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谷杂粮”的说法有相当久远的历史,中国人以粮食谷物为主体的饮食习惯已经沿袭了数千年,早在两千年前的《黄帝内经》一书中,就提出了“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合称 五谷杂粮八味坊。
通常人们认为稻米和小麦是细粮,杂粮就是指除此以外的其他粮食,我们现在所说的“五谷杂粮”其实是个大家庭,包括了多种谷类和豆类食物,比如:小米、玉米、糙米、荞麦、大麦、燕麦、甘薯、黑豆、蚕豆、绿豆、豌豆等等。过去它是一种口感粗糙的“淘汰食品”,是温饱年代的“象征物”,但是现在它已蜕变成一种时代的营养新宠。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养精气",在2千多年前《黄帝内经》已经提出健康饮食的合理结构。现代人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精细化,鱼肉、果菜等在饮食结构中所占比例增加,导致饮食失调,疾病横生。因此,重建合理饮食对健康生活有相当意义。 在古代, 五谷杂粮没有粗杂粮的分别, 50年代起,我国从口粮制度管理出发,将粮食人为地分为主粮、杂粮,或称细粮、粗粮。大米和小麦被称为细粮,其他就成了粗粮或杂粮。随着研究深入,人们发现,粗杂粮除了与细粮一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外,还有多种治病防病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