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本能地都看着远处的山岭、看着云的脚步,然后慢慢地都安静下来了。风淡淡地吹着,我看着他们,看到他们脸上的线条逐渐柔和起来,是平常工作的时候从未看过的深情,仿佛看到的是另一个他们,或许那才是真正的他们。
是谁说过的,人一旦离开自然,或者忽略了季节变换的时候,忽略了心境上那种微妙的、难以言表的牵绊的话,人就开始无情了。
即使未到无情的地步,至少也接近冷漠。不信的话请仔细观察一下各个大城市里,人们普遍的态度和平均的脸谱,不过好像也不用这么麻烦吧,因为多数人早都同意乡下的人比较热情,都市人比较冷漠这种说法不是?
当人们普遍不自觉地冷漠起来甚至无情起来的时候,“情感”这东西仿佛也成了商品的一种,必须贴上商标、注明分量和来源,人们才能认可、选用。
我们会为灾难的新闻感到痛心,但看到路上车祸主动停车帮忙的不多。我们没耐心去聆听身边的人或许讲来毫无章法的人生困境,却宁愿为电视剧里那些人痛哭流涕。我们会为报纸上一张老人家满是皱纹的脸和哀伤的神情心生哀怜,但却对自家的老人避之唯恐不及。我们可以用facebook或MSN和陌生人谈心事,却不愿意和邻居打招呼……
多年前和几个朋友聊天的时候,发现彼此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希望有机会的话,可以在秋冬交替的时候到俄罗斯,来一趟长途的旅行,目的是感受一下那个国度里的自然景观和季节变换的滋味。
因为有那么多伟大的文学家、音乐家、思想家诞生的地方,一定有它特殊的环境和季节的氛围;而且在那个外在刺激(比如频繁的人际关系、外来讯息)较少的年代里,会不会就是这种氛围引发了他们内在的、微妙的情感,因此才能产生那么独特的、原创的作品?
而艺术创作的力度慢慢地低落,或同质性太高,是不是就是过度城市化之后人们离自然界远了,感受不到季节变换的气氛,情感起落大部分只反射自大量的、同一来源的外在刺激的原因?
已过世的大弟生前性格粗犷、言语直接,更不是那种会看很多书、讲很多大道理的人。有一回我们兄弟姐妹一起从九份走山路回到已经成为废墟的故乡,是秋天的午后,漫山芒花在秋阳下闪着金光,我们走着走着突然都沉默了起来,大弟突然说:“为什么平时不会,可是现在风吹一吹,闻闻草的味道,看芒花这样摇来摇去,会有想哭的感觉?怎么一直想找一首歌唱一唱?”
那时妹妹还年轻,开他玩笑说:“你是不是吃了桑叶了?怎么忽然会吐丝(诗)?”
没想到多年之后妹妹竟然还提起这件事,她说没想到看起来粗鲁的二哥,竟然也有那么敏感、细腻的心思,她承认在同一时刻里她也有类似的感受,只是无法用准确的语言描述……我只是默默地听着,一直没跟她说:我也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