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链接:
试论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
中国梁祝文化网 罗永麟/文
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是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传统四大故事之一,它流传极广,至今还在全国各地人民(包括少数民族)中间口头讲述,并成为各剧种历久不衰的传统剧目,甚至还流传到国外。这样优美的民间口头故事,可惜现在还拿不出一个大家公认为比较完美的书画作品来(不论是戏剧、小说、故事)。这是一个在民间文艺学上很值得研究的问题;而且,也是民间故事整理者、改编者和再创作者应当重视的问题。本文拟从故事的演变、情节、人物和主题思想之间的关系,初步提出一些看法。
一
故事的演变梁祝故事的演变,比较《牛郎织女》、《白蛇传》都简单些。虽然后来在许多有关梁祝故事的说唱文学中附会了不少和故事无关的情节,但是中心主题仍旧没有起根本的变化。因此,我们在研究梁祝故事的演变时,最好根据历代主要而可靠的材料作分析,不必过于旁征博引,繁琐考证,打乱线索。
关于梁祝故事演变最早的材料,有人说是从《韩凭夫妇》和《华山畿》的故事蜕变而来,也有人不同意。说梁祝故事是从这两个故事演变而来,并非指它们之间的直接继承关系,而只是说这几个故事之间,情节有些类似。最突出的类似之点:就是它们的主人公都能坚贞地为纯洁爱情而死。死后不管是"冢合",或者"合?";,或者"化鸟",其目的都是在于表现他们的精魂不死。又因为这些故事大都产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所以它们之间的情节有些相似,也是不能无因的。明徐树丕在《识小录》中说:"按梁祝事异矣,《金楼子》及《会稽异闻》皆载之。"但是表现存从《永乐大典》辑录的《金楼子》无此记载。徐氏的话虽不能全信,我想他也不会毫无根据,凭空捏造。因此,也可以凭此推测说这是梁祝故事起源于六朝的一个线索。并且,这种推测和当时由于"张皇鬼神,称道灵异"(鲁迅语)的宗教思想,从而产生志怪小说的风气也是不无关系的。鲁迅说:"当时以为幽明虽殊涂,而人鬼乃皆实有,故其叙述异事和记载人间常事,自视固无诚妄之别矣?”;(《中国小说史略》第五篇)中肯地指出了志怪小说产生的社会根源。不过,为慎重起见,梁祝故事最早的文字材料,还是应当从宋张津《四明图经》所引初唐梁载言的《十道四蕃志》算起:
义妇冢,即梁山伯祝英台同葬之地也。在县西十里接待院之后,有庙存焉。旧记谓二人少尝同学,比及三年,而山伯初不知英台之为女也。其朴质如此。按,《十道四蕃志》云"义妇祝英台与梁山伯同冢",即其事也。
这个故事当是在民间流传可能较有情节,可惜梁氏记载太简略,恐怕不是它的本来面目。但到了晚唐张读的《宣室志》,故事情节就发展得更具轮廊了:
英台,上虞祝氏女,伪为男装游学,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肄业,山伯,字处仁。祝先归,二年,山伯访之,方知其为女子,怅然如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马氏子矣。山伯后为贸阝令,病死,葬贸阝城西。祝适马氏,舟过墓所,风涛不能进。问知山伯墓,祝登号恸,地忽自裂陷,祝氏遂并埋焉。晋丞相谢安表奏墓曰义妇冢。(见翟灏《通俗篇》《白仁甫祝英台剧》条所引)
在张氏的记载中已明白指出梁祝故事产生于东晋,好象在民间是实有其事似的。同时,因为梁载言和张读都是唐代人,他们记录的故事,至少早已流传人民口头,才能引起文人注意载之于方志中。何况民间故事必须经过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才能广泛的流传开来。所以梁祝故事联系起《识小录》的线索,其产生时代,是有理由上推至六朝的。
