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了四平的散文《竹韵悠悠》,犹如来到竹影婆娑、满眼青翠的竹林下,令人沉思、遐想,使人如痴如醉。老朽根据该文的意境,画了这幅竹林图,请大家点评。谢谢!
竹韵悠悠 (作者:邓四平) 川北农村,但凡有人家之处,便会大多有竹。
山野之间,溪岸塘边,庭内院外,远望去,树树,丛丛,竹影婆娑,竹叶沙沙,风儿轻吹,清新幽美。春天,茁壮的新竹拔地而起,箭破云雨,竹节白霜衬托新绿,生机勃勃;夏日炎炎,走进竹间小径,绿荫如盖,沁人心脾,红尘荡尽,疲劳无踪,心中顿成清凉世界。小鸟飞入林间,啼鸣飞溅,脆生生,清亮亮。清晨的竹林,露珠晶莹,嘀嘀嗒嗒,滋润心灵;秋冬来临,万木凋零,独有那竹依然风度翩翩,苍翠欲滴,笑迎风霜雨雪,让人以为眼前仍是绿肥红瘦季节。捉迷藏、打仗、追逐、嬉戏;漫步竹林间,沉思,遐想,细听门前古老而又清澈的溪流打着欢快的漩涡,让人如痴如醉…… 竹又是一种绿化植物,是大地上一道耐看的风景,一种精神的象征。它以坚韧不拨、能屈能伸的气节,不畏冰霜雨雪,不择土壤肥瘠的骨气,无花无果、朴实无华的正气,赢得古往今来无数文人的钟爱,为一代代诗人作家所讴歌和赞美。至今,无论是回故乡还是外去旅游,我只要看到了竹林竹园,就会情不自禁地跑过去,在竹荫之下小憩片刻,听着轻风吹拂竹子飘动的声音,一种生命的激情便会涌上心头,令人不知不觉淡忘了名利争夺。
竹韵悠悠,叫我一言难尽,一生难忘。曾闻苏东坡发出过“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感怀,其实像东坡先生这种铮铮傲骨、潇洒豪放的通才、大才,也只有竹才是他感悟生命的一种菩提。至于那位“难得糊涂”的郑板桥,其画出的竹却无一片糊涂叶,而是叶叶俊朗,枝枝豪迈,阵阵清风。可叹是,远离乡村的我,置身于喧嚣的市井,只能徒生出许多的无奈和烦躁。这个时候,我便会渴望有一管袅袅的笛音,把我的灵魂引向故乡的竹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