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熙(1867——1948),字尧生,号香宋,又署雪王龛。清同治六年(1867)九月生于荣县城北郊宋家坝。赵家世代务农。 光绪十七年,赵熙乡试中举人。光绪十八年进京殿试为二甲第五十三名进士,朝考列二等,授翰林院庶吉士。 光绪二十年,赵熙二次入京,应保和殿大考,名列一等,授翰林院国史馆编修。 赵熙一生勤学,读书不倦。家有藏书数千卷,多精心评点,今成都草堂藏有赵评点杜诗四部。其文章骈散俱精,以散文为多,尚存有成都草堂、峨眉山、乐山乌龙诸寺碑文。赵诗学古最精,运用最活,兼擅古体与律、绝,龙精五律。赵熙博学多才,抱负远大,却无法在当世施展,就寄情于山水之间。曾五去夔巫,一登嵩山,一游西湖,五游峨眉,共宜“为诗载蜀山蜀水之青碧而出也。”一生作诗3000余首,解放初郭沫若自任部分印费,在上海倡印《香宋诗前集》上下册,录诗1300余首。近年四川又出版《香宋诗钞》,录诗500首。《香宋词》313首,则于民国7年(1918)即刻版印行。人谓“香宋词人,禀过人之资,运灵奇之笔,刻画山水,备极隽妙,追踪白石,而生新过之”,可谓知言。民国赵熙 行书手札 赵熙书法,字体秀逸挺拔,融诸家为一体,时人称“荣县赵字”。民国2年(1913),成都少城公园建立“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赵为书写碑名于西南。偶亦作画,喜山水小品,颇富诗情。 民国8年,赵熙主持修纂《荣县志》,任总纂。该志共十七篇,附图表数种。 民国《荣县志》行文严谨得体,反映了荣县社会实际,并加以标点断句,事为创举,被誉为巴蜀名志而获得广泛赞誉,为荣县的文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龙鸣剑 龙鸣剑(1877—1911年)四川荣县五宝镇人,字顾山,化名雪眉。 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入成都优级师范学堂,因反对奴化教育而受到斥退,旋去京再赴日本留学,在东京学法政,同期加入同盟会。1908年回国赴云南组织反清武装起义。1909年由滇返川,投身四川保路运动。因长期转战而积劳成疾,1911年11月病逝于宜宾乡间,遗有《雪眉诗集》。 龙鸣剑亲历了同盟会的前期斗争阶段,走过了四川保路斗争的大部分战斗历程,在革命的几个紧要关头皆身居要位,建下丰功!“他是辛亥革命真正的英雄。”(吴玉章语) 1907年龙鸣剑奉同盟会之命回国赴滇。1909年初返回四川。旋即被推为四川省咨议局议员,利用合法地位与清廷进行斗争。与此同时,他在成都四圣祠街创办了法政学堂,利用办学身份及偏僻之校址等有利条件,从事革命活动。广泛联络四川会党并发展同盟会员。即在此时期,龙鸣剑与川西、川南会党首领秦载赓、张达三、罗子舟等相识,发展他们为同盟会员,成为莫逆之交和手足同志。 1911年8月,由龙鸣剑、王天杰、秦载赓等人筹划,召开了著名的资州(今资中)罗泉井会议,川中主要党人和会党首领到会,做出在川举行武装起义的决定,并落实了各项具体措施和任务分工。“成都血案”发生当天,龙鸣剑作“水电报”,将消息发往锦江下游各州、府、县,尔后,他昼夜兼程赴川南率民军进攻成都,在成都外围与清军激战。不久,东路民军组建,秦载赓、王天杰分任正、副统帅,龙鸣剑任参谋长,在广阔的川西、川南大地上马不停蹄、人不离鞍地与清军奋战,其威声震巴蜀,战绩憾清廷。 荣县独立后,龙鸣剑提出“捣叙救荣”之计,并亲自领兵牵制清军。11月初,闻秦载赓在井研被杀,口吐鲜血,从此卧床不起。后谣言说荣县失守,龙鸣剑写下绝命诗: 槛边极目望三荣,黑黯愁云四野生; 不识同群还在否,可怜我哭不成声! 不久,龙鸣剑在行军途中病逝于宜宾乡下。临终前仍不忘反清大业,弥留之际仍为民军运筹献策,他下葬之后,各乡群众有万余人为其送行。龙鸣剑之志虽不能达到,但他的精神却会永远长存。 附录: 题《四川》杂志 自哀犹待后人哀, 愁对乡关话劫灰。 鹃血无声啼日落, 梅花有信报春回。 潇潇风雨思君子, 莽莽乾坤起霸才。 尚有汉家陵庙在, 蜀山休被五丁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