以上所举关于梁祝故事的文字材料,一般都比较简单。现存较早、也较完整的,倒要算从今天看来思想较为落后的宋李茂诚的《义忠王庙记》。虽然作者篡改了故事,偷运了许多封建礼教思想于故事中。但是,我们根据它还可以探索出梁祝故事的本来面目。现为读者能窥全貌,特录如下:
神讳处仁,字山伯,姓梁氏,会稽人也。神母梦日贯怀,孕十二月,时东晋穆帝永和壬子三月一日,分瑞而生。幼聪慧有奇,长就学,笃好坟典。尝从名师过钱塘,道逢一子,容止端伟,负笈担簦。渡航相与坐而问曰:"子为谁?"曰:"姓祝名贞字信斋。"曰:"奚自?"曰:"上虞之乡。"曰:"奚适?"曰:"师氏在迩。"从容与之讨论旨奥,怡然相得。神乃曰:"家山相连,予不敏,攀鱼附翼,望不为异。"于是乐然同往。肄业三年,祝思亲而先返。后二年,山伯亦归省。之上虞,访信斋,举无知者。一叟笑曰:"我知之矣,善属文者,其祝氏九娘英台乎?"踵门引见,诗酒而别。山伯怅然,始知其为女子也。退而慕其清白,告父母求姻,奈何已许鄮城廊头马氏,勿克。神喟然叹曰:"生当封侯、死当庙食,区区何足论也。"后简文帝举贤良,郡以神应召,诏为贸阝令。婴疾铁瘳,属侍人曰:"贸阝西清道源九陇墟为葬之地也。"瞑目而殂。宁康癸酉八月十六日辰时也。郡人不日为之茔焉。又明年乙亥,暮春丙子,祝适马氏,乘流西来,波涛勃兴,舟航萦回莫进。骇问篙师。指曰:"无他,乃山伯梁令之新冢,得非怪欤?"英台遂临冢奠,哀恸,地裂而埋璧焉。从者惊引其裙,风裂若云飞,至董溪西屿而坠之。马氏言官开椁,巨蛇护冢,不果。郡以事异闻于朝,丞相谢安奏请封"义妇冢",勒石江左。至安帝丁酉秋,孙恩寇会稽,及贸阝,妖党弃碑于江。太尉刘裕讨之,神乃梦裕以助,夜果烽燧荧煌,兵甲隐见,贼遁入海。裕嘉奏闻,帝以神助显雄,褒封"义忠神圣王",令有司立庙焉。越有梁王祠,西屿有前后二黄裙会稽庙。民间凡旱涝疫疠,商旅不测,祷之辄应。宋大观元年季春,诏集《九域图志》及《十道四蕃志》,事实可考。夫记者,纪也,以纪其传不朽云尔。为之词曰:生同师道,人正其伦。死同窀穸,天合其姻。神功于国,膏泽于民。谥文谥忠,以祀以,名辉不朽,日新又新。(见清闻性道《鄞县志》)
这篇庙记浓厚的落后封建思想突出地表现在男尊女卑方面,如"慕其清白","生当封侯,死当庙?”。并且作者还有意识地加入迷信成分:如"巨蛇护冢","祷应","显灵"之类的灵异情节;换言之,作者不是出于反动统治阶级的本性,有意歪曲人民的愿望,诬蔑农民起义,就是无中生有。这是传统民间故事中常有的精华和糟粕鱼目混珠的现象,也是我们要批判继承民间故事的原因所在。不过,从李茂诚的记载中,虽然主题思想被他大大歪曲,但也幸而赖他较早地保存了完整的故事情节,和透露了以英台为主的中心思想(如谢安奏封"义妇冢",勒石在前,而刘裕奏封义忠王,立庙在后等)。这些情节和现在流传于民间的口头梁祝故事,基本上差不多。从而可以推测现在流传民间的梁祝故事,也可能是受这篇《庙记》的影响。在这里,又产生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故事在唐代梁载言、张读时还没有歪曲,而到宋代李茂诚就会插手利用来宣传封建礼教呢?这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在唐时梁祝故事虽具雏型,在民间流传得不够广泛,还没有被文人垂青,有意识地去加以篡改利用。兼以唐代传奇风行,社会风气较开朗,文人又"作意好奇"(胡应麟语),承六朝志怪遗风,"施之藻绘,扩其波澜"(鲁迅语),乐于采异闻以寄笔端,所以文人记录民间传说没有什么道学气。另一方面,因为李茂诚是宋徽宗时人,处于南北宋交替时期,当时民族矛盾尖锐,金人压镜,国运日危。而为了巩固统治和维系人心的空疏,理学已渐得势,一般文人都以维护封建统治和礼教为己任,尤其象李茂诚这样一个地方官吏(宋大观中知明州事),当然更无例外。何况当时"江南之俗……信鬼神,好淫祀"(张津:《四明图经》卷一)。老百姓为民间传说的英雄人物建庙立碑,地方官要借此插手利用,附会其辞,用以宣传封建礼教,维护封建统治,也在情理之中。因此,李茂诚也就不借用"显灵"助统治者镇压农民起义的情节,来颠倒黑白,麻痹人民的反抗意识了。
