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123
返回列表
楼主: 行者乱劈柴

故乡,1980年代那些时光(珍藏在记忆深处的八十年代故事)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 15:42 |
野道士 发表于 2011-11-1 15:4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那也许我记错了,呵呵~~

谢谢道班主!:handshake:handshake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 15:42 |
野道士 发表于 2011-11-1 15:4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回复 行者乱劈柴 的帖子

我记成这篇文章的了:

学习了,问好班主。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 15:43 |
小是小 发表于 2011-11-1 16:1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哦哦婆

问好小小朋友。:handshake

 楼主| 发表于 2011-11-5 18:53 |
 
  一座怀旧的城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当我站在金宝山顶,俯瞰山下两江环抱的这座既古老又现代的平昌县城时,不时想起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有人说它是一座水城,有水乡作证;也有人说它是一座崖城,有山崖挺立;还有人说它是一座立体城,依山而建,层层叠叠;当然更多的人说它是一座山城,好似千里之外的重庆,那满山灯火,斑斓层叠,连同天上的繁星,一起在河水中抖动,分不清哪是天,哪是地。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各人有各人的故乡,各人有各人心中的城。

  我的故乡平昌,它北连巴中、通江,南接达州、重庆,自古就是川东北水陆交通要塞,兵家常争之地,三国时期蜀中名将严颜就曾驻守在这里。

  1980年,计划经济时代下的县城,改革春风尚未完全吹拂到,一切是那样的古老和因循守旧。人们按部就班,生活平淡,却具有别样的风情和宁静悠远。一字长街沿河而建,吊脚楼、青瓦房、石板路、渔家船成了儿时的全部色彩。

  片段记忆一:饮食店的豆浆、油条、泡粑、油坨子、糖麻圆、糖包子几分钱一个(碗);国营食堂0.45元的小份肉丝,8分钱一碗的素面;土产公司2分钱的柿子饼、带红心的梅花饼;烟酒公司8分钱一包的经济烟;理发社5分钱理一个手推平头;茶馆2分钱一小瓶、5分钱一大瓶打回家的开水;还有国营相馆0.2元一张的黑白照片。

  片段记忆二:老街老茶馆的老爷长牌,河边吊脚楼不要钱的公厕,巴河上龙舟竞赛,灯光球场的篮球赛,露天坝的竹凉席和蒲扇,露天电影院的电影《小兵张嘎》,新华书店的画儿书,川剧团邓廷贯演的娄阿鼠,两层楼高的百货公司,到缝纫社量尺寸做过年的新衣服,天天晚上9点半的县广播站“第二次播音结束”。

  片段记忆三:下河游泳、打弹弓、滚铁环、斗鸡、藏猫猫、在沙滩上跳房、在过街巷道打烟牌纸牌。幼时的小伙伴穿个叉叉裤满街跑,小鸡鸡都凉在外面。一帮小伙伴从川剧团打到王家嘴,一会儿又打到衙门口,伤了不少,却始终愉快不已。

  片段记忆四:县城东边的日出,金宝山的夕照,王家嘴晚上月光照耀在通巴河上的银鳞波光,佛爷洞菩萨,佛头山的夜雨,平昌大桥,渡船码头,巴河上的趸船,打鱼船上的船夫,川剧团的洪水,纸厂飞过河的爆炸锅炉,悬崖上的江口小学,还有上学路上的汉中路和黄桷树,都留下了我们的欢颜。

  过往的岁月随风飘散,儿时的伙伴都长大成人,混迹五湖四海。谁又能记起这快意的童年。

  故乡是一个怀念的名词,一种记忆和一切美好事物的根源。当我们失意彷徨的时候,想想故乡,想想过去的快乐时光,一切的一切都会让人快乐起来,一切的烦恼都会烟消云散。

  而今故乡发展越来越快,高楼鳞次栉比,街道宽敞平整,人们的生活重心已从老城移到了新城,正在修建中的达广高速公路和达广铁路不久就将从我故乡的土地上穿境而过。而老城的改造也被提上议事日程,投资数亿元的老城改造计划正在沿河老街逐步实施。不久的将来,一座仿古改造的老城必将再次焕发青春。

  城中的汉中路是连接新老城区的纽带,也是古时候川陕汉中大道的必经之路。古有唐明皇玄宗皇帝为博杨贵妃一笑,令人快马加鞭,昼夜不停从四川涪陵往长安运送新鲜荔枝的故事,其中打马经过之地就有平昌的汉中路。

  “长安回望绣城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不错,这是唐朝大诗人杜牧笔下的意境。随着现代化城市的大发展和交通环境的大改善,故乡与世界,距离不再遥远。

