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599|评论: 9

瑷珲条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9 22:28 | |阅读模式
[ài huī tiáo yuē]





《瑷珲条约》又称《瑷珲城和约》,是沙皇俄国和清朝黑龙江将军奕山于1858年5月28日(咸丰八年四月十六日)在瑷珲(今黑龙江省黑河)签定的不平等条约,该条约令中国失去了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即外东北)约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性割让领土最多的条约。


目录

1签约背景

2主要内容

3条约原文

4签约后续

5条约影响





1


签约背景
侵吞大清国黑龙江地区,夺取通往太平洋的出海口,是《清俄尼布楚条约》签订以后历代沙俄政府的一贯图谋。鸦片战争之后,沙俄成立“黑龙江问题特别委员会”,加紧其侵略黑龙江的活动。1849年至1853年,沙俄海军军官涅维尔斯科依带领武装人员,侵入黑龙江下游,建立侵略据点。随后,在东西伯利亚总督


穆拉维约夫的指挥下,大批沙俄侵略军闯入黑龙江,对中上游北岸和下游两岸实行军事占领。
1857年12月29日,英法联军攻占广州。沙俄政府得知这一情况于1858年1月5日召开“特别委员会”会议进行密谋。会议采纳了穆拉维约夫关于继续向黑龙江“移民”,并以武力为后盾,与清政府举行的外交谈判的意见。会后沙俄政府即通知清政府,穆拉维约夫已受命谈判中俄边界问题,如果清政府希望了结“黑龙江问题”,穆拉维约夫在两艘炮舰护送下来到瑷珲城内与大清国黑龙江将军奕山会晤、谈判。穆拉维约夫说他此来是为了“助华防英”,也是为了“保卫自己的领土”,“为了双方的利益,清俄必须沿黑龙江、乌苏里江划界”。奕山指出,两国边界已根据《尼布楚条约》“议定遵行,百数十年从无更改。今若照尔等所议,断难迁就允准”。这次谈判争论很激烈。散会前穆拉维约夫将俄方拟定的“条约草案”交给奕山,限第二天答复。这个草案的实质就是要撕毁清俄《尼布楚条约》,强占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地区。第二次谈判,清政府代表爱绅泰断然拒绝俄方提出的无理要求,并将“条约草案”退给俄方代表彼罗夫斯基。由于俄方无理取闹,谈判无结果。穆拉维约夫急不可耐,再次亲自出马,以最后通牒的方式,提出条约的最后文本,强迫奕山签字,并恫吓说:“同中国人不能用和平方式进行谈判!”当夜俄国兵船鸣枪放炮。《清俄瑷珲条约》是沙皇俄国迫使清政府签订的清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2


主要内容
《瑷珲条约》共3条。主要内容为:



1.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多万平方公里的大清国领土划归俄国,瑷珲对岸精奇哩江(今俄罗斯结雅河)上游东南的一小块地区(后称江东六十四屯)保留大清国方面的永久居住权和管辖权;

2.乌苏里江以东的大清国领土划为清俄共管;

3.原属大清国内河的黑龙江和乌苏里江只准大清国和俄国船只航行。


3


条约原文
咸丰八年四月十六日,黑龙江将军奕山,会同俄国东悉毕尔将军岳福,在瑷珲城议定和约三条:

二、两国所属之人互相取和,

三、 俄国结聂喇勒固毕尔那托尔木喇福岳福,大清国镇守黑龙江等处将军奕山,

本和约见《咸丰条约》,卷2,页13―14,俄文本及法文译本见《俄外部:俄华条约集》,页83―84;两种满文本及蒙文本均见同书,页113―121。


4


签约后续
按照清朝当局事先给与奕山的命令,奕山根本无权与沙俄签订条约。因此,清政府没有批准《瑷珲条约》,并在事后对奕山等人予以处分。

《瑷珲条约》条约签订后,沙俄将瑷珲北岸的海兰泡改名为“报喜城”(即布拉戈维申斯克)以庆祝条约成功签订。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特颁嘉奖,以表扬侵略签约“有功”的穆拉维约夫,同时晋封穆拉维约夫为阿穆尔(即黑龙江)斯基伯爵。


5


条约影响
《瑷珲条约》使中国的领土、主权蒙受重大损害,而俄国从中获得巨大的领土利益和黑龙江、乌苏里江的航行权,以及通往太平洋的出海口。正如恩格斯所说,俄国不费一枪一弹“从中国夺取了一块大小等于法德两国面积的领土和一条同多瑙河一样长的河流”。(《俄国在远东的成功》摘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页662)沙皇俄国将穆拉维约夫割占中国黑龙江地区的行动方式概括为一个侵略公式:“必须以实际占领地方的办法来支持俄国外交上的要求”。其后,沙皇俄国通过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和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等不平等条约又侵占了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地区和外西北地区大片领土[1-2]

侵吞中国黑龙江地区,夺取通往太平洋的出海口,是《尼布楚条约》签订以后历代沙皇政府的一贯图谋。鸦片战争之后,沙俄成立"黑龙江问题特别委员会",加紧其侵略黑龙江的活动。1849年至1853年,俄国海军军官涅维尔斯科依带领武装人员,侵入黑龙江下游,建立侵略据点。随后,在东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的指挥下,大批俄国侵略军闯入黑龙江,对中上游北岸和下游两岸实行军事占领。

1857年12月29日,英法联军攻占广州。沙俄政府得知这一情况,于1858年(咸丰八年)1月5日召开"特别委员会"会议进行密谋。会议采纳了穆拉维约夫关于继续向黑龙江"移民"并与清政府举行以武力为后盾的外交谈判的意见。会后沙俄政府即通知清政府说,穆拉维约夫已受命谈判中俄边界问题,如果中国希望了结"黑龙江问题",可以与他会商。此时,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形势对清政府极为不利。穆拉维约夫便乘机率领俄国哥萨克军队直逼瑷珲城下。5月20日,英法联军攻占大沽,天津告急,北京震动。22日,穆拉维约夫在两艘炮舰护送下来到瑷珲城内与清朝黑龙江将军奕山会晤、谈判。穆拉维约夫说他此来是为了"助华防英,"也是为了"保卫自己的领土。""为了双方的利益,中俄必须沿黑龙江、乌苏里江划界。"奕山指出,两国边界已根据《尼布楚条约》"议定遵行,百数十年从无更改。今若照尔等所议,断难迁就允准。"这次谈判争论很激烈。散会前穆拉维约夫将俄方拟定的"条约草案"交给奕山,限第二天答复。这个草案的实质就是要撕毁中俄《尼布楚条约》,强占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地区。第二次谈判,中方代表爱绅泰断然拒绝俄方提出的无理要求,并将"条约草案"退给俄方代表彼罗夫斯基。由于俄方无理取闹,谈判无结果。穆拉维约夫急不可耐,再次亲自出马,以"最后通牒的方式","提出条约的最后文本",强迫奕山签字,并恫吓说:"同中国人不能用和平方式进行谈判!"当夜俄国兵船鸣枪放炮。在沙俄的武力威胁之下,奕山终于屈服,被迫于28日与穆拉维约夫签订了《瑷珲城和约》,又称《瑷珲条约》。