梁祝故事发展到此,它本身的情节,已说明故事到这时已发展成型,虽然还没有"化蝶"的结尾,但是已成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故事。也就是说,如果梁祝故事的发展要分阶段的话,那末,自东晋到唐末,可以算为故事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同时也应当注意,由于封建文人插手利用梁祝故事,借以宣传封建礼教,故事的情节和主题,从这时起也由单线发展而分为两根线索加以发展。李茂诚的《义忠王庙记》就表现了故事发展的这个转折点。
从此以后,反映封建统治思想的梁祝故事就以《义忠王庙记》为代表。人民群众则根据他们的意愿,仍旧在口头丰富和发展着故事情节。他们和《义忠王庙记》以梁山伯为主不同,故事的中心人物多数以祝英台为主。这种主次的区别,从表面看来,有时好象是以地区为中心的。比如说,相传梁山伯是宁波人,宁波人就以梁山伯为主;相传祝英台是宜兴人,宜兴人就以祝英台为主。但实际不然,因为梁祝故事,除宁波、宜兴两地之外,安徽、山东、甘肃、河北、四川等地(包括少数民族)都有这个故事流传民间,并且还虚构其坟墓和读书处以证明故事产生其地的真实性。这一方面说明故事流传的广泛,一方面也说明结合地方情况在不断地继续发展。因此如果仅以地区为中心,就不足以说明故事的演变。但从现在各地流传民间的梁祝故事来看,以祝英台为主角的一根线索还是占绝对多数。这说明梁祝故事中的人物,人民虽然不讨厌梁山伯,但是却更喜欢祝英台。就连词牌(越调)也称《祝英台近》,而不言梁山伯,可见英台给人印象之深。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反抗封建婚姻的故事,与其用男人为主角,不如用女子为主角,更富于反抗性,更具有教育意义。不过,遗憾的是,反映人民思想感情而以祝英台为主的较完整的文字记录,一直到明代冯梦龙在《古今小说•李秀卿义结黄贞女》的入话中才有记载。而正式在地方志中为英台立传的,要算清(道光)邵金彪的《祝英台小传》。可是,如果和庙记的情节比较起来,再证以冯梦龙的记载,显系和庙记产生于同一时期。至于"显灵"之说,可能是受庙记的影响。但是小传故事既以英台为主,由于情节相似,出发点不同,所以它的主题和庙记判然有别。现为证明梁祝故事另一条线索的发展情况,也录小传全文如下:
祝英台,小字九娘,上虞富家女。生无兄弟,才貌双绝。父母欲为择偶,英台曰:"儿当出外游学,得贤士事之耳。"因易男装,改称九官。遇会稽梁山伯亦游学,遂与偕至善权山之碧鲜岩,筑庵读书,同居同宿,三年而梁不知祝为女子。临别梁,约曰:"某月日可相访,将告父母,以妹妻君。"实则以身许之也。梁自以家贫,羞涩畏行,遂至愆期。父母以英台字马氏子。后梁为贸阝令,过祝家询九官,家僮曰:"吾家但有九娘,无九官也。"梁惊悟,以同学之谊乞一见。英台罗扇遮面出,侧身一揖而已。梁悔念成疾卒遗书(亦作言)葬清道山下。明年,英台将归马氏,命舟子迂道过其处。至则风涛大作,舟遂停泊。英台乃造墓前(亦墓字前有梁字),失声恸哭,地忽开裂,坠入茔中。绣裾绮襦,化蝶飞去。丞相谢安闻其事于朝,请封为义妇冢。此东晋永和时事也。齐和帝时,梁复显灵异,助战有功,有司为立庙于鄞,合祀梁祝。其读书宅称碧鲜庵,齐建元间,改为善权寺。今寺后有石刻,大书"祝英台读书处"。寺前里许,村名祝陵。山中杜鹃花发时,辄有大蝶双飞不散,俗传是两人之精魂。今称大彩蝶尚谓"祝英台"云。(见清光绪吴景穑:《宜兴荆溪县新志》)
