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精选数张川剧碟寄往上海赠与好友张君.张君乃机械工程师,好昆曲,通音律,对东西方许多艺术门类均有涉猎.谁说外省人无法接受川剧,昨日看<傅雷家书>中,傅先生和朱女士对1953年赴沪演出的川剧颇有好感,赞赏有加.时至今日,透过张君的观后感,也充分说明我们古老的川剧文化是有市场的,只可惜不被人重视罢了. 这是一出川剧小戏,其实也没什么情节,无非是书生落魄,寄住客栈,店婆前倨后恭、“无钱对他人情薄,有钱方知世路宽”的势利事。但却是川剧大师周企何的拿手好戏。他扮演的店妈从语言、表情、动作上都十足地市井化,仿佛就是从成都街巷里走出来的一般,这也是川剧所具有的最大的特点。虽然店婆是个不折不扣的势利眼,但她小本经营,起早贪黑,自食其力,即便计较些房钱似乎也情有可原,而她跟常相公嬉笑怒骂,更是颇见几分可爱,这个角色塑造得是很成功的。而这个“丑婆子”由一个男人演来居然还让人体味到几分妩媚几分姣俏,的确是十分出彩的。 这出戏唱比较少,只有书生出门卖字时有几句,袁玉堃的台风也是潇洒倜傥的,但那几句唱实在是单调乏味,几乎不成什么曲调,拔高了喉咙的念白而已,这也是川剧作为一个历史不长的地方剧种保留了其戏曲自发状态的一种特色,跟其市井化也是相辅相成的,(当然现在的川剧唱腔已经丰富了许多了,跟当年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但川剧唱腔里的帮腔却是它又一大特色,一人领众人和,富于变化,弥补了一些戏中人物唱腔单调的缺憾。 我看到的是1979年峨影厂拍的戏曲片,实景化了,场面是丰富了,可那些真实的门窗桌椅分散了观众的注意点,中国戏剧写意化的特点丢失了,倒不如舞台上两人一椅更为精彩,当然这只能是梦想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