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5.19 成都日报 孟蔚红/文
http://s8.sinaimg.cn/mw690/51e2e18cgde39b56f5367&690
主持人语
17岁学川剧,26载潜心修道,王超的艺术道路走得艰难,但纯朴踏实的本性让他对所爱始终不离不弃,拜师蓝光临、晓艇等老艺术家,成为川剧小生行当代重要的传承人;和陈巧茹、孙普协、王玉梅等同辈艺术家合作默契精彩,成为川剧院无可争议的当家小生。此番摘“梅”是王超厚积薄发的结果,更是再次出发的起点。
本期嘉宾
王超,川剧小生行当代重要的传承人,第26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1987年从射洪县仁和中学考入四川省川剧学校表演专业,1991年毕业到成都市川剧院工作至今。拜师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蓝光临,并受到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晓艇和王世泽、李家敏、邱荣琛等老师悉心指教。
采访手记
(2013年5月19日 成都市川剧院)
时间回到5月10日晚,锦江剧场王超折子戏专场人潮涌动,剧场外一票难求,戏票已被炒到翻倍,剧场内济济一堂,有的观众甚至坐在了过道上,座无虚席的热烈场面让剧场内充满了一种既紧张又兴奋的气氛。开场不久,王超的第一腔放出去,川剧艺术评论家唐思敏就探过身来悄声告诉我:今天王超的嗓子没问题,演出应该不得扯拐。
果然,那天王超状态超好,无论演唱、表演,成熟、自如、稳定,有着驾驭舞台的从容和自信,完美地完成了《装盒盘宫》《逼侄赴科》《越王回国》三个不同人物的塑造。演出结束,就连王超的老师、一向以对戏挑剔著称的蓝光临都兴奋地拍着桌子说:满意,非常满意。
后来王超告诉我,他自己也觉得那天的专场很有状态,他笑称自己是竞赛型选手,越是重要的演出,会越发投入和专注;当然之前的充分准备是让他如此自信的基础。这样的准备,说短也短,半年的筹备、集中排练,甚至每天跑步锻炼储备体能,等等。说长也长,从王超凭着一个金嗓子破格录取到艺校学习的那一天起,他的每一天、每一年似乎都在为此刻的光彩绽放储蓄能量。
回想这26年,周遭世事如走马灯般变幻,王超也难免被裹挟得跌跌撞撞,川剧这条路,走得着实艰难。好在,王超一直在前行。走到今天,有人说王超是水到渠成,他更觉得自己是厚积薄发。这分厚里,有得意、失意,顺境、坎坷,酸甜、苦辣,让王超足以坦然面对压力和挑战。
约到采访王超时,他已毫无意外地摘得了第26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在剧院那间小小的办公室,坐在我对面的王超侃侃而谈。我认识他时他还是一个20出头的毛头小伙子,甚至还是一个青涩无比的孩子,而现在,岁月已在他曾经俊秀的脸上扑上了一层薄霜,这倒给他添上了一分成熟的魅力。唐思敏说,王超最大的特色就是实在,无论艺术上还是做人,都非常踏实,这在演艺界很难做到,搞不好就会变成人油子,戏油子,但王超不是。观众和时间是最考验人的地方,做人要经得起想,做艺要经得起看,整体要经得起品,这很难,王超也做到了。唐思敏说,王超应了一句做人的老话:守份,最终守到了自己的一份。
荣誉来得有些晚,可这时的王超能把这份沉甸甸的礼物稳稳地接住,他更懂得感恩,更懂得珍惜,这一朵迟开的梅花,正恰逢其时。
对话
三折戏 摘下一朵梅
记:这次选择折子戏夺梅,是什么样的考虑?
王:大戏很难有第一男主角的,很多专家建议我还是拿折子戏,折子戏说好演也好演,好演是因为平时都在演,很熟,不好演是全部压力都在你一个人身上,对体力、心理都是很大的考验。折子戏选戏也很重要,我这次选的戏很多专家都看过我老师演过的版本,他们有比较,这对我也是一个挑战。我想,既要考虑展示自身的特点,同时要看出你这个演员塑造人物角色的能力和各种形象。选的三个戏,第一个《装盒盘宫》,唱、做、表演都比较重,是环环相扣情节紧凑的戏。第二就选一个能代表川剧小生的戏,因为没有文小生就不能代表川剧,所以选了晓艇老师的《逼侄赴科》,这个戏以做为主,表演诙谐,能让观众看第一个戏的紧张情绪在这里得到放松。第三个戏《越王回国》是个激情戏,群众角色多,表演上讲口多,考演员讲功,讲完后唱,表演也多,很累心。所以三个戏是文生带内心表演、到纯文生、到武生,这样就能较全面地展示川剧小生的特色了。
记:这三个戏的选择算不算自己给自己出了一道难题?