这篇小传的情节,较庙记就更接近我们现在流行的梁祝故事(戏曲)情节。虽然记述人也有意冲淡矛盾,如"愆期","英台罗扇遮面出,侧身一揖而已"。但也增加了"父母欲为择偶"和"以妹妻君"等重要情节,我们现在的梁祝故事改编者,大都以这篇小说为蓝本,参考民间说唱材料而编写。也就是说,梁祝故事的本来面目,也赖这篇小传更详细地保存下来。虽然"化蝶"的情节,在宋代薛季宣的诗中已有"蝶舞凝山魄,花开想玉颜"之句,但到这时才结合地方环境,有机地组成生动的结尾,从而充分表现了梁祝反抗封建礼教的精神不死。可是问题又来了,为什么庙记在宋朝就有了,而小传直到清代才完成?答案是清楚的,仍旧可能是由于历代封建文人重男轻女的偏见推迟了把它用文字写定。不过,偏见,到底是偏见,人民的理想毕竟是理想。因为人民群众的创作,总是以反映不同时代的人民生活和精神面貌为原则,他们从劳动人民的立场出发,总是同情被压迫者,相信自己的力量,歌颂自己理想中的英雄人物。梁祝故事既然产生于东晋,当时由于士族制度,门第相等才能互通婚姻。青年男女在这种严格的阶级对立情况下,纵然有缘相识,互相倾慕,但是由于门弟、身份等的关系,婚姻不由自主,不知酿成了多少悲剧。梁祝之不能成婚,恐怕由于传说中说梁山伯出身寒门,因家贫,推延婚聘之期,直等到后来作了县令,才至祝庄访友,是一个主要原因。当时有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之说。如梁时,王源嫁女给富家满氏,沈约就上表弹劾,说王源污辱士流,莫此为甚,并骂满氏"非我族类"。梁祝故事不正是这种封建门弟关系的反映吗?过去梁祝故事的文字记录材料在反映六朝这样一个时代背景方面,是不够具体的(可能在民间口头流传上较具体些)。直到明清戏曲、唱本和民歌,最后到小传出来,才逐渐明确地表现了这种历史背景。也可以说故事发展到这里(指文字材料而言),才全部道出了它产生的社会经济根源。梁祝故事也才真正得以形成(按情节的形成应如前面所说,可上推到宋代,和庙记同时)。所以,从现有的材料而论,梁祝故事的完全形成,是宋代到清末,这也就是故事发展的第二个阶段。
至于自清末到现在,可以称为第三个阶段。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几十年的艰苦革命战斗,推翻三座大山,中国人民已获得解放,完全站起来了,人民的思想觉悟已普遍提高,因而对梁祝故事的看法,起了根本的改变。就是说自清末到解放前,梁祝故事的戏曲和唱本,虽然在发展过程中,更多了一些男女平等的民主思想,但基本情节和小传还没有多大出入(投胎、还魂之类的迷信、宿命思想,不在此例)。所以在这里不详述了。不过,解放后,由于党对戏曲艺术采取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戏曲面目焕然一新,原为戏曲保留节目的梁祝故事,自然也有新的发展。现在新改编的京、川、越几个剧种的梁祝戏就代表了故事的这个发展。而越剧的故事情节,基本上可以作为这一个阶段的代表:
古时,上虞祝员外的女儿祝英台,想往杭城访师求学,……祝员外拒绝了女儿的请求。祝英台求学心切,伪装卖卜者,对祝员外说:"按卦而断,还是让令爱出门的好。"祝父见女乔装男儿,一无破绽,为了不忍使她失望,勉强应允。
祝英台女扮男装,远去杭州求学。途中,邂逅会稽书生梁山伯,在草桥结金兰。从此,两人同窗共读,形影不离。同学三年,梁山伯不知祝英台是个女子。
祝父思女,催归甚急。英台临行,托师母为媒,决与梁山伯偕老终身。不料归家后,为其父强许婚太守之子马文才;待梁山伯赶到祝家求婚时,美满姻缘,已成泡影。梁山伯悲恸欲绝,归后病亡。英台闻山伯噩耗,誓以身殉,而马家迎亲花轿已临门前。
