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也是教师,也屡屡对一些学生有“恨铁不成钢”的情怀,替他和她的家长焦虑,居心确实不带丝毫恶意,但是,如果稍有不慎,就会伤害学生的自尊,甚至影响学生脆弱的自信,岂不适得其反?这个认知的起步,是一位老教师的真实故事对我太深的触动。
那是一个星期日的晚饭后,我们住校的几个教师,正在校门口闲聊。突然来了两位军人,红红的帽徽、领章,还都是四个兜(沒恢复军衔),显然都是军队干部!
他俩笑盈盈地走到L老师面前,毕恭毕敬地齐刷刷地一个标准的军礼!几乎同时亲热地喊:“L老师,你好!”显然,老L懵了,只是微微笑了一下,迟疑的眼光,仿佛在问:“你俩是谁呀?”
“老师,我们就是当年的大傻瓜和二傻瓜呀!”说着,就上前抓住了L老师的双手,热烈地拍打着、问候着……师生三人去教师住宿楼了。
一个多小时后,我们回到楼道里,听见L老师在屋里抽泣。破门而入,那两位军人不知何时离开的,但是老师哭的伤心透了,喃喃地说:“我当年怎么犯糊涂,喊啥不好,咋叫他们傻瓜嘛……”原来,老L疑心学生是专门来捞话的。我们七嘴八舌挖苦老L“小肚鸡肠”,为那两位学生军官大大抱不平一通。
老L劝平复了,我们也颇有几分感悟。孩子的前程,谁可预料?尊重与鼓励才是明智的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