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老表来四川:蓬安周子古镇里留下一座富丽堂皇的万寿宫
蓬安周子古镇里的万寿宫
蓬安万寿宫坐落于周子古镇坡形古街下面,又称江西会馆。据史料记载:19世纪末,蓬安周子镇水码头吸引了众多的江西商人来此建房设店。古时候,江西人善于经商,众多的江西商人如过江之鲫,不断地深入中原、巴蜀以及江南和边陲等地,苦心经营,通过经商而发家致富。
19世纪末,德国地质学家利希霍芬来中国游历、考察时,在雄伟史诗般的余音中,仍察觉到江西人与相邻的几个省的人明显不同,江西人几乎没有军事倾向,但江西人却在小商业方面有很高的天分和偏爱,掌握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大部分小商业。以成都为例,经过明末清初惨烈的兵患之后,成都鼎盛一时的出版业濒于灭绝。可清政府的“移民填川”诏令发布后,来自江西的书商就在成都学台衙门附近的学道街、卧龙桥、青石桥一带开设了大量的书铺。这些满脸书卷气的商人从江浙一带运来大量的刻版和书籍,使荒凉的成都开始闻到久违的书香味道。据统计,时至清末,由江西人开办的印刷出版行在成都就有50多家,其中最著名的是由周达三开办的“志古堂”。江西人精明的经商头脑可见一斑。清朝中后期,江西人在四川的生意不再局限于成都了,他们把商业触角伸向了四川的其他地方,位于嘉陵江中游川东北的四川蓬安自然也不例外。
其时,蓬安舟口镇已成为嘉陵江流域物资集散中心之一。这里商船云集,桅樯林立,先后有10多个省的行商巨贾、能工巧匠,纷纷来此投资兴业。精明的江西人也喜欢上了这个地方,不少江西商人到此建房设店,粮食、棉花、食盐、布匹、煤炭、竹木、茶叶等各种物资汇集此地。据了解,流布四方的江西商人,只要完成了一定的原始积累,就会建造万寿宫。无论大富还是“小康”,江西商人都忘不了赣人的晋代圣人、“忠孝神仙”许真君,都得像在故土一般奉祀他老人家。
据了解,位于蓬安周子古镇境内的万寿宫大约兴建于清乾隆中叶至同治年间。从相关资料上,我们找到了江西会馆昔日的辉煌:会馆为四合楼式建筑,坐北向南,建筑面积3000余平方米,有一进一殿,内分门庭、正殿、后殿三部分。院庭门前,竖立约高7米的石雕牌坊,上有浮雕蟠龙和宫廷人物故事,每组人物,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庭院内红柱黄瓦,古朴雅致。中为正殿,是主体建筑,高约8.5米。《蓬安县志》这样描述:那时的会馆除会期办会、春秋祭祀外,还协助所在场镇襄办四时庆典活动,如元宵、春台会、春祈会、秋报会等。可惜,到了民国防区制时期,会馆则被军阀们卖掉充当军饷,多被改作学校、仓库或他用,其活动渐衰。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时,门楼、戏台、正殿、二层回殿均毁于一旦,只留下了改成普通民居的一层回殿。江西会馆将开设娱乐性项目由于万寿宫在古镇保留的几条街区中,是地势最开阔、面积最大的活动空间。
如今的蓬安万寿宫于2010年12月28日在原址上复建,距嘉陵江畔第一楼蓬安财神楼200余米,四合楼式建筑,坐北向南,建筑面积达2000余平方米,内设正殿,左右庑殿,后殿三部分,面向戏楼有三门,三门正墙高7米余,宽27米余,大三门外墙壁正上方刻有“万寿宫”三字,上刻有浮雕蟠龙、福禄寿禧等字以及和宫廷人物故事,每组人物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庭院内红柱黄瓦,古朴雅致。隔街相望设甬壁,壁上雕刻有九龙捧圣图案,造型生动精美。重建后的万寿宫更显古韵盎然、富丽堂皇,高大巍峨的山门,厚实坚固的山墙,体现吉祥喜庆的中国传统元素的福禄寿禧等精美雕刻装饰赫然醒目,气势恢弘,正殿前有宽敞平坦的院坝,两旁建有廊房,雕梁画栋,大气而不失精美,巍峨而不失亲和。走进如今的蓬安万寿宫,令人情不自禁地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唐风宋韵扑面而来,更令游人仿佛瞬间穿越千年风雨沧桑,梦回了煌煌大唐盛世,走进了一幅千年古县司马相如故里蓬安的《清明上河图》。 本帖最后由 山水如画 于 2013-7-17 18:26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