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理:千年积淀孕育现代教育
会理宣 张申亮 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尹华高 文/图
会理,地处金沙江畔,西邻攀枝花,南与云南隔江相望,建县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古朴幽远的明清古巷,古柏掩映的金江书院,无不诉说着这里曾有的灿烂辉煌。1935年,中央红军巧渡金沙江,召开著名的会理会议,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2011年11月,会理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118个、四川省第8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千载名城、百年书院,蜀月滇风的文化交融,孕育了会理教育的现代发展之路,推动着会理从教育大县向教育强县的强势转变。
学校 学生启航的安全港湾
2008年8月30日14时29分,沉寂中的会理大地突然发生剧烈震动。在这场6.1级地震中,全县154所学校受灾,受损校舍11.7万平方米,经济损失2.5亿元。面对灾情,会理变压力为动力,变灾难为机遇,自强自立,打响了一场危难崛起的攻坚战。短短两年间,新建学校84所,校舍17.4万平方米,投入资金2.3亿元。2009年以来,全县校安工程、“十年行动计划”等项目累计建设学校123所,建筑面积19.2万平方米,投入资金3亿元。在大力提高抗震标准,建设坚固校舍的同时,学校美化、绿化、净化和校园文化建设同步规划、同步推进,一所所花园式学校拔地而起。学校,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安全的学习场所,更成为了会理最亮丽的风景线。
在大力建设安全校舍的同时,教育装备也向着现代化大步迈进。近3年来,全县投入2700多万元,配备教学器材10多万件,图书45万册,计算机500余台,电子白板180套;为全县中小学配备了现代远程教育设备,为乡中心校以上学校配备了标准化实验室,为50所农村小学幼儿园配备了幼教设备,建立了27个远程网络教学班,建成118间标准化考场。会理,用“会理速度”,奠定了现代教育的坚实基础。
校园 学生成长的快乐摇篮
为了加强学校管理,会理全面推行“目标化、精细化”管理模式,不断提高教育管理科学化水平。为了让众多的少数民族孩子享受到优质教育,全县大力发展寄宿制学校。2013年,全县已拥有寄宿制学校56所,有寄宿制住校生26462人。各寄宿制学校制定和完善各项常规制度,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课外活动,生活教师和学生同吃同住,手把手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2008年以来,县委、县政府筹措资金812万元,资助寄宿制贫困学生22790人;各社会团体、个人捐资305.5万元,资助特困学生4597人;学校组织师生为20多名家庭特殊困难学生捐赠了40多万元,确保每个孩子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以前放学后,饥肠辘辘,还要爬坡上坎,现在吃了营养午餐,回家的路上有力气了。”位于会理县城最北端的仓田乡中心小学一位彝族学生高兴地写下了这段话。看到孩子们在校园里吃上了免费的营养午餐,家长们竖起大拇指,盛赞党的政策“瓦几瓦”。2012年5月31日,会理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义务教育学校208所、在校学生48520人全部吃上了免费的营养午餐。
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是教育的最终目标。县教育局制定了《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实施意见》、《会理县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会理县教育质量评估奖励方案》,依托会理丰富的文化积淀,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全县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坚持每四年举办一次中小学艺术节,每年举办一次中学生运动会;各学校开齐开足各类艺体课程,创新开展快乐教学、游戏教学,开设了田径、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武术等课外兴趣小组,组织开展体操、跳绳、民族舞等大课间活动。
