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47961|评论: 2

七色人生(9)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6-7 17: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3. 童趣: 儿时的快乐时光人生会有诸多的快乐。而童年时代的快乐,却充满天真,浪漫与清纯。这是因为:它没有太多人为添加的色素,没有社会争斗的杂音,更没有政治角斗埸上那声嘶力歇的呐喊。它是真诚的爱所编织的花环,是舒心的笑谱写的乐章,是善意的交往筑成的永恒,是伴随生命节律跳动的音符。当我走进学校,便拼命吮吸着知识的乳汁。尽管当时的书藉课本印制粗糙,纸张也极差。但一种学习的冲动驱使着我去从书本中寻求许多未知的答案。从童年起,我便有过许多要好的伙伴。走进学校后,更是认识了不少学友。或许,我真有一种天生的组织能力(或叫凝聚力)。在我的周围,总会聚合并跟随一大群孩子,我自然就成了名符其实的“孩子王”。故很多年后,不少曾看着我们长大的大人们,还戏谑地称我是“小娃娃当权派”。那时的学习压力不大,负担也不重。每天除了课堂上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外。更多的时间是自由活动。当时总感觉到读书是件轻松愉快的事。课堂之外,便是我们的自由活动的天下。学校旁边是一条山涧小溪,清澈的水可直接饮用。热天每当一下课,我们便以喝水的名义来到小溪边,喝上几口水后,便在水中捉小蝌蚪、水爬虫玩。有时还互相打起“水仗”,直弄得浑身湿透才回教室。学校紧靠山边,山上林木葱翠。在一些灌木丛中,各种鸟儿也自由嘻戏。有时我便带着一群孩子,遍山追打。逮住活的鸟儿便逗玩个够,死的则弄干净烤着吃。后来我又组织了“弹弓队”,并学会用闸板和套绳捕鸟。其后的“战果”可想而知,什么麻雀、画眉、斑鸠等鸟,常常是一串一串提回家。那时河里鱼也特别多。水清时常见鱼儿穿梭式的游动。小时我们还不会钓鱼,只好在河边的小水凼内,用筲箕去围捞小鱼。当然,这样捉到的鱼,多半是拿来耍,只有大一点的被我们煮来吃。后来渐渐长大,学会了钓鱼。这无疑更增添了乐趣,也为家中的餐桌上不时加上一道菜肴。我后来又学会安置缆绳,即在一根长绳上栓上许多鱼钩,穿上虫子,傍晚时分便安放在合适的河段水里,第二天清晨去收回缆绳。这种方法不太费劲。常常一次可钓起数十条“石巴子”之类的鱼来。每当秋天来到,更是大家向往的季节。那时一有时间,或利用捡拾柴火的机会。大家便邀约在一起上山。山上一树树的野樱桃红盈盈的,黄橙橙的野杏,野桃,麻梨儿挂满枝头…..。这些上帝赐予的尤物,常常让我们饱餐后茶饭不思。特别是一种叫“乌泡儿”的紫黑色野果,吃后嘴唇都被染成紫色。而更欣喜的,莫过于从学校地里和自家地里收获的瓜果蔬菜。大堆的马铃薯,冬萝卜,北瓜、金瓜,莲花白……。在往家中运送时,往往一趟一趟背,虽亦沉重,但心里却乐滋滋的。因为都知道,这可是一冬的当家蔬菜啊!当我们全家在上寨安顿后不久。父亲便从县上下来。当时父亲是县民政科科长,他是下来带领民工从各地迁葬在平叛中牺牲的烈士遗骸,并在上寨建立烈士陵园。父亲下来后,便一直忙于工作,几乎未回过家。每天都是到曾经战斗的地方或埯埋有牺牲同志的临时墓地,寻找并起获烈土遗体遗骸,清理后运到烈士陵园安葬并立碑。也就是这期间,父亲因为劳累,以及因工作原因和受到风寒与病毒侵袭,便患上背部皮肤骚痒症。就是这个病,常使父亲背部奇痒,有时抓得鲜血直流。