸色具精。只是喝碧螺春使白瓷,为的取其色悦,喝明前龙井使一只透明玻璃厚矮杯,为观其形逸,喝普洱使一只粗陶杯,喝红茶要么是英国瓷器,要么是紫砂,这在她家,并不刻意,是一种至少已经延续了三代、而且已经无感了的生活习惯。

  无论如何,那一桌子不锈钢餐具,在她来看,非常有损食相。扎眼地难受。金属撞击声更让她反胃。那些筷头己发黑的筷子,她尽快忽略,礼貌地吃完整顿饭。毫不失礼。是因为确实相爱。

  但从这顿饭开始,她开始参悟,参悟彼此那些总会引起磕碰的差异的根源。

  原来以为,爱可以克服这一切。

  她安慰自己,人的可塑性是很强的。生活习惯需要彼此调适。

  她和男友因为相爱又走了一年多。

  分手是在结婚前夕。

  双方谈及了孩子,男友认为,孩子最好由他爸爸妈妈来带。她想起了那些不锈钢餐具,一个激灵。坚决摇头。男友非常郁闷,我爸爸妈妈不好吗?生活习惯有什么问题吗?即使再不好,不也把我养得这么大、这么出色么?

  双方又谈及了孩子的数量。男友说,生男生女都无所谓,但至少要两个。

  而男友的一个堂嫂,非常自信地和她说起来自己的生子经历:怀到4个半月,找了医院的朋友,b超一看,发现是个女孩,直接打了。第二胎果然如愿是个男孩子。——就是那个在饭桌上把转盘转得呼呼起风,在自己爹的支持下,一口气叉走半盘腊肠的小男孩。

  她打了个激灵:我的后裔,将来就是这样?

  我的生活,将来就和这样的一群人和这样的一种生活方式交织?

  无论她怎么抵抗,无论她怎么切割,它都将透过婚姻和繁衍,渗透到她的现在、未来和后代身上。

  她在最后一刻逃了。男友非常怨怼。

  “你说说,我哪里对不起你?”

  她只能勉强着回答:“结婚这个事,不是对得起或对不起的事。”

  彼此这么问答时,她再一次明白,她和他之间,差异的根源,在于,他考虑的和她考虑的,层面差异至大,完全就是刚吃饱了饭的劳动人民和用刈鹿刀割肉,雪夜里放在网子上细细烤来吃的小资产阶级布尔乔亚的区别。这种差异,将决定她自己和后代会选择何种价值观与生活方式。

  从一开始,他们生长的根就完全不同。特别令人遗憾的是,历史上的江西,宿儒倍出,大家如云,原有许多积年的旧家。贫困是一回事,贫困却未必一定要活得粗糙鄙陋。我姥姥常说:“江南有大户,江北有大家”。我外祖家在解放之初己如《活着》所写的,因男人赌博而败落。但女人们依然以勤勉所创造的清洁光净,维持着一个家庭的体面。即使来客了只奉得上一杯清茶,杯子也是最廉价的玻璃杯,我姥姥也断然不会用搪瓷缸给客人。

  一切从那个亮晃晃的不锈钢盘子和乌糟糟的筷头开始的。它意味着一切。生活方式的差异,审美和审丑的差异,金钱观的差异,养育后代方式的差异,对未来预期的差异。

  无论你承认与否,接受与否,建国之后,社会阶层曾经被命运剧烈地晃动,泥沙、粗盐、水、草根全部黄汤一样地浮沉不定,大家伙都成了一锅浊汤,许多虚伪的价值观附庸在一些宏大的口号里,被强行推销给人们。粗暴、鄙陋、野蛮和不卫生的一切,曾经被视为光荣的,甚至话语里也充满了暴力的砂砾。但这锅浊水,随着时间推移,正在清晰地复归它的自然的分层。——宏观的话语也许还在唱高调,但是社会自己正在通过若干符号、生活方式及社交圈自然地完成它的分层与分级。

  该沉淀的沉淀,该轻扬的轻扬。

  有稳定的阶层及其文化积淀的社会中,原本不应有这样巨大的地域文化差异,更不应有因户籍资源而产生的灭绝式的发展差异。这种制度式的差距,不应该让一个逃跑的上海姑娘,用道德买单。说风凉话的人,你自己为什么不嫁?或为何不娶同村的小芳?

