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游银杏乡
彭宗继
日前,素未谋面的耕老刚邀我游银杏乡时,我还在犹豫,就说:“看天气吧。”她却说:“晴有晴的耍法,雨有雨的耍法,决定了的事情就风雨无阻。”其实,我内心是很想去看看的,因为这距我第一次到银杏已经是二十四年了。
那时,在我的脑海里的银杏乡就是“三河场”,近年偶然得知,它其实叫“三和场”,原因是场上季、何、王三姓人数较多,取“人和”之义而被命名为“三和”,始建于清朝末期,后因境内有明嘉靖时修建的著名寺庙兴福寺的前面有上千年的银杏古树,故名银杏乡,民国初年,曾更名为销江场,现已撤并于邛崃火井镇。这个被我误叫了二十多年的乡场,如今又是什么样的呢?
来接我的是熟人老王,长着一副兔牙,特招人喜欢,一想到网友们对他赞叹有加的厨艺,不禁令我对今天的行程充满了期待。首先让我感动是,我刚坐稳当,在一旁的美女司机就说:“以后我们到哪里去耍都来接你哈。”或许是大家都是年逾不惑吧,一路上话题颇多,闻知后排的小冯擅长写作,话题又多一层,不知不觉中就到了火井通往银杏的路上。
这哪里还是二十多年前的银杏乡呢?当初坐着农用货车来为同学接新娘时的情景已经荡然无存。平整的水泥公路取代了昔日的泥巴公路,路旁房子已经不再是那老式的木屋,两旁密密麻麻的竹林彷佛让人置身竹海,湿漉漉的空气灌入车内,直通肺腑,沁人心脾,行驶在弯弯曲曲的村道上,更是给人以曲径通幽之感,几个陡坡和急弯对于技术娴熟的美女帅哥司机而言也就是小菜一碟,他们毫不费力地把我们带到半山腰上的一块空地上。原来,这里就是凤场村,是网友小Q的老家,也是我们今天目的地。
下得车来,环顾四周,山峦叠嶂,举目望去,绿色盈野,黄叶红叶,点缀其间,孟冬景色,尽入眼帘。远观农人挥锄劳作,近闻四邻鸡鸣犬吠。一条红色泥浆小道就像主人家为我们铺设的红地毯,热情地引领着我们来到小Q之家。
落座之后,细数此行人马,有饮食男女十七人之众,看妇孺亲密,窃窃私语似一家三口。细观想象中的风趣幽默耕老,清秀中透出干练,洒脱中带着沉稳,开朗活泼,快人快语,全然没有想象中那种女汉子的感觉。再看传说中德艺双馨的兰医生,带着羞涩的微笑,静坐一旁,汉子的沉稳,挂在脸上,谁知道他竟然还是耕老雪藏的“御厨”呢?未容我一一观察,众人早已按耕老的安排忙活做午饭去了。
史上曾视“锅边转”为女人专利,谁知今日竟是须眉不让巾帼。你看那几位书生,收拾那两只乌骨公鸡来可谓有板有眼,首先是“粪”不顾身去抓,然后像玩鸟似的三下五除二就给宰杀收拾干净了。谁说百无一用是书生?谁说书生手无缚鸡之力?看来一个个平时在家训练有素,方有今日上佳表现。当然,女士们这个时候也没有闲着,她们也忙着烧水、煮饭、扯菜、烧红薯等等打下手的工作,一个个嘻嘻哈哈,不亦乐乎。我也没有闲着,和两位同车的女士在默默无闻的剥黄豆呢。据我所知,耕老的治军原则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不劳动者不得食。她眼中的AA制不仅是平均出钱,而是共同参与,共同体验,共同享受的过程。这也就难怪众人在稍后的饭局上吃的津津有味、理直气壮了。
此时最悠闲的当属那两位“御厨”了,只见他们坐在凳上谈笑风生,不时隔空指点江山,间或偶语切磋厨艺,估计是家里的“老黄牛”走到一起了,大有相见恨晚之感,惺惺相惜之意。谁叫人家是此行的“大碗”呢?不是说“得罪厨子没有好烫喝”吗?虽然心生嫉妒,但是我一想还是少说为佳,多吃为上。就在我体验生吃萝卜那种葱辣劲感觉的时候,两位“御厨”却悄无声息跳进厨房中忙活去了,可谓“该出手时就出手”。
不一会功夫,一盘香飘四溢的蒜苗回锅肉首先端上桌来,惹得众人食欲顿起,当色泽诱人的凉拌鸡出现后,众人早日忘记江湖规矩,开始五抢六夺,争相品尝。就在老王的杰作“大盘鸡”端上桌子以后,小Q的父亲拿出自酿的陈坛玉米老酒。这不禁令我想起那首古诗:“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此情此景,何尝不是孟浩然《过故人庄》的现代版呢?
面对接着端上来的黄豆烧鸡和芹菜炒鸡杂,面对最后出炉的清蒸的鱼和蟹,躲在云层背后的太阳公公终于熬不住了,一改此前的羞涩,钻出云端,毫无顾忌的把柔情密意洒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上,尽情地与我们分享这饕餮盛宴。沐浴冬日暖阳,纵情凤场美景,畅谈身边琐事,还有什么比这更让人放飞心情的呢?一群都市人,不远百里,来到凤场,这是什么精神?自古民以食为天,而今休闲选乡间,莫道路遥雨来急,驴友只为那瞬间。
闲聊中,小Q的父亲告诉我,著名的银杏寺(兴福寺)就在他家背后那座山的另一边,银杏寺赖以得名的那颗参天古银杏树下面的地下泉水依旧甘甜。他还说,伴随地震灾后重建的进行,这里的老乡们有不少人即将迁到十多里以外的火井安居。他相信到那时通过土地流转后以后,乡亲们的生活会更好。这不禁让我对下一次银杏之行充满了期待。
本帖最后由 pzj737618411 于 2013-11-14 17:27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