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炉山赏杜鹃
(癸巳年初夏)
五一游香炉山,欲观杜鹃盛况。惜时令稍差,杜鹃皆含苞,未曾绽放。虽偶有破萼者,亦零零星星不成气势。未免稍有遗憾。为表不虚此行,日前勉强凑足七律一首,以志纪念。
破雾寻花盼好音,
牟阳城外碧森森。
云中挥动春姑手,
枝上托出望帝心。
泣血千年惊后世,
贵民万代作金箴。
子鹃唤醒群芳艳,
姹紫嫣红众所钦。
附:相关资料四则
(一)杜鹃鸟与杜鹃花
《太平御览》援引《蜀王本纪》说,古时候有个男人名杜宇,从天上下凡来到朱提(今四川宜宾附近),与一个叫作“利”的从水里诞生的女子相爱,并凭借才华在郫(今四川郫县)建立都城(今人称“杜鹃城”),传授农耕技术,大力发展种植业,令蜀国变得强盛起来,由此成为当地最有名的贤君之一,后人称之为“望帝”。后不幸国亡身死,魂化为鸟,哀啼不止,口中流血。
因此杜鹃啼血就是为了一份情深意重么?要不,一到春夏时分,那杜鹃怎会彻夜啼鸣,如歌如吟,如泣如诉,而至啼血染红了那杜鹃花?要不,自古以来的诗词提及杜鹃鸟,都是一番生死哀怨一番深情苦意?于是,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里托了杜鹃寄愁心:“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白居易在《琵琶行》里只闻“杜鹃啼血猿哀鸣”;秦观在《踏莎行》里叹夕阳西下:“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辛弃疾在《定风波》里看那“百紫千红过了春”,却是“杜鹃声苦不堪闻”;贺铸在《忆秦娥》里更是凄凄断肠痛述那杜鹃啼血:“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还有,李商隐在《锦瑟》里写到: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于是曹雪芹便在《红楼梦》里让“杜鹃”化成了黛玉那忠心耿耿的知己贴身丫鬟“紫鹃”,“沧海”变作黛玉之父林如海,“珠有泪”则是以泪还情的“绛珠仙子”林黛玉本人。是鹃泣莺啼皆为姑娘吧,林姑娘的际遇实在堪怜堪忧。于是,紫鹃为了自己的林姑娘要泣血相伴备受煎熬。曹先生在《红楼梦》里,怜惜了林姑娘,也怜惜了自己。不若归去,不若归去,何再忍受林姑娘也要啼血消魂?何再忍受曹先生也要啼血《红楼梦》断了文章?好一个杜鹃啼血,声声唤归!
如此写来,有些悲凉之意了。
而事实上,杜鹃鸟俗称布谷,也叫子归、子鹃,是提醒人们勤劳耕耘的益鸟。师旷在《禽经》里说:“杜鹃出蜀中,春暮即鸣,田家候之,以兴农事。”只是因为杜鹃口腔上皮和舌部都为红色,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凑巧杜鹃高歌之时,正是杜鹃花盛开之际,人们见杜鹃花那样鲜红,便把这种颜色说成是杜鹃啼的血。
杜鹃花是美丽的,红艳艳地满山遍野煞是热情灿烂。于是,这杜鹃花也叫做映山红、满山红、红踯躅等。总觉得这杜鹃花啊,就若那乡间女子在阳光下晒红了脸儿,淳朴地在笑,没有做作,也没有城里女子装扮后的娇柔和妩媚。宋杨万里说:“何须名苑看春风,一路山花不负侬。日日锦江呈锦栏,清溪倒照映山红。”是啊,当一份春天被移进了富人家的院落,或被刻意成了人为景致,我们才发现,真正的春天是在那路旁、山间、溪边,在那乡间女子红扑扑的笑脸上。
(二)杜鹃啼血
“杜鹃啼血”这个典故,说的是古时候蜀国的帝王杜宇,客死他乡之后,魂魄化为杜鹃,叫声凄厉,很像“不如归去”,常啼至流血。这个典故常被用来形容思乡心愿难偿。李白有诗句:“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又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李商隐也有诗句:“庄生晓梦迷蝴喋,望帝春心托杜鹃。”秦观的词句:“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幕。”文天祥的诗句:“从今别却江南日,化作啼鹃带血归。”这些名句都引用了“杜鹃啼血”的典故。
