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5161|评论: 14

[互帮互助] 川劇名折《三巧掛畫》中王三巧為何沒有掛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3-31 17:04 | |阅读模式


                            川劇名折《三巧掛畫》中王三巧
   
                                          為何沒有掛畫?


       看了“市川”兩次《三巧掛畫》,但不知何故未見王三巧“掛畫”。(看過民營劇團,是有掛畫情節的),心中存疑,現場相詢“市川”×老師,答曰;“可能掛過了”。又詢;劇目為掛畫何以不見掛?師又曰;“不太清楚”。又询數人,皆不得要領。

       此疑一直梗芥於腹,久未釋然。在下戲齡苦短,不知此剧目因何名實不符,是否應含掛畫?或是因時間關系(超時)情節已被縮水?望熟戲老師賜教答疑,指點迷津。謝謝!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41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13-3-31 19:44 |
看过山西晋剧《三巧挂画》有女演员踩翘在木椅(北方舞台上的功马椅多为木制的,而非四川川剧舞台上的竹制功马椅)扶手上精彩表演挂画的动作,王三巧借助舞台上的功马椅,通过挂画、展画、观画的表演,把她内心的活动展示得淋漓尽致。
昨天在锦江剧场观看了青年演员李熙表演的《三巧挂画》,整折戏演完了,也没看三巧挂画的表演。心想川剧和晋剧的戏路子不同吧。

发表于 2013-3-31 21:08 |
     准确的说应该是:《三巧观画》,而不是挂画。这个戏是《珍珠衫》中的一折!王三巧观古画、回忆前情、抒发自己的苦闷心情。

     电视舞台上常见的讲究技巧、观赏性质的的《挂画》是耶律含嫣挂画。即川剧的《梵王宫》一折,至于川剧的《梵王宫》挂不挂画,我曾经问过一些老师,他们也不可置否。 《梵王宫》的耶律含嫣挂画最著名的是蒲剧男旦王存才老先生踩跷挂画,名噪一时!!!豫剧《洛阳桥》(即《梵王宫》)中,陈素真改进的是甩大鞭挂画。至于秦腔、晋剧、上党梆子等等等的《挂画》是在王存才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技巧性的东西更多、难度更大。尤其是秦腔《挂画》最佳,我曾在网上看过两个16、7岁的小女孩的秦腔《挂画》视频,难度颇大、令人目不暇接,有卖技巧之嫌。

发表于 2013-4-1 10:37 |
耶律含嫣挂画,王三巧观画.从帮腔词中可证明这一点.

 楼主| 发表于 2013-4-1 11:24 |
蜀风锦水 发表于 2013-3-31 19:4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看过山西晋剧《三巧挂画》有女演员踩翘在木椅(北方舞台上的功马椅多为木制的,而非四川川剧舞台上的竹制功 ...


    謝謝先生關註此帖。

    才看到資料(川劇劇目辭典 1999年第一版 四川辭書出版社)三巧在此折戲中必須有掛畫情節才與劇目相符。川劇的路子;王三巧再怎么繞也繞不過“掛畫”。

    “成川”縮水後的《三巧掛畫》竟然全折沒有一個“畫”字。猶如《闖宮》不見“闖”,《罵相》不見“罵”,《潑水》不見“潑”……。造成了劇目與演出的嚴重錯位。根据演出劇情,建議此折劇目確應去掉“掛畫”二字,但願川劇名折“縮水”,僅此一例。

发表于 2013-4-1 18:15 |
    多说一句:王三巧被休回家,如果还做高难度的动作挂画,表现什么情绪?兴高采烈?恐怕与她此时的苦闷心情不合吧?!

    耶律含嫣相对王三巧来说,她活泼大胆,并且是在迎接自己的心上人的前提下,在喜气洋洋、神采飞扬、万分激动的情况下做一些高难度的动作表现自己兴奋不已的心情,是符合人物、场景的表演的。

发表于 2013-4-2 11:20 |
秋天飞网友高见!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13-4-2 14:34 |
赞同:):):):):):)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13-4-2 14:35 |
赞同秋天飞!

 楼主| 发表于 2015-3-23 19:12 |
                         “这一个”王三巧

                                                      李枝华  文



     无意间在网上看到的这篇文章,作者是川剧界有着“演员保护神”美誉的四川枝华骨病骨伤中医药研究所所长李枝华先生。
     只可惜生不逢时,昔日“金童玉女”的辉煌只能在为数不多的剧照中欣赏、遐想……

