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9294|评论: 8

记一座凤凰涅槃的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0-12 07: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但凡一个城市,和一个人一样,只要还留有精气神,就一定会是永恒的。你可以甘心贫困,你可以默默无闻,甚至还可以任人宰割,但只要精神不灭,文化的脉络还在,终究会挺直不屈的脊背,如同飘扬不死的魂灵,终究会自信地复燃。
    阆中,就是一座浴火重生的城,不止是一代人,而是好几代人,心存复苏信念,不屈不饶,前赴后继,终于才把嘉陵江中游,这座在整个二十世纪,一直默默无闻的小城,恢复到今天这样的地位。2013年9月19日,中国(四川)国际旅游节在这里举行,会议由四川省长魏宏主持,国家旅游局的副局长杜一力,把象征荣誉的国家五A级旅游景区牌匾,授予阆中古城,使其成为川东北旅游的龙头,也让一座日渐式微的小城,站在了嘉陵江城市带的前列。
    当然二十世纪以前,这里还是很风光的,借一句俗话来说,就是祖上曾经阔过。不去说巴国首都太早,没留下什么痕迹,也不说清朝省会太短,辉煌转瞬即逝,只说它作为川东北的重镇,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大约在战国时期,2300多年以前,那时候的中国,刚开始推行郡县制,在最初设置的三十六郡县中,就有蜀郡华阳县(今成都)和巴郡阆中县,是整个巴蜀地区,最先设立的两个县治。
    以后历朝历代,这里或称阆州、隆州,或称保宁府、盘龙郡,一直是川北政治中心,驻扎从三品以上官员,包括蜀汉张飞、唐朝鲁王和滕王,明朝雍王和寿王等皇亲国戚,张思聪、杨瞻、黎学锦等鸿儒巨吏,张射斗、马子云、侯良柱等忠勇将领。
    即使到了近代,明清两朝,这里还设置川北分巡道、川北兵备道、川北镇总兵等,统辖了保宁府(今阆中、广元)、顺庆府(今南充、广安)、龙庆府(今达州、巴中)、潼川府(今绵阳、遂宁)等31个郡县。一直到了1914年,随着重庆及长江航运兴起,川东的经济重心南移,川北道改称嘉陵道,道署移治南充。阆中从此远离政治中心,也失去了经济和文化地位,屈指算来,今年恰好是100周年。
    城市的衰落和兴起,本是一种自然法则,不必去过多在意。就像一句老话说的好,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放在历史长河里,也算是至理名言。然而只截取其中某个片段,只针对这个时段生活的人,却是无法自我安慰的。在这短短的100年里,大约我的曾祖,我的祖辈,我的父辈,直至我的同辈,会时常泛起一种伤感,仿佛连同这个城市,一起沉沦触底,直到默默无闻。这也许就是阆中人,在上一个世纪里,莫名伤感的理由。
    因河运而兴的城市,又因河运凋敝而衰落,修公路和建铁路,就成为上个世纪,阆苑悲歌的主旋律。然而苦苦的挣扎,一条一条闯出来的路,却被上一级城市,一次一次野蛮地堵死。中国是个等级社会,你若依附了别人,就该服从管辖,谁让你祖上曾经阔过,不听话正好收拾你,这就成为中国无数县,特别是县级市的梦魇。铁路,公路,民航机场,绝对不会帮你去争取,掉到手上照样抢夺过来。你的荣誉,你祖上攒下的功德,他们却统统都要。
    一些特别滑稽的事,在中国却司空见惯。不知是2005年还是2006年,孔子诞辰日那一天,我准时赶到山东曲阜,发现孔庙、孔府、孔林,到处都冷冷清清,我还以为来错了日子。一问守门的,才知道今年的活动,中央要来领导,就改到60公里外的济宁了。济宁是地级市,管着曲阜市,以后再说起孔子,就该说他的济宁户口。
    还有绵阳,我目前所在的地方,城市名片的第一句,是“大禹之乡、李白故里”。先不说大禹只是个传说,李白故里存在争议,就算一切都是真的,也是北川和江油的,别人的祖上,怎么就活生生地,顶在我们头上。其实绵阳是“中国科技城”,唯一而且至高无上,没有必要去顶虚无的“大禹之乡”光环,让世人看笑话。
