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观众不寻常
-----曾祥明《观剧者说》序
王小遂
老友曾祥明兄给自己评定了个“职称”:国家二级川剧观众。所谓“国家二级”当然是调侃,但他确是一个不同寻常、“别有用心”的川剧观众。我这样说,是有书为证的。就是眼前这本《观剧者说》。
证据之一:他看戏,不只是在看,在听,还在用心想。不时在质疑问难、拈过拿错。于是有了置诸卷首的81篇的《咬文嚼戏》。对若干川剧剧目或勘误,或补正,或存疑,或考源。旁征博引,条分缕析,很下了番功夫。但并非学究式的咬文嚼字,而着意在“维护川剧文学性的’清白名声’”。良苦用心,实在难得;
证据之二:他爱川剧,却不是仅仅为了满足个人的视听愉悦。而是费心淘神、力竭声嘶为川剧鼓吹呐喊。写文章,开讲座,传播知识,剖析特点,介绍人物,忙得不亦乐乎。
仅如上述,已不是一般观众所能做到的了。至于他还“票友下海”写了不少剧本,已属作为观众的“越位”之举,这里且不说他。
如目录所示,全书共分《咬文嚼戏》《梨园论道》《戏坛识趣》《戏迷剪影》《川剧人物》五个版块,涉猎面广,内容丰富,生动可读。就我而言,偏爱和看重的是《咬文嚼戏》一章。
在此以前,《咬文嚼戏》中的许多篇章,我都陆续读过。如对“鳏寡孤独”之类“硬伤”的匡正,对“虎口交牙”寻根究底的求索,对潘美、杨业等历史人物的介绍等等,都留有深刻印象。而且,对《情探》中“忍俊不禁”的解说,还是我向他请教的结果。应该是旧日相识不新鲜了。没想到的是,这次集中起来重读,竟让我获得了一种新感受,甚至可说是惊喜:哇,川剧里还埋藏着这么多名堂;还有着那么深的文化根柢!因为祥明凭借他20年语文老师生涯磨炼出来的疏通文理、检索典籍等扎实的基本功,所以能根据不同剧目涉及的不同问题,不仅介绍剧情,还连类以及有关史实、典故、文艺、职官、科举、礼俗、宗教…许多文化范畴,提供了极大的信息量。并类似古人治学,把“考据、词章、义理”融为一体加以阐述。就各个单篇而言,自然是仅及其一,是微观的;但综合起来看,就使我产生了如上所述的那样一种宏观效应。
人们常说,川剧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由于缺少具体论证,总让人有些囫囵吞枣、雾里看花的感觉。祥明的这些短文,自然不可能(本来他也没打算)对川剧艺术的文化内涵作全面的系统的论证,但从他对那些例举的剧目中,所考证和分析出的它们与传统文化多种多样的关系,也可以让我们从“冰山一角”见微知著地感觉到川剧艺术确是与我国悠久文化息息相通的,是在厚重的历史积淀中孕育出来的,犹如繁茂的一枝一叶总是与根深蒂固的大树主干不可分割一样。那么,所谓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就是可理解,可感知,可触摸的了。窃以为,《咬文嚼戏》的总体价值,似在于此。
话说回来,《咬文嚼戏》毕竟是针对具体剧目而写的。直接的受众应该是演员,他们才是这本书最有发言权的读者。因此,我想向祥明的好友、演了一辈子戏的川剧名家夏庭光先生问道一句:
庭光,你怎么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