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3497|评论: 71

[原创] 也谈“火箭干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6-5 09: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也谈“火箭干部”
友文


    最近一段时间,许多“火箭干部”倒了。自然,这还不是全部。正如厨房里的蟑螂,被人看见的一定是少数,被人消灭的更是少数中的少数。“火箭干部”究竟问题何在?在我看来,他们的年龄不是问题,“官二代”的身份不是问题,甚至“火箭”现象也不是问题,真正的问题在于他们“德才不备”,而导致他们倒掉的直接原因则是违规破格提拔。

    北宋政治家包拯说过,“常格不破,大才难得。”破格提拔也是我们今天选拔高素质领导干部的重要途径。干部群众反感的,有损于党和人民事业的,是那些在“德才不备”情况下违规的破格提拔。这样的破格提拔,让许多并不优秀的年轻干部提前挤占了有限的职位资源,许多真正优秀的年轻干部反而被耽误了正常的成长进步。比如尹中强同志,不是一直优秀不也曾经年轻吗,怎么大学毕业二十多年还是区区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呢?这样的违规破格提拔多了,既是对干部队伍中现有人才的巨大浪费,长此以往也会使真正优秀的人才不愿意进入干部队伍。唐朝从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何其突然!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当时的官场“劣币驱逐良币”,唐玄宗晚年内无贤臣外无良将。这虽是历史的悲剧,对于今天也不能说毫无借鉴的意义。

    据说,中央组织部将出台文件规范“破格提拔”,在下忍不住想贡献管见,“以俟乎观人风者得焉”。目前破格提拔干部的理由主要有两条,一曰“特殊需要”,二曰“特别优秀”。“特殊需要”,在此不好讨论。“特别优秀”,何以见得?对于年轻干部个人来说,他的领导能力只能从实践中来,只有通过长期的摸爬滚打才能锻炼成长。对于选人用人者来说,更不要忘记:“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愚以为,“特别优秀”之说,如果没有多年的工作实绩或者关键时刻的突出表现作依据,一则难以服众,二则难于选准。破格提拔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处以下干部”,能不慎之又慎?


“火箭干部”问题何在? (二十年来有所思之174)

对规范“破格提拔”的管见(二十年来有所思之173)

莫非人才荒?(二十年来有所思之172)

作风建设六字真言(二十年来有所思之171)

买股与用人(二十年来有所思之166)


只须防止“三种人”(二十年来有所思之156)

要给原则“上把锁”(二十年来有所思之148)

创新与守法(二十年来有所思之141)

又论出身时(二十年来有所思之128)

也谈“焦三牛”(二十年来有所思之二十三)

让多数人走在“希望之旅” (二十年来有所思之二)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方向何在(二十年来有所思之一)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107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13-6-5 11:33 | 显示全部楼层
"火箭干部"可以有,要注意几个问题


我们期待更多有能力、有活力的年轻人进入干部队伍,冲破论资排辈枷锁,增添源头活水。可是,看到像常骏生、徐韬这样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火箭干部”不时出现,又不禁为我们的“干部年轻化”被当作谋私工具、“破格提拔”被污名化担忧。
古语云:“将帅发于卒伍,宰相起于州部。”年轻人迟早是要登上政治舞台的,但必须要有实打实的基层工作经验。干部年轻化的方向没有错,“火箭干部”也不是不可以有,但年轻干部的成长轨迹要规范,要经得起“曝光”。组织部门要始终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注重实绩、群众公认的原则,让“破格提拔”经得起推敲;年轻干部也要加强内功修为,不要急着坐“火箭”,要用真才实干赢取公众的掌声与信赖。
年轻干部要经得住制度与人民的检验。公众的监督是年轻干部的试金石,不管有没有家庭背景,不管是不是“火箭提拔”,人们最终想证实的,是他有与所在岗位相匹配的能力。对年轻干部而言,基层历练是走上领导岗位之前必不可少的,这是一个学习知识、累积经验的过程,如果省略或者人为缩短这个过程,无异于让还不会站的孩子学走路,这种拔苗助长对他们有害无益。
作者:安传香 来源: 新华网(有删节)

发表于 2013-6-5 11:33 | 显示全部楼层
火箭提拔数湖南为最
 楼主| 发表于 2013-6-5 14:53 | 显示全部楼层
潺潺之音 发表于 2013-6-5 11:33
火箭提拔数湖南为最