王:应该是,比如《逼侄赴科》我以前没演过,是在准备参赛时才正式碰的,这个戏演起来相对轻松,人物内心不是很有深度,算耍耍戏,但演好也不容易,潘必正这个人物带点小花脸,为啥晓艇老师演得好?因为他学过丑角,带到小生表演里,所以很生动。我演正剧较多,演这个角色还是有挑战。以前经常看这出戏,也在心里琢磨,一直也很想从晓艇老师手里把这个戏学下来,所以这次上手不困难,晓艇老师也很高兴。但有晓艇老师的模子摆在那儿,不敢谈超越,能演到老师的好多分之一就算成功了。这个剧目也丰富了自己的表演风格,多塑造了一个形象,也很开心。
记:《装盒盘宫》是哪个老师传授的?
王:这个戏蓝老师和晓艇老师都演过,风格不同,我吸收了两位老师各自的特点,结合自己的特色和对人物的理解,有了现在这样的呈现。前半部分有晓艇老师那种春风得意的表演风格,后半部吸收蓝老师的多一些。
记:最累应该是《越王回国》。
王:是,这是推高潮的戏,可这时人的精力、嗓子都到了比较疲惫的时候,而且群众演员很多,大家都非常认真,这种团队精神让我非常感动。这出戏蓝老师上世纪60年代在北京演过,之后40多年没演过,现在我是唯一把它学到手的,讲、唱都要有力度,虽然很累,有时自己都能感觉血往上涌,但很过瘾。不过我还没达到老师那个境界,还要慢慢积累。
故事
川剧小生行,传承责任重
半路出家
王超把他获得梅花奖看做艺术上的又一个起点,而在他的艺术经历里,还有一个对于他而言非常重要的起点,就是出演《刘氏四娘》。
王超学戏,常常被认为是半路出家。17岁那年,正在射洪读高二的王超遇到省川剧学校招生,外表俊秀、嗓音洪亮的王超让招考老师眼前一亮,尤其是校长赵培镛,认为王超是“可造之才”。于是已超过年龄上限16岁招生条件的王超被破格录取,特招进了省川校已开课三年的一个七年制川剧班,成为一名插班生。
说实话,虽然带着一腔向往来到大城市,又可以发挥自己唱歌的特长,但在讲究童子功的戏曲界,17岁才开始学戏的王超感受到的更多是尴尬。要像几岁的小孩那样操练基本功,还要补前面三年的课程,痛苦可想而知。王超硬生生把这些苦都吃了下来,毕业时已是班上的佼佼者。
1991年王超以优异成绩进了成都市川剧院。但因为种种原因,到剧院差不多有一年时间没有戏演,而学戏的同伴纷纷开始转行,有的甚至南下深圳。王超也接到深圳一家演艺公司的合同,但同时剧院也通知他参加《刘氏四娘》的排练演出,他演刘氏四娘的儿子傅萝卜。无法抉择的王超找到当时的团长张开国,张团长说,你自己要把握好,去还是留下会是你人生的一个转折点。王超思前想后,觉得还是喜欢川剧,而且为此付出了那么多,就这么放弃了实在心有不甘。于是,他留了下来。
《刘氏四娘》这个戏让20出头的王超排得很痛苦。幸好有刘芸、王树基等老师耐心引导,才慢慢进入状态。后来这个戏到北京等地演出,得了不少奖,王超扮演的傅萝卜也得到专家关注,戏剧评论家蒋健明、刘乃崇专门写文章评价他“半路出家,潜心修道”,这对年轻的王超来讲,都是莫大的鼓舞和信心。
回过头来,对于王超而言,出演《刘氏四娘》最重要的,不是收获的这些赞誉,而是通过演这出戏,留了下来。所以王超将这出戏,视为自己川剧艺术经历的一个出发点,只是他那时没想到,从这个出发点到下一个出发点,会经历那么多的坎坷。
26载修道
《刘四氏娘》演出后接下来的几年,王超陷入深深的迷茫,整个剧院有两三年几乎没有演出,生计都成了问题。这时王超还有机会转行,但他知道,一旦离开就不可能再回来了,他咬牙坚持着,为了生存,他甚至开过出租,这个工作能养家,又没离开成都,剧院有什么事可以随时回来。
