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772|评论: 1

[第一时间] 那一年我们是战士!重庆救援医生还原非典记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3-13 10:27 | |阅读模式

http://www.bobaow.com/u/75/article/29054.html

http://www.bobaow.com/u/75/article/29054.html 那年,我们是战士

对于在医疗战线上工作超过10年以上的人来说,2003年春天,注定难忘。

那一年,有记录中国因抗击非典而殉职的医护人员有26人。即便这样,重庆当时依然有上千名医护人员写下请战书,要求前往疫区。时年62岁的重医附一院呼吸科主任吴亚梅,成为了“重庆抗击非典医疗组长”;第三军医大学派出由67人组成的医疗救援队赶赴北京小汤山。他们既是最容易感染的高危人群,又是最终挽救生命的中坚力量,那一年,他们这样走过……

那年的小汤山

“虽时隔十年,我现在做梦还会梦到,第一次去领物品时,除了一堆医疗设备,还有十个装尸袋。我明白,这些袋子的归宿不仅仅是非典患者,还有可能是我们自己。如果被感染而导致死亡,我知道我的亲人不可能再见到我。在小汤山,凡是因为非典死亡的人,会很快送去火化。”

“在小汤山,即使戒备森严,每天仍有患者希望用各种方式离开这里。而逃跑的患者只得被重新送回病房,想象外面的世界。”

“在小汤山,我真正感觉自己成为了一个纯粹的医生,一个真正的白衣天使。我不用考虑病人的经济情况,只需一心一意地研究患者病情,再对症开方。病人对医生也少了猜忌,双方以诚相待,只有信任。”

———摘自方勇飞口述实录

口述实录1

吴亚梅,72岁,重医附一院呼吸科主任,重庆抗击非典医疗小组组长。

那年,我做了一个冒险的决定

“当时我做了个决定,既然没有发现人与人之间传染的案例,干脆上发热门诊看病不戴口罩。”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13-3-13 10:28 |
吴亚梅

2003年,春节刚过,年味依旧。

当时我正在海南开会。茶歇时间,听到广州的同仁在讨论一月份那场不明原因的群体发热事件。我心中隐隐不安:“这是个大事。”会开完后,我回到重庆就莫名有些紧张。开始在重医附一院呼吸内科科内开展有关非典的知识讲座,并要求每一个医务人员采取戴口罩、帽子、洗手等措施,降低感染几率。

很快,这种奇怪的病毒,被世卫组织命名为SARS。作为行内人,我深知这种疾病的传播率和可怕性。我们还没做好准备,SARS便一步步逼近重庆。

“吴教授,门诊发现两名高烧病人。他们刚从泰国旅行回来,疑似非典!”我记得是4月初,刚吃完午饭,就接到同事的电话。我一边往病房走,一边打电话安排,心想不管是不是SARS,控制接触人群最重要。我安排把医院5病区开辟出来,成立隔离病房,把高烧病人送进去。在隔离医院还没有确定时,重庆主城的疑似非典患者都先送到我这里。事情的发展速度,往往让我们跟不上节奏。很快,我便临危受命,担任全市非典防治专家组组长。

有了隔离病房,接下来就是要进入病房工作。我肯定是要去的,如果要感染,首先就是我,这个我不害怕。但我很担心,隔离病房的工作相当辛苦,进去里面一呆就是三五天,当时广州已经传出有医生殉职的消息,到底选谁去,我心里没有底。谁家没有妻儿老小,这个决定很难做。

但没想到,在我做出决定之前,便收到了一份厚厚的集体请战书。他们每个人的名字我都很熟悉,这让我很感动。他们是纯粹的医生。

那几个月,我每天都与发热病人零距离接触,每天最多睡4个小时,就像一台不停运转的机器。

听说你们采访了当年重庆确诊的第一例非典患者刘洪兰?她现在情况还好吧?
纪念非典之更多感人事迹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