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省永善县黄华镇朝阳集镇,这里安置着溪洛渡水电站库区规划的1177户移民。安置房建房方式为自建或政府帮建,其中1140户人家由镇政府引导四川金纬建筑有限公司、江西中贤建筑集团有限公司、云南国芳园建筑有限公司、永善县天柱房地产开发公司、广安市建筑总公司等五家有资质的公司进行安置房帮建工作。去年2月,由于“风吹墙倒”的报道,安置房的质量问题一度引发关注,移民安置时间因此推迟到当年6月。
再次走进朝阳集镇,处于完全停工阶段的问题房子顶层还裸露着钢筋和砌到一半的砖。修复工作搁置一年尚未进行,有些移民已经搬出来,但更多人因为没钱租房,还是住在这些开裂的房子里。
村民刘文美家中最大的裂缝出现在楼梯过道的墙角柱子上,有近1厘米宽,开裂处有漏水的水印。“原来的房子是危房,现在住过来还是危房。”
根据永善县委宣传部部长周兴文的数据,质量出现问题的房子有三百多家。而这些质量问题,在有能力自建新房的移民家里并没有出现。
4月10日下午,黄华镇柯平书记组织了与移民代表的座谈会。听到消息赶来的移民越聚越多,纷纷反映政府帮建房房屋质量、补偿标准过低、移民身份界定、三峡资金发放不公开、村镇领导干部违法乱纪等问题。
柯书记对答如流,并承诺类似房屋质量问题已选择鉴定公司评估,按照鉴定结果修复加固。问答之间,移民掌握的政策知识似乎少得可怜,维权诉求能力很弱。而他们,仅是金沙江再建“两个三峡工程”的四个巨型大坝牵涉到的数十万移民的缩影。
巧家:海拔825米以下的最肥沃的2.2万亩耕地、10.2万亩林地将被淹没,10万农民成为水库移民。
巧家县等待被移民的村民。 (南方周末记者王轶庶/图)
相比黄华,巧家的农民眼下幸福得多。老甘是巧家县蒙姑镇蒙姑村村民,他家今年已经卖了两茬青豆,光靠五亩地,一年的收入能达6万多。
巧家的气候属于干热河谷气候,金沙江流经巧家县时在河谷出口处发育了众多的冲积扇,这些冲积扇区现在都发育着成熟的农业,除了烟叶、蔬菜、魔芋、花椒、蚕桑等经济作物,巧家人在柑桔、石榴、芒果、香蕉等水果种植方面也收获颇丰,甘蔗提炼加工的小碗红糖更是远近闻名。
这些在金沙江上游的41公里的白鹤滩水电站建成后将不复存在。当白鹤滩正常蓄水,金沙江上游91%的流域面积会成为206亿立方米的静止水库,海拔825米以下的最肥沃的2.2万亩耕地、10.2万亩林地将被淹没,10万农民成为水库移民。
“先移民后建设”的水电新规是巧家县蒙姑镇副镇长张恒的底气。2012年2月,国家发改委下发发改能源(2012)号文件,要求在做好移民安置前提下发展水电。张恒因此期待,借修建水库这一千载难逢的机会,做到“建一个电站,富一方百姓”。
事实上,如今已投产发电的向家坝电站和溪洛渡电站,虽然水电工程运行良好,但移民工程也还未完全解决。
东川:森林覆盖率一度锐减到两成,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泥石流自然博物馆”。排污的选矿企业停业整顿后,又造成近5万产业工人失业。
川镇的污水直排金沙江,村民不满。 (南方周末记者王轶庶/图)
沿着金沙江越往上走,水坝越大,牵涉的移民越多。莲峰山十八弯山道路况极差,到处在修路。一些移民妇女坐在路边休息,她们搬迁后没有了土地,只好打工,在山上种树。
昆明市东川区新上任的环保局长张颈毅同样热衷种树。由于长年用木炭炼铜,东川的森林覆盖率一度锐减到两成,从而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泥石流自然博物馆”。上世纪50年代以来,共成灾四百余次,直接经济损失七千余万元,严重掣肘着东川经济发展。
为了修复生态,作为土生土长的东川人,张颈毅每三年会种两亩树,死了再复种,种成了,路过看到会很有成就感。
除了植被,东川的生态债里,河流也是重要部分。“大白河”和“小清河”在东川区洒海村交汇,形成小江,由于选矿企业偷排污水,小江一度成为“牛奶河”。东川区安监局局长黄大龙介绍,去年经媒体曝光之后,东川境内小江流域上的98家选矿企业全部停业整顿,全区矿业产能减少45亿,财政收入减少4个亿。直到现在,只有不到四成企业恢复生产,近5万产业工人因此失业。
东川矿区,废弃的村落和正在饮污水的牛。 (南方周末记者王轶庶/图)
东川,两千年来以“天南铜都”而闻名,当地人更愿意称它为“市”。1958年,为满足国家对铜矿的需求,东川矿区获批成立地级市。经过50年的开采,1999年2月8日,东川撤市并区,成为中国第一座因资源枯竭而被降级的地级矿产衰退型城市。
东川因铜而生、因铜而兴,今天却面临着因铜而竭、因铜而殇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