《瑷珲条约》共3条。主要内容为: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划归俄国,瑷珲对岸精奇哩江(今俄国结雅河)上游东南的一小块地区(后称江东六十四屯)保留中国方面的永久居住权和管辖权;乌苏里江以东的中国领土划为中俄共管;原属中国内河的黑龙江和乌苏里江只准中、俄两国船只航行。清政府当时没有批准《瑷珲条约》,还处分了奕山等人,但1860年订立《中俄北京条约》时认可了《瑷珲条约》。

《瑷珲条约》使中国领土、主权蒙受重大损害,而俄国却从中获得巨大的领土利益和黑龙江、乌苏里江的航行权,以及通往太平洋的出海口。沙皇俄国将穆拉维约夫割占我国黑龙江地区的行动方式概括为一个侵略公式:"必须以实际占领地方的办法来支持俄国外交上的要求。"其后,俄国割占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地区和中国西北大片领土,都是这样干的。

条约原文:

一八五八年五月二十八日,咸丰八年四月十六日,俄历一八五八年五月十六日,瑷珲。

咸丰八年四月十六日,黑龙江将军奕山,会同俄国东悉

毕尔将军岳福,在爱珲城议定和约三条:

一、黑龙江、松花江左岸,由额尔古讷河至松花江海口,作为俄罗斯国所属之地;右岸顺江流至乌苏里河,作为大清国所属之地;由乌苏里河往彼至海所有之地,此地如同接连两国交界明定之间地方,作为两国共管之地。由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河,此后只准中国、俄国行船,各别外国般只不准由此江河行走。黑龙江左岸,由精奇

里河以南至豁尔莫勒津屯,原住之满洲人等,照旧准其各在所住屯中永远居住,仍著满洲国大臣官员管理,俄罗斯人等和好,不得侵犯。

一、两国所属之人互相取和,乌苏里、黑龙江、松花江居住两国所属之人,令其一同交易,官员等在两岸彼此照看两国贸易之人。

一、 俄国结聂喇勒固毕尔那托尔木喇福岳福,中国镇守黑龙江等处将军奕山,会同议定之条,永远遵行勿替等因;俄国结聂喇勒固毕尔那托尔木喇福岳福缮写俄罗斯字、满洲字,亲自画押,交与中国将军宗室奕山,并中国将军奕山缮写满洲字、蒙古字,亲自画押,交与俄罗斯国结聂喇勒固毕尔那托尔木喇福岳福,照依此文缮写,晓谕两国交界上人等。

附注

本和约见《咸丰条约》,卷2,页13-14,俄文本及法文译本见《俄外部:俄华条约集》,页83-84;两种满文本及蒙文本均见同书,页113-121。

本和约又称《瑷珲城和约》,签订时有满、蒙、俄文本,原无汉文本;汉文本是译本。俄国于一八五八年七月二十日批准。未查明交换批准的日期。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 00:31 |
俄罗斯从康熙时代就开始成功掠夺中国领土,共造成中国国土约588万平方公里丢失,其中俄罗斯直接侵占444万平方公里,唆使外蒙独立造成的中国国土流失为144万平方公里。被俄罗斯侵占的中国国土由于前苏联分裂,又成了个别中亚国家的领土。
1917年列宁取得政权。曾宣布废除俄沙皇与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但有一个条件,仅废除1896年之后的。列宁很聪明,一下子将中国人唬住了,误以为俄罗斯会归还大量侵占的中国领土。可实际上,俄罗斯从1689年至1895年侵占中国的土地就达427万平方公里,列宁划了1896年这条扛子,就一寸侵占土地不用归还。按理说,列宁说过废除对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就应当不再侵占中国国土了。然而1921年,俄国唆使唐努乌梁海“独立”,做出侵占中国领土的第一步。列宁死后,斯大林又积极谋划中国的外蒙“独立”。1944年,俄罗斯正式吞并17万平方公里的唐努乌梁海,又在雅尔塔会议向罗斯福等施压,要求美国同意其策划外蒙独立的行动并强迫中国接受。这样,在列宁做出那无意义的承诺之后,中国又因俄罗斯失去161万平方公里的国土。
中国由于俄罗斯丢失的约588万平方公里领土,接近16个日本的国土,163个台湾岛。

发表于 2014-2-2 19:56 |
有匹小马要过河,:em105:老水牛看到了对他说:“别怕,水很浅,只到了我的膝盖。”小松鼠立刻跑了过来喊道:“不要相信他,水很深,我的朋友就是淹死的。”小马不知道该听谁的,身旁的马妈妈告诉他http://网易论坛bbs.163.com.oneifeng.com/images/01.jpghttp://网易论坛bbs.163.com.oneifeng.com/images/02.jpg:“孩子,别理那俩神经病,咱们走桥。”

 楼主| 发表于 2014-2-4 12:24 |

惊爆:《中俄尼布楚条约》背后的秘密



文章提交者:隐龙先生 加贴在 中国历史 铁血论坛 http://bbs.tiexue.net/bbs73-0-1.html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专享会员特权,成就铁血军迷达人!

立即注册已有账号?点击登录









惊爆:《中俄尼布楚条约》背后的秘密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1、清朝建国前后,中国传统的历史疆域的北界(含东北、西北、正北)到底在何处?

这是搞清楚清朝前期丧失国土的前提。明朝末期中国蒙古族(鞑靼和瓦剌)极北游牧界,这是确定明清之际中国传统疆域的北界的根本依据。查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地图集》下册和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七、八册,明代漠北蒙古游牧地极北界限,在贝加尔湖以北的勒拿河、叶尼塞河、鄂毕河上游地区,即大约北纬58度寒带和北温带草原的分界线。此线以北,是广袤的西伯利亚,以南则是漠北草原布利亚特蒙古土谢图汗辖地和蒙古茂名安等部落游牧地。这是清代疆域正式形成之前,中国传统的历史疆域的北界。




之所以说清初国土北界在北纬58度线左右,还有一个重要的依据,即《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之前,谈判之际,中方代表索额图一开始就提出中俄两国“以勒拿河为界”,而贝加尔湖以北的勒拿河上游,恰好在北纬58度线附近。由此可见,清朝初期的统治者,确实把整个贝加尔湖地区看作是自己的国土。

2、《中俄尼布楚条约》、《中俄布连斯奇条约》《中俄恰克图条约》失去的贝加尔湖东西南北四岸中国国土大约100万平方公里。

按照这个边界,明清之际和清初《中俄尼布楚条约》、清代中期《中俄布连斯奇条约》《中俄恰克图条约》失去的贝加尔湖东西南北四岸中国国土,远远不止35万平公里,从地图上看,大约应在100万平方公里左右,即东西两岸大致各50万平方公里左右,这个数字还有待于研究中国历史地理的朋友进一步确证,但不会有太大的出入。