  社会正在象一个正常的社会。有着越来越明确的社会阶层的区别。再建立它自然的流动和上升渠道。不应再有一个粗暴的意识形态的手,把这样的自然守序搅乱、掠夺、破坏和颠倒。

  上海这个姑娘,逃的倒不是饭,而是命——一种她说不清道不明却凭直觉感觉到了的宿命。

  婚姻是自然流动和上升渠道之一。

  下嫁,也不是不可以。

  通常是建立在下嫁的对象有极大的优势,可以弥补阶层的差异的基础之上。高攀,也不是不行,通常发生在女性有极强的生育优势的基础上。比如,一个姑娘即使出身贫寒,但长成了一绝代佳人,又或灵巧聪明过人,那么,她通过婚姻通道改变自己和后代的社会阶层的可能性就比较大。一个小伙子即使出身贫寒,如果智识过人,人才出众,在社会中取得了家庭所不曾赋予他的立身之本,如于连,当然也比较有可能改变自己和后代的社会阶层。

  除此自然的进阶之外,任何以欺骗、道德、舆论绑架或失序暴力如阿q最向往的暴力滚牙床,去改变阶层及自然婚配取向的,都是赤裸裸地耍流氓。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69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16-2-13 09:55 | 显示全部楼层
自然的进阶
发表于 2016-2-13 10:06 | 显示全部楼层
:(:handshake

发表于 2016-2-13 10:27 | 显示全部楼层
理解那姑娘!

发表于 2016-2-13 10:30 | 显示全部楼层
理解那姑娘!

发表于 2016-2-13 10:35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小伙儿还没达到让姑娘终身相许的层次,为啥要求人家姑娘委屈自己。

发表于 2016-2-13 10:58 | 显示全部楼层
饭菜,就不说了,桌子打整下上点漆不行吗,最不能忍受的就是筷子!

发表于 2016-2-13 12: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机智的姑娘啊!一时的辛苦,比终身受苦强啊!

发表于 2016-2-13 14:24 | 显示全部楼层
鸿沟难越!农民小伙的悲哀!:Q

发表于 2016-2-13 14:31 | 显示全部楼层
理解这姑娘。是我也走了。现在都什么时代了,随便就指责别人“嫌贫爱富”,换成自己的女儿你怎么看?不要站着说话不腰痛。

发表于 2016-2-13 15:28 | 显示全部楼层
人民日报评“上海女的逃离”:农村,说声爱你太沉重
2016年02月13日 00:17
来源:人民日报微信号

69312人参与 2421评论


网上热议的上海女孩拍下的江西男友家的晚餐

原标题:农村,说一声爱你太沉重

人既是天地之间遗世独立的个体,也是嵌入社会网络的一个结点,人的命运改变,既需要个体意义的向上流动,也需要社会层面的整体提升。

这个春节,一位上海女孩引发广泛的社会讨论。这位女孩春节到男朋友的江西老家过年,却把男朋友家的晚餐发到网上,不仅毅然和男朋友分手,而且连夜返回上海家中。事件虽然尚有疑点,但在春节团圆期间,在人们正为返乡而愁肠百转之时,瞬间戳中了无数人的情感神经。

城市与乡村的差距,婚姻与家境的关系,阶层固化与社会流动的辩论,“孔雀女”与“凤凰男”的标签……一时间,各种讨论唇枪舌剑,反映出复杂多元的价值图谱。这位女孩晒出晚餐照片确实有欠考虑,但也要尊重她个人的择偶权利,不应该出于同情农村人而对她进行人身攻击。而仅凭一桌饭菜就给故事的男主角贴上“凤凰男”的标签,更是令人齿冷心寒的诛心之论。可以说,故事的男女主角都有情非得已的隐衷,他们的命运就像时代洪流溅起的泡沫,舆论不应该去消费个体的苦衷,而应该透视泡沫折射出的深层问题。

事实上,这样的纠结,是已经接受对方在城市的独立存在,却无法容忍对方在农村的家庭出身。这就像《红与黑》的女主人公,当她把于连当做一个特立独行的个人,就心怀一种“伟大和勇敢”的浪漫主义感情;但是一旦她想到于连只是一个木匠的儿子,就马上为自己的情感付出羞愧难当。这其实反映出农村大学生向上流动的两个面相:他们确实通过高考实现了个体命运的改变,但即便如此,他们也无法改变自己的农村出身。也就是说,农村大学生在改变个体命运之后,还需要完成社会身份与社会关系的重建。而后者,是一个更加沉重的任务。

有哲人曾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样一个高度凝练抽象的定义,对于农村大学生而言,却体现为点点滴滴的残酷现实。他们即便通过自己的努力离开了贫穷的乡土,实现了个人意义上的命运逆袭,但是儿时的成长记忆还在、农村的社会关系还在。这些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网络,有时融化为心中温馨而浪漫的乡愁,但更多时候,却是以个体反哺家庭、造福桑梓的形式侵入到生活中。这正如风靡网络的文章《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所言,农村大学生“尽管自身背负房奴、孩奴的压力,他从来就觉得回报原生家庭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他们只身到城市建功立业,在原子化的生存中不断获得个人成功,也不断通过个人努力反哺农村家庭,但是他们无法在城市重建身份认同与社会存在。

