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923|评论: 1

[短篇小说] 飘着麻辣火锅味的川话小说你看了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6-7 13:23 | |阅读模式

扯拐扯回销惊风火扯把把细细……
不久前,成都一书店举办了两场书友会:一场是成都诗人小安的新书《我们这儿是精神病院》发布,另一场的主角是80后作家颜歌,她新出的小说名为《我们家》。两本书,都使用到四川方言写作,四川话里的幽默、夸张,看得读者咯咯直笑。读者爽快了,作者却写得不轻松,如何让这种方言写作成为特色而非障碍?颜歌笑言,担心写着写着就“写飙”了。
本期主打记者段祯
“小说语言的缝隙里和整体气息中都飘荡着麻辣火锅的味道,刺激和兴奋。这是一部‘泼辣辣’的小说。”
——著名学者梁鸿评价《我们家》
“以前很多四川话小说,主要是加一些语气助词,整体的叙述腔调还是普通话。方言写作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表达可能,同时也造成表达限制,但颜歌的这本小说,很轻易地就把这个限制突破了。”
——作家阿来评价《我们家》
“有时候方言在表达人物个性上特别有利,如果在叙述的语言中过于地方化,可能让读者看不懂。”
——评论家白烨说方言写作
市场
方言小说半年重印13次
2007年,一部混合着四川方言口语写成的《小时候》让人眼前一亮,该书出版半年就重印了13次,销量超过10万册。作者桑格格笔下的诙谐与俏皮,是三两句话组成一个小段,几乎每敲一下回车键就要抖出一个包袱。
最近,带给读者这样阅读惊喜的是诗人小安和作家颜歌。小安的《我们这儿是精神病院》如其名,写的是发生在精神病院里的故事,写这个题材,是因为小安的职业特点——她在成都某精神病院做护士至今已30年。抛开题材不论,看过这本书的读者,普遍对此的评价是小安的写作很特别,语言简约、清晰,特别是运用四川方言写作,读起来轻松又幽默。这70多篇文章,每篇的字数都在1000到2000字之间,不算长,但小安称她所有的心血都用在里面了,如何将故事写得精彩圆满,颇伤脑筋。
相比之下,颜歌的新作就要“重口味”一些。《我们家》日前正式推出单行本,小说里,她不说“女人”,说“婆娘”;称“我”为“老子”;形容两室一厅的房子,是“一套二”;还有类似“转转会”、“扯拐”、“扯回销”这样的地道四川话。《中国在梁庄》作者、著名学者梁鸿在读完《我们家》后评价说,“小说语言的缝隙里和整体气息中都飘荡着麻辣火锅的味道,刺激和兴奋。这是一部‘泼辣辣’的小说。”
方向
必须要让外地人能看懂
小说终究还是语言的艺术。桑格格在接受采访时曾说,“在写的过程中,我希望让成都的元素在书里成为一种底色和特色而不是障碍,所以对于方言的选择是有考虑的。方言只要用对了,就无比生动和准确,所谓原汤化原食。”
去年,搁笔20年的《上海文学》副主编金宇澄以满纸沪语完成了一部描写上海市民生活的长篇小说《繁花》,一问世就反响强烈。金宇澄在接受采访时也坦承,“我一直想用‘蓝青官话’(方言地区的人说的普通话,夹杂着方音),写一部小说看看效果。在这部小说里,我首次使用母语(沪语)思维写作,同样经历了大幅度的改良,很多沪语句子,不易书面表达,只能舍弃,反复拿捏,用心良苦。因此语言上,实际过渡到了所谓‘蓝青官话’的程度,整个过程里,我用沪语读一句,用普通话再读一次。”即便是用上海话写作,金宇澄还是希望所有读者都能看懂,“我有一个直觉,最起码做到北方的读者也可以看懂。”
为什么要使用方言写作?颜歌明确说,“用方言写作的目的不是要搞什么‘语言革命’,是因为我在写一个发生在四川的故事,传达四川生活原貌和这里的风土人情,用四川话写作更能使读者了解四川人的生活状态,如果外地人看不懂,那不是我创作的初衷。”
创作
以普通话语境审视作品
写《我们家》的时候,颜歌在美国,有段时间,她吃饭睡觉走路都在“搜肠刮肚”地想自己曾经听到过的各种地道川话俗语,一觉得有意思就马上记下来。小说主人公段逸兴的爸爸薛胜强,是豆瓣厂厂长,他的家族、生意、朋友,混乱的私人生活,搅合在一起,日子变得像海椒和豆瓣一样热闹,油辣鲜香。为了写活这个中年土老板,颜歌需要回忆更“土”的四川话,一直要想到爷爷辈。
5月18日晚,颜歌与阿来、翟永明、洁尘等一帮好友聚在成都酒吧,聊起《我们家》的精彩段落。阿来还特别赞扬颜歌,对方言的文学运用做到了突破,“以前很多四川话小说,主要是加一些语气助词,整体的叙述腔调还是普通话。方言写作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表达可能,同时也造成表达限制,但颜歌的这本小说,很轻易地就把这个限制突破了。”
不过颜歌说,写起来一点不轻松,一方面正是来自方言写作的挑战,“用方言写作,很重要的一点是不能让非四川人看不懂。”颜歌坦言在写作的时候有担心,用四川话来说,就是怕“写飙了”,所以一边写,一边要以普通话的语境审视。因此从这个角度出发,在方言的使用上,颜歌还是做了一些“妥协”——她会改掉那些外地人觉得突兀的用词。比如,她特别想说“晓得”,但最后不敢用,因为担心别人能不能真的“晓得”,但类似于“惊风火扯”、“鬼迷鬼眼”、“把把细细”这样的词,她用得放心,“这四个字连在一起有一种张力,别人能够明白你的意思。”
名家观点>>>
白烨:方言创作要有“度”
《我们家》的策划金马洛日前在接受天府早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编辑们在读颜歌传来的稿子时,是有不完全明白的地方。那么,方言小说是否会自然地“屏蔽”掉一部分读者?出版方又是否担心其影响销量?金马洛坦承,担心肯定是有的,“所以我们在处理的时候,还是很谨慎地做了几个注。”他说,“方言太过个性化的东西并不一定所有人都适用,尤其是对大众文学出版而言,但我们毕竟首先在做文学出版。”
著名文学评论家白烨称,一般人在阅读作品的时候,不会特别去注意方言,“一般不同地域作家,写作中都会带有不同地域方言特点,只不过有的更浓郁,有的则淡一些。”在白烨看来,方言有个特点,“一定的语言跟一定的地域文化密切相关,有时就是地域文化的一种表达,它在表达民俗风情、人情人性都带有特别的味道和魅力,这可能用普通话表达反倒没有方言那么到位。”不过白烨同时也说,方言使用需要拿捏一个度,“作为一个叙事人在叙述的时候恐怕还是尽量不要用方言,但是对话中可能要用,因为对话最能表现人物的个性,有时候方言在表达人物个性上特别有利,如果在叙述的语言中过于地方化,可能让读者看不懂。”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13-6-7 18:17 |
跟我想的一样啊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