3、清朝初期的东北国界,比我们传统认识中要复杂的多,东北疆域也比传统认识中要大得多。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一般认为,根据《中俄尼布楚条约》规定的中俄东段边界是:中俄两国北以格尔必齐河沿外兴安岭至海为界,岭南属中国领土,岭北归俄国管辖;西以额尔占纳河为界,河以南属中国,河以北属俄国;介于外兴安岭与乌第河之间地区的归属双方待议。

这个表述长期以来给人们造成了两个错觉:

一是尼布楚地区似乎很小。条约规定把贝加尔湖以东原属中国的尼布楚地区让与俄国,好像很小的一块国土,实际上,“贝加尔湖以东,尼布楚一带”是很大的一片国土,这是因为统治者目光短浅、谈判中一位绥靖、再加上某些教士偏袒沙俄造成的重大损失。

二是“乌第河待议地区”的范围。《中国史稿地图集》下册和《中国历史地图集》第8册,都把“乌第河待议地区”错划为乌第河以南大约两万多平方公里的沿河狭长地带,这是很有疑问的。因为,中俄谈判之初,中方代表坚持以勒拿河为界,后来鉴于平定“三藩之乱”,作出重大让步,把尼布楚地区大片国土让与俄罗斯。每每读到此处,心生疑问:那么大片的国土都让出去了,怎么在这么一小片国土上却斤斤计较起来,“寸土不弃”?






这个疑问,直到读了辽宁省这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刘远图先生关于中俄早期东段边界研究的专著《早期中俄东段边界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 3月)第一次对《中俄尼布楚条约》所谓“乌第河待议地区”做系统了解,得知,乌第河未定国界范围长期以来未得到人们的注意,大多数现代地图将范围界定在乌底河以南外兴安岭之间,事实上是外兴安岭(当时称诺斯山)东侧分为南北两个支脉,当时将北支脉即延伸到今楚科齐半岛东端的岬角为诺斯角。《尼布楚条约》明确将北喏斯山与南支之间(即外兴安岭以乌第河为中心,南北两侧分支)北到北冰洋、东到白令海峡、包括勘察加半岛和整个乌第河流域在内的大约三、四百万平方公里广阔土地定为待议地区。 1690年清将领巴海曾带兵巡视外兴安岭和勒拿河以南地区,并到雅库次克即俄东西伯利亚统治中心见戈罗文(《尼布楚条约》俄代表),面告其勒拿河与乌第河地区为大请国土,勿骚扰滋事。《尼布楚条约》签订后二三十年里,俄国人在此地区小心翼翼,17世纪末18世纪初比利时人托马撕绘制的鞑靼地图表明勒拿河与今外兴安岭南支间东至大海的地区列为未定地区。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根据刘远图先生这一研究成果,清朝前期,直到鸦片战争,其间失去的国土,至少在四、五百万平方公里左右,再加上清朝末期失去的三百三十六万多平方公里,有清一代,丧失国土面积大约在七百---八百多万平方公里以上。当然,清朝前期和清代后期失去国土性质是不一样的,毕竟清朝前期国家统一正在完成之中,有诸多制约因素在起中,这和后期列强的城下之盟是大相径庭的。









分享到:


分享到: 7

 楼主| 发表于 2014-2-4 12:24 |

惊爆:《中俄尼布楚条约》背后的秘密



文章提交者:隐龙先生 加贴在 中国历史 铁血论坛 http://bbs.tiexue.net/bbs73-0-1.html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专享会员特权,成就铁血军迷达人!

立即注册已有账号?点击登录









惊爆:《中俄尼布楚条约》背后的秘密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1、清朝建国前后,中国传统的历史疆域的北界(含东北、西北、正北)到底在何处?

这是搞清楚清朝前期丧失国土的前提。明朝末期中国蒙古族(鞑靼和瓦剌)极北游牧界,这是确定明清之际中国传统疆域的北界的根本依据。查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地图集》下册和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七、八册,明代漠北蒙古游牧地极北界限,在贝加尔湖以北的勒拿河、叶尼塞河、鄂毕河上游地区,即大约北纬58度寒带和北温带草原的分界线。此线以北,是广袤的西伯利亚,以南则是漠北草原布利亚特蒙古土谢图汗辖地和蒙古茂名安等部落游牧地。这是清代疆域正式形成之前,中国传统的历史疆域的北界。




之所以说清初国土北界在北纬58度线左右,还有一个重要的依据,即《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之前,谈判之际,中方代表索额图一开始就提出中俄两国“以勒拿河为界”,而贝加尔湖以北的勒拿河上游,恰好在北纬58度线附近。由此可见,清朝初期的统治者,确实把整个贝加尔湖地区看作是自己的国土。

2、《中俄尼布楚条约》、《中俄布连斯奇条约》《中俄恰克图条约》失去的贝加尔湖东西南北四岸中国国土大约100万平方公里。

按照这个边界,明清之际和清初《中俄尼布楚条约》、清代中期《中俄布连斯奇条约》《中俄恰克图条约》失去的贝加尔湖东西南北四岸中国国土,远远不止35万平公里,从地图上看,大约应在100万平方公里左右,即东西两岸大致各50万平方公里左右,这个数字还有待于研究中国历史地理的朋友进一步确证,但不会有太大的出入。

3、清朝初期的东北国界,比我们传统认识中要复杂的多,东北疆域也比传统认识中要大得多。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一般认为,根据《中俄尼布楚条约》规定的中俄东段边界是:中俄两国北以格尔必齐河沿外兴安岭至海为界,岭南属中国领土,岭北归俄国管辖;西以额尔占纳河为界,河以南属中国,河以北属俄国;介于外兴安岭与乌第河之间地区的归属双方待议。

这个表述长期以来给人们造成了两个错觉:

一是尼布楚地区似乎很小。条约规定把贝加尔湖以东原属中国的尼布楚地区让与俄国,好像很小的一块国土,实际上,“贝加尔湖以东,尼布楚一带”是很大的一片国土,这是因为统治者目光短浅、谈判中一位绥靖、再加上某些教士偏袒沙俄造成的重大损失。

二是“乌第河待议地区”的范围。《中国史稿地图集》下册和《中国历史地图集》第8册,都把“乌第河待议地区”错划为乌第河以南大约两万多平方公里的沿河狭长地带,这是很有疑问的。因为,中俄谈判之初,中方代表坚持以勒拿河为界,后来鉴于平定“三藩之乱”,作出重大让步,把尼布楚地区大片国土让与俄罗斯。每每读到此处,心生疑问:那么大片的国土都让出去了,怎么在这么一小片国土上却斤斤计较起来,“寸土不弃”?






