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3372|评论: 2

创业:苦一些也愿意

[复制链接]

感谢有您!

发表于 2007-12-27 09: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提起养鸡人张朝容和她丈夫陈书明,丹棱县张场镇锁江村的乡亲们都会竖起大拇指:那可是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张朝容,一位朴实的农村妇女,留着两根粗黑的麻花辫子,显得十分干练;陈书明,一位退伍军人,身上仍然保留着吃苦耐劳的军人本色。十年前夫妻俩和所有农村人一样,整天东山日头背到西山,日子还是紧巴巴。十多年来,夫妻俩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鸡苗代养的领军人物。

  陈书明:夫妇领军鸡苗代养

  张延东 本报记者 吴艳红

  11月2日,丹棱县张场镇锁江村的凤凰养殖场代养的第一批1.6万只鸡苗从成都正大公司运来了。10多名工人正忙着下车、装栏;2名技术人员正在给鸡苗消毒、打预防针。笔者见到该养殖场业主张朝容和她丈夫陈书明时,夫妻俩正忙着搬运鸡苗。

  养鸡是一件平常事,在该县农村谁家没有几只鸡呀,养鸡场也有很多,但是能把鸡养得这么好的,以“公司+农户”的模式实现鸡苗代养,张朝容夫妻俩却是第一人。

  务农悟出思路

  发展养殖受挫大

  早在十多年前,张朝容夫妻俩就和养鸡结下了不解之缘。一直在家务农的夫妻俩迫于生计,利用农闲时间先后到过广州、北京、云南等地打工,但从来都没想过会在养殖业上发展,可随着市场需求不断上升及经济意识逐步转变,夫妻俩壮着胆子养起了土鸡。

  从最初几十只一直发展到几百只,张朝容夫妻俩把所有的积蓄和精力都放在了土鸡的饲养上。“最初养土鸡,只想找点零花钱,可市场行情好,效益高,发展规模一年比一年大。”张朝容说。

  “由于养殖业风险大,可变因素多,1998年,受市场行情的冲击,土鸡价格从每公斤16元多跌到8元多,一下跌入了低谷。”正得意于自己养殖小有成就的张朝容夫妻俩,无奈地将自己的土鸡低价出售,眼巴巴地看着银子化成水,夫妻俩失去了养鸡的信心。

  养猪、养鸭、养鹅……后来,张朝容夫妻俩也尝试过养殖别的,可无论养什么就亏什么,几年下来夫妻俩辛辛苦苦攒下的积蓄几乎全部耗尽。

  打工萌发雄心

  联合养鸡优势大

  在多年的养殖中,张朝容夫妻俩一直没有找到适合自己发家致富的当家项目。2000年底,夫妻双双决定到北京打工。机缘巧合,张朝容进入了某鸡苗代养场打工,当一名饲养员,干起了曾经让她失利过的老本行;丈夫也来到这家代养场业主开的另一家建材公司打工。夫妻俩就此踏上了人生道路上的一个转折点。

  经过几年打工学习,张朝容逐渐熟悉了养鸡技术,更重要的是她了解、认识了鸡苗代养这种“公司+农户”的新模式:由公司出鸡苗、饲料、技术、药品,农户出场地和负责饲养;出栏后由公司回收,再返回代养费。良好的模式激发了夫妻俩再次回乡养鸡的念头。2003年,夫妻俩回到了锁江村(原菜湾村),雄心勃勃地想投资兴建一个万只鸡场。

  “要建万只鸡场?”张朝容夫妻俩预算了一下:基础设施建设就要投入50万元左右。而他们的积蓄离这个预算相差太远,可夫妻俩对养鸡已经有了必胜的把握,从此便锁定了这个目标开始奋斗。

  通过几年的努力,夫妻俩攒下了一些积蓄,2007年,在张场镇党委、政府帮助和支持下,夫妻俩通过亲戚的牵线搭桥,与成都正大公司取得联系,并成功达成了鸡苗代养的协议。

  回来后,夫妻俩开始筹集资金,通过银行贷款、亲戚朋友的支持和自己积攒的资金共50多万元,终于建起了一座占地5亩多,存栏能力3万只,年出栏能力10万只的标准化养鸡场。目前鸡苗、饲料和技术人员已经到位,预计年底前能出栏第一批鸡。

  企农抱团发展

  示范带动潜力大

  从朴实的农民起家到经营养鸡场,一对平凡的夫妻终于尝到了成功的滋味。面对张朝容夫妻俩的变化,许多村民都投来了敬佩的目光。夫妻俩的养鸡场落成后,引起了周边乡镇村社许多村民的关注,纷纷赶来参观学习,了解这种以“公司+农户”实现鸡苗代养发展的模式。

