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6358|评论: 45

晚清大文人——赵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4-4 10: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转载;

我非崇拜赵熙,在学习他的书法,以下是我收集的晚清大文人赵熙的资料,和各位朋友分享。
   赵熙

赵熙(1867-1948),晚清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书法家、教育家、戏剧家。
   
  赵熙(1867年-------1948年),字尧生,号香宋。晚年自号香宋老人,又署香宋词人、天山渔民,室名雪王龛,四川省荣县北郊宋家坝人。出身贫寒,自幼好学,一生勤奋,博古通今,于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中进士,光绪二十年殿试名列一等。曾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江西道监察御史等职,先后任荣县凤鸣书院山长、重庆东川书院山长、泸州经纬学堂监督(校长)。辛亥革命后归隐回乡讲学,治学严谨,门人辈出,成为当时著名的诗人、文学家、书法家、教育家、戏剧家。中进士后授任御史,多次抗声直谏,为时人敬重。尤以诗、词、书、画、戏五绝闻名于世,有《香宋诗抄》、《香宋词》等流传,后世推为“清末第一词人”“四川古代最后一名大诗人”, 以其巧思俊语、不忘家国之词翰,就蜀中词坛而论,是自眉山苏东坡后又一高峰。其书法精妙,对四川书风影响很大,被称为“荣县赵字”, 蜀传有"家有赵翁书,斯人才不俗"之谚,入选“中国百位书法家”。亦善画山水小品,有倪云林之笔意,纯朴天真,意境广阔,从文人画中吸取写意技法特征,而发展诗人特有风格。对川剧改良也有重大影响,一夜改良川剧之作《情深》,情文并茂,深得大家赞赏,成了川剧的经典剧目,曾有多个剧种借鉴,并被高校作为范文讲授。1919年受四川省长杨庶堪之聘,主修《四川通志》,后主办编修《荣县志》,人称“世林之鹤”。其有联云“幸有文章名海内,愧无功德在人间”,真实评价了他的一生。
    赵熙诗、词、书、画、戏堪称五绝,当时投师求教者甚多。投入精力最多的是诗和古文,而将书画和戏剧当作闲暇余事,陈石遗说他“诗敏捷,造诣在唐宋之间”。 “饮冰室”主人梁启超也多次慕名问稿求教,谦称弟子,语评赵熙“诗撼少陵律,笔摩昌黎垒” ,“直声在天地,诗名满人间”。 当年赵熙诗友杨增荦自京赴成都作官,他一夜之间写成60首送行诗,在京引起轰动,广为传诵。陈兼与说他“生平诗不下数千首,词源如倒峡,蜀中山水题咏几遍,古体气势雄浑,近体深微婉约”,都是真实评价。与著名画家张大千结为知交,常为张大千的画作赋诗题字。郭沫若对其极为敬重,早年便临摹赵字,解放后还与周善培等集资出版《香宋诗前集》上下册。当代著名学者唐振常说“先生诗第一,词亦当之,字第二”。
赵熙一生勤奋好学,读书不倦,是真正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家有藏书数千卷,多精心评点,今成都草堂藏有赵评点杜诗四部。其文章骈散俱精,以散文为多,尚存有成都草堂、峨眉山、乐山乌龙诸寺碑文。赵熙诗学古最精,运用最活,兼擅古体与律、绝,尤精五律。其博学多才,抱负远大,却无法在当时施展,就寄情于山水之间。曾五去夔巫,一登嵩山,一游西湖,五游峨眉,时人评其曰:“其诗载蜀山蜀水之青碧而出也”。
赵熙一生也可算是精彩纷呈,风光无限,自宋坝蒙学至中二甲进士,入选翰林院庶吉士,居官京师,任教四川,名满天下,弟子辈出,多为一时俊杰。任御史时以弹劾庆亲王奕劻、邮传部盛宣怀、四川总督赵尔巽“三大案”,有“铁面”之称。又素喜山水,足迹历凡嘉峨、渝蓉、三峡、泰岱、嵩洛、伊阙、吴越等,每至一景,多有诗联书画之作。一代大才子已去,留得诗文书画于山水天地间,亦是生时死后一大快事。
      