这个疑问,直到读了辽宁省这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刘远图先生关于中俄早期东段边界研究的专著《早期中俄东段边界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 3月)第一次对《中俄尼布楚条约》所谓“乌第河待议地区”做系统了解,得知,乌第河未定国界范围长期以来未得到人们的注意,大多数现代地图将范围界定在乌底河以南外兴安岭之间,事实上是外兴安岭(当时称诺斯山)东侧分为南北两个支脉,当时将北支脉即延伸到今楚科齐半岛东端的岬角为诺斯角。《尼布楚条约》明确将北喏斯山与南支之间(即外兴安岭以乌第河为中心,南北两侧分支)北到北冰洋、东到白令海峡、包括勘察加半岛和整个乌第河流域在内的大约三、四百万平方公里广阔土地定为待议地区。 1690年清将领巴海曾带兵巡视外兴安岭和勒拿河以南地区,并到雅库次克即俄东西伯利亚统治中心见戈罗文(《尼布楚条约》俄代表),面告其勒拿河与乌第河地区为大请国土,勿骚扰滋事。《尼布楚条约》签订后二三十年里,俄国人在此地区小心翼翼,17世纪末18世纪初比利时人托马撕绘制的鞑靼地图表明勒拿河与今外兴安岭南支间东至大海的地区列为未定地区。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根据刘远图先生这一研究成果,清朝前期,直到鸦片战争,其间失去的国土,至少在四、五百万平方公里左右,再加上清朝末期失去的三百三十六万多平方公里,有清一代,丧失国土面积大约在七百---八百多万平方公里以上。当然,清朝前期和清代后期失去国土性质是不一样的,毕竟清朝前期国家统一正在完成之中,有诸多制约因素在起中,这和后期列强的城下之盟是大相径庭的。









分享到:


分享到: 7

 楼主| 发表于 2014-2-4 12:25 |
惊爆:《中俄尼布楚条约》背后的秘密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1、清朝建国前后,中国传统的历史疆域的北界(含东北、西北、正北)到底在何处?

这是搞清楚清朝前期丧失国土的前提。明朝末期中国蒙古族(鞑靼和瓦剌)极北游牧界,这是确定明清之际中国传统疆域的北界的根本依据。查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地图集》下册和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七、八册,明代漠北蒙古游牧地极北界限,在贝加尔湖以北的勒拿河、叶尼塞河、鄂毕河上游地区,即大约北纬58度寒带和北温带草原的分界线。此线以北,是广袤的西伯利亚,以南则是漠北草原布利亚特蒙古土谢图汗辖地和蒙古茂名安等部落游牧地。这是清代疆域正式形成之前,中国传统的历史疆域的北界。




之所以说清初国土北界在北纬58度线左右,还有一个重要的依据,即《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之前,谈判之际,中方代表索额图一开始就提出中俄两国“以勒拿河为界”,而贝加尔湖以北的勒拿河上游,恰好在北纬58度线附近。由此可见,清朝初期的统治者,确实把整个贝加尔湖地区看作是自己的国土。

2、《中俄尼布楚条约》、《中俄布连斯奇条约》《中俄恰克图条约》失去的贝加尔湖东西南北四岸中国国土大约100万平方公里。

按照这个边界,明清之际和清初《中俄尼布楚条约》、清代中期《中俄布连斯奇条约》《中俄恰克图条约》失去的贝加尔湖东西南北四岸中国国土,远远不止35万平公里,从地图上看,大约应在100万平方公里左右,即东西两岸大致各50万平方公里左右,这个数字还有待于研究中国历史地理的朋友进一步确证,但不会有太大的出入。

3、清朝初期的东北国界,比我们传统认识中要复杂的多,东北疆域也比传统认识中要大得多。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一般认为,根据《中俄尼布楚条约》规定的中俄东段边界是:中俄两国北以格尔必齐河沿外兴安岭至海为界,岭南属中国领土,岭北归俄国管辖;西以额尔占纳河为界,河以南属中国,河以北属俄国;介于外兴安岭与乌第河之间地区的归属双方待议。

这个表述长期以来给人们造成了两个错觉:

一是尼布楚地区似乎很小。条约规定把贝加尔湖以东原属中国的尼布楚地区让与俄国,好像很小的一块国土,实际上,“贝加尔湖以东,尼布楚一带”是很大的一片国土,这是因为统治者目光短浅、谈判中一位绥靖、再加上某些教士偏袒沙俄造成的重大损失。

二是“乌第河待议地区”的范围。《中国史稿地图集》下册和《中国历史地图集》第8册,都把“乌第河待议地区”错划为乌第河以南大约两万多平方公里的沿河狭长地带,这是很有疑问的。因为,中俄谈判之初,中方代表坚持以勒拿河为界,后来鉴于平定“三藩之乱”,作出重大让步,把尼布楚地区大片国土让与俄罗斯。每每读到此处,心生疑问:那么大片的国土都让出去了,怎么在这么一小片国土上却斤斤计较起来,“寸土不弃”?

 楼主| 发表于 2014-2-4 12:25 |
这个疑问,直到读了辽宁省这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刘远图先生关于中俄早期东段边界研究的专著《早期中俄东段边界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 3月)第一次对《中俄尼布楚条约》所谓“乌第河待议地区”做系统了解,得知,乌第河未定国界范围长期以来未得到人们的注意,大多数现代地图将范围界定在乌底河以南外兴安岭之间,事实上是外兴安岭(当时称诺斯山)东侧分为南北两个支脉,当时将北支脉即延伸到今楚科齐半岛东端的岬角为诺斯角。《尼布楚条约》明确将北喏斯山与南支之间(即外兴安岭以乌第河为中心,南北两侧分支)北到北冰洋、东到白令海峡、包括勘察加半岛和整个乌第河流域在内的大约三、四百万平方公里广阔土地定为待议地区。 1690年清将领巴海曾带兵巡视外兴安岭和勒拿河以南地区,并到雅库次克即俄东西伯利亚统治中心见戈罗文(《尼布楚条约》俄代表),面告其勒拿河与乌第河地区为大请国土,勿骚扰滋事。《尼布楚条约》签订后二三十年里,俄国人在此地区小心翼翼,17世纪末18世纪初比利时人托马撕绘制的鞑靼地图表明勒拿河与今外兴安岭南支间东至大海的地区列为未定地区。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楼主| 发表于 2014-2-4 12:26 |
惊爆:《中俄尼布楚条约》背后的秘密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1、清朝建国前后,中国传统的历史疆域的北界(含东北、西北、正北)到底在何处?