本文作者与男女主角合影

    30年代,由川剧名旦萧克琴演唱、百代公司出品的《三巧挂画》唱片,风行一时,在我们四川 几乎是家喻户晓。我从懂事的时候起,就经常听到“过街玩友”们有板有眼地哼那一段[青水令]:“王三巧,暗疑猜,自思自想自己徘徊。……”
  《三巧挂画》是大幕传统戏《珍珠衫》中的一折。《珍珠衫》则是根据明末冯梦龙的《喻世明言》中的《蒋兴哥重会珍珠衫》改编。小说主要是宣扬因果报应,所谓“人心或可昧,天道小差移。人不淫我妻。”描写到枣阳做生意的陈商,偶遇外出经商的蒋兴之妻王三巧,一见钟情,在薛婆的撮合下暗渡陈仓。陈商之妻平氏无力扶柩回乡,卖身葬夫,竟被鳏居的蒋兴明媒正娶。一年后,蒋兴到合浦贩珠,不料因祸得福,同王三巧破镜重圆,一夫二妇,皆大欢喜。
   解放后,《珍珠衫》因“糟粕”多于“精华”而受冷落。60年代初,剧作家吴伯祺为这出戏动了一次大手术,把“第三者”陈商改成了“强奸犯”兼“盗窃犯”(偷走表珠衫),表明“失节”的王三巧本质还是“好人”。据说川剧界另外还有几位剧作家对这出影响很大的戏的“推陈出新”动过脑筋,可惜均因“气候不宜”而 以失败告终。改革开放以来,虽然人们的观念已不断更新,对王三巧的评价也日益实事求是,但川剧舞台上仍然仅仅上演其中的《酒楼晒衣》、《二堂释放》几个单折,而曾经脍炙人口的《三巧挂画》却一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新春佳节,有幸在蜀都剧场观赏了成都市川剧三团演出的《珍珠衫》。说来也巧,剧本的改编者恰恰是吴伯祺的儿子、剧作家吴晓飞。由于“气候”不同,剧作家用当代意识重新审视这个历史题材,在传统的结构框架基础上,塑造了一个与前迥然不同的王三巧形象,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剧作家并没有回避王三巧与陈商一见钟情、暗渡陈仓这个关键性性节,相反还作了适度的渲染,强调造成此一“孽缘”的根本原因在于蒋兴的“商人重利轻别离”,以及同为商人的陈商对王三巧的真挚爱恋,并由此而引申出新的结局:尽管吴县令主动退婚,王三巧却不愿跟蒋兴重续旧缘,毅然离家出走,经人留下一个值得咀嚼的悬念。改编本除了删去《上门问婿》与增添一场“后酒楼”外,特别保留、发展了《三巧挂画》。在这场戏里,王三巧用一段长达七、八十句的[青水令]来抒发被休弃后的思绪情怀:先以简练的笔触叙述身世,接着以较长的篇幅发泄对蒋兴的怨恨,“难道说王三巧在他心目中不如那算盘奇货与钱财?”值得注意的是,解放前的《三巧挂画》,是王三巧在蒋兴的画像前的自责与忏悔,“此事儿休把别人怪,怪只怪王三巧自己无才”,并且把“陈商贼”骂了个狗血淋头,咒他早死。现在的《三巧挂画》,则是王三巧在观间像前倾述自己的不幸际遇,对陈商的思念,祈求菩萨保佑她蹈过“情天恨海”,逃出“金镶玉裹、铜臭弥漫的活棺材!”体现了对自身价值的觉醒,不愿做男人的附庸,再加上最后对吴县令“退婚”行为的极度愤概,突出了王三巧同钱与权的彻底决裂,决心去追求人性的自由。
   改编本以珍珠衫贯穿全剧,在不同的阶段(场次)赋予不同的含义:蒋兴离家时把祖传的宝衣留给妻子,意在“睹物思人”——爱情(严格地讲只是夫妻关系)的载体;王三巧把珍珠祖赠与陈商,代表着同蒋兴爱情的结不与陈商爱情的开始,而这个转换绝非一般的“见异思迁”,它反映了女主人公思想观念(也正是剧作家思想观念)的变化,正如陈商所说:“她赠我珍珠衫穿在身上,不重富贵重情长。”蒋兴在酒楼看见的珍珠衫,已成为妻子对丈夫不忠的罪证;由县衙丫头捧出来交还蒋兴的珍珠衫,则象征着王三巧从此获得人人性的真正解放,完成了对人物(既是对王三巧也是对蒋兴、陈商、吴杰)塑造造的最后一笔。如果说原著的“重会珍珠衫”是以蒋兴的胜利、把王三巧“妻”贬为“妾”来点明“天道不移”的话;那么,改编本的“重会珍珠祖”,则以蒋兴希望“破镜重圆”的破灭、王三巧独立人格的形成来揭示封建社会男性(通过钱与权)对女性奴役的失败。
   这出戏在正月初三到初五连演3场后,又应广大观众的强烈要求于初十加演一场。在戏剧不景气的今天,可以说是难得的佳绩了。这个佳绩理所当然首先归功于一剧之本,改得好,有新意。同时,表演艺术家晓艇在排导的大胆创新、特别是灵活的时空转换和干净、利落的舞台调度,为演出的成功锦上添花。蜀都剧场的舞台,是金碧辉煌的标准“万年台”,为了与这个特殊条件相适应,导演完全采用传统的一桌二椅,既不拉幕,也不拣场,充分发挥戏曲假定、虚拟、程式的长处,利用灯光的明暗,自由地创造出诸种季节与环境,而且加快了戏剧节奏。比如第一场王三巧到江边为丈夫送行,蒋兴下场后,灯光渐暗,只留一束强光照着手捧珍珠衫背立沉思的王三巧;场静片刻,灯光复明,帮腔把剧情引入第二场:“屈指计日月,泪眼望归期。”地点换到王三巧的剧室,时间已流逝将近一年了。
   这出戏人物不多,连同船家、店家、丫头、院子加在一起也只有14个。这次演出,三团配备了强有力的演员阵容:王三巧由青年演员刘萍担纲,蒋兴、陈商、吴杰由晓艇的高足孙勇波、李森、王力分别扮演。孙勇波和李森的《酒楼晒衣》一场,不但深得乃师真传,而且有所发展,有所创造,自然流畅,挥洒裕如。王力扮演的县令吴杰,文生丑演,颇为得心应手,别有一番情趣,可惜戏不重,未能尽展其才。
   刘萍是我省戏剧演员中唯一获得“二度梅”的川剧表演艺术家刘芸的学生。俗话说:“师高弟子强。”再加上自己的勤学苦练、广采博撷,在艺术上进步很快,日臻成熟。她擅演的戏较多,遗憾我看得太少,但诸如《归舟》中的杜十娘、《出北塞》中的王昭君、《玉簪记》中的陈妙常……都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尤其是她的唱腔艺术、柔媚、甜润、细腻动情,不仅吃透了传统,还能融合现代审美意总值,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她在《三巧挂画》中的一大段[青水令],是在导演晓艇、音乐设计谢高猷的帮助下,自己组腔,把王三巧的复杂的内心世界刻画的细致入微,或喜或悲,或爱或恨,无不恰到好处,感人肺腑。在对某些微妙感情的处理上,有选择地揉进扬琴腔加以润色,更突出女性的妩媚与温柔。有时又柔中藏刚,比如连续四句“难道不……”层层递进,使长期积压在心底的愤懑得到尽情的渲泄。当然,这种“刚”只是“柔”相对而言,就“这一个”王三巧的整体风格而言,仍然是优美的“燕语莺声”,听了让人陶醉。
   改编的《珍珠衫》是初稿,自然有待打磨。排练时间仓促,肯定尚须加工。比如吴杰这个人物,过去是以老末角应工,现在改为文生丑演,是否有此必要?整个演出也精炼有余而丰满不中,倘若再在伴奏方面加强,我想它的感染力就更大了。