赵熙书法,早年学颜(真卿)、柳(公权),得其宏大之势,结体、用笔均得其三昧。中年习苏(东坡)、黄(山谷)、米(芾)、赵(孟俯)诸家,及《圣教序》、《瘗鹤铭》、〈书谱〉、欧阳父子、隋碑等,不类一手,熔为一体,这时个人风格已显示出来时,时人称为“赵派”。晚年,五十岁后,转摹北碑,融合六朝,博涉多优,书艺更进,形成自己秀逸朴厚的独特风格。陈兼与认为他“书法最工,初为贴学,近小欧阳,后涉汉魏诸碑,于北魏张猛龙尤有出处,故所作峻整密粟,气骨森张,近百年间罕有与并”,这一评价是较为全面的。以荣县临摹者最为风靡,当时有“荣县赵字”之称。
赵熙尤擅写大字,线条厚重,刚劲有力,功力深厚,妙趣横生,古朴自然。今荣县大佛寺、乐山凌云寺、乌龙寺、峨眉山、及成都“辛亥秋保路死事碑”均有赵熙题字,四川各地名胜古迹的题记更是不胜枚举。小行书秀逸多姿,灵奇多变,观之不倦,极富个性,其秀逸多出于赵(子昂),灵奇出于苏、黄、米,并参以北碑之骨力、情趣,化为自家风格,为晚清集书法之大成者,书卷气极浓。他的书风在当时很受人们喜爱,对四川书风影响很大,至今仍有众多学习者。各地临摹者甚多,郭沫若对其书法极推崇,早年便学赵字。赵熙当时处于晚清康有为提倡的唯碑独尊的时代,天下无不习北碑,多数人学碑不成反而把字写得彪悍无味,步入野道。然而赵熙学书非常聪明,他不随波逐流,坚持自己碑、帖并重的原则,终使自己的书风形成鲜明的个性,秀逸文雅,筋骨内含,将碑学和帖学完美结合,独树一帜,成为晚清书坛上的一大亮点,名振海内,卓然成一代大家。他认为“诗文与书,一代各有风气,唯豪杰乃能挺然风气之外”,真正称得上是书法中的一位豪杰之士,在四川甚至有人评其为“自眉山苏东坡后在诗词、书法上第一人”。
赵熙书法以行书、楷书为最多,偶写隶书,惜流传极少,书法家徐无闻在解放前曾见过一幅,认为写得古雅不凡。赵熙的行书笔锋犀利而沉着,字体结构内紧外松,和宋代黄庭坚中宫收紧而四周放射有相似之处,其用笔圆中寓方,字形多呈直立长方形,行距和字距一般都比较疏朗,但行气呼应极好,所作不论大小,都精气内含,疏落有致,信手写来也是法度严谨,毫无懈笔。他这种风格在当时很受人们喜爱,仿效者很多,声名较著的有其子赵元凯,门生周善培、谢持、陶谅生、余中英、向楚及同乡吴祖元等人,尊崇师法者至今不绝,俨然成一流派。赵熙对朋友来信是每信必复,不论写多写少,都以精工著称,曾言“信札包罗万象,果能数百言而不脱书卷气,其人造诣,即不可轻。”在他的来往书信中,有许多是谈论艺事的,其中有许多真知灼见,凡得其信札者,无不奉为至宝。
赵熙认为“书贵脱俗面有雅韵,故学书必先自读书始”,“凡事须从规矩始,规矩者中正之极也”,“后人学古,则又当知古今风气之判,以自定其体”, “凡天颖者喜南书,挟胜气者喜北书。南多工而北多拙,拙近古而工近今。各有长短,相济而不相非,斯杰士也。”这些都是极有深度的见解。他还为许多古代碑帖作过批注,只寥寥数语,便切中要害,今人佩服,成为后人学书的理信论依据。近人余中英《赵熙书法选集》序曰:“至其书法,初出于颜(真卿)、赵(孟俯),中年以后端严劲重,上追唐贤宋意,不规规于一家者,盖由学养性情使然。至老年熔合六朝,秀逸朴厚,别具风格,自成一家,一时风从。” 《中国书法》一书曾作过专版人物介绍。