这是搞清楚清朝前期丧失国土的前提。明朝末期中国蒙古族(鞑靼和瓦剌)极北游牧界,这是确定明清之际中国传统疆域的北界的根本依据。查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地图集》下册和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七、八册,明代漠北蒙古游牧地极北界限,在贝加尔湖以北的勒拿河、叶尼塞河、鄂毕河上游地区,即大约北纬58度寒带和北温带草原的分界线。此线以北,是广袤的西伯利亚,以南则是漠北草原布利亚特蒙古土谢图汗辖地和蒙古茂名安等部落游牧地。这是清代疆域正式形成之前,中国传统的历史疆域的北界。




之所以说清初国土北界在北纬58度线左右,还有一个重要的依据,即《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之前,谈判之际,中方代表索额图一开始就提出中俄两国“以勒拿河为界”,而贝加尔湖以北的勒拿河上游,恰好在北纬58度线附近。由此可见,清朝初期的统治者,确实把整个贝加尔湖地区看作是自己的国土。

2、《中俄尼布楚条约》、《中俄布连斯奇条约》《中俄恰克图条约》失去的贝加尔湖东西南北四岸中国国土大约100万平方公里。

按照这个边界,明清之际和清初《中俄尼布楚条约》、清代中期《中俄布连斯奇条约》《中俄恰克图条约》失去的贝加尔湖东西南北四岸中国国土,远远不止35万平公里,从地图上看,大约应在100万平方公里左右,即东西两岸大致各50万平方公里左右,这个数字还有待于研究中国历史地理的朋友进一步确证,但不会有太大的出入。

3、清朝初期的东北国界,比我们传统认识中要复杂的多,东北疆域也比传统认识中要大得多。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一般认为,根据《中俄尼布楚条约》规定的中俄东段边界是:中俄两国北以格尔必齐河沿外兴安岭至海为界,岭南属中国领土,岭北归俄国管辖;西以额尔占纳河为界,河以南属中国,河以北属俄国;介于外兴安岭与乌第河之间地区的归属双方待议。

这个表述长期以来给人们造成了两个错觉:

一是尼布楚地区似乎很小。条约规定把贝加尔湖以东原属中国的尼布楚地区让与俄国,好像很小的一块国土,实际上,“贝加尔湖以东,尼布楚一带”是很大的一片国土,这是因为统治者目光短浅、谈判中一位绥靖、再加上某些教士偏袒沙俄造成的重大损失。

二是“乌第河待议地区”的范围。《中国史稿地图集》下册和《中国历史地图集》第8册,都把“乌第河待议地区”错划为乌第河以南大约两万多平方公里的沿河狭长地带,这是很有疑问的。因为,中俄谈判之初,中方代表坚持以勒拿河为界,后来鉴于平定“三藩之乱”,作出重大让步,把尼布楚地区大片国土让与俄罗斯。每每读到此处,心生疑问:那么大片的国土都让出去了,怎么在这么一小片国土上却斤斤计较起来,“寸土不弃”?

 楼主| 发表于 2014-2-4 12:26 |
惊爆:《中俄尼布楚条约》背后的秘密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1、清朝建国前后,中国传统的历史疆域的北界(含东北、西北、正北)到底在何处?

这是搞清楚清朝前期丧失国土的前提。明朝末期中国蒙古族(鞑靼和瓦剌)极北游牧界,这是确定明清之际中国传统疆域的北界的根本依据。查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地图集》下册和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七、八册,明代漠北蒙古游牧地极北界限,在贝加尔湖以北的勒拿河、叶尼塞河、鄂毕河上游地区,即大约北纬58度寒带和北温带草原的分界线。此线以北,是广袤的西伯利亚,以南则是漠北草原布利亚特蒙古土谢图汗辖地和蒙古茂名安等部落游牧地。这是清代疆域正式形成之前,中国传统的历史疆域的北界。




之所以说清初国土北界在北纬58度线左右,还有一个重要的依据,即《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之前,谈判之际,中方代表索额图一开始就提出中俄两国“以勒拿河为界”,而贝加尔湖以北的勒拿河上游,恰好在北纬58度线附近。由此可见,清朝初期的统治者,确实把整个贝加尔湖地区看作是自己的国土。

2、《中俄尼布楚条约》、《中俄布连斯奇条约》《中俄恰克图条约》失去的贝加尔湖东西南北四岸中国国土大约100万平方公里。

按照这个边界,明清之际和清初《中俄尼布楚条约》、清代中期《中俄布连斯奇条约》《中俄恰克图条约》失去的贝加尔湖东西南北四岸中国国土,远远不止35万平公里,从地图上看,大约应在100万平方公里左右,即东西两岸大致各50万平方公里左右,这个数字还有待于研究中国历史地理的朋友进一步确证,但不会有太大的出入。

3、清朝初期的东北国界,比我们传统认识中要复杂的多,东北疆域也比传统认识中要大得多。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一般认为,根据《中俄尼布楚条约》规定的中俄东段边界是:中俄两国北以格尔必齐河沿外兴安岭至海为界,岭南属中国领土,岭北归俄国管辖;西以额尔占纳河为界,河以南属中国,河以北属俄国;介于外兴安岭与乌第河之间地区的归属双方待议。

这个表述长期以来给人们造成了两个错觉:

一是尼布楚地区似乎很小。条约规定把贝加尔湖以东原属中国的尼布楚地区让与俄国,好像很小的一块国土,实际上,“贝加尔湖以东,尼布楚一带”是很大的一片国土,这是因为统治者目光短浅、谈判中一位绥靖、再加上某些教士偏袒沙俄造成的重大损失。

二是“乌第河待议地区”的范围。《中国史稿地图集》下册和《中国历史地图集》第8册,都把“乌第河待议地区”错划为乌第河以南大约两万多平方公里的沿河狭长地带,这是很有疑问的。因为,中俄谈判之初,中方代表坚持以勒拿河为界,后来鉴于平定“三藩之乱”,作出重大让步,把尼布楚地区大片国土让与俄罗斯。每每读到此处,心生疑问:那么大片的国土都让出去了,怎么在这么一小片国土上却斤斤计较起来,“寸土不弃”?

 楼主| 发表于 2014-2-4 12:30 |

《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谁吃亏?

2011-08-04 20:59匿名| 分类:军事 | 浏览12059次




















分享到:



2011-08-04 21:11 提问者采纳




  早在元朝,我国就在黑龙江流域和库页岛建立了各级管理机构,进行了有效的行政管辖。此为明朝库页岛襄哈儿卫指挥使的官印,印文为“襄哈儿卫指挥使司印”  1640年(明思宗崇祯十一年)  清政权平定博穆博果尔的叛乱,相继将黑龙江上游的达斡尔人、鄂伦春人,虎尔哈人等编入八旗。  俄国沙皇政府成立雅库次克督军管辖区,进一步实行对外扩张的政策。次年,雅库次克督军戈洛文派遣巴赫捷雅罗夫率七十名哥萨克远征黑龙江,中途遇阻折返。  1643年(明思宗崇祯十六年)  雅库次克督军派遣波雅科夫率领一百三十二名哥萨克,再次远征黑龙江,是年冬抵达精奇里江,这是第一批侵入我国东北的俄国人。这帮匪徒在中国境内烧杀抢劫,无恶不作,这年冬天吃掉了五十个当地中国居民。  1644年(清世祖顺治元年)  清兵入关,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战斗失利,清兵进入北京,开始了统一中国的战争。清兵入关后,东北地区由盛京昂邦章京和宁古塔章京负责管理(后改盛京将军和宁古塔将军管理)。  俄国波雅科夫匪帮由精奇江里窜至黑龙江,顺流而下,沿途骚扰抢劫,遭到当地中国各族人民的坚决抵抗,被迫从黑龙江口渡鄂霍次克海于1646年窜回雅库次克。  1649年(清世祖顺治六年)  俄国政府派遣哈巴罗夫率领七十名哥萨克,对我国黑龙江流域再次进行武装入侵。1650年初,越过外兴安岭,窜到黑龙江的支流鄂尔河口。  1651年(清世祖顺治八年)  哈巴罗夫匪帮得到俄国政府的增援后,占据我国达斡尔族领袖阿尔巴西住地雅克萨。  六月以后,哈巴罗夫匪帮沿黑龙江而下,到处抢掠烧杀。血洗我国达斡尔族的古伊古达儿村,杀死661人,抢去妇女儿童361人,制造了惨绝人寰的暴行。  1652年4月3日,中国军队和中国各族人民在乌扎拉村痛击俄国哈巴罗夫匪帮。  1653年(清世祖顺治十年)  哈巴罗夫奉沙皇政府之召回国,在黑龙江上的俄国侵略军由斯捷潘诺夫率领。  清政府册封厄鲁特蒙古领袖图鲁巴琥为“遵文行义敏慧顾实汗”。  1654年(清世祖顺治十一年)  中国军队和朝鲜军队于松花江并肩作战,击退捷潘诺夫率领的俄国侵略军。  俄国吞并乌克兰,并与波兰宣战,战争达十三年之久。  俄国派遣别克托夫从贝加尔湖侵入我国领土,强占尼布楚,但在当地中国各族人民的反抗下,不久离开,向东窜扰黑龙江,与斯捷潘诺夫匪帮会合。  1655年4月3日(清世祖顺治十二年二月廿七日)  中国军队在明安达理率领下,抗击黑龙江上呼玛城堡的俄国侵略军。  俄国沙皇政府任命巴什科夫为“黑龙江督军”。实际上督军区并未成立,巴什科夫于1658年再次侵占中国领土尼布楚。  1656年3月14日(清世祖顺治十三年二月十九日)  俄使巴伊可夫到达北京。巴达可夫态度傲慢,并抵赖俄国在中国黑龙江上的侵略罪行,顺治帝不予接见。  俄国为夺取波罗的海港口与瑞典发生战争。  1657年(清世祖顺治十四年)  中国军队在宁古塔昂邦京沙尔虎达率领下,在尚坚乌黑打败俄国军队。  1658年(清世祖顺治十五年)  沙尔虎达率军在松花江和牡丹江汇流处,围歼俄军,斯捷潘诺夫被击毙。  1659年(清世祖顺治十六年)  沙尔虎达死,其子巴海继任宁古塔昂邦章京。  1660(清世祖顺治十七年)  俄国信使佩尔菲利耶夫和阿布林到达北京,因国书措词傲慢,顺治帝不予接见。  巴海败俄军于古法坛村。  1661年(清世祖顺治十八年)  顺治帝逝世,康熙帝即位。本年,南明永历帝被俘。次年,郑成功死。  1664年(康熙三年)李来亨兵败自杀,抗清斗争基本结束。  1662年(清圣祖康熙元年)  俄国政府任命伊拉里昂·托尔布津为尼布楚总管。尼布楚地区中国各族人民反抗俄国侵略者的斗争风起云涌。  1665年(清圣祖康熙四年)  以瓦西列夫和洛夫为首的俄国侵略军南下向我国喀尔喀蒙古地区扩张,建立楚库柏兴(即色楞格斯克)寨堡,遭到喀尔喀蒙古人民的反抗。同年冬,俄国侵略头子切尔尼戈斯基重占我国领土雅克萨,再次窜犯我国黑龙江流域。  1666(清圣祖康熙五年)  俄国侵略军又建立伊尔库次克寨堡。叶尼塞斯克督军向沙皇报告,要求增派军队镇压我国蒙古人民的反抗斗争。  中国政府派索伦族人切普切乌尔为使至尼布楚,要求和俄国谈判,俄国侵略者蛮横地拘禁中国使者。  1667年(清圣祖康熙六年)  索伦族酋长根特木儿背叛祖国,逃奔尼布楚,乞求俄国侵略者庇护。  俄国与波兰停战,签订安德鲁梭沃条约。  俄国爆发了以斯捷潘·拉辛为首的起义。起义军席卷顿河与伏尔加河之间的广大地区,沉重地打击了沙皇统治。至1671年拉辛起义被镇压。  1669年(清圣祖康熙八年)  康熙帝逮捕辅政大臣鳌拜,夺回了实权。是年冬,中国政府派沙拉岱到尼布楚与俄国谈判。  1670年(清圣祖康熙九年)  中国政府再次派沙拉岱等到尼布楚,邀请俄国政府就边界问题派员到北京举行谈判。俄国尼布楚总管派米洛瓦诺夫随同沙拉岱到北京。康熙在复信中要求俄国遣返根特木儿,并停止对中国领土的侵略挑衅。  1671年(清圣祖康熙十年)  中国政府派孟格德到尼布楚,催促俄方遣返根特木儿和停止边界挑衅。  康熙帝巡视东北边防,令宁古塔将军巴海整顿边防。  1672年(清圣祖康熙十一年)  厄鲁特蒙古的噶尔部噶尔丹遣使进贡。  1673年(清圣祖康熙十二年)  吴三桂叛乱,后耿精忠、尚之信响应,占领长江以南广大地区。清兵进行平叛战争,历时八年,乱平。  中国蒙古土谢图汗派使团到莫斯科,要求俄军撤离色楞格斯克,沙皇拒绝。  1674年(清圣祖康熙十三年)  我国索伦族人民起义,袭击巴翁托夫寨堡(巴尔古津附近)俄国侵略军。  1675年(清圣祖康熙十四年)  鄂嫩河、乌德河流域的布里亚特蒙古人反抗俄国的侵略,被俄军残酷镇压。雅克萨俄军在切尔尼戈夫斯基率领下侵扰东北根河流域。  是年,沙俄政府派出尼果赖·斯帕法里使团来华。  1676年(清圣祖康熙十五年)  5月,俄国尼果赖·斯帕法里使团到达北京,康熙帝两次接见了使团。