另外也有个更加复杂的故事——
很早很早以前,位于四川的蜀国有个国王,叫做望帝。望帝是个人人爱戴的好皇帝。他爱百姓也爱生产,经常带领四川人开垦荒地,种植五谷。辛苦了许多年,把蜀国建成为丰衣足食、锦绣一般的天府之国。
有一年,在湖北的荆州地方,有一个井里的大鳖成了精灵,幻成了人形。可是,他刚从井里来到人间便不知何故死了。奇怪的是,那死尸在哪里,哪里的河水就会向西流。于是,鳖精的尸体就随着西流水,从荆水沿着长江直往上浮,浮过了三峡,浮过了巴泸,最后到了岷江。当鳖精浮到岷山山下的时候,他突然活了过来,他便跑去朝拜望帝,自称叫做“鳖灵”。说来也巧,鳖灵正碰见望帝愁眉不展,嗟呼长叹,便忙问为什么如此惆怅。望帝见到鳖灵,非常喜欢他的聪明和诚恳,便告诉了他缘故。
原来,有一大群被蜀人烧山开荒赶走的龙蛇鬼怪,不愿离开天府之国的宝地,更不情愿看到蜀人把自己的家园建成乐园,他们便使了妖术,把现在川西原来一带的大石,都运到夔峡、巫峡一带的山谷里,堆成崇山峻岭,砌成龙穴鬼窝,天天在那里兴风作浪,将万流归海的大水挡住了。结果,水流越来越大,水位越来越高,将老百姓的房屋、作物甚至生命,埋葬在无情的洪水里面。大片大片的梯田和平地,人们生活的地方,变成了又黑暗又污秽的海底。这种百姓遭殃受罪的情景已经很长时间了,可是谁也没有办法,望帝因而茶不思、饭不香,心中难受。
鳖灵听后,便对望帝说:“我有治水的本领,我也不怕什么龙蛇鬼怪,凭着我们的才智一定能战胜邪恶。”望帝大喜过望,便拜他做了丞相,令他去巫山除鬼怪,开河放水救民。
鳖灵领了圣旨,带了许多有本领的兵马和工匠,顺流来到巫山所在,和龙蛇斗了六天六夜,才把那些凶恶顽劣的龙蛇捉住,关在了滟澦堆下的上牢关里。接着,他又带领人们和鬼怪拼斗了九天九夜,才把那些邪恶狡猾的鬼怪捉住,关在了巫山峡的鬼门关里。然后,鳖灵着手把巫山一带的乱石高山,凿成了夔峡、巫峡、西陵陕等弯曲峡谷,终于将汇积在蜀国的滔天洪水,顺着七百里长的河道,引向东海去了。蜀国又成了人民康乐、物产丰饶的天府之国。
望帝是个爱才的国王,他见鳖灵为人民立了如此大的功劳,才能又高于自己,便选了一个好日子,举行了隆重的仪式,将王位让给了鳖灵,他自己隐居到西山去了。
鳖灵做了国王,便是“丛帝”。他领导蜀人兴修水利,开垦田地,做了许多利国利民的大好事,百姓过着快乐的生活,望帝也在西山过着清心寡欲的日子。
可是,后来情况慢慢起了变化。丛帝有点居功自傲,变得独断专行,不大倾听臣民的意见,不大体恤老百姓的生活了。人们为此愁起来啦。
消息传到西山,望帝老王非常着急,常常食不好寝不安,半夜三更还在房里踱来踱去,想着劝导丛帝的办法。最后,他还是决定亲自走一趟,进宫去劝导丛帝。于是,第二天早晨,他便从西山动身进城去访丛帝。
这个消息很快就被老百姓知道了,大家都诚心诚意地期望丛帝能悔过反省,便一大群一大群地跟在望帝老王的后面,进宫请愿,结果,便连成了很长很长的一支队伍。
这一来,反而把事情弄僵了。丛帝远远地看见这种气势,心里起了疑惑,认为是老王要向他收回王位,带着老百姓来推翻他的。丛帝心中慌了,便急忙下令紧闭城门,不得让老王和那些老百姓进城。
望帝老王无法进城,他靠着城门痛哭了一阵,也只好无奈地回西山了。可是,望帝老王觉得自己有责任去帮助丛帝清醒过来,治理好天下,他一定要想办法进城去。他又想呀想呀,终于想到只有变成一只会飞的鸟儿,才能飞进城门,飞进宫中,飞到高树枝头,把爱民安天下的道理亲自告诉丛帝。于是,他便化为一只会飞会叫的杜鹃鸟了。
那杜鹃扑打着双翅飞呀飞,从西山飞进了城里,又飞进了高高宫墙的里面,飞到了皇帝御花园的楠木树上,高声叫着:“民贵呀!民贵呀!”
那丛帝原来也是个清明的皇帝,也是个受到四川百姓当成神仙祭祀的国王。他听了杜鹃的劝告,明白了老王的善意,知道多疑了,心中很是愧疚,以后,便更加体恤民情,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好皇帝。
可是,望帝已经变成了杜鹃鸟,他无法再变回原形了,而且,他也下定决心要劝诫以后的君王要爱民。于是,他化为的杜鹃鸟总是昼夜不停地对千百年来的帝王叫道:“民贵呀!民贵呀!”但是,以后的帝王没有几个听他的话,所以,他苦苦地叫,叫出了血,把嘴巴染红了,还是不甘心,仍然在苦口婆心地叫着“民贵”!