祝英台被迫出嫁时,绕道去梁山伯墓前祭奠,在祝英台哀恸感应下,风雨雷电大作,坟墓爆裂,祝英台纵身跃入。梁山伯与祝英台双双化作蝴蝶,在人间蹁跹飞舞。(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前记)
二
故事的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民间故事的特色,在于它的单纯、朴素和富有幻想。而民间故事的刚健清新也表现在这些地方。现在我们研究梁祝故事的情节,目的在更好地理解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不论什么故事,它的情节安排都是为了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服务的。从上面故事的主要演变加以观察,以小传为主,再结合民间还在流行的一般说唱材料(越剧改动之处除外),它的基本情节次序可归纳为这样:
"避婚•求学草桥结拜(或柳荫结拜)、"书馆谈心"、"十八相送"、"思兄"、"劝婚•骂媒"、"楼台会"(或"祝庄访友")、"闻耗"、"吊孝哭灵"、"逼嫁"、"祭坟•化蝶"。
从这样一系列情节的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出人民群众在创造这个故事的时候,是颇具匠心的。首先他们用"避婚"、"求学"、"草桥结拜"、"书馆谈心"塑造了祝英台追求自由生活和反对封建婚姻的英勇性格,表现她如何和梁山伯从认识并建立深厚的友谊,而且,突出地表现了英台化装出外求学,主要是为了避免父母为她"择偶"这一点。这说明故事一开头,就揭露了封建包办婚姻在家庭父女之间所造成的矛盾。经过了一场巧妙而激烈的斗争,在英台答应"七尺红绫"等类条件以后,才获得自由跨过封建礼教的大门--闺阃,象一个初出笼的鸟儿似的,振翅飞翔,暂时达到了求学的愿望。
第二,用十八相送来反映梁山伯不谙世情的敦厚朴质的性格,并通过"相送"进一步表现了梁祝二人的感情。再通过"思兄"说明英台对山伯的深情缱绻,从而替"劝婚•骂媒"的揭露封建婚姻"父母之命,媒约之言"的罪恶活动打下基础。这样一来,也就更加突出了英台的刚烈性格和爱情的主动和坚贞。同时因为有"劝婚•骂媒"的情节,也替全剧高潮"楼台会"制造了更加尖锐的矛盾。而山伯的"自以家贫,羞涩畏行,遂至愆期"(小传)的情节,也才更具有思想意义。换句话说,通过"家贫"、"愆期"的情节,才比较明显地反映了六朝时代门弟森严的社会历史背景。从而暴露了封建制度和封建婚姻的残酷和可恨。
第三,用"楼台会"(或"祝庄访友")构成全剧的高潮。因为梁祝二人在楼台相会的时候,故事的的各种矛盾:父女之间的矛盾、马家与祝家之间的矛盾、梁祝之间的矛盾都集中起来而达到顶点。而一切矛盾,到这时都需要有一个解决:一方面祝英台虽然性格坚强,具有追求婚姻自主的愿望和奋斗精神,但到底还是抵抗不了封建礼教的迫害,终于不得不屈服;另一方面,梁祝之间的纯洁真挚的爱情,到此也应当有一个明确的交代。民间作者创造"楼台会"这个断肠的会晤情节,用梁祝的正面冲突来解决矛盾,是经过一番深思熟虑的。
第四,用"闻耗"、"吊孝哭灵"来进一步表现梁祝之间深厚的爱情。一则以死相殉,惊心动魄;一则破俗吊孝,正气凛然。再加以和"逼嫁"相对比,更足以显出示梁祝二人品质的崇高。因为通过"殉情"和"吊孝"的情节,一方面既暴露了封建婚姻制度的冷酷无情;一方面也表现了人民群众对梁祝二人的同情和敬仰。因为悲剧的故事,总是要表现生活中最为严肃的斗争,常以死亡来加强斗争的严肃性,借以引起观众(或听众)的怜悯与恐惧的感情,从而使郁闷的感情获得健康的渲泄。这是梁祝故事感人至深,余味无穷,符合悲剧原理的地方,也是梁祝故事适宜于改编为戏剧的原因所在。
