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江“川剧皇后”池山的艺术人生
2013-8-22 11:04綦江在线
翻开八十年代出版的《中国·四川戏剧家名录》,就能看到一条关于池山的艺术简介:“池惠仪,艺名,池山。女,1941年出生,四川重庆人。1955年考入綦江川剧团,主攻花旦兼武旦……”如今,72岁的池山虽说已经退休,但她心系綦江戏剧,为綦江戏剧事业的发展发挥着余热。近日,綦江日报记者走进池山家里,对她进行了长达4个小时的采访。
01考入綦江川剧团
池山是地地道道的綦江人,1953年綦江县川剧团成立后在全县招考演员,池山幸运地成了川剧团的首批演员。也就是当时的慧字科班,为尽快让这批演员脱颖而出,县里请来了琼莲芳、周慕莲、许倩云、苹萍等川剧名家授课。3个多月的文化课和基本功训练后,新演员们开始在剧中担任角色,把学到的基本功用于舞台演出实践中。县领导送池山到各种训练班和进修班学习深造,她的表演技巧得到快速提高。 池山演出的第一个戏是《花田写扇》,在剧中她饰演丫头春莺。她的一招一式,一颦一笑,把丫头春莺这个角色演的活灵活现,第一场演出下来就受到观众好评。很多观众包括当时的一些县领导,见到她时都喊她“莺丫头”。“莺丫头越演越出名了,她在川剧进修班深造时,被称为“川剧皇后”的琼莲芳相中了她的表演天赋,执意收她为徒。有了琼莲芳的精心教导下,池山对川剧艺术越来越有感情,她对每场演出、每个角色都充满了感情。在五年的培训中,池山先后在《放裴》、《杨八姐盗刀》、《铁龙山》、《陈夫人闹朝》、《荷珠配》等多个剧目中担任重角,后来又担任现代戏《江姐》、《阿庆嫂》、《李双双》等不同类型的角色,她表演的《拾玉镯》、《放裴》在重庆市文艺调演中获得一等奖,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名师指点,严格训练,池山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以为后来的艺术腾飞奠定了扎实基础。5年后,当初招进川剧团的30名演员择优录用后,只有池山和另外10名留下来成为正式演员。
02、与川戏名家同台演出
1983年1月,市文化局和县领导决定送池山到成都市参加西南地区戏剧导演训练班深造。学习期间,池山深得到戏剧名家李紫贵、刘木铎、王荣曾的教导。池山说,从川剧演员到川剧导演,她经历了一个质的飞跃。她13岁考进川剧团,文化知识学的少,在导演班学习的时间里,她从来就没有回过綦江,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学习上。这期间还和四川省川剧院的演员们同台演出。 让她记忆犹新的是,四川省川剧院排练由魏明伦编剧的川剧《巴山秀才》,剧院在导训班里来招募扮演剧中孟娘子的演员,当时导训班里有5名女演员,剧院决定在5人中竟争选出一人,池山扎实的功底和良好的舞台形象被选中。《巴山秀才》在成都演出了6场,深受观众欢迎。池山这个名字也在成都戏迷中悄然“走红”。 导训班学习结束时,自贡市戏剧作家魏明伦和自贡市川剧团的领导多次找她谈话,希望她能调到自贡川剧团工作。池山当时就回答:“我是綦江人,是綦江培养了我,綦江川剧团还等我回去教学和排练呢”池山最后选择了回到綦江。
03培养綦江川戏人才
1982年7月,为了振兴綦江川剧事业,培养川剧艺术后备人才,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綦江县在全县青少年中选拨了40名演员,这批演员中最大年龄14岁。这40名新演员便在东溪川训班集中学习。池山担任川训班班主任。 当川剧培训班班主任后,池山感到自己肩上有了更多的重任,她肩负的是綦江川剧艺术的未来,川剧舞台艺术是靠演员表演,演员是未来川剧艺术兴旺的关健。未来演员的素质如何,培训班的教师起着决定因素。小演员们在东溪集中培训的5年时间里,池山和小演员们吃住在一起,她和培训班的老师一起,不仅要强化训练他们基本功,辅导他们学习文化课,还要照顾他们的吃喝拉撒,对小演员们就像待自己的孩子一样。 教学上,池山因材施教,对学生循循善诱,循序渐进,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逐步提高。培训的5年期间中,还请来了不少市里的老师任教,小演员们得到了快速的提高,演出了不少的川戏。为让小演员们有很多的舞台实践,还多次参加省市调演,均得到好评和多次荣获一等奖或团体总分第一。她经常教导学生:要真诚做人,真情演戏,戏里戏外清清白白。当年池山教过的小演员们,八、九十年代都成了綦江主要力量和顶梁柱,有的还走上了领导岗位,如彭欣綦调重庆市川剧院任副院长,黎斗担任綦江区地方文化促进中心主任等等,他们延续着川剧艺术的精髓和精神。
04川戏人生无怨无悔
如今池山家里还保存着厚厚一叠红色证书和几大本相册,这些证书是池山在省市获得艺术奖励和先进(优秀)工作者证书,这些证书和相册里的老照片一样,记录着池山的人生足迹和艺术生涯。 “回忆自己几十年的川戏生涯,我心里常常涌起一种幸福的自豪感,我从一个农村姑娘成为一名川剧演员,还担任过川剧团的副团长,我的每一次进步都是党培养的。” “我常和爱人坐在阳台上回忆往事,当年我们剧团下乡演出经常不在家,爱人一个人又工作又照顾孩子,真是不容易。”池山说,现在她唯一内疚的是对孩子,当年她经常下乡演出,对儿子照顾和教育很少,导致后来儿子没考上大学。 两年前,为适应时代的发展,原綦江县川剧团改组成了綦江区地方文化促进中心。现在年过花甲的池山,仍然在为地方文化促进中心发展把脉支招。“我很乐意把自己学到的东西传授给热爱戏剧艺术的人,更希望我们的川剧艺术再创辉煌”。
池山在成都市参加西南地区戏剧导演训练班学习,演出《巴山秀才》后,与老师同事合影。
前排中:戏剧名家-教授李紫贵,前排右女为池山。后排右为魏明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