后代的人都为杜鹃的这种努力不息的精神所感动,所以,世世代代的四川人,都很郑重地传下了“不打杜鹃”的规矩,以示敬意。
(据有关资料:丛帝,是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是中华民族公认的人文始祖之一,也称神农氏、赤帝、烈山氏。其执政时间大概早于黄帝,所以《史记》说:“轩辕之时,神农氏衰。”《帝王世纪》说:“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蟜氏女,名女登;为少典妇,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生丛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得王,故号丛帝。初都陈,又徒鲁。又曰魁隗氏、连山氏、列山氏。”
《杜鹃啼血》中的丛帝应是另外一人。因四川有望丛祠,就是纪念望帝和丛帝的祠宇,位于成都市西北郫县县城西南部,距成都市区23公里。丛帝陵墓位于望丛祠内,与望帝陵墓相邻。资料说,从帝,名鳖灵,善治水,逐杜宇王蜀,建立开明王朝。开明王朝初定都广都(今成都市双流县),后迁徙到成都(今成都市)。历十二世,亡于秦。或说鳖灵在治水上立下汗马功劳,杜宇十分感谢,便自愿把王位禅让给鳖灵,鳖灵受了禅让,号称开明帝,又叫丛帝。)
(三)杜鹃(郭沫若)
杜鹃,敝同乡的魂,在文学上所占的地位,恐怕任何鸟都比不上。
我们一提起杜鹃,心头眼底便好像有说不尽的诗意。
它本身不用说,已经是望帝的化身了。有时又被认为薄命的佳人,忧国的志士;声是满腹乡思,血是遍山踯躅;可怜,哀惋,纯洁,至诚……在人们的心目中成为了爱的象征。这爱的象征似乎已经成为了民族的感情。
而且,这种感情还超越了民族的范围,东方诸国大都受到了感染。例如日本,杜鹃在文学上所占的地位,并不亚于中国。
然而,这实在是名实不符的一个最大的例证。
杜鹃是一种灰黑色的鸟,毛羽并不美,它的习性专横而残忍。
杜鹃是不营巢的,也不孵卵哺雏。到了生殖季节,产卵在莺巢中,让莺替它孵卵哺雏。雏鹃比雏莺大,到将长成时,甚且比母莺还大。鹃雏孵化出来之后,每将莺雏挤出巢外,任它啼饥号寒而死,它自己独霸着母莺的哺育。莺受鹃欺而不自知,辛辛苦苦地哺育着比自己还大的鹃雏;真是一件令人不平、令人流泪的情景。
想到了这些实际,便觉得杜鹃这种鸟大可以作为欺世盗名者的标本了。然而,杜鹃不能任其咎。杜鹃就只是杜鹃,它并不曾要求人把它认为佳人、志士。
人的智慧和莺也相差不远,全凭主观意象而不顾实际,这样的例证多的是。
因此,过去和现在都有无数的人面杜鹃被人哺育着。将来会怎样呢?莺虽然不能解答这个问题,人是应该解答而且能够解答的。
(四)牟阳故城
牟阳故城因为有大量的牟姓人家在此居住而叫牟家坝,古时候把山南水北的地理位置称作“阳”,所以后来改为牟阳城,是北上中原,南下巴蜀的重要驿站,也是经米仓山北上南下的必经之路。这里地势险要,群山相连,植被丰富,土地肥沃,是各朝各代兵家的必争之地。据历史记载,牟阳城兴于商夏,鼎盛汉代,在盛汉时期已发展到烟炉3000,2000余人,兴私垫7所,屠场7个,10余酿酒作坊,30余家客栈,是一座不小的边城。相传周武王伐纣。班巴师于此,西汉之初萧何追回韩信,汉王刘帮启用韩信隐藏于此秘密练兵,最后夺得天下。东汉末年汉王张鲁在此囤积军粮,练兵抗曹。三国时期,魏王张郃与蜀将张飞在此交战50余日。为了北伐中原,诸葛亮在这里大筑城池,操练兵马。白莲教义军也在此招兵买马,奋起抗清,血染米仓。可惜,这么一座经历太多历史风雨的名城,在民国初年被毁掉,留下一片瓦砾(也有说,1935年红军奉命北上抗日以后,被土匪纵火烧毁)。现在只能看到当年操练兵马的帅台遗迹。
1964年在这里出土了一套宋代银盏,属国家一级文物。1978年又在这里出土了大量的古代兵器、铜器。在对面的坝子里还残留着古代衙门和城墙遗迹,在山顶上还有许多土战壕和回形马车道的痕迹。
牟阳故城已经列入文化遗址保护,其意义在于:对再现三国文化、秦汉文化,研究历史发展,发展旅游事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致富群众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