    五A级的阆中古城,全名叫“南充市阆中古城”,远来的游客不清楚,以为是同一个地方,其实南充到阆中,有138公里距离,比成都到绵阳还远。南充市还有南部县,都因设在阆中之南而得名,如今它们阔起来了,总想管住老态龙钟的兄长。
    我可知道祖辈,当初是怎样的自负,我也记得父辈,最后是如何的自卑。桎梏的氛围,失落的情绪,如同发了霉的空气,弥散在古城上空,漂浮于青瓦之上,又化作凄凉雨丝,渗透进石阶之下。好在我早早就离开了,我消受不起那种气氛。
    然而人到了外省,心却还在原地,总想从掠过的风中,滑落的雨丝里,嗅出那怕一丝一毫,她飘来的芬芳气息。即使隔着千山万水,过了岁岁年年,即使这座城市,像从地球上消失了一样,却还是从偶尔的书信里,觉察到她的呻吟。
     我凭着想象,就能写下初春的红梅,三月的桃花,仲夏的茉莉,九月的桂花,一季一季,不会停歇的开谢。我由着记忆,就能绘出河岸的柳林,江心的芦苇,山寺的野松,田园的农桑,一处一处,涂满浓郁的绿色。然而试着说给身边朋友,却总见茫然的摇头。阆中,就像名字里的生僻字一样,在上一个世纪,起码是在外省,几乎无人知晓。
    真心感谢留在阆中的人,也包括我的那些同学。记得还是在1985年,在省城偶遇一个哥们儿,他当时在银行工作,是陪同建设局的领导,来申报什么称号?他当时神神秘秘,只说是申报国家级古城。到了第二年九月,我在一大清早的广播里,听见公布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居然听见阆中的名字,真让人兴奋不已。到了九十年代,又升格为县级市,同时还听说修机场,但没过多久,一切又照旧,说市里已经定了,要拆除这座古城,机场移至南充。
    那一年回家探亲,我又遇见这位同学,还和他一起登过白塔山。只见他指着山下的小城,有些沉重地说:“这一片天地,实在是太小了,太让人压抑了,我也要准备离开”。同学的父母是一对南下干部,按说没背这座城市的包袱。我突然记起小学时候,也是我们两个,一起登过锦屏山,也是面对山下小城,听他背诵一首古诗:“城中飞阁连危亭,处处轩窗临锦屏。涉江亲到锦屏上,却望城郭如丹青”。他还告诉我,这是陆游写的。连他都要走了,当然走的还不止是他,那些海校的北方同学,那些绸厂的上海同学,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一个一个撤离。
     后来阆中能起死回生,应主要归功于历史文化,归功于阆中人文的血性。几千年的建城史,培育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数不清的书画奇才,散落于全国各地,遍布在民间坊里。而在传统媒体一统天下的年代,小城市的话语,断难掀起大浪,而到了网络时代,大家又都公平了。
    我是说突然就有一天,博客上发现了阆中人的文章,起初只是几个老人,大多是回忆性内容,后来本地人跟着写,外地人也开始写,诗歌、散文、古诗、随笔,体裁五花八门,百姓、官员、草根、大威,水平越来越高。一些摄友,把古香古色的院落,意趣盎然的生活,拍的精美绝伦,传的铺天盖地。阆中的山川风物,阆中的历史文化,通过网站和博客,逐渐为世人熟知。
    上级不修直达公路,就有大量的驴友,自驾车来到这里,一传十,十传百,让古城旅游,一时间成为时尚。所以现在还有人说,阆中的旅游,是网络和自驾,无数草根们吹嘘出来的,无意中得到了国家重视,下派即将上任的国家旅游局副局长,来担任阆中的副市长,才促成了这一段辉煌。阆中获此重生,就犹如唐广德二年,杜甫在此羁居,留下的那一首《早春》:“西京安稳未?不见一人来。腊月巴江曲,山花已自开。盈盈当雪杏,艳艳待春梅。直苦风尘暗,谁忧客鬓催”。
    只是早花初现,路还长的很。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154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13-10-14 13:15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楼主!!!
