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8702|评论: 2

苏轼罢徐州后究竟欲卜田何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2-20 16: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苏轼罢徐州后究竟欲卜田何处?
                                    南山种豆翁
       苏轼于元丰二年三月罢徐州任赴官湖州,在往南京(今河南商丘) 去见时任南京签书判官的兄弟苏辙的途中作《罢徐州,往南京,马上走笔寄子由》组诗五首。其中的第五首表达了苏轼欲卜田归隐的强烈愿望。原诗如下:
     卜田向何许,石佛山南路。下有尔家川,千畦种秔稌。山泉宅龙蜃,平地走膏乳异时亩一金,近欲为逃户。逝将解簪绂,卖剑买牛具。故山岂不怀,废宅生蒿穞。便恐桐乡人,长祠仲卿墓。
     苏轼熙宁九年(1076)十二月罢密州任, 改知河中府(山西永济西),途中又改知徐州。熙宁十年(1077)四月苏轼抵徐州,元丰二年(1079)三月又罢徐州改知湖州。苏轼在徐州共任太守两年,在徐州两年期间,苏轼勤政爱民,兴利除弊,做了诸多为徐州人民称道的好事。特别是他亲率官吏,驱督兵夫,带领徐州人民抗击洪水,使“一城生齿,并仓库庐舍,得免漂没之害。”(见《东坡续集》卷十二《奖谕敕记》)以至于元丰二年三月徐州父老在送别苏轼时,还对此感激万分地说“前年无使君,鱼鳖化儿童。 可见徐州人民对苏轼的爱戴之深。
      苏轼在元丰二年三月罢徐州任赴官湖州途中所作《罢徐州,往南京,马上走笔寄子由》组诗五首中前两首,便生动地记叙了他离别徐州时徐州父老们相送的情形。对苏轼在徐州勤政爱民,兴利除弊的事迹和所作的诗文,千百年后徐州的人民至今没有忘怀,兴建了大量纪念苏轼的园林和景点。对此,作为苏轼家乡的眉山人对徐州人民表现出来的对苏轼的爱戴之情也深为感动。但是对徐州人对《罢徐州,往南京,马上走笔寄子由》一诗中第五首的理解上,笔者却不敢苟同。
      徐州人认为苏轼在第五首诗中表达了他想在徐州云龙山下买田归隐的愿望。在徐州的宣传网页(2011年1月27日中国徐州网《都市晨报·数字报纸》·千年“石狗湖” 廿年华丽转身(上)》)上有着这样的一段文字:
      云龙湖还有一个很斯文的名字:尔家川。北宋元丰二年(1079)三月,苏轼由徐州调任湖州之际,感慨万千,他在《罢徐州,往南京,马上走笔寄子由诗五首》中,倾诉了自己对徐州父老的深情,对徐州风光的依恋。诗中有:卜田向何许,石佛山南路。下有尔家川,千畦种秔稌。之诗句。诗句中的石佛山就是指云龙山,尔家川就是指今天的云龙湖。
      在这段文字中,徐州人认为苏轼是欲在徐州云龙山下卜田归隐。笔者认为徐州人爱戴苏轼之情值得尊重,但对该诗的理解却太过牵强了。
      苏轼在诗中确实是表达了他想卜田归隐的强烈愿望,但他想卜田归隐的地方并不是在徐州而是在千里之外的家乡眉山。何以见之?
