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bobaow.com/u/75/article/33960.html
坐在重庆晨报记者对面的唐林,如今是重庆晨报的顾问,这个身份,到今年8月,就满5年了。之前,唐林是重庆晨报总编辑,从1998年9月15日到2008年8月,那段都市报风云激荡的岁月。 “办报就是办人” “那天天气晴好,阳光普照。”回忆起当年第一次走进解放西路66号到晨报就职的时刻,唐林依然十分清晰。在日报大院的4楼,他接手了当时的重庆晨报。60多号人,一年1700多万广告经营额,300多万利润,“晨报是小弟,晚报是大哥。”而同城的重庆商报,刚过1岁生日。 “办报就是办人。”唐林说,队伍带领得好不好,积极性能不能调动起来,这是关键。于是,上台不久,他把很多年轻人提拔到了采编关键岗位,打下了晨报发展的基础。 对于今天的晨报,唐林认为,要多给年轻人机会,尤其是那些有职业理想而且兼具灵气的年轻人。 “向正面报道要可读性” 对于今天的新闻人而言,你说“向正面报道要可读性”,没有人会觉得奇怪。如果你发现这样的办报理念提出并实施于13年前,那就足以让人久久打量了。是的,这正是唐林在2000年提出来的,直到今天,这个理念,仍旧对重庆晨报新闻起着纲领性的引领作用。 那时,都市报在中国正处于风起云涌、狂飙突进的大好时光。而传统都市报,正是以社会新闻起家,“很少有时政新闻、财经新闻。”唐林说,鉴于当时大的环境与小的气候,重庆晨报依然决定报道转型。 在党报万县日报工作过22年的唐林,在那里从记者编辑,一直干到党委书记兼总编辑,自上而下看问题的思维方式,对他始终有深刻影响,都市报则往往是自下而上来看待报道选题。两种方式综合之后,50岁开始担任重庆晨报领军人物的他,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竞争环境与社会环境,其独到的眼光一直为人称道。 2000年9月15日,重庆晨报开启了一轮堪称革命性的改版,内容理念上是报道转型,向正面报道要可读性;版式上,头版大图,橱窗式封面,在国内引起广泛关注;同时,评论版的大幕拉开。多年后,唐林依旧语气铿锵地告诉重庆晨报记者:“我始终认为,新闻是骨骼与肌肉,评论是灵魂。”这次改版,唐林还确定了以编辑为中心的办报原则,唐林说:“以编辑为中心不是不重视记者,而是要根据办报规律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流程制度。我叫总编辑,不叫总记者嘛。”清晰的办报思路理清了晨报新闻产品的流程,为晨报新闻升级,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最近5年,飞速发展” 昨天早晨,唐林在日报大院的坝子上,打了一个多小时的太极拳,坚持一年多了。“太极,与音乐,与很多事物都有关系。”唐林说,事实上,太极这个词语,在汉语语境中,一直都有多重解释。 而对于重庆晨报历史的认识与划分,唐林一点也不太极,十分干脆利落。 他认为,1995年到2000年,是第一阶段,打基础,那属创刊阶段;2000年到2008年,成熟,从弱小到壮大,在报业集团,从经济贡献的配角,升级为主角;2008年迄今,更加成熟,飞速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