手机网友  发表于 2013-10-14 22:44
我虽为南部县人但看见这样的文章页肃然起敬 阆南一家!

发表于 2014-8-16 22:58 | 显示全部楼层
些特别滑稽的事,在中国却司空见惯。不知是2005年还是2006年,孔子诞辰日那一天,我准时赶到山东曲阜,发现孔庙、孔府、孔林,到处都冷冷清清,我还以为来错了日子。一问守门的,才知道今年的活动,中央要来领导,就改到60公里外的济宁了。济宁是地级市,管着曲阜市,以后再说起孔子,就该说他的济宁户口

三陈不也这样从南部人变成阆中的了么。不要不平衡了。一个几十万人口的小城要机场,怎么可能。。。。

发表于 2014-8-19 12:05 | 显示全部楼层
{:4_104:}

 楼主| 发表于 2014-8-20 06:12 | 显示全部楼层
云中逍遥 发表于 2014-8-16 22:58
些特别滑稽的事,在中国却司空见惯。不知是2005年还是2006年,孔子诞辰日那一天,我准时赶到山东曲阜,发现 ...

三陈是哪里人就不用争了,这三朵奇葩,对阆中文化只是起一种点缀作用,而对阆中历史的影响微不足道。而谈到修机场,阆中已经是5A级景区了,正在和剑门蜀道捆绑申报世界遗产,这样的地方有机场多了去。至于个别所谓的“实体经济”,假大空的GDP,污染大利润小,对国家进步不起什么作用,还破坏环境,阆中千万不要当回事。

发表于 2014-8-20 10:33 | 显示全部楼层
yaoych62314 发表于 2014-8-20 06:12
三陈是哪里人就不用争了,这三朵奇葩,对阆中文化只是起一种点缀作用,而对阆中历史的影响微不足道。而谈 ...

我只想说,九华山地藏菩萨化身。中国还大度承认是祖籍朝鲜人。阆中部分人非要把出生地和家族所在地和祖坟所在地都在外地的名人考证成阆中人。无非是当时学院设在阆中人家来读几年书而已。这么说邓小平都是法国人了。李白也是中亚人
在四川的论坛上,经常可以看见某些人一提起周边地区就是无端的攻击和辱骂。连南充仪陇南部地名都故意打错成骂人的话。尊重他人的基本素质都没有,还说自己有文化底蕴。搞笑吗?这些人到底是爱阆中还是给阆中人抹黑?我就没看见其他地方的人这么对你们了。文化是在人们心中传承。不是在几栋老房子里。如果曾经儒雅的先辈只剩下了一群会翻功劳簿会攻击他人的后辈。这个文化也就断绝了。说句不好听得话。北京城里的八旗子弟比这样的人还能夸。可是是出名的形象不好。
南充自己发展工业,论坛上要闹南充抢走了阆中的项目。吃不到葡萄了干脆酸溜溜的说别人发展是假大空。去年某地自称接待游客500多万人。这个数字我这个长期来阆中住宿看朋友的人不发表评论。大家自己心理有数。假大空的看来不只有其他地区。如果商品零售业真的只有这样发达。商铺价格应该远远高于住房对周边的领先。事实上阆中房价直逼丽江的同时。商铺价格自己懂。不喜欢发表攻击人的语言。更不喜欢故意装成不屑一顾却带着酸溜溜语气去贬低一下别人 表示自己很厉害。没意思,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何苦呢?去年阆中论人均已经落后高坪。排在南充第四了。不要说人家抢了你什么。那也是人家祖上有德自己奋发得来的。真是你的别人也抢不走。很喜欢阆中这个地方。很珍惜在阆中交到的朋友。但是,真心不喜欢看到部分人经常宣传自己的时候顺便踏别人一脚。有什么意思呢?说别人的项目都不好。其实阆中招商搞工业项目成功了还不是多高兴。一个地方周边经济越是发达越是能自己得到利益。恨人富愿人穷有什么意思?人家倒霉了你也得不到好处