赵熙的书法不但秀丽遒劲,自成一家,对楷书的间架结构,更有独特的创新。因此荣县人爱好书法者,惯于临摹他的几种碑帖,例如:颜(颜真卿)体的:“蓄桑学堂碑”,褚(褚遂良)体的《詹长坡先生神道碑》、《张虚堂墓志铭》,还有《文学舍书藏记》及行书《此君轩记》、《七律碑文》等等,在二十世纪的民国时期,荣县人中较能书写者多受其影响。四川人特别敬重他,称他的书法为“一时之冠,百年间少有能及其右者”,故赵熙的字,有“荣县赵字”之称。
赵熙作画始于一九一八年,初法倪云林笔意,以简妙取神,特显透力。色为丹青,形则山水,偶及人物佛像、翎毛老鹰等小品。陈兼与认为是“不食人间烟火者”才能达到的境界,他极少作大画,了不以峰峦叠嶂入画,小品居多,其画自视意境颇高。赵熙不卖画,概系自娱之作,常以赠送亲友,及留予家人存念,故外间流传极少,世人很难见到,对其特为珍视,偶有售者,价格特高。人谓:“香宋词人,禀过人之资,运灵奇之笔,刻画山水,备极隽妙,追踪白石,而生新过之”,可谓知言。当时称其诗文、书、画为三绝。
自一九二一年,五十四岁以后,眼见各地需求赵熙书法的人越来越多,他索性在荣县西街方海处装裱铺(现西街241号店房)悬挂润格,公开出售书法(荣县人擅长书法者,城内前有李春需、虞相尧、曹方汉,后有刘季坚、杨允恭、杨元佛、郭耘廓、温爵如、杨蜀光以及镇江桥的熊伯楚、鼎新乡的刘燥如、张啸峰、张尚钰等人,都未悬挂润格)。当时川中军、政、学、商各界乞求书法络绎不绝,先生晚年家财颇富,借助于书写润笔,实惠颇多。
   标价都以大洋计算:
   对联每幅十元,条幅横批每件八元;屏幅每堂二十元.中堂每件十二元,折扇书画每柄十元,除折扇外,均以六尺宣纸为准,六尺以上每一尺另加二元,未经标名的尺寸无定额。红白喜事文联拒书(他厌恶阿坡逢迎的吹捧文字)。
   从此以后,四川各地尢其是荣县境内富裕家庭的客厅堂屋,或大商阔店、茶坊酒肆里,大都悬有赵熙书法,以求雅观。当时川中的军阀官僚和豪商巨贾,托人或汇款前来乞求赵熙书法者极多,最为突出的是仁寿县文公场的军阀董长安,他升任二十九军旅长后,刮得大量民脂民膏,极欲趁其下嫁宋姓的母亲满十诞,要借祝寿大典虚张其敬母德行,以此光宗耀祖。于是在文公场大兴土木,新建董宋合祠一幢。为了向人炫耀一番,特于1930年委派一员副官,手持二十军军长田颂尧介绍信,专程赶赴荣县,乞求赵熙为他撰写建祠祝寿的序文一道,以便镌刻祠内,以垂永久。所派副官对赵尧老虽礼献有加,仍然在荣县恭候了半年之久,才得到赵熙撰写的楷书“董朱大本堂记”一文,约四百余字。事成后,董又另送大洋两干元作酬。
赵熙的行书,尤其是核桃字行书,特为俊美珍贵。他在文学舍时对学生文章诗词的批改评语,及平时信手写成的便条或题笺等手迹,只要一背离本人,就有人抄录换用,原件则珍藏起来,作为名贵的书法铁卷。例如前所述的七月五日赵熙手写的“七夕”题笺,不久在教室门前张贴的,已是照抄的样本,原稿已被人换去。赵熙的行书墨迹,可谓是字字珠玑,笔笔生动,粗者不呆板,细者不纤弱,超凡脱俗,极富书卷气。