发表于 2015-3-23 22:59 |

      在川剧高腔《珍珠衫·三巧挂画》一折中,王三巧上场先唱一大板,再进花园,然后挂画,
后唱:“一进花园把头抬,四壁将古画齐展开。”
      据我所看过的《三巧挂画》视频,喻丽勋、叶维英、秋菊是有挂画动作的。
      而有些演员则省了挂画,进花园后扭捏一番就唱“一进花园把头抬,四壁将古画齐展开。”
    我想,既名《三巧挂画》,就应该挂画。不挂画则名不副实。

川剧高腔《三巧挂画》(叶维英、秋菊).jpg


 楼主| 发表于 2015-3-24 12:22 |
59老先生”;“ ……我所看过的《三巧挂画》视频,喻丽勋、叶维英、秋菊是有挂画动作的。       而有些演员演唱此折则省了挂画,进花园后扭捏一番就唱一进花园把头抬,四壁将古画齐展开。
       ……既名《三巧挂画》,就应该挂画。不挂画则名不副实。


    59老先生”还原剧情,正本清源。在下疑窦终释。
                                    谢谢59老先生!

    “成川”某优秀青年女演员在《三巧挂画》中,不知何故“缩水”,绕过“挂画”。致使该剧名不副实。
   奢望身为川剧正规院团的“成川”在今后演释脍炙人口的名折、经典时,能做到名实相符。

2018年优秀网友

发表于 2015-3-24 19:58 |
很想看到当年成都市川剧院三团演出的大幕戏“珍珠衫”,不知那位网友有珍藏求上传分享!
贊同“三巧挂画”就应有挂画的动作;若只是覌画那剧名就应改为“三巧覌画”如此而矣!

发表于 2015-3-24 20:59 |
秋天飞 发表于 2013-3-31 21:08
准确的说应该是:《三巧观画》,而不是挂画。这个戏是《珍珠衫》中的一折!王三巧观古画、回忆前情、 ...



耶律含嫣掛畫
这次省川青赛也有,也踩跷。






《挂画》(弹戏)片段

耶律含嫣…周  婷饰    梅  香……刘  俊饰

司  鼓:方  勇        司  琴:何  勇



12.JPG


14.JPG


19.JPG


37.JPG



发表于 2015-3-24 21:45 |
是的,''三巧褂画''中王三巧就应该有褂画的动作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