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钦善:守道﹒逍遥﹒书卷气 —李钦善书法艺术品读 ● 李焕有 在中国书坛,提起李钦善,人们自然联想到章草书法;提到章草,亦自然会联想到李钦善。扛鼎章草书法者,李钦善当之无愧也。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走进李钦善的工作室,你会自然地感受他在书法艺术成长中的“积跬步”和“积小流”之功:练笔而沉积起来的纸张,似岭,似山也。李钦善痴迷书法,勤学苦练。初学颜、赵、欧,临习历代名帖。尤其是《急就章》《月仪帖》《十七帖》《平復帖》《出师颂》《千字文》等章草典籍,从春临到夏,从秋学到冬,秃笔满框,墨瓶成丘…… 李钦善,无言斋主,弘文馆馆长,中国老子书画院副院长。李钦善深谙“道可道,非常道”之内涵,于是,努力探寻章草书写之“道”。谈到运笔,他说:“作势弊矫偏,目牛与胸竹”;谈到字的选用,李钦善说“务需通古义,假借不相仿”。故此,李钦善不失章草古韵,朴拙浑厚,中规中矩。如作品《桃花源记》后两幅,李钦善用笔劲爽,点画清秀,顿挫有致,起止分明,恪守章草之道。 章草极具古意,和其他书体相比,其纯艺术性更强,学习难度更大。故而,望而却步的有之,浅尝辄止者有之。只有具有恒心尚德的人,才能渐入佳境,成就辉煌。显然,李钦善是成就辉煌者。随着和钦善君接触的增多,深深体悟到,之所以他能在章草的艺术天堂里翱翔,是因为他的做人亦如章草笔法一样,在道德的范畴里中规中矩。在心为德,施之为行。慕名求字,李钦善从不先谈钱;粉丝索书,李钦善总是免费邮送。他没有架子,而有内敛;他没有狂妄,而有谦逊。谈吐中表现出的是一种书卷气,一种内外一致的气韵美、动静结合的灵动美。和李钦善探究缘由,他笑而答曰,自己喜欢老子的箴言:“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和钦善君交往,你会感觉到他的谦下,你会体味到他的友善。老人送名号以“钦善”,他却实在地践行着“钦善”的内涵…… 《逍遥游》曰:“鹏……,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鲲鹏气势浩瀚、驰骋阔远,表现其逍遥之态。逍遥者,超凡脱俗、不累身外之物也。愚以为,在艺术创作之路的逍遥就是不泥古,敢创新。谈到章草的创新,钦善君特别喜欢“无一笔不具古人面目,无一笔不显自己精神”的近代章草大家王蘧常。王蘧常恩师沈曾植的教诲他烂熟于心:“治学毋趋常蹊,要走古人回绝之境。”于是,李钦善努力融汉碑、汉简、汉陶、汉帛书于章草,以求能开前人之未有之境。作品《桃花源记》前三幅,章草与行草结合,可以说“远取诸物,近取诸身”。人们常见的各种物象如灰砂、石子、水珠、米粒都能成其“点”;枝条、纤维、经络、道路都能成其“线”。可谓是,举笔落墨即成“点”,行笔运转便成“线”,似拙实巧,大象无形。再欣赏作品《饮酒·结庐在人境》,局部看,“地”之拙,“鸟”之奇,“言”之姿令人叫绝;整体看,点线灵动多变,字型趁机取势,空间巧妙分割,使行与行之间呼应有致,如牛郎织女隔河相望:举手投足情深意重,心领神会而妙趣横生。笔法又迎合诗意,似醉态初显,飘摇自在又不失重心之稳。欣赏者情不自禁感叹:人之醉,字之醉?美在逍遥之间也! 欣赏李钦善的高雅章草,需隔绝尘嚣,品一瓯香茗,静心为之。但随着意境的深入,你会感觉到他的书法信笔而来,随意自然,隶之朴、篆之畅、碑之厚、字之古似有影而又似无实型,如庖丁那样,“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你的心会随之激动,你的手会拍案大叫,脑海中会急欲寻知己小饮数杯,以宣心头之兴奋…… 书品即人品,李钦善书法的逍遥其实来自于他内心的淡定。“夫恬淡寂寞,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他作为开发区负责信访工作的领导,能以百姓之心为心;李钦善作为书法大家,能虚怀若谷不损他抬己。这种“轻官忽禄,不耽世荣”的超然之态,当下环境实属难得。当和李钦善聊起内心感受时,他笑而吟出了现代章草大家王世镗先生的诗句:“从来书面本相通,首在精神次在工。悟得梅兰腕下趣,自然指上有春风。”顾左右而言他,做人和写字实相通吧! 功夫在诗外。欣赏钦善君的书法,脑海中不由跳出庄子《逍遥游》的语言: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也许他和哲人的境界还有差距,但已经在路上…… 李钦善简介: 李钦善,字简约,号春野居士,河南郸城人,大学文化。曾任洛阳经济开发区人事局、监察局、招商局副局长、局长。时任洛阳弘文馆馆长、洛阳道教书画院执行院长、中国老子书画院副院长。作品先后在2006年、2007年、2008年、中国书法家协会教学成果展分别获优秀奖、三等奖,2010年中国书法杂志专版刊登北魏《源延伯墓志》概说理论文章,作品在书法导报专版刊登,2010年先后获得全国首届书法“孔子艺术奖”;首届“四堂杯”书法精品展优秀奖及第四届“商鼎杯”全国书法优秀奖,诸多优秀作品参加全国书法展、邀请展。章草道德经百米长卷捐献老子基金会、曾出版章草《千字文》、《草诀歌》、《急就章》、《道德经》等书法集、 张海、 沈鹏、 刘艺、 聂成文、 陈天然等老一辈书法家均有题词。 (作者/李焕有: :洛阳理工学院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