最后,故事巧妙地采用"逼嫁"来形成欲擒先纵的形势,故事情节发展到此,读者一定要问,既然英台对山伯的爱情那么纯洁和坚贞,而在"哭灵"痛述衷情之后,却自愿嫁给马家,好象于情理有所不合。但是,故事设此疑局,造成悬念,意味更加隽永,不仅加强了英台和马家斗争的复杂性和曲折性,而且为"化蝶"的场面也制造了凄美动人的神话色彩。因为当时在封建社会无法取得的婚姻自主,通过"化蝶"的幻境,充分表现了人民群众对于幸福生活的向往和愿望。同时,通过这两个情节的处理,既表现了英台对婚姻问题的反抗和勇敢,也表现了马家和祝父的专横和狼狈。
以上的情节发展,用五个段落来加以分析,俨然象一个五幕剧似的。这种安排,不但便于改编为戏剧,而且也更能显示故事社会矛盾的所在。因为民间故事为了讲述方便,一般不作静止的心理描写。描写人物形象也只从情节(动作)加以表现。民间故事比较富于戏剧性的地方,也在于它的情节具有冲突性。在梁祝故事中人物形象其所以这样鲜明、饱满,也完全是由于在情节冲突的过程形成的。
根据上面的情节发展,我们可以看出梁祝两人的形象,虽然在封建婚姻制度和宗法礼教的压迫下,都具有反抗精神,但是因为性别不同,阶级出身不同,时间地点不同,在反抗性的程度上,也就不完全一样。因为封建社会到底是一个男权社会,女人所遭受的压迫,千百倍于男子。所谓压力越大,反抗性就越强,这从梁祝两人的性格发展中也得到具体表现。人民群众在创造梁山伯的形象时,非常重视这一点。他们把梁山伯创造成为一个不懂世故,敦厚多情,书生气较浓的人物,因为他虽然一方面受封建礼教的压迫较轻,但另一方面受封建礼教思想的毒害却不能说不严重。正由于这样,所以他的性格表现出来是敦厚而稍嫌拘泥,深情而显得软弱,在"草桥结拜"、"书馆谈心"、"十八相送"、"楼台会"一系列情节中,都非常生动有趣的表现了这些特点,和英台相比,他缺乏对婚姻自主的主动性,所以当婚姻绝望以后,他只能消极的以死殉情。
但是人民群众在创造祝英台这个人物时就完全不同了。我看多少总受了一些同时代的木兰故事的影响。她不仅要求婚姻自主,而且,还具有不惜冲破一切封建思想桎梏的勇气。虽然在她的嘴里,并没有说出,也不必要说出男女平等的话来,但是她的形象却表现了这种思想。(这种思想在唱本中表现得较显著,如四川唱本《柳荫记》祝英台后来造反与朝廷对抗即是好例。)就是说人民(尤其妇女)在塑造祝英台这个人物时,通过"避婚•求学"、"草桥结拜"、"书馆谈心"、"吊孝哭灵"、"祭坟"等情节,替封建社会受压迫的妇女,大大的吐了一口怨气。他们在这些情节中特别强调她的机智、大胆、热情、坚贞、不顾习俗的一面;同时,又通过"思兄"、"楼台会"、"闻耗"、"逼嫁"等情节来表现她闺阁名媛的娇羞和纯洁的一面。所以当她女扮男装时,既能机智地掩盖破绽,而山伯殉情后她也敢于破俗吊孝和素服祭坟。在封建社会中只有一个能打破闺阃界限的大胆而知书的女性,才能有如此作为。因为有这种英勇的大胆行为,所以才为封建礼教压迫下的千百万妇女所崇敬和爱戴。由此可见,梁祝两人的性格,由于女性坚强,男性软弱,两相对比,所以特别显得鲜明,也更加突出地表现了英台反抗封建婚姻的思想意义。
从上面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简单分析中,已充分展示了梁祝故事的主题思想:反对封建礼教、包办婚姻制度,歌颂坚贞不屈的纯洁爱情,用以表达封建社会青年男女追求婚姻自主的愿望与理想。既有现实主义精神,又闪耀着积极浪漫主义的光彩。梁祝故事其所以为人民群众常听不厌;改编为戏曲时,也常看不厌,就由于这个主题思想反映了封建社会中最普遍的,而且是千百万青年男女最关心的婚姻问题。但使人不易理解的,这个反映封建地主阶层生活、产生于这一阶层的故事,为什么反而由劳动人民从一个简单的志怪故事,发展成为一个反抗封建婚姻和礼教的传说?这是因为这个故事的人物性格背叛了他们本阶级的利益,起了本质的变化,而在故事发展过程中又多少渗入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在民间口头讲述中更突出),这种感情特别表现在不自私、纯洁友爱和彻底反对封建礼教精神方面。