以上几幅大字是赵熙个人的典型风格,用笔功力极深,雄强有力,融碑、帖为一体,韵致颇高,极可玩味。赵熙每个时期的书风都不一样,故而有时姿媚灵动,有时刚毅沉劲,这便是性情书家所表现出来的独特风格。
  

以上书札为赵熙书法精品,体现出其深厚的传统功力,可谓在贴学书风中,其力量无人能及,常出新意,自然天成,可与宋元名家相妣美。书札是书法家不以书法为目的的信札作品,正因为这样,才会天机流露,自然灵动。所以宋代大书法家苏轼便有“书贵无意于佳者乃佳尔!”的尚意书论。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5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08-4-4 14:21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贴文,长见识!

发表于 2008-4-13 23:56 | 显示全部楼层
[em05]

发表于 2008-4-15 16:48 | 显示全部楼层

欢迎这样的帖子!

 楼主| 发表于 2008-4-27 18:42 | 显示全部楼层
赵熙治学严谨,一生勤奋律已,自幼至壮至老,未稍有怠,终生攻读,作诗文、习书画,孜孜不倦,其诗文成就最高。粱启超评其为:“直声在天地,诗名满人间”。光、宣诗坛的闽派首领陈衍论香宋诗:“近唐名家岑参,认为辞清意切、迥拔孤秀、佳境出于常情”。梁启超曾忆香宋诗在民初北京的读者甚众,每一纸来自蜀中,众人欲先睹为快者至几挥老拳。赵熙尝《戏题广和居壁》三首,嘻笑怒骂运以巧思,一日传遍都下。
自一九一五年,乙卯起.先生喜作词,两年得三百又三首。一九一七年亲友在成都图书馆刻成《香宋词》三卷传世。
以下摘自名人评赵熙诗词:
  以文而论,先生固骄散俱佳,惟爱作散文,尤喜桐城派古文之作,现存者有:成都草堂寺、乐山鸟尤寺碑文。荣县民间散存蚕桑学堂碑、张虚堂墓志铭、詹长坡先尘神道碑、文学舍书藏记等石碑拓印品,与先大夫袁启,刘大夫(培村)传,为巴县志所撰冉慈、刘鉴、彭瀚章传等廿余篇,及一九二一年至一九二八年民国年间,先生主修〔荣县志),乃先生主笔或定稿,故亦可窥其大端。
    先生集毕生精力于学求诗文,读经、史、子、集殆逸。其方略,先通读以观其全,再精读以明其要,讲投时恒的举其精辟处,提要钩玄,无稍疏遗,最能引人入胜,注意铭心。
   于经史外,尤喜读庄子、离骚、杜少陵、韩吕黎、苏东坡及历代名流选集。中年喜阅佛书,以探讨哲理。积十余年在荣县故里及渝、沪等地讲学之声誉,博得海内好评。
      先生讲授诗篇,于唐诗最能评述每一期主要倾向,与作家风格,及学习重点,尝谓.初唐诗歌,优沿六朝之体,至盛唐王、李、高、岑、李.杜诸大家为一变,中唐,则昌黎为一变.白居易又一变。稍后,则刘长卿,李商隐,社牧之同有盛名。然长卿非玉溪,樊川可比也。晚唐,则皮、陆而已。全唐诗人,枉子芙所诣至深,至工、至备,学者能深于杜,再尽各家之长,则尽善矣。
      先生于诗词文章,无不精习,尤爱写诗论诗,平时对诗文总评价。先生诗友陈散原,陈石遗诸人,均主学宋诗,推重王介甫,杨诚斋为大家,并有梅宛陵可超越王摩沽之说,先生则主唐、宋传并重,不可偏爱。《石遗宝诗话》 中多载其说。
   先生教诲作诗有五要五忌:要有其意,要刻切,要字字作。题要针对内容,不可空泛,长读前人名篇,需认真分析体会,不可滑口混过,专事皮相。忌狠琐之三家村土腔;忌油土腔滑调之江湖气;忌陈陈相因,空泛无味。词多忌随使凑和,尤忌以诗求名,随便刻集。文章之道,力主广采八代之精英,深究唐宋之准则,骄散并重,以散文为主。以萧统《 昭明文选》 ,姚姬传《 古文词类纂》 ,曾国藩《 经史百家杂钞》 ,列为必读。又谓‘古人绝好文章,于识度、气势、情韵,气味四者必有一长,贵在学者能精滋求之。指出效法古人者,莫善于韩退之,能尽去古人形,取共精华,虽有摹拟,不易寻得共还。如汉之杨于云、唐之柳午厚,学古而形貌过于似古人,非不卓然名家,终属一病而已。先生在时,家中藏书数千卷,尝用蝇头细字,精心评点。前文所列主要经史,及杜少陵、苏东坡等名家诗文集,竟有评点达几部者,成都草堂寺即藏有先生亲手评点杜诗四部,足见先生以勤奋律已之功。