春节返乡团圆,恰恰是对农村出身与社会关系的再次确认,而那位女孩的连夜出走,也正是对这种社会关系的拒绝。因此,这不仅仅是城乡差距的问题,也不仅仅是阶层固化的问题,而是农村大学生在向上流动之后,如何去重新构建自己的社会身份的问题。“我奋斗了18年,现在终于可以与你坐在一起喝咖啡”,但是在这样的悲情故事之后,如果“我”的父亲还在农村面朝黄土背朝天,“我”的亲戚还在背井离乡进城务工,“我”真的实现了完整意义上的命运改变吗?恐怕那些带着有色眼镜的“凤凰男”标签,还是会充满歧视与不屑地飞来,以家庭出身与社会关系的名义将个体掩埋。


著名作家刘震云早在小说《一地鸡毛》里面,就对农村大学生的城市生活进行了深入刻画,当农村的社会关系不断侵入到现实的生活中,主人公在良知与现实的双重挤压下心力交瘁,而家庭生活也正如小说名字所言——一地鸡毛。这次事件不过再次提醒人们,人既有个体性,也有社会性;既是天地之间遗世独立的个体,也是嵌入社会网络的一个结点。因此,人的命运改变,既需要个体意义的向上流动,也需要社会层面的整体提升。也就是说,当人们为阶层固化而感到忧心忡忡、不断呼吁打开社会流动大门的同时,也应该致力于建设更加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提升社会各个阶层的整体福祉,不要让农村还是那样凋敝,不要让农民还是那样贫穷。否则,少数向上流动的农村大学生,只会在不断拉大的阶层差距中,继续经受身份撕裂带来的苦痛,在“回不去的故乡,融不进的城市”的迷茫中继续着乡关何处的身份迷失。

无论如何,在春节期间连夜出走,总是与喜庆氛围格格不入,总是让人感到心痛。既然不能奢求一个人去承担时代的重负,既然社会底层的福祉提升进程缓慢,那么,这个社会能否更多一份友善?群体与群体之间、阶层与阶层之间、城市与乡村之间,哪怕鸿沟还在拉大,是否能够多一份“以恕己之心恕人”的友善?这样,痛苦的刀刃就不会如此锋利,不至于将已经饱受身份迷失之苦的农村大学生,刺出醒目的伤疤。

发表于 2016-2-13 15:3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标题:农村,说一声爱你太沉重

人既是天地之间遗世独立的个体,也是嵌入社会网络的一个结点,人的命运改变,既需要个体意义的向上流动,也需要社会层面的整体提升。

这个春节,一位上海女孩引发广泛的社会讨论。这位女孩春节到男朋友的江西老家过年,却把男朋友家的晚餐发到网上,不仅毅然和男朋友分手,而且连夜返回上海家中。事件虽然尚有疑点,但在春节团圆期间,在人们正为返乡而愁肠百转之时,瞬间戳中了无数人的情感神经。

城市与乡村的差距,婚姻与家境的关系,阶层固化与社会流动的辩论,“孔雀女”与“凤凰男”的标签……一时间,各种讨论唇枪舌剑,反映出复杂多元的价值图谱。这位女孩晒出晚餐照片确实有欠考虑,但也要尊重她个人的择偶权利,不应该出于同情农村人而对她进行人身攻击。而仅凭一桌饭菜就给故事的男主角贴上“凤凰男”的标签,更是令人齿冷心寒的诛心之论。可以说,故事的男女主角都有情非得已的隐衷,他们的命运就像时代洪流溅起的泡沫,舆论不应该去消费个体的苦衷,而应该透视泡沫折射出的深层问题。

事实上,这样的纠结,是已经接受对方在城市的独立存在,却无法容忍对方在农村的家庭出身。这就像《红与黑》的女主人公,当她把于连当做一个特立独行的个人,就心怀一种“伟大和勇敢”的浪漫主义感情;但是一旦她想到于连只是一个木匠的儿子,就马上为自己的情感付出羞愧难当。这其实反映出农村大学生向上流动的两个面相:他们确实通过高考实现了个体命运的改变,但即便如此,他们也无法改变自己的农村出身。也就是说,农村大学生在改变个体命运之后,还需要完成社会身份与社会关系的重建。而后者,是一个更加沉重的任务。

有哲人曾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样一个高度凝练抽象的定义,对于农村大学生而言,却体现为点点滴滴的残酷现实。他们即便通过自己的努力离开了贫穷的乡土,实现了个人意义上的命运逆袭,但是儿时的成长记忆还在、农村的社会关系还在。这些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网络,有时融化为心中温馨而浪漫的乡愁,但更多时候,却是以个体反哺家庭、造福桑梓的形式侵入到生活中。这正如风靡网络的文章《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所言,农村大学生“尽管自身背负房奴、孩奴的压力,他从来就觉得回报原生家庭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他们只身到城市建功立业,在原子化的生存中不断获得个人成功,也不断通过个人努力反哺农村家庭,但是他们无法在城市重建身份认同与社会存在。

