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 东 门 记 王开平
盐亭县城自北周保定初(公元562年左右)设高渠郡、县、建治于负戴山东麓,已有一千四百三十一年的历史。而盐亭的城墙始建于明朝宪宗成化年间(公元1801年—1487年)县令李维庸为保县城平安,主持修筑高5米、宽2米、围城3.5公里的土城墙。武宗正德年间(公元1506年—1521年)县令胡进律为了防洪防匪主持修筑高5.3米、宽2.5米、围城七华里的石城墙。并在东西南北街口的城墙上各开一石拱门。东曰迎春门、南曰德盛门、西曰拥青门、北曰赐紫门(又名春夏秋冬门)。清仁宗嘉庆年(公元1801年—1820年),县令朱壬经四次修缮城墙,历时三载,加修女雉垛于城墙顶峰,使城墙高耸、城楼蔚为壮观,并在四座城门及城墙上端刻一玉带环绕(按皇帝旨意:凡此地有人在朝为相者,其故乡的县城城墙及四座城门上端刻一玉带环绕,其意旨在提示三品以上的官员可打马或座轿进城;三品以下的官要牵马或下轿进城,否则将削职为民)。 城墙的完善,确保了盐亭这方水土。然而,岁月流逝至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城墙的东南西北段被驻盐亭的二十九军田颂尧部各毁一米有余。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东南西北城门及其铁皮铆钉面的两扇大门虽然犹在,但其显赫、威严早已荡然无存。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县政府毁掉东门至北门城墙,修建新东街。南北西城门后毁于历年的城市建设,唯古东门至今安然无恙。城门上依然如故的玉带象如椽之笔,书写着唐高宗时为相的盐亭人李义府;唐德宗时封为宰相的盐亭人严震。 五百三十八个春秋斑驳了古东门、虽不如从前的风采,但盐亭人始终爱她至深。而今在城墙上的石缝之间生长着两棵无人栽种的榕树及桑树。榕树盘根错节、遮天蔽日,为古东门栖风挡雨;桑树娇小柔美,欲与榕树媲美。绵阳市人民政府为了保护奇树,特在榕树上贴有“绵阳市重点保护树木”的警示牌。 今天,四川鸿宇实业集团,在开发鸿宇广场及四周楼群的同时对古东门进行了保护性、创造性、继承性地修缮。保住她,如同保住了盐亭人民奋斗的历史,她将永远昭示着盐亭的后代子孙。
二00三年十一月二十六日记
本帖最后由 云奚山人 于 2013-5-20 21:25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