尼果赖向中国政府提出许多侵略要求,并与北京耶稣会教士暗中勾结。中国政府拒绝俄国的无理要求,提出俄方应停止在边界的侵略挑衅、遣返根特木儿等合理建议。9月,尼果赖离京回国。  沙皇阿列克塞·米哈伊洛维奇死,其子费多尔继位。  噶尔丹进攻青海,两年后出兵南疆,控制天山南北和青海、西藏,并屡次遣使俄国,逐渐显露分裂和背叛祖国的阴谋。  1677年(清圣祖康熙十六年)  俄国向黑海地区扩张和土耳其发生战争,至1681年战争结束。  1678年(清圣祖康熙十七年)  俄军在黑龙江及精奇里江流域逐步扩张势力,先后建立结雅斯克、西林穆宾斯克、多伦禅等寨堡。  1680年(清圣祖康熙十九年)  俄国政府成立尼布楚督军区,沃依科夫为第一任督军,增加军队,作进一步侵略中国的准备。  1681年(清圣祖康熙二十年)  中国政府派明爱至嫩江,要求雅克萨俄军撤出中国,进行谈判,为俄国当局所拒绝。  俄军侵入额尔古纳河以东,建立额尔古纳堡。  12月8日(十月廿九日)清兵克昆明,三藩之乱告平。  1682年(清圣祖康熙廿一年)  俄国侵略军侵入黑龙江下游亨滚河一带,建立侵略据点。  沙俄政府成立雅克萨督军区,任命阿列克谢·托尔布津为督军;任命伊尔库次克督军伊凡·弗拉索夫为尼布楚督军,弗拉索夫受权可越过叶尼塞斯克直接与莫斯科联系。  俄国侵略军焚死我索伦、达斡尔、鄂伦春之猎人额提儿克等二十人。  沙皇费多尔死,其弟伊凡(约翰)与彼得(即彼得一世)并立为沙皇,沙皇的姐姐索菲亚执政,贵族大臣彼此倾轧,内部矛盾尖锐。  康熙帝至东北“谒陵”,至吉林乌喇,航行松花江上,巡视抗俄基地。9月16日(八月十五日),派遣副都统朗谈、公彭春侦察雅克萨。于次年一月回京。  1683年(清圣祖康熙廿二年)  置黑龙江将军,驻瑷珲,管辖齐齐哈尔以北,黑龙江上、中游,外兴安岭以南地区。松花江以东,黑龙江下游地区至日本海,包括库页岛归宁古塔将军管辖。是年夏,中国政府命副都统萨布素率乌喇、宁古塔兵一千人抵达瑷珲。萨布素任黑龙江将军。  沙皇任命亲信大臣康士坦丁·谢尔巴托夫公爵为叶尼塞斯克督军。沙皇颁发特别诏书,命令在托博尔斯克等地萨克军一千名,命拜顿率准备派往黑龙江。  7月,清军在黑龙江中游额苏里附近包围侵扰我黑龙江下游的俄军,梅利尼克向中国投降。接着,中国军队进攻雅克萨外围的俄军据点,收复多伦禅、西林穆宾斯克、结雅克萨。  7月16日(六月廿二日),施琅统率清军攻克澎湖。10月3日(八月十三日),施琅自澎湖至台湾,郑成功的孙子郑克塽投降,台湾统一于清政权。  10月28日(九月初九),中国政府释放俄国俘虏宜番、米海罗对,持中国政府理藩院咨文回雅克萨,咨文中要求俄军撤出中国,遣还逃人根特木儿。宜番等于次年初抵雅克萨。俄方对中国政府的合理要求拒不作答。  1683年——1684年(清圣祖康熙廿二年至廿三年)  黑龙江流域中国各族人民的抗俄斗争风起云涌。牛满河上的奇勒尔族奚噶奴等打死侵略军十多人;精奇里江上的鄂伦春族打死俄军几十人;达翰尔族陪勒儿等至雅克萨侦察敌情,杀二俘一。黑龙江下游的费雅喀族和奇勒尔族人与俄军激战,1684年初,得到300中国军人增援,拔除了黑龙江下游的俄国侵略据点。  1685年4月20日(康熙廿四年三月十七日)  中国政府为表示和平解决争端的诚意,释放俄国俘虏12名,分由四路回国。中国政府在交由他们携致沙皇的信件中,再次要求俄方撤出中国,不再侵犯边境,若此,则军事行动即可停止。  5月30日(四月廿八日),彭春率中国军队3000人从瑷珲向雅克萨进发,6月10日(五月初九)前锋抵达雅克萨。  6月23日(五月廿二日)彭春抵雅克萨城下,再次致书俄方归还雅克萨地方,被拒。26日(五月廿五),中国军队进攻,水陆并进。托尔布津投降。中国准许俄军带军械财产离开。俄军离开后,中国军队回驻瑷珲。  9月7日,托尔布津违约重返雅克萨。带着原部和援军重建据点。  11月25日(十月廿九,俄历7194年1月15日)俄政府接到中国皇帝1685年4月20日的信件和中国边防军彭春的咨文。中国政府抗议沙俄的入侵,要求俄方停止侵略活动,以雅库次克为界,进行和平谈判解决争端。  12月5日(十一月初十,俄历7194年11月26日),沙俄政府任命文纽科夫和法沃罗夫为信使12月30日(俄历7194年12月20日)从莫斯科动身来华,将俄国接受谈判建议、派遣使团的决定通知中国政府。  1686年1月30日(康熙廿五年一月初七,俄7195年1月20日)  俄国政府任命费奥多尔·阿列克谢维奇·戈洛文为对华谈判使团的全权大使,指示以黑龙江流域为界的谈判方案。戈洛文率领大批随员和军队于2月5日(俄7195年1月26日)离莫斯科。3月,俄军从雅克萨派出骑兵300人至呼玛河口骚扰,与中国侦察兵42人作战。  4月3日(三月十一,以戈洛文为首的俄国谈判使团到达托博尔斯克,并集结使团人员和随从军队,准备粮秣军备船只。  6月底,萨布素率所属军队从瑷珲分水陆两路出发,7月18日(六月廿八)水陆两军会师于查克丹,逼近雅克萨。7月底至8月,中俄军队在雅克萨展开激战,托尔布津被炮弹打死,拜顿接任俄军指挥。中国军队围困雅克萨。  9月16日(七月廿九)戈洛文使团抵叶尼塞斯克,得尼布楚发出的求干救信,先后派出鲍加蒂廖夫中校,施马伦贝格上校等率兵增援雅克萨俄军。  9月17日(七月三十)中国政府将致俄皇的咨文,托荷兰使节宾显志转交俄国。咨文中列举俄方侵扰中国边境,占地筑城,勾引逃人等事实,叙述中国方面多次和平解决的努力,均未获答复,最后仍希望中国俄边界问题能够和平解决。中国政府并将内容相同之咨文托回国的葡萄牙教士闵明我设法转交俄国。  10月3日(八月十六)戈洛文使团抵达安加拉河上的雷宾斯克,在此过冬。十一月,雅克萨被围日久,俄军死伤很多,疾病流行。  11月10日(九月廿五)俄先遣使节文纽科夫、法沃罗夫到达北京。大学士明珠等接见他们,指出两次雅克萨皆因俄国的侵略引起的,但中国政府仍希望通过谈判,解决争端。为表示和平诚意,中国主动停战并单方面撤军。