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摄影照片的“思想'与摄影艺术的本质 [复制链接]

2014-03-13 13:36

浏览:1642 回复:6
       怎样拍出自己的风格?什么才是高水平的照片?摄影作品的“思想”到底是什么?……
       在摄影学术讲座上常听影友提出这样的问题,朋友私下交流时这样的问题也是争论不休的焦点。尤其是在风光摄影中这样的问题尤甚。但是这样的问题专家大师们一般不会正面给你直接的回答:第一、因为这不像1+1=2那样有简单明了的答案;第二、有的问题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讲得太直白弄不好就是“立场”问题。不小心是要“下课”的——那样的话你就什么也不是了(有名利的人都会考虑到这点的)。
      南充摄影圈近一年来开展了好几次大型的摄影讲座。应该说对我们南充摄影人有很好的启迪和推动作用。其中“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专业委员会艺术委员,四川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著名风光摄影大师王建军的讲座很有启发。他在讲座中其实始终都在给我们阐述风光拍摄中我们纠结的上述问题——怎样去拍照片;怎样拍好照片——可以说:讲述了什么是照片后面的思想……。
      这里就王建军的讲座,来聊一点感受和看法。也算是与影友交流和商榷。(反正我等一来无名无利,二来也到无所顾忌的年龄。)
      首先好照片背后一定有厚重的内涵,这点大概没人公开反对,而其内涵是什么呢?这就各说不一了。我以为应该就是摄影人自己素质的综合体现——著名风光摄影大师“王建军”在《嘉陵江大讲堂》的讲座名为《天地玄黄  宇宙洪荒》。这个题目把风光摄影与历史沧海的变迁,人文社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了。天玄地黄,天人合一是中国人最高的道德境界;宇宙洪荒,历史进化是人类文明的演变。王建军的风光摄影在骨子里就把他的摄影思想融入其中了。
图1