我们家的厨房里有蟑螂,别人家的厨房里自然也有。
 楼主| 发表于 2013-6-5 15:55 | 显示全部楼层
香港《南华早报》5月18日援引《人民日报》的文章称,“不允许把破格作为不遵循原则和规定的借口,不允许借破格之名、行谋私之实。”
  报道称,文章署名“仲祖文”——众所周知,这是中组部的笔名。文章发表当天,安徽省望江县团县委副书记常骏生被免职。他的提拔曾引起公众的愤怒。成千上万名微博网友批评这名22岁的年轻人,他在半年内被两次提拔。网友们称他的任用是得到了其父、该县编办主任常德的“帮助”。
  《人民日报》说,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在破格提拔干部时需要特别注意。文章写道:“凡是涉及破格提拔的,启动前必须按照规定向上级组织部门报告,任用决定前也要报经上级组织部门同意。”文章还补充说,上级组织部门一定要严格把关。
  报道指出,另外还有几名年轻的内地官员被批评从裙带关系中受益。湖南耒阳团市委书记王芳今年29岁,被曝光是该县前宣传部长的儿媳后受到社会广泛批评。湖南湘潭县副县长徐韬被媒体披露父母分别是当地退休或在职官员后被免职。
  新加坡《联合早报》5月18日称,疑被“火箭提拔”的22岁安徽省望江县团县委副书记常骏生15日被停职后,其父望江县编办主任常德17日也遭免职,被指对常骏生“火箭提拔”负有责任的8名当地官员则分别被处理。
  报道称,中国各地近期不断爆出类似常骏生的官员,年纪轻轻就被擢升到与其资历不甚相符的职位上,网民往往怀疑这些官员是“官二代”。
  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17日就刊登署名文章指出,选拔任用干部包括破格提拔干部,一定要落实从严治党方针,选人标准决不能降低、选人程序决不能成为摆设、选人结果决不能失去公正,对违规用人、失察渎职的要严肃查处、坚决追究责任。

 楼主| 发表于 2013-6-6 08:53 | 显示全部楼层

只须防止“三种人”

友文

2012年10月23日

    最近网上又在热议某某官二代,让我想起了曾经接到的一条题为《七种升官现象》的短信:“1、祖辈是红军的,2、父辈是将军的,3、和领导一个村的,4、见了领导像和绅的,5、跑官跑得腿抽筋的,6、干活干得头发没几根的,7、运气好得自己都发晕的。”此话调侃居多,实情也有。其实,我们对于选人用人的期待也不可过高,否则就会陷入空想。我曾写过一篇小文《三种人必须用》,引用了别人的观点:“三种人必须用!一是实干的人,二是有关系的人,三是溜须拍马的”此话自有根据和道理。官二代为官,对从政者的激励和约束作用,亦不容忽视。比较理想而又可行的选人用人状态,只须防止选用“三种人”:一是光“出身好”但才德差的人(比如“湘潭神女”),二是过于投机钻营的人,三是贪功贪财贪色的人。
   我这个观点,正人君子也许会嗤之以鼻。但有一句这样的箴言:“不要让你做不到的事阻碍你可以做到的事。”虚谈误国,高调害党,还是务实一些更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


 楼主| 发表于 2013-6-6 17:35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小琳在中国电力市场被称为“一姐”,还曾荣登美国《财富》杂志全球商界女强人榜,被媒体称为“女电王”、“站在国际资本肩上的美女CEO”。李小琳说:“我的成长是自己一步一步努力的成果。从大学毕业到去基层工作,从最初的技术员、工程师、科长、副处长、处长、副总裁、到总裁,我一个台阶也没有漏。一个人出生在比较好的家庭,如果没有自己的努力,只靠父辈的影响,即使给了你这个位置,你也是扶不起的阿斗!”

发表于 2013-6-6 19:34 | 显示全部楼层
“火箭提拔”也算毒瘤之一吧!
 楼主| 发表于 2013-6-7 07:38 | 显示全部楼层
1031266515 发表于 2013-6-6 19:34
“火箭提拔”也算毒瘤之一吧!

谢谢关注!
 楼主| 发表于 2013-6-7 08: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央党校田国良教授解析103名落马高官:受火箭提拔易滑向犯罪
2013年05月27日01:18  学习时报
  田国良,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编审。