香宋诗的俊俏清新,深得巴山蜀水神韵。例如现在见于《赵熙集》前编写于1890年前后二十几岁时的作品,七言如“自踏落花穿市过,世人知我是何人”、“年年细雨乡关路,都在桃花浅淡中”,五言如“山坳谁瓦屋,一簇好林峦”、“春气青山活,诗情白鸟来”虽算不得惊人手笔,但贵在轻新自然、流丽婉转有竹枝词味,风神直逼大名卓著的苏东坡,而集中数量过之。赵熙寿至耄耋,日常淡泊,所以中年之后又能沉郁,如“我自入山无出理,计难相见只相思”之自明志,“是谁卖却卢龙塞,山海关头望夕阳”之忧心国事。其实赵熙看家本领不止是诗,香宋词也是豪宕骚雅,体近稼轩。香宋文构词简,严于义法,更为一般传统文人所不及的。
一九三O年(民国十九年),庚午秋六十四岁掌文学舍时,趁重阳佳节登高即兴,赋诗中有:“劳生难号赵翁闲,年比苏公踢更斑” “经岁书程不放闲,今朝竹杖泄苔斑”。及“秋晚聊为一响闲,诗如作虎不成斑”等句,屡有“恒不兀以穷年”之慨,兼之聪颖过人,故生平所作诗词文章,数以千计。现流传于世者,则有一八九二年由渝经津赴考,阅三月抵京,途中所作《北游集》诗一百三十七首。一九O九年后,任江西道监察御史时期,常与京中陈石遗、罗塑公、杨的谷诸诗人醉酒所赋诗词十首,多载于《石遗室诗话》 。如留渝、沪讲学,游西溜、峨眉、鸟尤、成都等地,叙述沿途山川风物,或最生情诸诗,及乡居所作杂诗,概收入一九五六年由郭老(沫若)倡印,江庸、尹石公协助校勘,周善培作序的《香宋诗前集》两册内。一生作诗3000余首,解放初郭沫若集资部分印费,在上海倡印《香宋诗前集》上下册,录诗1300余首。《香宋词》313首,则于民国7年(1918)刻版印行。近年四川又出版《香宋诗钞》,录诗500首。
    一九O二年,赵熙在自贡观木偶戏“活捉王魁”,嫌焦桂英凶相毕现,无稍温柔敦厚之美,遂作《情探》川剧一折,继作《誓别》 、《听休》 及《其到》 三折,合为《 焚香记》 全场。所惜后三折与另写之《渔父辞剑》 、《除三害》 等剧本,皆已失传,寻觅无处。其作品词句优美,格调高稚,当时梨园名伶竞相排演,极川剧一时之盛。尤以《情探》一折,描尽女儿之失志钟情,婉转动人,为戏剧中绝妙好词,经鼓师配曲谱入高腔,名伶演出流传遂广。仅就辞藻而言已经是风情袅娜、凄婉缠绵。例如如下这段旦角唱词:“更阑静,夜色哀,月明如水浸楼台,透出凄风一派。梨花落,杏花开,梦绕长安十二街。夜深和露立窗台,到晚来辗转书斋外,纸儿、笔儿、墨儿、砚儿,件件般般都是郎君在。泪洒空斋,只落得望穿秋水不见一书来。”凄苦在明媚处。 唐振常说:“此剧融典雅和通俗与一体,难怪四川人人会唱,人人爱唱。”而赵熙一夜写《情深》,也成为川剧史上的佳话。
    赵熙诗文选:      — 香宋杂稿
 “文章以器识为主,深情远韵岂能遂立一席”
  “诗之事在经史”
  “杜苏诗皆以学力称”
  “诗有何法,胸襟大一分,诗进一分耳”
  “凡作诗须具幽秀之心,幽则深曲不浅,秀则无尘俗气”
  “诗五言以八代为宗,涵咏淳谨,七言则准唐歌行,雄浑旷达,近体则唐人尚矣。”
  “乐府分歌谣,歌之所源者雅也,谣之所源者风也。五言尚清朴,用乐府中谣体,为风之遗。”
  “唐人重格调,东坡在行气,行气胜于炼句”
  “诗文与书,一代各有风气,惟豪杰乃能挺然风气之外。
  “凡天资颖者喜南书,挟胜气者喜北书。南多工而北多拙,拙近古而工近今,各有长短。相济不相非,斯杰士也。
                                龙门峡道中               
                          出郭二十里,入山千万重。
                        遥寻瀑布水,忽听松林钟。
                        石涸樵生路,云开雁过峰。
                        传闻葛由侣,于此伏虬龙。
                               归舟
                        古国丹阳地,西风黄叶舟。
                        天荒随客老,滩响隔山愁。
                        枫影频年泊,虫声一雨秋。
                        女嬃无限怨,遥夜大江流。
                                   
