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峰灯戏队的历史见证人
2013-04-09 09:03:36 (南充新闻)
文峰灯戏没有被人遗忘。去年,南充市文化馆收录了文峰灯戏队的自编剧目,作为“非遗”资料保存下来。今年,嘉陵区民间文化收集办公室工作人员拜访了林泽西老人,搜集整理文峰灯戏的相关资料,把文峰灯戏与李渡高跷狮子、金宝旱船并称为嘉陵区三大民间传统文化艺术。 川北灯戏是一种流行于川北,表演诙谐夸张的民间小剧种。顾名思义,灯戏,无灯不成戏。相传,最早的灯戏演出,灯戏班用一根长板凳放于堂屋或院坝里,挂上大红灯笼,灯笼上写“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恭喜发财”等字。灯映四方,看戏的人循灯而来,灯戏由此而得名。 灯戏作为川剧的一个分支,在南充地区一度非常流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嘉陵区文峰镇活跃着一支灯戏队,每年到附近乡镇演出上百场,深受当地农民的喜爱。 林泽西,嘉陵区文峰镇乌木桥村人,今年73岁。他是文峰灯戏队的创建者之一,见证了文峰灯戏最辉煌的那段历史。4月3日,笔者采访了林泽西老人。 “灯戏队成立的时候有18人,由李景玉、何首木和我一起牵头组织起来的。”提起灯戏队成立的经过,林泽西记忆犹新。 那是1980年,李景玉、林泽西、何首木组织成立了灯戏队。3位创建人个个都会吹拉弹唱,后来,并称为“三爷”。其中“舵爷”李景玉为灯戏队队长,负责各项管理事务;“师爷”林泽西负责编导节目和撰写宣传材料;“丑爷”何首木擅演丑角,深受群众喜爱。三人各有所长,分工得宜。 灯戏都取材于民间传说和日常生活,反映的是民间草根的审美情趣,剧目多是描写凡人小事。林泽西告诉笔者,文峰灯戏队不但演出《灵牌谜》、《孟豆腐探富》、《亲家母上轿》等传统灯戏剧目,还创作新剧。林泽西创作的《劝夫戒赌》,反映当时农村赌博成风,丈夫好赌,妻子多次劝说不听,一气之下投河自尽,丈夫幡然醒悟,而妻子也被救起,一家人从此和和睦睦的故事。 “灯戏以跳为主,但不是所有的戏都要跳。灯戏要演好,全靠演员的真情实感,语言、表情、动作缺一不可……”说起灯戏表演,林泽西特别提到“丑爷”何首木。 何首木专擅丑角,唱做俱佳,表演生动风趣,常常令观众捧腹大笑。比如演出《逼租》一剧,何首木扮演一个吝啬贪婪的土地主。在唱到“你穷吃饿吃——”时,土地主头一转,身子一扭,来了个漂亮的“钻步”,还原后接唱:“太没得谱”,一个“谱”字刚出唇,整个嘴都嘟圆了,把一个宁舍命不舍钱的土老财表现得活灵活现。 灯戏队在文峰当地出名后,从1982年起,开始到广元、遂宁、广安等广大农村地区演出。每到一地,都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据林泽西回忆,灯戏队在大观演出,一场戏演完,观众意犹未尽,又应观众要求加演了一场。还有一次,灯戏队到李渡镇演出,场场爆满。 南充著名的曲艺研究者王应舜在他的《川北风》一书中,记载了文峰灯戏队1984年5月在一立场演出《双撵子》的情形: 这出戏的《哭坟》和《乞讨》两场感人至深。金角银丁兄妹跪在台左,宴来跪在台右,哀哀告,声声泪,惨兮兮,痛人心。那凄凉悲惋的“摇板”、“苦板”唱得台下观众声泪俱下,泣不成声。台下农民纷纷向台上甩硬币、纸币、食物(俗称打彩)。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后期,几名骨干成员离开,灯戏队后继无人,一度辉煌的文峰灯戏队解散了。如今,又是十几年过去,文峰灯戏队当年的创建者只剩下了林泽西老人。 但是,文峰灯戏没有被人遗忘。去年,南充市文化馆收录了文峰灯戏队的自编剧目,作为“非遗”资料保存下来。今年,嘉陵区民间文化收集办公室工作人员拜访了林泽西老人,搜集整理文峰灯戏的相关资料,把文峰灯戏与李渡高跷狮子、金宝旱船并称为嘉陵区三大民间传统文化艺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