u=4026799538,2540037697&fm=23&gp=0.jpg
      这是王建军一幅经典的风光照片。人类在大自然面前渺小而顽强地生活,自然的演变在扭曲的地貌上一目了然——这就是风光片——没有人物形象却表现出强烈的人文精神,只有风光却让人感觉沧海桑田的变迁……。
     人们在评介王建军作品时说:……照片景观呈现出一种苍茫浩大的宇宙之气;洋溢着一种英雄主义的精神气概;典型环境中“天人合一“的意境神韵……。
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摄影人能读懂照片背后的厚重思想内涵你就具有大师级的鉴赏水平;能把这样的情怀注入摄影也就能拍出不同凡响、属于自己的作品。同意吗?
如果有影友会不以为然,因为“小桥流水“式的风光及更广泛的题材又怎么来表现呢?这里没有典型的”案例“,我们不妨借用文学中的例子来讨论吧——艺术的形式不同,它们的脉络是相承的。
      在中华奇葩的唐诗中有一位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同时被记录而并不知名的诗人“张继”。他以一首《枫桥夜泊》跻身唐诗三百首。《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本诗问世后,寒山寺从此名扬天下,成为千古以来的游览胜地,连亚洲一些国家的小学课本也载有此诗——这首描写风景的诗之所以能这样有名。显然不是诗句本身哦。要一句一句来分析诗文没有多少憾人之处。但诗背后厚重的人文思想才是它名扬四海的精髓——诗歌写出了落第科考人(或说游子)在归乡;漂游时的心景——夜宿寒山深秋晚,孤灯堪忧仕途难。晨钟误为暮鼓声,一夜惆怅半合眼——读懂这首诗歌你是不是可以触摸到那那个时代社会的文化风貌,文人进取的失落与怅惘呢……?
       另外有一首大家熟悉的唐代诗人催护的一首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只从字面能看出它流传千古的原因吗?而读懂这首诗的文人相传这样一个故事:
     《崔护题诗后来又到城南,经过那所庄院时听到其中有哭声,于是敲门询问。有个老翁出来,崔护问他怎么回事,老翁反问他说:“你是崔护吗?”回答说:“是我。”老翁大哭说:“你杀了我女儿了!”,崔护大吃一惊,不知说什么才好。老翁说:“我女儿从小读书作诗,聪明孝顺。自从看到你写的诗后就精神恍惚,常一个人坐在那里呆想,慢慢的她就一病不起了,现在人也死了,我老汉孤身一人,本想找个好女婿有所依靠,现在女儿读了你的诗而死,不是你杀了她吗?赔我女儿来……!》
…………故事的真假不重要了,诗文后面的内涵不正是我们应该借鉴的吗!?
       记得几年前,南充摄影协会邀请了一大批全国知名摄影家:胡武功,于得水,王征,藏策,陈小波,柴进,王达军,陈锦……在北湖开了一个研讨会。不知参加过这次研讨会的影友是否还记得他们的发言?在那次研讨会上陕西省摄影协会主席胡武功的发言直切体制的弊病,痛批“歌功颂德“的媚颜。让人耳目一新(对死水微澜的基层摄影界而言)。此情还记忆犹新。而在那次会上我也有一个简单得发言(因仓促而不完善,但意思是清楚的),后来一位酷爱风光摄影的影友与我有过简短的交流——他不同意我的观点。认为风光摄影不应有“思想”应该的就是拍摄。我说:其实思想与拍摄是相通的……。
       我们说的思想不是指一种特定的意识,或是要去迎合什么的倾向。而是说照片的思想内涵是一个摄影人价值观、文化程度、艺术修养等等因素的综合反映。摄影作品下意识地都反映出摄影人的这些特质。没有例外。一个平庸的摄影人可以拍出“好看”的照片。但也就是好看而已。传世的作品一定会有自己的思想内涵或对时代进步有过推动的作用。(当然对时代的作用在中国又有不同于其他国度的诠释)。可能常常作者并没有一定想到要达到什么意境,但他潜意识的思想内涵会在作品中得到体现,会有人读出来的——就如那首《人面桃花》的诗。
      再用摄影的兄弟艺术绘画来的说吧。四川画家罗中立的油画《父亲》成名的就是因它是有一个划时代的作用——打破了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格局——满脸刀刻般的沧桑表现了普通劳动人民劳苦的真实。把艺术的属性回归到了自己的本质,而不是为某一政策服务的工具。
      上面举例的都用的风光、景色、人像的诗文、绘画的例证。如果用人文纪实实例来举例就更多了。杜甫的《房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是典型——为民的痛苦呼喊,抒发为民萌生的愿望……。所有这些只是想说明一点:摄影与其他艺术一样,不论风光、人像、还是纪实都有“思想”的。这对我们摄影人应该怎么去拍摄自己风格的作品是不是有所帮助呢?
       摄影是一门新生的艺术,尤其在大陆有关它的艺术实践与理论比世界晚了很多。不少摄影人(特别是基层)在器材进步的时代拿起相机进入摄影这业,不加强自身的修养和学习,不了解交流摄影理念,自以为是,固步自封是无法有所创造的(只是玩玩的摄友另当别论)。目前国内摄影理论在“顶层设计”上视乎没接地气,与广大基层摄影群体没有什么沟通,《隐没地》的回归;《原影说》的提出,都有些玄学成分——我们期盼着……。

       以上字码是我的观点。有些直言不讳,不针对个人。是想推进我们南充摄影界的交流与探讨,从而有所提高。中央领导人最近说过。欢迎批评只要“尖锐而不极端”就行。我不算尖锐,更不极端。只是直言而已……
                                                          言不尽意也只能到处了!最后欢迎商榷探讨,谢谢。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13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云淡风轻LI

发表于 2014-3-21 08:19

老师讲述的道理深入浅出,精辟。学习了。

K-灰

发表于 2014-3-21 20:33

精辟!精辟!精辟!

土生土长

发表于 2014-3-21 20:59

K-灰 发表于 2014-3-21 20:3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精辟!精辟!精辟!

对于风光摄影,我想老师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我们在底层苦苦地挣着,希望有一束光指引着我们。。。。。

a7520lgz

发表于 2014-3-21 21:49







:):(:time::time::dizzy::sleepy::hug::victory::handshake======


巴山雪、白

发表于 2014-5-9 19:46

:lol:lol:lol:lol:lol讲的好、

晃晃xh

发表于 2014-5-11 13:08

讲得好啊,难得的真言,谢谢分享。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