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古罗马大道的世界奇观
剑门蜀道已有3070多年的历史,它从陕西汉中、宁强入川经四川广元、假发阁、梓潼至绵阳,全长数百公里,是古代由陕入川的交通要道,它悠久的历史和保存完好的遗迹远远超过了享誉世界的古罗马大道,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奇观。 古罗马大道中最早的亚辟大道始建于公元前312年,距今只有2817年,据说如今只有遗址,已不见遗迹。从时间上看,剑门蜀道至少比古罗马大道早出253年,远远超出了它的历史价值,更其主要的是,剑门蜀道至今原貌依旧,那全长百余公里的青石路面宽敞平坦,挺拔于道路两旁的8005株千年古柏莽莽苍苍,气势磅礴,宛如一条绿色的蛟龙盘旋于崇山峻岭之中,成为了这条古道最有力的见证和重要的标志。
千年古道诉说了劳动人民的德劳和智慧
据史料记载,早在3070多年前,就有了这条入蜀的重要陆路通道。 传说秦惠王伐蜀,制造了5头石牛,并派人在石牛屁股后边撒上金子,假装说这些金子是石牛屙出来的,于是“蜀人悦之,使请石牛,惠王许之”,就派五丁前往迎接石牛,因此,这条蜀道又称之为金牛道和石牛道,从那时候起,它就有了正式的名字,成为了四川至中原的官道。从它得名至今,也有2310多年的历史了。 三国蜀汉时,为了解决当时由汉中到成都的军事运输,为百姓通行提供方便,诸葛亮主持开辟栈道,在较为平坦的山地铺上木头,修成了土栈,在陡峭的崖壁上凿孔,插进木梁,上铺木板,修成了石栈。唐时,官府进一步对这条大道进行了大规模地整治,使其更加完善。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官府又对这条驿道进行了大规模整治,这次上军民8万余人,整治时间长达8个月之久。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剑州知州李璧组织百姓对这条官道再次进行培修,进一步拓宽道路,并在路面铺上石板,形成以剑阁为中心,南至阆中,西至梓潼,宽3至6米,能容5马并行,长达300余里的古代的“高速公路”。清康熙年间,官府又组织百姓在道路两旁开沟挖渠,以防雨水冲刷路面,在弯道和有悬崖的地方垒上石墙,以防马匹和行人跌到崖下,通过这次整治,使这条道路更为畅通。 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修筑一条道路尚不容易。我们很难想象,古人是怎样在“难于上青天”的崇山峻岭中修成这条古代“高速公路”的。当我们漫步在这条古道上的时候,我们不能不为古人的勤劳智慧所折服,不为古人创下的奇迹而惊叹。
翠云长廊见证了中华民族的沧桑历史
翠云廊古柏那顽强的生命力,那挺拔遒劲的英姿简直令人叹为观止。它们不仅是生命的奇迹,更是历史文化的见证,由于它们的存在,使古驿道有了明显的标志。 中华民族历来有植树护路的传统。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就要求种植行道树,“以树护路”,金牛道被列为官道之后,理所当然地要在道路两旁植树,至少要保护道路两旁自然生长的树木。三国蜀汉张飞任巴西太守,守护金牛道、陈仓道,命令士兵“柦柏表道”,所以民间称翠云廊古柏为“皇柏”“张飞柏”。在往南通向阆中的古驿道上,现存一株巨大的古柏,经测量,该树根围12米,树高27米,树冠直径40余米,比陕西黄陵的“黄陵古柏”根围还多出两米,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那么,这棵超过黄陵古柏的翠云廊古柏该有多长的树龄呢?有专家考证,明时剑州州官李璧再组织百姓大规模栽植,就形成了现在的世界奇观。 翠云廊中的古柏,树龄最长的已达数千年,最年轻的也在500年左右,千百年来,它们历经风雨雷电,目睹世事沧桑,成为历史的见证,是先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 青石脚印演绎了无数悲欢离合的故事
位于梁山乡境内的拦马墙,位于抄手境内的石洞沟两处驿道不仅古柏苍翠挺拔,形态怪异,而且石板路面保存完好。拦马墙因转弯处垒石墙以防马失前蹄冲到崖下。两处保存完好的石板路面都在20余里以上,至今仍是当地老百姓通行的交通便道。 那些宽大的石板被磨得溜光,已被行人和马匹踩出了深深的脚印,在较为平坦光滑的石板上,还凿上了许多大约一公分深的浅沟渠,以防雨天行人和马匹滑倒。为了来往的马匹饮水方便,在沿途的路边还设有饮马槽。关于这条道上的石板,一说系张飞所铺,因过去的道路狭窄,不便通行,张飞便命令士兵凿石开山,将羊肠小道扩建成一丈余宽的石板大道g说系明剑州知州李璧组织人所铺。如果系张飞所铺,距今已有1700余年了,如果系明时所铺,距今已500年左右了,但沿途一些地方就石山而形成的石板路,肯定与道路同龄,将为3000年以上。 人们无法统计,千百年来,在这条大道上,究竟走过了多少文人骚客,达官显贵,将帅武夫,布衣平民,究竟演绎了多少惊天动地的奇迹,发生了多少悲欢离合的故事。 如今,走在宽敞平滑的石板路上,思古之幽情会油然而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