    (全文完。2011年5月1日完稿于成都龙泉,发于《龙泉驿文艺》2011年第3期。评论、图片待续)
  

 楼主| 发表于 2011-11-7 21:55 |
 •评述•

      温暖亲切的故乡记忆

  ——浅析曾明伟《故乡,1980年代那些时光》

  印子君

  每个人都有一个故乡,每个人的故乡都藏在心里。故乡是我们的根之所在,情之所系,爱之所依。故乡是我们的起步之处,出发之地。我们生在故乡,长在故乡,又离开故乡。当我们来到外地为生存打拼为前途奔忙的时候,发现自己对故乡的牵挂无时不有,无处不在,与日俱深。当站在他乡每每回望故乡的时候,我们凝视的眼睛总是一次次被思念打湿。无论我们离开了故乡多久,无论我们距离故乡多远,那永远割不断的乡情永远忘不掉的乡恋,就是握在故乡手里的一条长长的线,我们这些离乡背井的人,就是被线紧紧系着的风筝。当我们飞得越高飞得越远,故乡的心也绷得越紧。当我们在异乡失意彷徨、穷困潦倒,甚至在异乡碰得头破血流,只有故乡默默注视着我们,轻轻安慰着我们,悄悄为我们抚平创伤,给我们信心,给我们勇气,给我们力量,扶我们站起,鼓励我们从头再来。因此,故乡是我们永远的后盾,是我们永远的依靠。因此,只有我们真正理解了故乡,才能真正明白异乡。一个有着深刻故乡情结的人,他无论走到哪里,都不会孤独,也不会迷失方向。因为,他知道自己来自哪里,所以,他明白自己去向何方。

  正是居于上述原因,曾明伟新近创作完成了长篇随笔《故乡,1980年代那些时光》。这篇随笔自始至终以故乡平昌为中心,以作者的生活经历为素材,在漫长的故乡历史长河中,切取1980年代那个特殊时段,以纪实的风格和细腻、多情的笔触,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幅叠印在作者记忆底片上的故乡风情画。本文以时间为序列,分成12个小节,分别为我们讲述了曾经发生在作者生活中的有关故乡的风物人事。作者在叙述过程中,客观、冷静、自然,既充满深思又饱含深情。故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片云一缕风,某个人某件事……都是那么令作者梦魂萦绕,牵肠挂肚,回眸频频,百说不厌。在作者心里,他们(它们)或洁净无瑕、或生趣无限、或勤劳勇敢、或正直善良、或聪颖睿智、或襟怀坦荡、或公心公益,无不让作者动情动心。于是,透过作者的文字,我们看到了以扮青衣出名的县川剧团演员杨柳清翩翩的舞姿;看到了15岁少年刘虎那善良而可爱的脸庞;看到了曾参加抗美援朝上甘岭战役的残疾老人,在县委大院拾起柚子时露出的右手空袖筒;看见了先后当文化馆长、副县长和地区建委主任的当代伯乐郭学海如何爱才惜才无私扶持文学作者、如何组织文学活动积极营造一个县的文学氛围;更看见了地处川陕要塞的老城平昌接古通今、继往开来再造辉煌的气魄……

  在读者印象中,曾明伟是写小小说的作家,近年来其凭借创作实绩已跻身省内实力小小说作家行列。《故乡,1980年代那些时光》虽是纪实性随笔,但作者充分运用了小说表现技巧,诸多章节有对话、有心理描写、有故事情节,真实性与艺术性融合,既不失真又不拘泥于实景实情,既增加了可读性又提升了作品的艺术品质,并塑造出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因此,里面一些篇什,如《佛爷洞》、《柚子树》,你把它们作为小小说来读又未尚不可。此外,该随笔,语言干净、利落、朴实、准确,又字字句句情深意长,无不让你体味到作者记忆中的故乡的温暖与亲切。《故乡,1980年代那些时光》可谓曾明伟饱蘸情感谱写的一首《恋乡曲》。

  作者简介

  印子君,男,当代诗人。作品散见于《诗刊》、《星星》、《诗神》、《诗潮》、《诗歌报》、《诗歌月刊》、《北京文学》、《四川文学》、《四川日报》和台湾《笠诗刊》、《世界诗叶》等报刊。曾荣获多种大奖。诗作入选《中国•星星50年诗选》、《改革开放30年四川文学作品选》、《中国年度最佳诗歌》、《中国年度诗歌精选》、《中国诗歌双年选》和《玉垒金声——名人眼里的都江堰•诗歌卷珍藏版》等20余种选本。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0 20:59 |
 继续更新!欢迎评论!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0 21:48 |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曾明伟和他的《故乡,1980年代那些时光》