  “通过‘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不仅解决了农户资金和技术的问题,更解决了农户承担市场风险的问题,实现了公司与农户双赢的局面。”张朝容仔细讲述了自己对于“公司+农户”养殖效益的认识。她说,现在虽然自己在养殖上有所成就,但更希望带动更多的农户参与到这种发展模式中。

  “我对以后的生活充满了信心!”谈到下一步的打算,张朝容夫妻俩笑容满面,说以后还要继续养下去,不断扩大规模,以“滚雪球”方式,梯级发展,稳步前进,并积极帮助其他想发展的农户走上以“公司+农户”的模式,实现畜禽代养的发展道路。

  养了10多年的鸭子,品尝过创业中的诸多艰辛,创业能人李常华在丹棱县张场镇可谓名头不小。近日,记者走访了李常华,感受到这个朴实汉子如火般的创业热情……

  李常华:白手起家的“鸭司令”

  本报记者 涂志佳

  白手起家

  拉起大伙养鸭

  今年48岁的李常华,是土生土长的丹棱县张场镇河湾村人。由于家庭贫困,李常华早早地就从学校回到了家,开始了自己打拼的农村生活。日子虽然艰苦,但是李常华靠着自己的勤奋和踏实,很快在村子里展现出吃苦耐劳的品质。

  靠着前些年的打拼,李常华渐渐有了一笔积累,有了本钱,他决定自己闯一番事业。迈出了决心的这一步,可是该选择哪一个行业呢?李常华对此犯了难。通过反复的比较,李常华发现,养殖种鸭在丹棱并不成气候,但是丹棱本地的丘陵气候却很适宜于种鸭养殖,此外种鸭养殖还有一大好处就是一次性投入的成本不是很高,应该是一门很有潜力的行业。于是,在1996年底,李常华开始了自己的种鸭养殖,这一干就是10多年。

  在刚刚开始养殖种鸭的时候,李常华可谓小心翼翼。这源于他一方面要熟悉种鸭的习性,另一方面又要改变自己以往的生产方式。由于种鸭一般在清晨4多钟下蛋、喂养,李常华每天不到4点就必须起来,赶到鸭场里把新下的蛋拿好,同时给鸭子喂饲料。随着规模的扩大,现在李常华一般要从清晨4点忙到早上8点多,才能把整套事情忙完。

  在河湾村里,李常华是第一个养种鸭的人,看着李常华风风火火地干起来,一些村民冲着李常华敢想敢干的劲头,开始慢慢地加入了养殖种鸭的行列,1999年就有3、4个同组的村民跟着李常华干起种鸭养殖来。

  尝到甜头

  要走一条规模之路

  付出就有回报,通过几年的努力,李常华的种鸭养殖渐渐地走上了正轨。曾经的小打小闹也被上规模的养殖场所代替,体现在数量上,他养殖的种鸭也从几十只到了现在一批近5千只的规模。

  2002年,李常华为了扩大养殖规模,一次性投入8万元,专门搭建了7个水泥大棚来安放新引进的种鸭。不到两年时间,李常华便收回了先期投入的成本。

  “规模养殖就是比散打好,走上了规模化的道路,根本不愁销路”,李常华开心地说起这些年的养殖心得。

  尝到了甜头,李常华的干劲更加足了。2007年,他借着市场供不应求的机会,再次筹资10万余元修起了种鸭孵化房,一下子就买了8台机器、1台锅炉,专门用于孵化鸭苗,这一下就解决

  45岁的邓忠友,平时话不多,却是丹棱县杨场镇的风云人物。过去,他走出去闯天下;现在,他又回乡创业。如今,他在丹棱县杨场镇经营着一家固定投资额达500多万的纸箱厂,为家乡的瓷砖产业链建设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

  邓忠友:致富不忘乡里人

  本报记者 古良驹

  筹资创业

  1983年高中毕业后,邓忠友多方筹集资金1000元开办了村里第一个商店,既方便群众,又为积累创业资金,这一干就是10多年。他先后当过村里的团支部书记、民兵连长、治保主任,在生意上则是尽力帮助乡里乡亲,有困难的群众赊了肥料、种子,无力偿还的,他总是免除他们的债务。至今,邓忠友的账上还挂着当年上千元的债权,这在当年,可是一笔巨款。