南充必然是会被重点发展的。命也。运也。中国传统说一命二运三风水四阴德五读书阆中人喜欢讲传统我们就从传统来说。现在时运在南充一边。风水南充那么多名胜也不比你差哪去。阴德。阆中部分人这样攻击周边不留口德。只会损害自己阴德。至于读书。你该不会以为阆中教育超过南充吧?天下没有万年老大。不是关起门说几句酸话打几个故意搞错的地名就能让阆中超过南充。我喜欢阆中。我希望阆中真的变成一个有文化底蕴的城市。能真的把文化传承下来。而不是把文化当初北京戏院子广州茶馆子里八旗子弟的说嘴。
祝福阆中。希望她的风水能造福她的人民。也希望她保留自己特殊色不要太现代工业化。

发表于 2014-8-20 10:36 | 显示全部楼层
yaoych62314 发表于 2014-8-20 06:12
三陈是哪里人就不用争了,这三朵奇葩,对阆中文化只是起一种点缀作用,而对阆中历史的影响微不足道。而谈 ...

国家进步必须靠生产进步。工业发达了服务业才能发大。这个是常识。埋头干实业的人推动国家进步贡献相当大。没有工业的服务业也就是空中楼阁。乱说话逗人的。

 楼主| 发表于 2014-8-23 21:52 | 显示全部楼层
云中逍遥 发表于 2014-8-20 10:33
我只想说,九华山地藏菩萨化身。中国还大度承认是祖籍朝鲜人。阆中部分人非要把出生地和家族所在地和祖坟 ...

       《宋史·陈尧佐传》:“陈尧佐字希元,其先河朔人,高祖翔,为蜀新井令,因家焉,遂为阆州阆中人”。
   三陈籍贯之争,关键是对“阆州阆中人”的解读。史今律、蔡东洲、杨立容、诸先生解读为阆州阆中郡人。《宋史·地理志》阆州阆中郡领县七:阆中、苍溪、南部、新井、奉国、新政、西水,而新井今属南部,因此,认定三陈是南部人。我解读为阆州阆中县人,与《宋史·蒲宗孟传》:蒲宗孟,“阆州新井人”同例,新井指县,阆中也是指县。论证如下:
  (一)宋代地方政权是州县两级制,以州领县,从未以郡领县。保留唐代郡名,是备作王公封号之用。
  清钱大昕《廿二史攷异》卷四十四唐代地理志条:“武德至开元,有州无郡,天宝元年改州为郡,乾元元年复改郡为州。综唐二百八十九年间,称郡者仅十有六载耳。志凡称某州某郡者,谓本是某州,中间曾改为某郡耳,非州郡之名同时并立也。乾元以后新置之州,未经改郡,故无郡名耳。宋承唐制,以州领县,而仍留郡名,以备王公封号之用,故地理志每州亦有郡名。然有名无实,较之唐志,似同而实异”。
  这一条记的是历史的真实,非常重要。把《旧唐书》、《新唐书》、《元和郡县志》、《宋史地理志》、《太平寰宇记》、《元丰九域志》、《舆地广记》等书对照查看就知道:
  (1)《宋史地理志》除已省并之州外,凡《新唐书地理志》以州郡并列立目的,《宋史·地理志》也沿用其州郡并列立目。
  (2)新唐书地理志》肃宗乾元以后新置州,无郡名,《宋史地理志》也是有州名而无郡名。如:
  《新唐书地理志》:雄州:唐僖宗中和元年(881)置,无郡名,《宋史地理志》也是有州名而无郡名。