正因为这样,这个故事才为劳动人民所喜爱。不过,梁祝故事的深刻性,还不止这样,它同时还表现在另一方面:就是人民群众在塑造梁祝二人的形象时,也没有忽视他们的阶级出身,和他们所受的封建思想教育的影响,所以他们又不得不向封建礼教屈服。民间创作家在故事中对这点也表现了一种惋惜的心情。而故事的缠绵悱恻,也和这个鲜明的主题思想有密切的内在联系。梁祝故事意味深长的地方,除了以上所谈,还表现在一点上:象这样一个反映青年男女的先进思想和落后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的时代悲剧,听了(或看了)以后,不仅不使人感到心灰意冷,反面能激发人们克服困难和追求幸福的勇气和信心。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梁祝故事具有民间乐观悲剧(亦称悲喜剧)的特点的缘故,而这个特点自然和民间文学永远与悲观主义绝缘的因素是分不开的。如果说中国民间悲剧有此特点,这也是来自民间悲剧性的故事。而中西悲剧是否有相异之处,从这里也可以看得出来。如象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虽然结果也是两家仇人,因为一对青年男女的惨死而消除仇恨,好象也很乐观,但是,该剧观后,悲伤之情,一时难去于怀,终不免过于感伤。而我们由梁祝故事改编的各种戏曲,由于以"化蝶"作结尾,不仅观后,使人悲悼之余,心情舒畅,而且还充满对幸福生活的无限向往。换言之,即是从梁祝两人可惊的合葬,反而引起了化蝶双飞,人间天上的诗意浓厚的幻境。这是中国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也是梁祝故事主题具有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使人感觉丰富多彩的根本原因所在。
三
故事的艺术特点梁祝故事的艺术特点,在前面分析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时已附带谈了一些,现为避免重复,只简单谈以下几点:
第一,梁祝故事正面塑造了中国封建社会闺阁妇女的反抗形象。故事一开头就展开了尖锐的矛盾--"避婚•求学",从这里就表现出祝英台强烈的个性和反抗性。接着中途和梁山伯相遇,一见倾心,草桥结拜(或柳荫结拜),也是从正面来描写祝英台蔑视礼教。后来在"书馆谈?”中,同处同宿三年,而能纯洁无瑕,两无猜忌,更是一种异想出奇的大胆创造。这种纯洁的行为,不要说在封建社会,就是在现在也是令人难以想象的,所以祝英台这个人物,如果同文人创作中的人物:崔莺莺、林黛玉加以比较,就可以明显看出,英台对爱情态度较莺莺为纯洁,较黛玉更为勇敢坚强。推究其原因,即由于文人创作多半包含着士大夫本身所具有的那种对男女关系的不健康看法。而民间创作,如梁祝故事这样一个最初可能产生于士大夫阶层的故事,一旦流传民间,如前所说,起了本质的变化,经过劳动人民的艺术加工,祝英台的性格,就由一个纯粹的闺阁小组,逐渐具有劳动人民对婚姻问题的看法和理想。因而,祝英台的性格才能这样纯洁、崇高和智慧,而且勇敢坚决,不象《西厢记》中的莺莺那样"自见了张生",就"神魂荡漾",不免显得轻佻;也不象《红楼梦》中的林黛玉那样悒郁抱恨而死,不敢和封建礼教作正面斗争。
第二,具有丰富的神话色彩。梁祝故事是一个民间传说。传说虽然是神话的发展,但传说和神话仍有区别。因为传说是历史的,往往和某种场合和真实人物发生关系。即使是虚构的人物,也要赋予它以姓名和出身、籍贯,如梁祝故事即其例子。就因为这个缘故,一般传说也从而失掉了神话那种驰骋自如的幻想。而奇怪的是,梁祝故事却恰恰具有这种神话色彩的幻想,这不仅表现在化蝶的结尾,把难于解决的矛盾加以幻境的解决,使故事结局富于诗情画意,达到抒情和叙事(浪漫和写实)相结合的描写方法的极致;而且在表现人物性格的英雄气概和为人风度上也具有神话人物那种恬静肃穆,充满战斗理想的精神。使理想的神明和现实的人物相结合,使人在纯洁和崇高中感到豪迈和庄严,在剧烈的斗争中感到潇洒和自在。一句话,梁祝故事是运用神话色彩创造了身心健康而品质高的人物。同时,因为梁祝二人都具有神话人物的因素,所以当最后"化蝶"的时候,才不显得结构勉强,而是非常自然。