      我们知道,苏轼自熙宁元年(1068)回家乡眉山丁父忧毕与弟苏辙还朝后,便再也未返还过故乡。但苏轼胸中浓浓的故乡情结却终生未息,不时地在其诗文中宣泄着其浓郁的思乡之情。这里仅以苏轼甫抵徐州不久写给其弟苏辙的《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一词为例,原词如下:
      安石在东海,从事鬓惊秋。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扶病入西州。雅志困轩冕,遗恨寄沧洲。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故乡归去千里,佳处辄迟留。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
      在这首词中苏轼表达了他浓浓的思乡之情,苏轼劝慰苏辙,要如东晋谢安一样不慕仕途富贵,早早作好归隐故乡的打算。并形象地抒写了他与苏辙相约返回千里外的故乡归隐田园后,所过的那种自由自在诗酒唱和的快乐生活情景。
      而在《罢徐州,往南京,马上走笔寄子由》诗中,苏轼更是明确地表达了他卜田归隐故乡的意愿。在该诗的第四首末尾,苏轼写道:“联翩阅三守,迎送如转毂。归耕何时决,田舍我已卜。” 在诗中他告诉其弟苏辙,他已厌倦了官场,决定准备买田归隐,而且卜田归隐的地方他已经选好了。苏轼所选的地方是何处呢?在第五首开篇他就明确告诉其弟苏辙“卜田向何许,石佛山南路。”他准备买田归隐的地方就是千里之外的故乡眉山老家石佛山下的故宅。
      可能有人会说天下山名石佛山者多矣,为何你就认定其就是千里之外故乡眉山的石佛山呢?笔者认为因为苏轼在诗的末尾四句就已明确地说明白了。苏轼诗的末四句是这样写的:“故山岂不怀,废宅生蒿穞。便恐桐乡人,长祠仲卿墓。”故山之思乃人性之故有情怀,苏轼也不例外。在诗中苏轼告诉兄弟苏辙,他很怀念故乡,而故乡的老宅已破损荒芜长满了野草。同时他也担忧他不要象汉代的朱仲卿一样,死后没能葬在故乡,而是葬在他曾居官的异乡。因此,笔者认为苏轼欲卜田归隐的此石佛山决非徐州的云龙山,而是苏轼故乡眉山的石佛山。如果照徐州人的理解,苏轼欲在徐州买田归隐岂不与他心愿自相矛盾?
      石佛山,据《眉山县志》(民国版卷一):“石佛山,治西,山半有石佛像。东坡寄子由诗:‘卜田向何许,石佛山南路。’指此。”另据眉山市地方志学会顾问赖正和先生考证,石佛山具体位于三苏场的北边,山下南边与三苏场之间是一片平坦的山间河谷平地(见《眉山地方志》2012年第二期《石佛山究竟在何处》)。此处即苏轼诗中“下有尔家川,千畦种秔稌。” 所指之处。三苏乡(今眉山市东坡区三苏乡)三苏场(亦名拨股庙),是苏轼与苏辙出生和童年生活之地,也是苏轼世居祖宅即位于此。对此,笔者在《关于苏东坡出生地略考》一文中曾有专文论述。
      苏轼为什么要卜田石佛山下?在诗中他对其弟苏辙阐述了两条理由:一是他告诉苏辙石佛山下原本就有我们家肥沃的田地;二是他已厌倦官场,不愿象汉代的朱仲卿死后葬在他曾居官的异乡。
      而特别值得一说的是“尔家川”,并不是徐州人认为的是云龙湖的别名,而是苏轼告诉兄弟苏辙我卜田归隐的地方是故乡石佛山下,那里本来就有我们家的田地,“尔家”就是你家,你家也就是我们家之意。査徐州有关云龙湖的资料,并没有云龙湖别名“尔家川”的记载,云龙湖之名只是今人所取,它在历史上并不叫云龙湖,而是叫石沟湖或"石狗湖" 因此,笔者认为徐州人说苏轼诗中的“尔家川”就是今天的云龙湖是太过牵强了,是对苏轼诗中的“尔家川”的误解。
       粗陋之见,不知诸君以为然否?

     【附录】:
     《罢徐州往南京马上走笔寄子由五首》
      吏民莫扳援,歌管莫凄咽。吾生如寄耳,宁独为此别。别离随处有,悲恼缘爱结。而我本无恩,此涕谁为设。纷纷等儿戏,鞭登遭割截。道边双石人,几见太守发。有知当解笑,抚掌冠缨绝。
      父老何自来,花枝袅长红。洗盏拜马前,请寿使君公。前年无使君,鱼鳖化儿童。举鞭谢父老,正坐使君穷。穷人命分恶,所向招灾凶。水来非吾过,去亦非吾功。
      古汴従西来,迎我向南京。东流入淮泗,送我东南行。暂别还复见,依然有余情。春雨涨微波,一夜到彭城。过我黄楼下,朱栏照飞甍。可怜洪上石,谁听月中声。
       前年过南京,麦老樱桃熟。今来旧游处,樱麦半黄绿。岁月如宿夕,人事几反覆。青衫老従事,坐稳生髀肉。联翩阅三守,迎送如转毂。归耕何时决,田舍我已卜。
     卜田向何许,石佛山南路。下有尔家川,千畦种秔稌。山泉宅龙蜃,平地走膏乳。异时亩一金,近欲为逃户。逝将解簪绂,卖剑买牛具。故山岂不怀,废宅生蒿穞。便恐桐乡人,长祠仲卿墓。
                                                                   ( 2013.3.2)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149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14-6-8 16:59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
发表于 2014-8-24 08:17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