  《新唐书地理志》孟州:唐武宗会昌三年(843)置,无郡名,《宋史地理志》也是有州名而无郡名。
  (3)宋代新置州,置州时无郡名,或数十百年后,才赐以郡名,如:
  慈州:哲宗元祐元年(1086)置州,无郡名。
  会州:哲宗元符二年(1099)置州,无郡名。
  濬州:徽宗政和五年(1115)置州,无郡名。
  保州:太宗太平兴国六年(981)置州。徽宗政和三年(1113)赐郡名清苑。
真州:太宗大中祥符六年(1013)置州。徽宗政和七年(1117)赐郡名仪真。
清州:徽宗大观二年(1108)置州,徽宗政和三年(1113)赐郡名乾宁。
(4)宋代保留郡名以备王公封号的实例:
《宋史宗室传》:赵德简赠安定郡王,而不是赠为泾州王,也不是赠为泾州安定郡王。
赵德公封安定郡公,而不是封为泾州公,也不是封为泾州安定郡公。
赵承亮赠乐平郡王,而不封为辽州王,也不是封为辽州乐平郡王。
《宋史·陈尧佐传》:三陈之母冯夫人封为上党郡太夫人,而不是封为潞州太夫人,也不是封为潞州上党郡太夫人。
   (二)《宋史列传》人物籍贯、有五种表述方式,但绝无州郡并举的。
(1)泛指广大区域的,如:
列传:王继涛:河朔人。
列传:王审琦:其先辽西人。
忠义传:林琦:闽人。
(2)只说州的,如:
列传:吕夷简:寿州人,先世莱州人。
列传:鲜于侁,阆州人。
忠义传:邓得遇,邛州人。
(3)只说县的,如:
忠义传:宋昭:府谷人。
忠义传:王翊:郫县人。
列传:赵晁:真定人。
(4)偶见只举郡名的,其郡古已有之,如:
忠义传:朱良,吴郡人。
(5)最多的是州县连举,如:
《隐逸传》:陈抟:亳州真源人。
《苏易简传》:苏易简,梓州铜山人。
《蒲宗孟传》:蒲宗孟,阆州新井人。
但是,州郡并举的,绝无一例。所以我说,史先生说的州郡并举的表述“并不少见”是大言欺人。
现在杨先生著文说:《宋史文苑传》载文同“梓州梓潼人”。而文同实际是梓州永泰人。《宋史·地理志》:“梓州梓潼郡,领县十:郪、中江、涪城、射洪、盐亭、通泉、飞鸟、铜山、东关、永泰”。因此,对“梓州梓潼人”应该解读为梓州梓潼郡人,进而证明“阆州阆中人”也应解读为“阆州阆中郡人”。
请杨先生查阅1984年(或85)《南充史志》史今律先生揭示《宋史》错记文同为梓州梓潼人的文章。既然已经知道它是错记的,现在就不能又把它视为记载正确而作为论据。《宋史》确实有记载错误的,如《陈尧佐传》把陈尧佐的儿子陈博古错记为陈尧咨的儿子。《宋史》错记文同为梓潼人的原因,我以为可能是这样的: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分梓州之盐亭、剑州之普安、阆州之西水而置永泰县。《元和郡县志》:“剑州:本汉广汉郡之梓潼县也”。《蜀中广记》名胜记卷二十九川北道潼川州人物志序:“唐以前凡称梓潼者,即今隆庆,称涪者即今之绵州,惟称郪及广汉县乃潼川也”。隆庆府即剑州,治地普安县。这就是说,永泰县是分割梓州之盐亭县,阆州之西水县,剑州之普安县即习俗所称梓潼县而新建的。所以把梓州永泰人错记为梓州梓潼人。兼之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已省永泰县为镇而并入盐亭县。熙宁十年(1077)又置为永泰尉司,后又改为安泰尉司。变化太多,导致记载错误。