第三,善于陪衬人物来补充主人公性格的不足。因为梁祝二人都出身于地主阶级,终不免多少受封建思想和礼教的影响和制约,他们满怀奔放的思想感情,由于身份关系,有些太露骨的反封建思想和甜蜜的爱情就不便于从他们嘴里说出,民间创作家为此就特别创造了四九("事久"的谐音)和银("人"的谐音)心两个人物代为说出来。如旧川剧和很多口头讲述人在"草桥结拜"、"书馆谈心"、"十八相送"、"楼台会"等情节中,都充分利用了这种从旁衬托的表现方法。这种表现方法在文人作品如《红楼梦》中,曹雪芹也曾采用晴雯来衬托黛玉,不过,由于用意太显,反不如梁祝故事运用得这样不著痕迹。
第四,利用民歌的抒情、比喻和重复手法表达人物的丰富而又单纯的感情。民间故事虽然一般不作静止的心理描写。但是,通过人物的行动和对话来描写丰富而又单纯的感情,不仅能加强人物的真实性,而且能增添故事的风趣。梁祝故事就充分利用了民歌代替对话的方法。即使从故事改编为戏曲时,一般也保持了这个特点。如越剧"十八相送"(其他剧种亦然)一场的唱词:
英过了一山又一山,
山行行到了凤凰山,
英凤凰山上般般有,
山缺少鲜花好牡丹。
英梁兄若是爱牡丹,与我一同把家还,
我家有枝好牡丹,梁兄要攀也不难。
山你家牡丹虽然好,路远迢迢怎来攀。……
英前面还有一口井,不知井水有多深?
山井水深浅不关情,还是赶路最要紧。
英你看井底两个影,一男一女笑盈盈。
山愚兄堂堂男子汉,你不该将我比女人!
这段对话是用对歌的形式,大量用诙谐的比喻来描写英台暗示自己对山伯的爱情和以终身相许的愿望。这样一方面表现了女子的自尊心,也一方面表现了英台的机智和才华。再加以对话随着眼前景物发生变化,使得情景交融,人物形象也更显得生动多姿。这种手法和唱词形式,都直接取自民间唱本。(民间口头讲述人常常在讲述过程中用有韵的唱词代替对话,这是一般民间故事常采用的手法)。有的民间唱本除了用对歌形式,还喜欢用十想、十叹、十送、十劝、十哭等重复、递进的手法,畅叙人物的胸怀,加强故事的荡气回肠的作用。而这种形式很早就影响了梁祝戏曲,如明代传奇"访友"一折,就采用了这种民歌手法。我们在前面说梁祝故事经过劳动人民创作性的发展,那末,在采取民歌代替对话方面,恐怕也是艺术加工过程中很大的一个特点。
总起来说,梁祝故事所以能流行民间千余年,而且越来越丰富,这自然和人民群众不断的加工分不开的。这种加工表现在情节的构造上,能在平凡中显得不平凡;在人物塑造上,能使梁祝两人平易近人而又显得纯洁崇高,生动饱满;在主题思想上,既能鲜明地提出反对封建婚姻制度的主张;又具有广泛的反抗一切封建礼教的意义。所以故事讲述起来,才显得那样智慧而风趣,乐观而含有辛辣的讽刺,悲伤而不令人肠断;换言之,就是故事叙事而不板滞,抒情而不浮泛,热情而有节制,愤怒而不粗暴,失败而具有成功的希望,表现了中国人民群众的美学理想和远大抱负。不过,梁祝故事虽有这些优点,但到底是产生于封建社会,人物的性格和思想感情与封建礼教思想不能不发生关系,受其影响,因而英台对封建婚姻和礼教的反抗,最后仍不得不表示屈服,酿成悲剧性的结局,这是和她的阶级出身、时代局限性分不开的。今天我们根据"古为今用"的原则,批判继承这份遗产的时候,只有用历史唯物主义发展的观点,发扬其民主性的精华,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才能辨别故事的优劣所在而加以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