走进会理,校园处处是学生们欢快矫健的身影,一朵朵艺体之花正在绽放:在历届中小学生艺术节中,全县5个节目获得国家金奖,13个节目获得省一、二、三等奖,部分节目走进了中央电视台,会理城关二小名列全省百所艺术教育特色学校,荣获全国中小学艺术教育先进集体称号;近年来,47名学生在艺术、体育类竞赛和科技创新比赛中获得国家奖项,近400名学生在省、州比赛中获得大奖;会理二中拳击队自成立以来,获得省级金牌64枚,银牌57枚,铜牌59枚,培养国家一级运动员63名,二级运动员123名,连续14次获全省比赛团体第一名,荣获“四川省拳击传统项目示范学校”、“四川省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拳击基地”等称号。
教师 教育发展的不竭动力
2012年7月28日,新建成的会理一中标准化考场接纳了一群特殊的“考生”。来自全县各农村小学的329名教师在这里接受一场特殊的考试。此次考试,将综合教师笔试、教学成绩考核和教学常规考核择优选调44名教师到城关小学任教。
这是会理县首次以考试选调方式从农村小学教师中选拔优秀教师到县城工作。近年来,会理县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推进教育发展、打造教育强县的基础工程,坚持以创新为突破,为全县教育事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在建立公平竞争机制的同时,全面推行教职工聘用制和校长聘任制,坚持每年对学校领导班子工作情况进行量化考核,结合政治思想、师德师风、工作业绩等对教师进行综合考核;对新建中小学领导班子,采用“两推一述”进行公开选拔。面对新建城关学校教师紧缺和大量教师申请调动的压力,面向全县教师公开举行知识考试、能力测试,择优确定调动人选并实行公示、试用,开辟了教师靠能力工作、看成绩调动的新路子。
“全县教师3000多,想调动一下实在太难了。这下好了,县上给了我们公平竞争的机会,我们边远地区的教师调动有希望了。”来自距离县城100多公里的金沙江边工作的罗老师高兴地说。经考核,他以优异的成绩选调到城关实验小学。
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勇于创新、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一直是会理孜孜追求的目标。为大力引进优秀人才从教,会理采用公开招考、大专院校引进、招聘特岗、外地择优聘任等方式,大力引进优秀教师。近五年来,从省内高校签约招聘教师200余人,现场应聘,当场签约。同时,面向社会公开招考中小学教师,择优聘用。近年来,每年补充教师200人左右,大量补充到区、乡学校任教,在保持城乡教师均衡配置的同时,为基层学校不断补充新鲜血液,为教育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012年7月17日,中国青基会第262期希望工程暨第57期香港苗圃行动教师培训班在会理举行,这是会理首次举办国家级教师培训。来自北京、上海、西安等教育发达地区的10余名国内知名专家学者授课,全县195所小学的400余名教师参加培训,其培训规格、单次参训人数均创下会理历史之最。近3年,全县130名校长、28名教导主任、74名骨干教师远赴北京、上海等地参加了国家级培训,省、州、县培训中小学教师达到5333人次。与此同时,教育科研也蓬勃开展起来。至2012年,全县在研课题77个,教师论文参加各级评选获奖631篇,全县形成了“校校有课题、人人搞教研”的喜人局面。
2009年,会理县率先在全州实施了涵盖全县义务教育阶段、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绩效工资,教师待遇有了大幅增长。为激发教师工作动力,会理坚持以德为先、以能为重、以绩服人,在全县大力实施“名师、名校、名校长”的“三名工程”。县委、政府建立了《会理县名优教师评选奖励制度》,每年筹资500万元,用于表彰先进和扶持贫困学生,在全县评选名优教师,实行任期制,享受县政府特殊津贴,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2012年,会理教育阔步迈上新台阶。全县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阶段毛入学率106.7%,基本实现了小学、初中适龄儿童少年“应读尽读”和初中毕业学生全部升入高一级学校就读、职业学校学生全部就业的“双尽双百”目标。
高考本科硬上线397人,实现连续5年递增,连续2年名列全州16县第一。会理县被评为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县、凉山州2011-2012年度唯一一个省教育工作先进县。
2013年,随着《会理县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一2020年)》和《会理县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发布和实施,会理,再次向人们展示出广阔的发展前景。在未来的5-10年,会理将大力实施质量提升、队伍建设、特色发展、人才培训、资源优化和教育信息化建设,不断完善领导管理、投入保障、学习监督、督导评估、扶贫助学机制,切实保障教育投入,探索实施集团化办学,推进教育内涵发展。会理,正承载着千年文化积淀,实现着向现代教育的华丽嬗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