春节返乡团圆,恰恰是对农村出身与社会关系的再次确认,而那位女孩的连夜出走,也正是对这种社会关系的拒绝。因此,这不仅仅是城乡差距的问题,也不仅仅是阶层固化的问题,而是农村大学生在向上流动之后,如何去重新构建自己的社会身份的问题。“我奋斗了18年,现在终于可以与你坐在一起喝咖啡”,但是在这样的悲情故事之后,如果“我”的父亲还在农村面朝黄土背朝天,“我”的亲戚还在背井离乡进城务工,“我”真的实现了完整意义上的命运改变吗?恐怕那些带着有色眼镜的“凤凰男”标签,还是会充满歧视与不屑地飞来,以家庭出身与社会关系的名义将个体掩埋。


著名作家刘震云早在小说《一地鸡毛》里面,就对农村大学生的城市生活进行了深入刻画,当农村的社会关系不断侵入到现实的生活中,主人公在良知与现实的双重挤压下心力交瘁,而家庭生活也正如小说名字所言——一地鸡毛。这次事件不过再次提醒人们,人既有个体性,也有社会性;既是天地之间遗世独立的个体,也是嵌入社会网络的一个结点。因此,人的命运改变,既需要个体意义的向上流动,也需要社会层面的整体提升。也就是说,当人们为阶层固化而感到忧心忡忡、不断呼吁打开社会流动大门的同时,也应该致力于建设更加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提升社会各个阶层的整体福祉,不要让农村还是那样凋敝,不要让农民还是那样贫穷。否则,少数向上流动的农村大学生,只会在不断拉大的阶层差距中,继续经受身份撕裂带来的苦痛,在“回不去的故乡,融不进的城市”的迷茫中继续着乡关何处的身份迷失。

无论如何,在春节期间连夜出走,总是与喜庆氛围格格不入,总是让人感到心痛。既然不能奢求一个人去承担时代的重负,既然社会底层的福祉提升进程缓慢,那么,这个社会能否更多一份友善?群体与群体之间、阶层与阶层之间、城市与乡村之间,哪怕鸿沟还在拉大,是否能够多一份“以恕己之心恕人”的友善?这样,痛苦的刀刃就不会如此锋利,不至于将已经饱受身份迷失之苦的农村大学生,刺出醒目的伤疤。

发表于 2016-2-13 16:15 | 显示全部楼层
微信圈中看到一篇关于这件事情的文章,别的没有议论,仅仅围绕的是一个素质教育的问题,个人觉得写得不错。姑娘,你的问题是没教养

发表于 2016-2-13 16:28 | 显示全部楼层
能够理解这个姑娘,毕竟现在许多年轻人没有经历过艰苦生活。
发表于 2016-2-13 17:21 | 显示全部楼层
比较理解的,这样的婚期不会幸福,但是也不能一概儿论哈,这种情况下还是要看男的方素质怎么样,如果男方果断还是比较好办的,我和我老婆有点这样的累同,她家条件好,从小生活环境比我好很多,比如过年过节回去后礼节比较多,生娃观念不一样,例如,我老爸要让我们生2个,回去很多亲戚也是说你们要生多少个,而我比较有主见。为了这些问题,我可以和他们吵,坚持自已意见,例如,生完娃,父母说一定要来带,我不同意因为父母的习惯的确不利于娃朝着我们期往的方向发展,我们花钱请了个阿姨来带,回去住,如果住不好,我们就去开房住,只要你够坚持现在他们也习惯了,但并不代表我们孝顺,房子给她们买起,家里大小事我出头,出钱。
手机网友  发表于 2016-2-13 18:50
变态!

发表于 2016-2-13 18: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阶层固化的力量无穷大!

2015年优秀网友

发表于 2016-2-13 19:43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间!绝妙,绝顶!----无论你承认与否,接受与否,建国之后,社会阶层曾经被命运剧烈地晃动,泥沙、粗盐、水、草根全部黄汤一样地浮沉不定,大家伙都成了一锅浊汤,许多虚伪的价值观附庸在一些宏大的口号里,被强行推销给人们。粗暴、鄙陋、野蛮和不卫生的一切,曾经被视为光荣的,甚至话语里也充满了暴力的砂砾。但这锅浊水,随着时间推移,正在清晰地复归它的自然的分层。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16-2-13 19:57 | 显示全部楼层
江西老表是穷了点

发表于 2016-2-13 21:3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成色,搁谁谁不跑?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