  田国良:我2010年申请了《省部级干部腐败案例研究》科研课题,对上世纪 80年代以来移交司法机关处理的 103个副省部级(或“享受副部级待遇”)以上领导干部的腐败案例进行剖析,形成调研报告,其主要内容发表于《理论动态》和《法治周末》。
  整体看来,经济发达地区高官腐败案发率相对高于欠发达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中央企业、银行金融系统、铁道系统、公安司法系统以及食品药品监管部门,高官腐败案例相对较多。这说明,谁掌控的公共权力资源多,公共权力运作的空间大,腐败的几率可能越大。
  最近这几年发案的高官腐败案例较多,但他们最初的犯罪时间,大都可追溯到上世纪,只不过一直“潜而未露”罢了。
  腐败高官主要有五种犯罪心理。
  一是攀比心理。自以为素质、智商、地位比那些富商高,而人家富了,自己还“清贫”着,心理不平衡,由此造成了腐败的内在动因;而商人们为保护既得利益和寻求新的利益,自愿或不自愿地将利益的一部分拿来换取权力的保护和支持,由此造成了腐败的外在诱惑。
  二是从众心理。以为别的领导干部或许也在“收礼”,因此,自己不收白不收;“收礼”是一种人情往来,可以增进与送礼者的信任,拒礼有可能使送礼者难堪,甚至可能把送礼者推出自己的“圈子”。
  三是弥补心理。一部分“晚节不保”的高官往往觉得自己辛辛苦苦一辈子,到头来仍然两手空空,不划算,因此,在退休之前,抓住机会,能捞一点算一点,作点“弥补”。
  四是侥幸心理。有的腐败高官以为,这种“人情往来”,两头保险,因为都是“一对一”活动,自然十分安全可靠;还有的以为,在自己管辖的一亩三分地界,可以为所欲为,不至于出事。这种侥幸心理的强弱与腐败案件的发案率高低有直接关联。腐败的成本低,而收益高,犯案多,而查处少,致使不少人铤而走险。
  五是迷信心理。一些腐败高官,不信马列信菩萨,妄想有神灵护佑,事情就不会败露。
  记者:如何尽可能避免高官腐败?您通过这103个案例的分析,得出什么启示?
  田国良:第一,要坚持“以德为先”选拔领导干部。有德缺才,至多办不成事,有才缺德,则办坏事。
  第二,不宜“火箭式”提拔领导干部。所选案例中,开始任副省部级职务时年龄最小的39岁,开始任职时不到50岁的约占37%。可见,有相当部分的腐败高官,在比较年轻时,就走上了较高领导岗位。年轻得势,或者平步青云,容易失去自我,产生错觉,飘飘然,忘乎所以,目空一切,为所欲为,滑向犯罪。因此,我们建议,要尽可能避免“火箭”式提拔干部,应按照正常程序,遵循干部成长规律,使干部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稳步前进。
  第三,严防“带病”提拔领导干部。所选案例中,约有63%的案主,在作案之后仍然获得提拔,约有48%的案主,在担任副省部级职务之前就开始了犯罪。
  第四,重点监督“一把手”。所选案例中,多数案主作案时,或主要作案时段,都担任着地方或部门党政“一把手”。(摘要)

发表于 2013-6-7 08:3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种人,应该管一管了啊
 楼主| 发表于 2013-6-7 12:08 | 显示全部楼层
长源电力 发表于 2013-6-7 08:36
这种人,应该管一管了啊

大家都来管!

发表于 2013-6-7 12:26 | 显示全部楼层
特色:P:lol;P
 楼主| 发表于 2013-6-8 19:32 | 显示全部楼层
*辣瓣* 发表于 2013-6-7 12:26
特色

这个倒不是特色。
 楼主| 发表于 2013-6-8 21:44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到底是哪里优秀,被火箭提拔的年轻干部?
猫眼看人
     “破格提拔”、“非常优秀”成为许多“火箭提拔”背后的官方说辞。破格有破格的理由,优秀有优秀的痕迹,所以民众不断去搜寻这些火箭干部的先进事迹。有的年轻干部有高学历,但是高学历并不代表高水平,这个理由很难让民众信服,不断搜索出的结果是亲属为官的消息,是违规提拔的证据。
    民众希望官员手中的公权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自然希望官员的选拔能更接地气,能发挥自身的能力为民办实事。其实民众并不是仇干部“年轻化”,大家关注、质疑“火箭提拔”的干部,因为他们仇的只是不公正,以及不公正背后隐藏着的腐败。如果不按照规定程序公开公正选拔干部,那制定制度和政策来干嘛?如果非要“火箭提拔”干部,那至少让民众看到这些人才的能力超凡之处。如果完善相关制度,一旦发现违规提拔,从官员亲属到参与提拔的官员一律重处,谁还敢拿乌纱帽来开玩笑?(有删节)

发表于 2013-6-8 22:54 | 显示全部楼层
数十年村官、数十年基础、数十年坚持岗位的能人难道就没有能够破格的年轻人,破格应该不是在踩点而上这类才能人,不要让更多的“破格”伤了更多扎实民众、服务民众的真才,让他们在从来没怨过的时候,更有信于自己的事业。。。
 楼主| 发表于 2013-6-9 08:41 | 显示全部楼层
251245226 发表于 2013-6-8 22:54
数十年村官、数十年基础、数十年坚持岗位的能人难道就没有能够破格的年轻人,破格应该不是在踩点而上这类才 ...

言之有理!

发表于 2013-6-9 09:3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单位遍地都是火箭干部,换了个头头‘他的亲信一大堆被提拔起来了,谁敢说什么呢?这个社会,利益集团都在抢权夺位子,小老百姓能说什么呢?
 楼主| 发表于 2013-6-9 11: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见得 发表于 2013-6-9 09:37
我们单位遍地都是火箭干部,换了个头头‘他的亲信一大堆被提拔起来了,谁敢说什么呢?这个社会,利益集团都 ...

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不能推给“这个社会”了之。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