                                  峨眉茶
                      雨水新芽寄草堂,峨眉山翠一囊香。
                      不留兰若充侍料,刚助花朝宴海棠。
                      小吏捉人乡户减,贫家入市纸钱荒。
                      玉川何忍耽明月,聊趁春分谢宝坊。

                             荣县道中
                        未行思上路,上路又思家。
                        步步去亲远,数山一天涯。
                        乡风忙岁事,盐井露天车。
                        劳我闺中子,飞蓬不是花。
                                宿烏尤山樓
                      竹边楼阁翠重重,梦里依然旧日钟。
                      千古江声流不尽,三峨秋色晚尤浓。
                      清时此地吟归雁,海穴通潮执老尤。
                      起视神州如此黑,几星残火照孤峰。
                              婆罗门令
     一番雨滴心儿醉,番番雨便滴心儿醉。雨滴声声,都装在心儿里,心上雨,干甚些儿事。
      今宵滴声又起,自端阳已变重阳味。重阳尚许花将息,将睡也,者天气怎睡?问天老矣,花也知未。雨自声声未已,流一汪儿水,流一汪儿泪。
                             绿意 破蕉
  碧云裂,甚年宵,剪去罗衣千褶。寒雨声声,碎到江窗,秋意这般清绝,情知百事难坚固。更莫问,此心层叠,信美人,脆过琉璃,命薄鹭边荷叶。
  回首芳缄乍,绿天外,盖尽茅檐明月,扇扇凉阴,清护书櫥。香碎紫花时节,天端撕破青衫影,竟不解西风何说。耐画中,一个诗禅,染就一辋川晴雪。
                                   情深
                                         ——(川剧选段)
    更阑静,夜色哀,月明如水浸楼台,透出凄风一派。梨花落,杏花开,梦绕长安十二街。夜间和露立窗台,到晓来辗转书斋外,纸儿,笔儿,墨儿,砚儿,件件般般都似君郎在。泪洒空斋,只落得望穿秋水不见一书来。
                                  三姝媚
                                         ——下平羌峡
     凉烟秋满灞,出平羌,山光水光如画。近绿遥青,衬小滩蓑笠,夕阳桑柘。雁路高寒,闲动了,江湖情话。半世天涯,无福移家,海棠香社。
     前渡嘉州来也,指竹里龙泓,酒乡鸥榭。一段天西,想万苍千翠,定通卬雅。断塔林梢,诗思在,乌尤山下。淡淡青衣渔火,寒钟正打。

