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7226|评论: 5

[梨乡文艺] 说说我知道的大地主之子罗以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2-15 11: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初学上网,有点甜头,于是就蠢蠢欲动,想把长久以来萦绕在心中的一些人和事都讲出来。事杂人多,只好将那些冒头的抓出来先亮相,于是首先就想到了土改以后就破落衰败的大地主子弟---罗以光!他这大名知道的不多,远不如他的外号---罗  子有名。这外号也几乎全城妇孺皆知。我是土改时开始接触他的,那时他大约三十五岁左右。由于他的许多地方与众不同,加之同在一居委会,因此特别引起了我的兴趣。后来他死了,妻子也死了,又无后人,他也就被历史和时间湮没了。不知为什么,这么些年来我总是不时记起他。我俩非亲非故,但他的故事很值得讲。现在不忌讳什么了,可以说了。
    他中等身材,右腿残疾,右手常年杵着一根黄木拐仗。相貌中平,张口满嘴黄牙,说话时脸包老是扭动,综合起来简直可以说很丑陋。那口黄牙总让人恶心。而特别与众不同的是那狡黠而貌似谦恭,实则内心深藏的一双眼睛,总让人觉得此人是委屈求生,不手真相示人的角色。他家出富豪,据说早年一赌千金,一夜可输几船粮食!其他恶习也都有份。总之,一个破落遗少,一个够格的纨绔子弟,县城有名的旧社会公子哥儿!
    土改时他父亲被镇压了,财产被没收了,好像他也划成了地主分子,生活必须靠自已双手了。怎么办?真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他几乎集中了与他命运相同的一帮老头老太太,干起了卷叶子烟的工作。毕竞出自有钱人之手,卷得中规中矩,精品个个。收入不多,吃饭可以了。过一阵这手艺不行了,人也散了。罗以光只得另辟径。他偶然发现市场上捞面的灶滤子脱销了。他认为此乃天赐良机,为我指了一条生路。于是他下决心一搏,把一个烂灶滤子拆散研究,依葫芦画瓢,买新铅丝,居然编出来了!用户正求之不得,马上给钱买下来了。这一下罗高兴了。一把钳子一些铅丝,可坐可走,边说边做,人也耍了,钱也挣了,他只有偷着乐了!夫妻俩几乎形影相随,小日子过得很滋润。他这时最爱去的地方就是我家对门袁家小铺。袁是旧军队留下来的文化人,俩人有话题聊天,罗几乎天天必去。全城大小灶滤子也几乎全出自他手,产销两旺,心情自然舒畅。那段时间我从他那里听了不少成都旧事。白杨、张瑞芳、秦怡的话剧,成都有名的景点、小吃,花会的轶文趣事。他让我对外面世界更加向往。也觉得人们常说的;人不出门身不贵,火不烧山地不肥;是有些道理的了。但那时我也观察到他俩总有些心神不定,常常左顾右盼,对陌生人更是多有提防。我想他们身份所限,也只能如此了。
    五七年反右袁老人出事了,之后不久罗的生意也大不如前了。令人惊奇的是罗很快又有了新手艺,干起了生铁热补锅这一行了。这生铁补锅很受欢迎,还可走乡串户,是个赚钱的行当。他给我说,这工艺不难,一看就懂,最难的是做化生铁的坩锅!他为此专门请了一个这行的小徒弟,请他进馆子大吃一顿,得到了秘方,一下马到功成,干起了赶场转乡的生意,还带了一个徒弟,当起师傅来了。他的应变能力太强了。不到十年干了三行。六十年代他又变了。他在我家斜对门干起竹编这一行了。其中转行原因不得而知,或许要加强管制或割资本主义尾巴,这回他再也自由不了了。后来他怎么死的我就不知道了。
    罗的经历与余华小说[活着]主人公有某些相似。事完了,人也死了,世事也巨变了。那些滚过历史大齿轮中的大人物、小人物,他们的奇特人生难道不值得我们回想、思索、感叹和总结么?纨绔子弟---破落弟子---百变工匠,大起大落的一生,最终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
     先生罗!当你人生即将谢幕之时,还记得那个听你讲故事的少年么?土改时村上排歌剧[小二黑结婚],无人能导演,干部把你找来,你居然还真排出来了!你拉一把破京胡一人当伴奏,演出时人山人海,好评如潮,其状比现时明星狂叫要好许多倍,七十以上的老人至今仍记得二孔明、三仙姑的精彩片断,罗先生,你可曾想到过吗?
    先生累了,好好安息吧!


       [罗以光腿残,人称罗bai子。这个字怎么也打不出来。足傍加一拜字。或许先生之灵不喜此字?!故只得在此说明,以表歉意!]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57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13-12-17 10:43 | 显示全部楼层
     也谈罗以光
     罗以光的父亲是国民党军法官,青帮头子。
     旧时罗以光到处赌大钱,一次在阆中赌红宝,将他家青盐沟的田产二百多贝(一贝一百三十市斤左右),输光,一次在东溪推牌九输谷十载(载是东河船载货单位,一载黄谷一百石,一石约五六百市斤),几年间当卖祖业田产一千多贝,开在大街上的武平茶馆产权也转移给他人。
     ----据县文史资料陈正福文《苍溪赌博见闻》
     1944年,西充县“抗战剧团”来苍售票演出,有演员20多人,由于多系沦陷区流亡艺人,无家可归,迫于生计,被县城罗以光将剧团购买,改组更名为“苍溪县醒钟剧团”,演出受到市民赞赏。1947年去剑阁、广元等县演出中散伙。
     ----据苍溪文化志

发表于 2013-12-17 20: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人记得,也算是没有被历史湮没!

发表于 2013-12-24 17:1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倒没怎么听说

发表于 2013-12-26 19:5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罗瘸子,是个可以写成一部书的人!丑陋、园滑,多才多艺。由于地主身份,在各种打压下活出人生的精采!可算是县城里一个很有特色,很有故事的人了。

 楼主| 发表于 2014-1-9 07:41 | 显示全部楼层
    罗先生之事补遗如下:
     一、他的妻子。中等身材,瘦,长年爱穿旗袍,在右腰部卡一手帕 。阆中人。说话声小,常带微笑,为人谦恭。好像没子女。县城富家多娶阆中女。与罗形影不离;
     二、他的帽子。常年歪戴一兰色旧布帽。洗得兰上有白斑了,帽沿软垮,活脱脱一个苍溪赵本山!赵之帽总觉得与全身不协调,为搞笑而戴的。而罗不高、人瘦、腿疾、杵拐,再配上那张脸,那帽子就有了灵气!赵因此而发达,罗因此而甘居人下。我以为此帽天生为罗而非赵也!可惜这风光归于赵了!
     三、他爱的歌。也许罗在成都太久,又时逢青少年期,他的口音也是成都苍溪混合版。年轻大概也属追星族。
+
说起周璇更是来劲。他给我唱起了贺绿汀的[秋水伊人]:----望穿秋水,不见伊人的倩影;更残漏尽,孤雁两三声-------那优美的文字,那如泣如述的曲调,一下就抓住了15岁的我!我听得出他发音不准,又欣赏他的陶醉,1958年找到了歌单,了却了我的心愿!
     他还讲过一个成都花会的故事。花会每年要评金奖,一年评了一个用整块石头打出的鸟笼为金奖,此时另一石工站出来说这不算什么,我来表演一下。他倒退着用锤子钻子在平地上打了一条一丈长的直线,一下惊呆众人,得了金奖!50多年了我一直记住了这个故事,知道凡事要谦虚,这世上藏龙卧虎,深藏不露的高人多着哪!!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