  由于群众不富裕,人口数量有限,商店生意每况愈下,此时,他便萌生了带领乡亲奔小康的念头。

  外出务工

  1996年春节刚过,他便组织本地农民及亲戚朋友10余人,集体外出到广东谋求出路。由于勤奋、老实,很快就找到了工作。他开始到工地做零杂工,不久后就被提为项目负责人,承包基建工程。在短短三年时间里,他积累了一定的资金,通过闯荡天下,邓忠友比乡亲们早一些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在那三年,收获更多的是经验。”邓忠友告诉记者。

  在获得一定资金后,当年的想法便不断撞击着他的头脑,他要奋起,用自己的智慧和经验,带领家乡人一起走上致富的道路。他将这一想法向生意伙伴们说起,大家都非常惊讶,说家乡条件那样差,你回去创业又搞些啥子项目?你奋斗创业到今天,每年可以不用操多少心思就顺利赚到十多万元,何乐而不为呢?邓忠友多次向伙伴们做工作后,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回家乡再次创业。

  回乡创业

  1999年,他回到了阔别三年的家乡,开始谋划如何创业带领群众致富。2000年正值杨场镇招商引资大办陶瓷厂的高峰,四处充满了创业的热情。站在一片片陶瓷厂工地间的邓忠友却高兴不起来,投资一个瓷砖厂,没有上百万的资金运转不了。苦闷中,邓忠友发现,在瓷砖厂的建设热潮中,本地却没有一家生产产品包装的企业,而一家能与陶瓷厂配套的纸箱厂,总投入不超过50万。于是,邓忠友立即拿出打工挣得的20万元,再多方筹资,共筹集了50多万元,解决了资金问题。

  钱到位了,村里的干部帮着联系了场地、电力供应,并在精神上鼓励了他,2000年6月份,邓忠友的纸箱厂终于开业了。

  之后,他在经营过程中,勤学好问,加强经营管理,维护产品质量。慢慢的,他从供应1、2个陶瓷厂,发展到了供应5个陶瓷厂。7年间,他没有把挣得的资金花在小富即安式的享受上,而是又先后投入资金300万元,更新制造设备,新增土地建房,如今,他的企业已经拥有固定资产500多万元,年产值千万元,年利润近百万元,利税20多万元。

  致富惠民

  邓忠友在赚钱的同时,也没有忘记当年闯荡天下的初衷。当企业刚刚建立起来,挣到第一笔钱的时候,他便将部分盈利投入到镇上的公益事业。当企业蒸蒸日上的时候,他又不断的吸收乡亲们到自己的工厂里做工。

  后来,由于设备升级,自动化提高,厂里不需要太多职工,邓忠友就又在自己厂区里办了一个塑料回收成粒厂,这是一个需要大量劳动力的产业,厂子办起来,邓忠友又招了几十名工人。

  “我们农闲的时候来做工,农忙的时候就回去忙农活,来去自由,按件计酬,地里的活路没丢下,厂里每月还有几百元的收入,比起单纯在家忙活大春小春,一年增加收入7000多元。另外,比起在瓷砖厂上班的家乡人,没有三班倒,自由得多。”在厂里做工的李大娘告诉记者。

  目前企业已就地吸收劳动力80人,按工作性质的不同,人均月收入在500-700元之间。当地群众说,过去农民在外务工挣的钱全都花在了路费上,而且工钱也得不到保障。如今在自己的家门口就能打工挣到钱,真是太好了!

  “致富怎么能够忘了乡里乡亲的呢?”邓忠友坚定地说。

  回忆起往昔,邓忠友唏嘘不已,从2000年建厂开始的头5年,每年过年的时候,邓忠友都只揣着几百元过节,因为他总是要在货款还没有全部收到的情况下,咬牙把工人的工资全支付完。

  “最困难的时候我们都撑过来了,现在政府对我们这些创业者提供了很多优惠条件,我们没有理由干得不好,我们要带领更多的乡亲脱贫致富!”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08-4-27 14:17 | 显示全部楼层
[em01][em01]

发表于 2008-5-2 10:53 | 显示全部楼层

"通过几年的努力,夫妻俩攒下了一些积蓄,2007年,在张场镇党委、政府帮助和支持下,夫妻俩通过亲戚的牵线搭桥,与成都正大公司取得联系,并成功达成了鸡苗代养的协议"。看来没有这个张场的党委和政府.想来这个鸡也不一定整成哈.与时俱进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色,也是一些媚俗吹鼓手的惯用伎俩.诸如"和谐","富民惠民"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