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爱“桥叔”
记自费修桥的富溪乡顺江村村民王宗林
鸡公车里装上铁锤、钻子,天刚亮就小心地推下院外的陡坡,砸石头、运砖块,衣衫很快被汗水湿透……这是两年前,东兴区富溪乡顺江村
7组村民王宗林的“暑期”生活。
2011年夏天,他用了两个多月时间,先后花去三万多元钱,在村里修起一座便民桥。
这座便民桥修通后,方便了周边近40名学生和近10户村民的出行。
》》》出行不便 趟水过河近40载
位于东兴区富溪乡顺江村的史东小学对面约100米处,有一个名叫“登树嘴”的山腰,王宗林的家就在这个山腰上。长期居住在“登树嘴”的村民老的老,小的小,周边的孩子上下学或“登树嘴”村民外出,都在经过一条小溪,小溪上的用于村民通行的“哑巴堰”常常被水淹没。
据介绍,“哑巴堰”上世纪七十年代建成以来,即使枯水期也蓄有一丈多深的水。特别是旁边有个废弃的采石场,里面布满深坑,全都蓄满了水。近40年来,村民都是趟水过河。雨季时,上游几条小溪的水都会汇集到一起,水流又深又急,用王宗林的话说:“多高的人都要淹到肚脐眼。”因为太危险,村民只好多花半小时从别的地方绕行。
王宗林说,以往村里人最愁的,就是如何把养大的猪运出去卖。“‘哑巴堰’是必经之路,但一把猪赶下水,十次有八次都是下去了就上不来,最后请很多人帮忙拖上来时,猪腿都折断了。”
“涨水时娃娃些读书才造孽,经常看到他们在河边哭不敢过去。” 尽管桥修好已两年, 60岁的郑冬婵提起以前趟水过河的情景,仍忍不住皱起眉头。“以前两边都是田坎路,挑水时,走到‘哑巴堰’,就要把扁挑放下,站在石头上先甩一桶水到对岸,人过去把桶提开,再把剩下的一桶水搬过来。根本不敢挑着水直接过,万一踩滑就完了。多亏了王宗林,他是个好人。”
》》》大爱无垠
他决定独自修桥
2011年,被鉴定为危房的史东小学厕所进行改造,旧厕所拆除的条石让石匠出身的王宗林看到了解决出行难的希望。“看到拆下有100多方条石,我就去找学校校长,说想用来修桥,问他能不能免费给我,校长当时就同意了。”
原本,王宗林想找同村人一起修桥修路,但个别村民提出的要求让他最终放弃了这个想法。“有些人说,要修桥修路可以,但必须通到他家门口,哪里办得到嘛?后来就干脆自己修。”据顺江村村主任卓光全介绍,当时王宗林也找过村上,但由于村里一时无法拿出这笔资金,对此也爱莫能助。
据村民介绍,如今这近4米宽的路面和桥面,当初只是一条不足1米宽的田坎路。修路要占用几户卫星村村民的土地,为此,王宗林一家一家去联系。得知王宗林占土地用来修路修桥,村民们都很支持,只收了他200元青苗费。
》》》举债修桥 两年还清欠款
10月9日,记者在现场看到,便民桥桥面长度约3米,并不是多么大的工程,但修建它的王宗林从1999年就患上了脉管炎,一直被医生叮嘱不能干重活。“我12岁就没有了父亲,上午上学,下午就学石匠手艺,打了几十年石头。到1999年,因为患脉管炎,几年都只能拄着拐杖走路。后来稍微好点就想干脆懒得治了,把钱拿来修桥铺路。修这段路,前前后后一共花了3万多元钱,不是一次性付清的,都是老婆儿子打工攒的,他们给我一些,多的时候三四千,少的时候几百元,我就用来付材料费、运费和工人的工钱了。”
王宗林说,当时修桥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一个四米高的陡坡。由于这个陡坡不方便运材料,王宗林就四处挖土来填埋,以减缓坡度。“基本上每天六点就起来,晚上八点才休息,用了一个多星期才填平。”
陡坡填平后,他雇了几个工人,与他一起抬条石铺桥,用了两个多月时间将桥修好。王宗林说,尽管条石是免费的,但购买工具的钱、工人的工钱和饭钱,都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有一个工人的工钱,我去年才付清,说起来也不好意思,但我确实没办法。”
王宗林的儿子王智,如今在深圳打工,他为父亲修桥的举动感到骄傲。“爸爸的脉管炎一直需要吃药,但当时他说那个病反正一时半会儿也治不好,还不如拿钱来修桥,方便大家,所以我也很支持,存了钱就寄回家。”
采访结束时,王宗林正挥动铁锤,将废弃预制梁里的钢筋砸出来。“有个村民拆羊圈,我看到拆下的预制梁里面有不少钢筋,就花钱买回来,想把钢筋砸出来浇筑桥栏杆。栏杆做好了,娃娃些走路就更放心了。”(王瑶 唐明润 罗蔡梅 )
人物简介:
王宗林,男,50岁,家住东兴区富溪乡顺江村7组。一座简易的便民桥,倾注了他所有的心血。得重病的他,不去治病,而是将所有的钱用在了这座爱心桥上,他自费修桥的义举也深深地感动了附近百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