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呆了好几年,也去过很多的地方,有带着兴致游览的,有为了美食而去的,也有单寻那一份清幽的,更有为着其厚重的历史文化感而去的。
造访杜甫草堂,便是这最后一个目的。当年读书时常感悟,李白如闲云野鹤,特立独行、浪漫自在,动不动辄“君不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其潇洒不拘令其一度成为古代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被尊为“诗仙”;而杜甫就像一匹负重的老马,脚踏实地、贴近生活,其《三吏》《三别》等,作品沉郁而显沧桑,却又大多反映了下层人民的真实生活,思想性与艺术性结合,造诣极高,遂成为古代现实主义诗人的代表,被尊为“诗圣”。
两人的作品读得多了,倒深深地为杜老诗人的一颗爱国心所感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等等,悲喜之间都显示出了颇多的无奈与哀愁!而作为当年杜甫躲避安史之乱携家入蜀流寓成都时的居所,杜甫草堂得益于它深厚的文化底蕴,值得前往。
草堂位于西门外的浣花溪畔,在未进入草堂之前,一直在想会见到怎样的景象,是绿色的草堂还是破旧的茅草屋,进入之后,才觉得种种想象都可以推翻了。杜甫在成都的故居就像是一座世外桃源,有山水作伴,庭院错落有致,还有曲径通幽的小路萦绕在草堂间,比武侯祠多出那么一些宽阔与娴静,尤其是工作人员为还原杜甫故居,还按照史书的记载以及杜甫自己的描述,在故居门前种植了书中所描述的各种草药。
我常想,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入蜀,在成都营建茅屋而居,才有了现今的“杜甫草堂”,但杜甫入川这四年,一改往日的沉雄顿挫之风,寓居交游,赋诗题画,为后世留下了不少精彩的千名绝唱。从“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所见的满堂春色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的春雨蒙蒙滋润大地的喜悦。杜甫把自己的生活完全融化在了这片土地上,也给外人呈现了一份成都美景,从某种意义上那个说,这也可能源自于杜甫草堂的各色美景。
当然,事实上,现在的杜甫草堂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又称浣花草堂、工部草堂、少陵草堂。我前往时,横匾上写的是: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
杜甫草堂正门匾额的“草堂”二字是清代康熙皇帝第十七子果亲王爱新觉罗·允礼所书写。
堂内还陈列有历代名人题写的楹联、匾额,和名雕刻家为杜甫所塑的雕像。诗史堂正中就是著名雕塑家刘开渠所塑的杜甫像。
后来的好几次,都喜欢上了在杜甫草堂里闲逛,草堂里地域很广,每在后院里游荡一下,回味下杜甫的身世和经历,都在感叹,历史上大多是落魄文人的诗作更能流芳百世,一定是因为他们吃尽了人生的辛苦,尝尽了人生的百味,更深层次地了解了世态炎凉,有着厚重的生活积淀,在百感交集之下,诗兴汹涌,喷薄而出,这才能写出这样的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