发表于 2008-4-28 16:25 | 显示全部楼层
书法之外更重要的是文学等方面的知识,这点赵熙特别突出.正所谓“先生诗第一,词亦当之,字第二”。

发表于 2008-4-28 16:20 | 显示全部楼层
版主自称在学习赵的书法,何不展现几幅,供大家鉴赏.

 楼主| 发表于 2008-4-28 17:57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jiangshui在2008-4-28 16:20:00的发言:
版主自称在学习赵的书法,何不展现几幅,供大家鉴赏.

呵呵~上面这位老师,太看得起我那,学生怎么敢在这里班门弄斧呢?

发表于 2008-5-4 21:11 | 显示全部楼层
版主自称在学习赵的书法,何不展现几幅,供大家鉴赏.
不要谦虚嘛,你就弄弄斧吧。期待着。。。。。。。。。。。。。[em05]

 楼主| 发表于 2008-5-8 11: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人荣县人,楼上的先看看帖子上写明是转载的。

发表于 2008-5-8 11:07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自称龙在鼠年,与"荣县人''网站里的"元林"是同一人吗?是荣县人否?

发表于 2008-5-8 11:07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自称龙在鼠年,与"荣县人''网站里的"元林"是同一人吗?是荣县人否?

发表于 2008-5-19 12:25 | 显示全部楼层
鄙人是该贴的原创“元林”,是荣县李晏的,没想到有这么多朋友也喜欢赵熙,我有几贴挫作以前是放在“荣县社区”里的,欢迎各位老师批评指点,我将不胜感激。

 楼主| 发表于 2008-5-19 13:03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范大在2008-5-19 12:25:00的发言:
鄙人是该贴的原创“元林”,是荣县李晏的,没想到有这么多朋友也喜欢赵熙,我有几贴挫作以前是放在“荣县社区”里的,欢迎各位老师批评指点,我将不胜感激。

你好!你发的这个帖子实在是太好啦,所以冒昧的转帖,请你原谅,但麻辣论坛荣县板块真的需要像你一样老师,来提高发帖子的质量。

 楼主| 发表于 2008-5-20 13:19 | 显示全部楼层

也只有赵熙才写的出这样的文章书法。羡慕几!

发表于 2008-5-20 12:31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8-5-20 12:29 | 显示全部楼层

       龙兄太抬举我了,谈不上老师,大家交流学习嘛。再贴几张最近制作的“赵熙书法和诗的集字作品”,都是赵尧老的真品中的字,希望朋友们能喜欢。

 

      


 


发表于 2008-5-22 17: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元林"在何处搞到这么多尧老的字?真迹呢?

发表于 2008-5-23 10:12 | 显示全部楼层
"鄙人是该贴的原创“元林”,是荣县李晏的".李晏在荣县什么地方?

发表于 2008-5-23 12:16 | 显示全部楼层
李晏以前是乡,现在划给乐德镇管,我是在各网上收集的,只要输入赵熙便会有许多信息,从中下载图片。我还有一本1988年出版的《赵熙书法》的线装书,里面有一百多张赵熙的书法作品。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