  □刘晨鸣

  平昌,当年红四方面军的根据地,红军草鞋踏遍的偏僻小县城,大巴山的子民尽管历朝历代都过着相对困苦的生活,然而就是在那些起伏绵延、险峻雄奇的大山里,却走出了无数执着于文学梦的行者。曾明伟就是其中一个,虽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作问世,但从大巴山到成都平原,几十年如一日,他对文学的那份痴情,就像静静流淌的巴河水,有着一种奔流到海不复还的的坚韧。

  在几乎所有的朋友都在关心菜市、股市、房市的时候,步入不惑之年的曾明伟,却突然创作完成了长篇随笔《故乡,1980年代那些时光》,全文12章,共计14000字,让我这个安于平淡的人触动了内心,同时也接受了他要求我这个既是家乡人又是曾经的同道中人谈点关于故乡、关于他文章的看法。老实说,当年我也是一个文学痴迷者,发表或者获奖的作品不少,也曾有过一些读者粉丝,但近几年从事新闻工作,官样文章写多了,自己都不想看自己写的东西,对诗歌散文类的纯文学作品就更提不起兴趣。每到周末,免不了和三五个同事或朋友邀约,要么觥筹交错,要么麻将激战,早就不是什么文学青年了,让我来写这篇文字,我是问心有愧的。而在这个浮躁拜金的年代,却有一个人隐身于市井之间,避让于尘嚣之外,一个人埋头默默写文章,一个人埋头静静梳理心灵里那些曾被遗漏了的沙中流金,一个人执着捕捞时光中那些触动灵魂的感人映像,这样的一个人,本来就是超越于时光的睿智的行者。

  古人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曾明伟邀我到茶楼喝茶的时候不多,在现今茶楼都已经成为麻将馆代名词的时候,曾明伟却是一个打着灯笼都难找的几个喝清茶的朋友之一。一杯五元钱的素毛峰,就能轻易打开曾明伟的话匣子。他喜欢谈论过去与现实,包括历史伟人,稗官野史,地方名流,网络趣事,一一信手拈来,他都能讲出许多大家鲜有见闻的故事,且都能给人以人生启迪和生活感喟,我想,他已经做到了对世事人情的洞悉了。他讲故事,娓娓道来,不急不缓,如清风拂面,正如他的文章,如一泓清泉缓缓流动,却在流动间传递着超凡脱俗的旋律。

  这篇长篇随笔,看起来像回忆录,却是散文诗的风格,语言的空间跳跃性和内涵张力很大,他是要摆脱语言文字的纠缠,直接捕获那些记忆中可感可触的动人影像。与他以前的文字相比,确实有让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他每一个章节以地点命题,却不是临摹地方风物,着眼点都放在写人写事,通篇没有浓墨重彩的感情渲染,没有繁复华丽的风景描绘,有的只是对瞬间印象的捕捉,水袖轻舞的歌女、佛前祈愿的太婆、保护大雁的少年、纵容孩子偷吃果子的农场领导、县委大院采摘柚子的残疾军人、倾尽心力扶持一个县文学创作的常务副县长,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串耐人寻味的对话,那些穿越时空的动态和声音,没有大喜大悲,没有大起大落,没有出其不意,没有故弄玄虚,经曾明伟寥寥几笔勾勒,传递的只是淡泊如水直抵心灵的至善至美。然而,你要执意去悟出其中的人生哲理,又好像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所以,我觉得陶渊明先生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一句,用来评论曾明伟及其长篇随笔最为妥当。

  但愿阅读这部长篇随笔的朋友,都能从中有所顿悟,共享一种“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澄澈境界。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6 10:06 |
上传一些平昌县80年代的照片和现在新变化的照片。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6 10:11 |
01.jpg
2010年的平昌县城
03.jpg
2010年的平昌县城新平街
04.jpg
2010年平昌县城西城开发区
02.jpg
2010年的平昌县城老街
05.jpg
1980年代平昌县城全景
06.jpg
1980年代平昌中学
07.jpg
1980年代平昌县新汽车站
09.jpg
汉中路上廖纶手书石峡颂
08.jpg
汉中路上廖纶手书江阳十景
10.jpg
汉中路上廖纶手书“群山开路让人行”

发表于 2011-11-27 13:33 |
时光如流水,只去不回了。

发表于 2011-11-27 15:16 |
写得不错哟

发表于 2011-11-27 15:40 |
呵呵,同龄人,有同感!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11-11-27 22:51 |
问候故乡人

发表于 2011-11-28 09:12 |
灰常好,记忆犹新

发表于 2014-6-3 14:06 |
好似回味
123
返回列表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