12月,中国派侍卫马武偕同文纽科夫派出的二俄使至雅克萨传达停战命令,中俄雅克萨战役结束。  1687年(清圣祖康熙廿六年)  俄国在与土耳其争夺克里米亚的战争中受挫。  5月25日(四月十五),俄国对华谈判使团全权大使戈洛文离雷宾斯克,经伊尔库茨克,于9月21日到达乌的柏兴(乌丁斯克,俄乌兰乌德)  10月3日至9日,中国喀尔喀蒙古的领袖土谢图汗和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派使者会见戈洛文,抗议俄国军队侵略贝加尔湖以东的中国领土,质问戈洛文既为和谈而来,为什么带领大批俄军深入国境?  10月9日(九月初四)戈洛文接到沙皇训令,指示对华谈判中坚持最高侵略要求以黑龙江流域为界,最低要求为中俄双方撤出雅克萨,但俄方仍要赖在雅克萨地区“渔猎”。  11月29日(十月廿五)戈洛文派斯捷潘·科罗文前往北京安排谈判事宜。派伊凡·卡恰诺夫前往中国喀尔喀蒙古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处,妄图压服蒙古人民的反抗。  1688年1月8日(康熙廿七年十二月初六)  中国政府理藩院致函俄国全权大使戈洛文,催促他迅速前来谈判。本年春,中国喀尔喀蒙古军民在楚库柏兴周围实行戒备。准葛尔的噶尔丹勾结俄军,引兵3万人进攻喀尔喀蒙古,蒙古军民从楚库柏兴后撤。  3月24日(二月廿三)俄国信使科罗文到达北京,中国政府接受俄方要求,同意立即派遣全权大臣到楚库柏兴,就边界问题进行谈判。  5月30日(五月初二)中国政府任命内大臣索额图为首的中国对俄谈判使团从北京出发。成员有:佟国纲、阿尔尼、马齐、马喇等,携带护卫军队800人。耶稣会传教士徐日升、张诚为拉丁文译员。同年6、7月间,噶尔丹叛军打败土谢图汗,烧杀抢劫。土谢图汗与哲布尊丹巴南撤,向中央求援。  7月5日(六月初八)由于噶尔丹叛乱,中国使团到达外蒙古克勒祭拉漠,无法前进,折返北京。另派使者索罗希俄国使团驻地,建议将谈判日期、地点另行商定。  7月17日(六月二十)洛吉诺夫携沙皇诏书从莫斯科到达乌的柏兴。沙皇政府拟三种条约文本,并授权戈洛文可按实际情况拟定第四种条约文本,以达到侵略中国的目的。  12月24日(十二月初二)戈洛文派卡恰诺夫前往蒙古各部,提出归顺俄国的十项条款。  1689年1月21日(康熙廿八年正月初一)  戈洛文派洛吉诺夫携带四种条约文本前往北京(后又改变主意,只带三种),争取中国使团到边境地区谈判,如果中国方面要求在北京谈判,则可按三种条约文本的先后次序,和中国政府商谈。  5月,俄国为争夺克里米亚,再次与土耳其发生战争,俄军在彼列科普又被打败。  5月23日(四月初五)洛吉诺夫到达北京。25日(四月初七),中国提出尼布楚为中俄双方谈判地点。因此,洛吉诺夫没有再就边界划分问题进一步谈判,离开北京返回。  6月23日(四月廿六)以索额图为首的中国对俄谈判使团组成,使团成员为佟国纲、郎谈、班达尔善、马喇和温达。索额图、佟国纲从北京出发,由陆路取道蒙古东部前往尼布楚。郎谈、萨布素由瑷珲乘船去尼布楚。临行前,康熙指示:以尼布楚为界,但俄方强求时,可以让步至额尔古纳为界,表示了中国政府对谈判的极大诚意。  6月26日(五月初十)中国谈判代表郎谈、萨布素从水路到达尼布楚。  7月31日(六月十五日)以索额图为首的使团抵达尼布楚。而俄国谈判代表戈洛文却故意拖延,还未到达。  8月1日——18日(六月十六至七月初四)索额图与尚在路上逗留的戈洛文互派使用交换有关中俄谈判的信件。戈洛文对中国使团提出了种种无理责难,索额图一一据理驳复。  8月19日(七月初五)戈洛文抵达尼布楚。  8月19日至20日(七月初五至初六)中俄双方就会谈的时间、地点和方式,经过磋商,同意会谈“应在每一件事上平等”的原则下,达成协议。  8月21日(七月初七)中俄双方各派人员至会议地点,搭设帐篷,为次日的正式会谈作准备。  8月22日(七月初八)中俄双方举行第一次会议,就划界问题进行会议。中国首席代表索额图指出:黑龙江流域和贝加尔湖以东地区,自古以来属于中国领土,提出以勒拿河和贝加尔湖为国界。俄国戈洛文却无理提出以黑龙江一直到海为界,遭到中国代表的坚决拒绝。  8月23日(七月初九)中俄两国使团举行第二次会议。中国代表索额图作了重大让步,提出以尼布楚为界,尼布楚归属俄国,但仍遭俄方代表戈洛文拒绝。  8月24日(七月初九)由于俄方坚持侵略中国的无理要求,中俄尼布楚会谈休会,自24日至9月6日(七月初十至七月廿三)中国方面派员外郎喇喜和葡萄牙传教士徐日升、法国传教士张诚等,俄国方面派别洛鲍茨基等往返于中俄营地之间,传达双方意见,进行会外谈判。  8月24日以后,被俄国侵略军强迫迁移到山内的尼布楚当地中国各族人民纷起反抗俄军,逃出山区。  8月24日至27日,中俄双方使者会外频繁接触,继续进行谈判,中国方面考虑俄方意愿,同意暂时搁置喀尔喀蒙古地区的划界,但俄方态度蛮横,并进行讹诈欺骗,谈判一度陷于僵局。  8月28日(七月十四)中国为了争取和俄国达成协议,作了重大让步,将尼布楚和贝加尔湖以东中国各族人民抗俄斗争的发展,又考虑到中国方面已同意割让广大而肥沃的土地,因此,接受中国方面提出的分界线,同意放弃对雅克萨的占领。  9月1日(七月十八)俄国代表横生枝节,就外兴安岭东端(诺斯山)的分界线提出无理要求,再三纠缠。中国方面又作出让步,同意乌第河以南一片地区留待以后议定。  9月3日至6日(七月二十日至廿三日)中俄双方就贸易问题、沙皇称号问题、逃人问题进行讨论,中国方面又再三让步,完成了条约的草稿,并就条约文本的交换,签字盖章、宣誓方式达成协议。  9月7日(七月廿四,俄历7197年8月28日)《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  9月9日(七月廿六)中国政府对俄谈判使团离尼布楚返回北京。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