这次王超的坚持并不盲目,随着经历的丰富,视野的开阔,他坚信:过一二十年后,川剧艺术绝对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现在人心躁动,等生活好起来,大家心静下来,肯定会意识到传统艺术的重要性。所以,在最困难的时候,王超也没有停止对艺术的追求,这段时期,他在艺术上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拜了名师——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蓝光临。还是学生时代,王超就经常到锦江剧场看蓝光临的演出,老师的《肖方杀船》《活捉三郎》等拿手好戏让王超如痴如醉。
唐思敏说,王超拜师,不仅是他个人艺术上的一件大事,也让曾荣华—蓝光临—王超,川剧小生这条“艺术传承线”在成都市川剧院得到了延展。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也是川剧艺术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这次王超在夺梅专场上演出的《越王回国》就得自蓝光临的真传,蓝光临刻画人物的深刻和充满激情的表演对王超影响非常大。王超说,学戏时,老师只是讲戏都能把他讲得热血沸腾。
王超有些遗憾,年轻时没把老师的戏多学几个下来,得了梅花奖,更有紧迫感了,现在剧院在他这一辈有陈巧茹、蔡少波、孙普协、王玉梅等名家,但往下就有点断层。因此他们这一代有承上启下的责任,从小生行来说,蓝光临、晓艇等老师都快八十了,趁着自己精力还可以,要抓紧把老师的东西继承下来,上舞台磨炼,拼打,实践,然后再慢慢传给学生。
任重道远
王超还有一个幸运就是进入成都市川剧院这一历史悠久、名家荟萃的艺术团体。在这里,他得到了潜移默化的艺术熏陶,并且有了和陈巧茹、孙普协、王玉梅等川剧当代最优秀的名家合作的机会。因为和陈巧茹、孙普协在《金莲调叔》《阖宫欢庆》《欲海狂潮》《红梅记》等多台戏的合作,更有了川剧演出“金三角”的美誉。上一届王超在王玉梅的夺梅大戏《燕燕》中饰演李维德,今年玉梅助演王超的专场《装盒盘宫》一折,两人还联袂主演了大型谍战川剧《黎明十二桥》、现代戏《岁岁重阳》,他和玉梅可谓川剧舞台的一对“黄金搭档”。
温暖的团体,默契的搭档,对一个演员来说,已经称得上幸福。王超心存感激又无比珍惜。王超在前辈的教诲、同辈的引领下,再加上自己的努力,不知不觉中,站在了川剧舞台一线演员的行列。现在王超能够演出二十出折子戏,在十出左右的大戏里担任主要角色,是川剧界他们这一代里当之无愧的第一小生。唐思敏说,从纵向横向来说,王超刚好在这个交叉点上,从曾荣华到蓝光临,能有王超这么全面的传承人,可以说是可遇不可求。
蓝光临对爱徒也充满期望,他说,成了名家,还要上一个台阶,达到一定的境界,才能成为一个专家。对此,王超也非常清醒,如果再年轻一些时候得到梅花奖,他会觉得是狂喜,而现在,他更多地感受到的是一种责任,现在拿了梅花奖,在信心得到增强的同时也给自己提了更高的要求。他说,今后演出,观众看你的标准眼光都不一样了,要更加认真地对待演出。
唐思敏说,王超有个很大的优点,心目中有观众,正因为这样观众心里才有他。王超说,有些演员不善于跟观众交流,我喜欢,因为他是真心地喜欢你的戏。专场那天满座爆棚的场景,也是王超观众缘好的证明。
现在川剧的生存发展环境已有很大改善,无论是市上颁发的川剧八条政策,还是剧院的工作氛围,尤其是雷音院长来了后,特别尊重支持艺术家的创作,这让大家有了很好的搞业务的环境。王超说,以前是没事做,现在是忙都忙不过来。王超相信自己能在川剧方面做出更多的事情,给观众演更多的戏。现在他把儿子王裕仁也送到学校学川剧,有着很好条件的王裕仁已小有成绩,王超专场他串场演出《放裴》,很受欢迎。王超笑着说,他自己很喜欢,我也希望后继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