   (三)宋代应举与入仕,都必须严格审查籍贯及三代乡贯名衔,实行连保,违者重罚。
(1)唐代进士科虽规定各州解送名额,但“必有才行,不限其额”。宋代规定各州解送名额,没有灵活性,所以对籍贯的审查极为严格。《宋史·选举志》:“凡诸州长吏选送,必先稽其版籍(籍贯户籍)察其行为。乡里所推,每十人相保,内有缺行,则连坐不得举”。《文献通考》选举三:太平兴国七年(982)诏:“诸州长吏,解送举人,取版籍分明为乡里所推,仍十人为保,保内有行止踰违者,连坐,不得赴举。”到了礼部,有司又要核实版籍及三代乡贯名衔,也要连保。没有问题才能参加考试。进入考场后,必须在试卷扉页填好姓名籍贯及三代乡贯名衔。交卷后,编排官揭去扉页的姓名乡贯状,别以字号编排。登第后,同年(同榜及第者称为同年)相聚,又要制作同年名录也要写明姓名籍贯及三代乡贯名衔。由此可知,参加科举,其籍贯及三代乡贯名衔都是经过多次填报审核的。三陈既然都是高科及第,他们的籍贯岂能出错?《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十载:“太宗,端拱二年三月,知贡举苏易简请御试,壬寅,上御崇政殿,试合格进士,得阆中陈尧叟、晋江曾会等一佰八十六人。……赐尧叟等箴一首。”晋江县名,泉州属县。阆中也是县名,阆州属县。《资治通鉴长编》卷四十六:“咸平三年三月甲申,上御崇政殿亲试礼部奏名进士,赐陈尧咨以下二百七十一人进士及第”。《续资治通鉴》卷二十:“真宗咸平三年三月,礼部上合格举人,甲午,帝御崇殿亲试,赐陈尧咨以下二百七十一人进士及第。……尧咨,尧叟之弟也。”朝廷科举档案,清清楚楚载明三陈是阆中县人。
(2)入仕,必须填写本人籍贯与三代乡贯名衔,载入档案。《宋人遗事类编》卷二引《朝野类要》:“初入仕,必具三代乡贯名衔,谓之脚色。”《朝野类要》卷三入仕脚色条:“初入仕,必具三代乡贯户头,三代名衔,家口年齿,出身履历。”
三陈仕宦,二相一将,四代六国公,母冯夫人先封郡夫人后封国夫人。如此高官显宦,其籍贯还可能出错吗?
(四)宋代其他文章书籍所载三陈籍贯。
(1)《将相堂记》南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利州东路安抚使阎苍舒《将相堂记》云:“若兼资文武,出入将相,如富韩范欧形于庆历之诗者,可谓艰哉!求之吾蜀,独阆中陈氏云。”说三陈是阆中县人。
(2)《积庆院记》南宋高宗时南部县人朱守约《积庆院记》云:“阆之南部西二十里曰富井,环居士族,皆上党之冯也。里有院曰积庆,即冯氏之先所以崇奉浮图之地。冯氏为三陈外家,三陈先为朝宰辅。余自比岁,闻故父老言曰:阆中陈氏外家之贤人曰:慈母教子,金鱼坠地。初未知其详,乃备员古集,会良山令冯彦升,以居忧寄迹学馆,与处经年,纤悉前事,因闻道前事积庆所以肇基得名之由”说三陈是阆中陈氏。
(3)《方舆胜览》南宋末年福建建阳人祝穆著,载陈尧佐兄弟新井人。
(4)《舆地纪胜》南宋末年浙江王象之著,载陈尧佐兄弟新井人。
这四种资料,《将相堂记》、《积庆院记》说三陈是阆中人,是正确的,《方舆胜览》、《舆地纪胜》说三陈是新井人是错误的,理由如下:
(1)欧阳修《太子太师致仕赠司空兼侍中文惠陈公神道碑并序》云:“皇高祖翔当五代时,为王建掌书记,建欲帝蜀,以逆顺祸福譬之,不听,弃官遁于阆州之西水。”1975年阆中河溪乡出土的《宋故华州助教陈府君墓志铭》云:“府君姓陈氏,其先博陵人,七世祖讳翔,在唐为并门掌书记,王建入蜀,辟为从事,为陈逆顺忤建意,出为阆之新井令,居西水。”不是弃官后家于新井。西水和新井虽然相邻,但毕竟各是一县。
(2)章学诚提出的论证史实的原则“时近则迹真,地近则易核”,是史先生也认同的。欧阳修是根据陈尧佐的儿子陈述古等十人及两个孙子的请求和提供的资料,来撰写的,欧阳修也是朝廷高官,有些材料还属三亲,当然时近地近。而祝穆、王象之都是宋末元初浙江、福建人。晚于欧阳修、陈述古约二百年,去阆州七八千里,而足迹又未到过。朱守约、冯彦升都是南宋高宗时南部人,冯彦升与三陈的玄孙同辈,并且荫为长山令,为三陈至亲,当然也是时近地近了。
(3)《四库全书》、《方舆胜览》提要云:“惟于名胜古迹,多所胪列,而诗赋序记所载独备,盖为登临题咏而设,不为考证而设,名为地记,实则类书也”。《舆地纪胜》体例与《方舆胜览》相同。所以把三陈籍贯弄错是不足深责的。
以上是三陈籍贯问题的主要论证。下面再就史今律先生所举材料加以论证:
(1)南部境内三陈古迹问题。
金鱼桥问题: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尧咨知荆南回汴京时,冯夫人杖责尧咨,金鱼坠地,见《渑水燕谈录》及《东都事略》。古迹应该是汴京安定坊陈氏私第。(见蔡东洲《宋代阆州陈氏研究》第49页)而不在南部。《方舆胜览》、《舆地纪胜》都没有金鱼桥的记载。明嘉靖《保宁府志》南部县也无金鱼桥。但载“石鱼桥在县西南二里,跨状元溪上流。”清道光《保宁府志》却冒出“金鱼桥在县南二里”黎学锦并题刻“陈母杖金鱼处”。不是真迹,只是有意造作假景。
三瑞笋问题:《方舆胜览》、《舆地纪胜》及明嘉靖《保宁府志》都没有三瑞笋的记载,清道光《保宁府志》才又冒出“陈氏石室,在县西废新井县,宋陈尧叟兄弟读书处,其地有三石笋,相传平地突出,川北道黎学锦题宋三瑞笋处”,这又是黎学锦造作假景。
《方舆胜览》卷六十七:“南岩,在阆中县东南五里,有曰大像山,乃南唐高士安隐居之所,太平兴国中,陈尧叟兄弟读书于此,亦曰台星岩。”“捧砚亭:司马君实侍亲游三陈读书岩,题名,其末云:司马光捧砚,勾龙瞻请以捧砚台亭”。“紫薇亭即三陈布衣时所与交游之地,后诸陈既贵,鲜于康肃寄诗。”
明嘉靖《保宁府志》阆中县“将相堂,在台星岩,即陈尧叟兄弟读书之所。紫薇亭在南岩上陈尧叟兄弟读书处,御书赐名。捧砚亭:在南岩上,宋司马池者携其子光游此。因赋诗使光捧砚故名。也证明南部县并没有三陈读书岩。而南部县只有积庆楼:在县西三十里乃三陈母冯氏故宅。
(2)三陈及其父母墓葬问题
史先生引道光《南部县志》及南部《陈氏族谱》即《陈氏家乘谱》记载,说陈尧叟墓在南部碧龙乡岑子乡,陈尧佐墓在南部太华乡天马山,陈尧咨墓在南部丘垭乡孛封观,陈省华墓在南部积庆寺。而明嘉靖《保宁府志》却载:“陈氏墓在南部县三龙里,尧叟、尧佐附葬,尧咨异处”。清道光《保宁府志》又载“三陈母冯氏墓在苍溪县西二十里,陈尧叟墓在南部县北八十里,尧佐尧咨墓皆在其旁”。真是莫衷一是,却又无一证物。不可信。