因多方医治均无法治愈。此病一直折磨了父亲近二十年,直到辞世。父亲在完成上寨的工作后,回到县上便被调到壤塘当时最偏远的上度柯工作。这期间,父亲更是难得回家一趟。由于父亲远离家中并独自一人,加之当时生活上无人照料及食物匮乏,父亲的身体每况愈下,甚至害上了“水肿病”(即严重的营养不良)。而当时配售的好一点的东西,父亲还想方设法给我们带来,让奶奶和孩子们吃。尽管这样,我们那忠厚老实、任劳任怨的父亲却不曾向组织上提出任何要求,始终勤勤恳恳地埋头于自己的工作。此间有一次父亲回到上寨。当时我和一群小孩正在球场处玩耍,见一衣裳破旧,黑黝瘦削的人从我们身边走过。我有着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但却不敢相认。还对其它小孩说“这个人好像我爸爸”。直到回了家,才发现真是我父亲。天哪!这就叫变化?真是让人难以置信的变化!当晚,看到父亲这样,母亲哭了,奶奶也在流泪,我们心里也是一种苦楚的感觉。过后,在母亲强烈要求下。父亲终于调回到上寨并安排在粮站工作。我们一家终又团圆。父亲来后,我们便搬到球场边老粮食仓库旁的木板瓦房内居住。这里原是电影队的房子,有大大的两间,我们又在外还专门搭建了一间厨房,这样,全家的住房条件大为改观。父亲当年带着我们,到山边一处因火药爆炸垮塌的房内,挖出不少被埋在里面的木板,抬到粮站。后利用这些木板在粮站专门搭建了两间房,我们后来便搬到这里。父亲在工作之余,又领着我们开了不少荒地种菜,母亲和奶奶还喂了猪、养了鸡。这以后,尽管当时市面上很难买到肉和蛋,但我们家却常能吃到。区上的一些干部和熟人,也常到我们家吃包子水饺,父母与邻里的关系处的很和谐。而我们孩子之间,更是少小无猜,朝夕相处,显得十分融洽。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383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14-8-24 03:02 | 显示全部楼层
3. 童趣: 儿时的快乐时光人生会有诸多的快乐。而童年时代的快乐,却充满天真,浪漫与清纯。这是因为:它没有太多人为添加的色素,没有社会争斗的杂音,更没有政治角斗埸上那声嘶力歇的呐喊。它是真诚的爱所编织的花环,是舒心的笑谱写的乐章,是善意的交往筑成的永恒,是伴随生命节律跳动的音符。当我走进学校,便拼命吮吸着知识的乳汁。尽管当时的书藉课本印制粗糙,纸张也极差。但一种学习的冲动驱使着我去从书本中寻求许多未知的答案。从童年起,我便有过许多要好的伙伴。走进学校后,更是认识了不少学友。或许,我真有一种天生的组织能力(或叫凝聚力)。在我的周围,总会聚合并跟随一大群孩子,我自然就成了名符其实的“孩子王”。故很多年后,不少曾看着我们长大的大人们,还戏谑地称我是“小娃娃当权派”。那时的学习压力不大,负担也不重。每天除了课堂上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外。更多的时间是自由活动。当时总感觉到读书是件轻松愉快的事。课堂之外,便是我们的自由活动的天下。学校旁边是一条山涧小溪,清澈的水可直接饮用。热天每当一下课,我们便以喝水的名义来到小溪边,喝上几口水后,便在水中捉小蝌蚪、水爬虫玩。有时还互相打起“水仗”,直弄得浑身湿透才回教室。学校紧靠山边,山上林木葱翠。在一些灌木丛中,各种鸟儿也自由嘻戏。有时我便带着一群孩子,遍山追打。逮住活的鸟儿便逗玩个够,死的则弄干净烤着吃。