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我根据史、志有关材料考察:清代的四川戏曲,只见称演唱某种声腔的某某班(具体名称如表中所列),连1912年诞生的成都“三庆会”也不称“川剧表演团体”而只称“剧社”。“川剧”一词的最早出现,大概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例如“三庆会”名旦刘芷美(当时还不见称他“川剧演员”)病逝后,剧作家冉樵子(当时也未见称他“川剧作家”)曾作长诗缅怀。其中才出现“全部《离燕哀》,词华冠川剧”句。现有不少人将明代、清代的“四川戏”及“川戏”、“川班”、“川调”等全都与今日的“川剧”混为一谈,是由于只看见渊源关系而忽视个体差别的缘故。这如同我们可以说儿女很像父母,但不能错将儿女当成父母;可以说川剧有昆、高、胡、弹、灯五种声腔,但不能反过来说演唱这五种声腔的剧种都是川剧的道理一样。应当看到,当今川剧理论界和演艺界古今不分、是非混淆的现象比较普遍。其中既有观念、角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也还有文化素养、科学知识、思辨能力等方面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