欧阳修、陈文惠神道碑,说陈尧佐葬于新郑。湖南《陈氏家谱》载陈省华及冯夫人合葬于新郑。《河南通志》载:陈省华墓在新郑县北三十里,省华秦国公子尧叟、尧佐、尧咨,孙希古、学古,曾孙知俭,玄孙珣皆葬于此。今河南新郑《陈氏文史研究会》编《陈氏三宰相》资料,蔡东洲先生著《宋代陈氏研究》等,均证实陈省华、冯夫人及三陈等墓均在河南新郑市北三十里,俗名“三宰坟”,敕建的崇孝寺、秦国公神道碑、陈文惠公自撰墓碑等至今尚存其处。陈文惠神道碑文,也载于文忠公欧阳修文集。这才是真实的,可信的。
(3)南部《陈氏家乘谱》问题
《陈氏家乘谱》,是清咸丰八年,南部黄垭乡人陈廷贤等,为南部陈姓与盐亭、西充、阆中西南一隅陈姓联宗而修撰。(阆中城厢、二龙、三元等地陈姓未参加)。陈廷贤称:又有“同姓由他省而来蜀者,要皆胡公之裔也,既愿入谱,一并注明由来,总集全牒,以广孝思。”其《陈国受姓历世宗支表》编造自周武王封胡满于陈,遂以为姓,满为一世,胪列至陈省华为80世,凡历代王侯将相文人学者如陈平、陈寿、陈霸先等,皆行辈相接,真是蔚为奇观!但在该谱凡例中不得不申明:“谱内续采续编,颇有错简。”“此次初开续修,人多疑信参半”。的确舛谬甚多,不胜枚举。例如:《宋史》谓三陈“其先河朔人”,《陈文惠神道碑》谓三陈“五世以上为博州人”。陈安祖墓志铭谓“其先博陵人”。而该谱《陈姓宗支派》却载64世陈志能于南朝陈亡后即已迁来西水。那末78世陈翔,早已是阆州人,不是前蜀王建时才弃官居西水了。《宋史》《陈文惠神道碑》、明清《保宁府志》等均未载陈翔有别名,而《陈姓宗支派》却说78世陈廷臣字翔诩。又说“陈翔字翔诩,名廷臣”,三陈高祖陈翔,曾祖陈诩,而《陈姓宗支派》竟以翔诩为一人,少了一代!《陈文惠神道碑》载三陈既贵,朝廷追赠曾祖诩为齐国公,祖昭汶为楚国公,考省华秦国公。而《陈姓宗支派》则以陈翔诩追赠为齐国公,以陈昭日雲(一作玿文)为楚国公。其荒谬错乱若此,真是有不如无,怎能称之为“国内著名族谱”而引以为据?
清道光二十九年,阆中二龙乡《陈氏家谱序》:“祖籍保郡东关外东台井,宋状元陈讳尧咨、陈讳尧叟,即我陈氏门中之前辈也。”光绪三十四年阆中二龙《陈氏宗谱序》:“我先祖自大明正统席业(即祖传家业)于保郡阆城东,耕读为业,相传十余世,支分派别,伦次莫稽。所存者,惟读书岩之断碣残碑而已。至我朝定鼎而后,幸延一线。一世祖讳容曙二公,席居(即世居)于阆城东三陈街草堂寺侧。迨一世祖讳容公生二世祖讳策明、时二公,曙公生二世祖讳德明、钦明、允明三公,世守遗业。自‘献逆’造乱,兄弟离散,各避兵燹。二世祖讳策明,徒居二龙场,身业货殖,意则屡中,盖骎骎乎称小康矣。置买田园,修造房舍,继续绳绳,迄今六世。”
苍溪县歧坪镇真武村陈家祠碑,载此陈姓为三陈后裔,祖籍阆中状元街。邻近的立江乡官长坪陈姓,也是三陈后裔,祖籍阆中状元街。
其实这些老老实实的记载,才是可信的。
    综上所述,可知三陈高祖陈翔,弃官居于西水,其子孙后代,固然有留居南部的,但陈省华与三陈已迁居于阆中,所以《宋史·陈尧佐传》“阆州阆中人”不能解读为阆州阆中郡人,只能解读为阆州阆中县人。与《宋史·蒲宗孟传》“阆州新井人”同例,新井是县,阆中也是县。无论怎样的如簧之舌,生花之笔,也不能改变客观存在的历史。历史毕竟不是百依百顺的女儿,可以任人随意打扮的。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