后来我又组织了“弹弓队”,并学会用闸板和套绳捕鸟。其后的“战果”可想而知,什么麻雀、画眉、斑鸠等鸟,常常是一串一串提回家。那时河里鱼也特别多。水清时常见鱼儿穿梭式的游动。小时我们还不会钓鱼,只好在河边的小水凼内,用筲箕去围捞小鱼。当然,这样捉到的鱼,多半是拿来耍,只有大一点的被我们煮来吃。后来渐渐长大,学会了钓鱼。这无疑更增添了乐趣,也为家中的餐桌上不时加上一道菜肴。我后来又学会安置缆绳,即在一根长绳上栓上许多鱼钩,穿上虫子,傍晚时分便安放在合适的河段水里,第二天清晨去收回缆绳。这种方法不太费劲。常常一次可钓起数十条“石巴子”之类的鱼来。每当秋天来到,更是大家向往的季节。那时一有时间,或利用捡拾柴火的机会。大家便邀约在一起上山。山上一树树的野樱桃红盈盈的,黄橙橙的野杏,野桃,麻梨儿挂满枝头…..。这些上帝赐予的尤物,常常让我们饱餐后茶饭不思。特别是一种叫“乌泡儿”的紫黑色野果,吃后嘴唇都被染成紫色。而更欣喜的,莫过于从学校地里和自家地里收获的瓜果蔬菜。大堆的马铃薯,冬萝卜,北瓜、金瓜,莲花白……。在往家中运送时,往往一趟一趟背,虽亦沉重,但心里却乐滋滋的。因为都知道,这可是一冬的当家蔬菜啊!当我们全家在上寨安顿后不久。父亲便从县上下来。当时父亲是县民政科科长,他是下来带领民工从各地迁葬在平叛中牺牲的烈士遗骸,并在上寨建立烈士陵园。父亲下来后,便一直忙于工作,几乎未回过家。每天都是到曾经战斗的地方或埯埋有牺牲同志的临时墓地,寻找并起获烈土遗体遗骸,清理后运到烈士陵园安葬并立碑。也就是这期间,父亲因为劳累,以及因工作原因和受到风寒与病毒侵袭,便患上背部皮肤骚痒症。就是这个病,常使父亲背部奇痒,有时抓得鲜血直流。因多方医治均无法治愈。此病一直折磨了父亲近二十年,直到辞世。父亲在完成上寨的工作后,回到县上便被调到壤塘当时最偏远的上度柯工作。这期间,父亲更是难得回家一趟。由于父亲远离家中并独自一人,加之当时生活上无人照料及食物匮乏,父亲的身体每况愈下,甚至害上了“水肿病”(即严重的营养不良)。而当时配售的好一点的东西,父亲还想方设法给我们带来,让奶奶和孩子们吃。尽管这样,我们那忠厚老实、任劳任怨的父亲却不曾向组织上提出任何要求,始终勤勤恳恳地埋头于自己的工作。此间有一次父亲回到上寨。当时我和一群小孩正在球场处玩耍,见一衣裳破旧,黑黝瘦削的人从我们身边走过。我有着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但却不敢相认。还对其它小孩说“这个人好像我爸爸”。直到回了家,才发现真是我父亲。天哪!这就叫变化?真是让人难以置信的变化!当晚,看到父亲这样,母亲哭了,奶奶也在流泪,我们心里也是一种苦楚的感觉。过后,在母亲强烈要求下。父亲终于调回到上寨并安排在粮站工作。我们一家终又团圆。父亲来后,我们便搬到球场边老粮食仓库旁的木板瓦房内居住。这里原是电影队的房子,有大大的两间,我们又在外还专门搭建了一间厨房,这样,全家的住房条件大为改观。父亲当年带着我们,到山边一处因火药爆炸垮塌的房内,挖出不少被埋在里面的木板,抬到粮站。后利用这些木板在粮站专门搭建了两间房,我们后来便搬到这里。父亲在工作之余,又领着我们开了不少荒地种菜,母亲和奶奶还喂了猪、养了鸡。这以后,尽管当时市面上很难买到肉和蛋,但我们家却常能吃到。区上的一些干部和熟人,也常到我们家吃包子水饺,父母与邻里的关系处的很和谐。而我们孩子之间,更是少小无猜,朝夕相处,显得十分融洽。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